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4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崇祯帝也在朝中焦头烂额。
早先陈新甲曾经不小心把想与清朝议和的事告诉过傅宗龙。
傅宗龙离京时,又把这事告诉过大学士、吏部尚书谢升。
谢升后来看到松锦大败,就把傅宗龙的话讲给了崇祯,崇祯帝召陈新甲过来质问,陈新甲叩头谢罪。谢升想了想,进言道:“那边如果肯议和,和也可以。”崇祯帝默然不语。
没想到,没几天,清使鲍承先就来了。
崇祯自然暗喜,赶紧指挥陈新甲秘密进行这件事,于是朝廷其余官员们都不知道。
后来有言官去拜见谢升,谢升不心说漏嘴:“皇上的意思是主张议和的,希望你们不要多话。”
当然了,谢升也可能不是不小心的,大概觉的皇帝会有担当,敢做就敢认。
现在疆事大坏,谢升也觉的必须议和才好,你崇祯帝难道就不想吗?
不料言官一传十十传百,个个大为吃惊,马上纷纷上书弹劾谢升,若崇祯有担当,这次就直接在朝廷上声明,这事是我让谢升干的,你们服不服都没用,听着办就行,大明朝的命运,或许就改变了。
但崇祯当然不承认啊,立马把锅推到谢升身上,谢升于是被罢官而去。
但崇祯还想干这事,继续交给陈新甲,再次告诫他不要泄漏出去,可朝廷官员又不是傻子,渐渐大伙都知道了,所以屡屡上书争议,但是他们都没有掌握到证据。
他们三天两头的上书,怒骂陈新甲,其实就是等于在骂崇祯。
崇祯被骂的焦头烂额,又没办法。
就在这时,马绍愉回京,带来清兵议和条件的密函。
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这下完蛋了,瞬息传遍大明全国,连丁毅都拿到一份。
密函上皇太极说,希望大明承认大清国的地位,双方以现有的地盘划分边界。
并开启通商贸易,大明为兄国,大清为弟国,做兄长的,每年应赏赐给弟弟十万两银,二十万石粮。(岁币)。
有一说一,满清虽然残暴,皇太极历史上,这时真是想议和的。
要知道原历史可没丁毅,皇太极打赢了松锦之战后,受迫于盛京的形势,也很想和崇祯议和。
若许是陈新甲的家童改变了历史,但换一种想法,崇祯这么没担当,就算真的决定议和,最后崇祯能过群臣这一关也是问题。
这件事被泻露之后,朝臣哗然,天下震动,给事中方士亮首先举报陈新甲,崇祯帝恼火极了,把奏疏压在宫中不发下。过后,颁发一道严厉的圣旨,严厉批评陈新甲,要他自我解释。
但陈新甲可不是杨嗣昌,他才不背锅呢,他不但不引罪自责,反自诩其功,就差明说是皇帝让我这么干的,我快立功了。
崇祯更加的愤怒,这时给事中马嘉植又弹劾新甲,于是崇祯帝终于决定动手。
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二十九日,陈新甲被下狱,他从狱中上书乞宥,崇祯不许。他只得贿赂高层,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多方营救,刑部侍郎徐石麒据不答应,大学士陈演亦大力援救,并且说:“按照国法,敌兵不打到城下来,不应当杀掉兵部尚书。”
这时的崇祯开启装逼模式,大义凛然道:“别的不说,使我的七位亲王遇害、受辱,不比敌兵打到城下更严重吗?”。说的好像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就想和满清一决死战似的。
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
崇祯帝果断允了,赶紧杀人灭口。
于是,当年九月二十二日斩陈新甲于市,大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第713章 天灾遍地
皇太极想求和,是因为国内情况不好,生活愈加艰难。
但是崇祯皇帝想求和,何尝也不是如此。
崇祯十五年是农民军高光时刻,无论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连战连胜,兵马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
而屋漏偏缝下雨天,大明朝国内更是天灾连连,百姓都快活下不去了。
崇祯十五年(1642)春,太仓州大旱,无数粮田失收欠收,斗米钱达一百一十文,因为买不起米,也买不到米,有百姓居然先食子女,再食妇人,可谓人间惨剧。
遗惠祠及隆福寺集饥民千余,日死无萁,税粮急,漕米许三分之一,改麦折价,每石一两五钱。而秋粮之后的冬米达到每石四两,高粮价下,当地饿死载道,河中浮尸滚滚。
城门巷口抛弃小儿百十为群,或有人引去,或视其僵死者,尽弃之丛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盖不胜数。幸不死者,剥榆树皮为饼,糠皮为粥,一望村落,树皮剥尽,是数十年没有过的饥荒。
同样崇祯十五年,湖州归安大旱,飞蝗蔽天而下,所集之处,禾苗与芦苇立尽,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含山左侧地名良村,强徒数百啸聚作乱,幸亏不日被扑灭,可是,瘟疫继至,但官府不但不蠲免钱粮,反而严刑催科。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民益艰食,流离窜徙,老稚抛弃道傍,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
同年六月初三,山西安邑,日夜半平陆地大震。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初四日,山西安邑(今运城东北)地震,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蒲州、荣河人多压死。
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这次地震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湖州苏州太仓等地,皆算江南鱼米之乡,却接连大灾,粮价涨到三两四两,可见当时大明朝已经缺粮到什么地步。
可以说此时整个大明朝,也只有东江镇和登州的丁毅最不缺粮。
丁毅不但不缺粮,登州杜如海看到山东的粮价也突然涨到三两,也没来的及请示丁毅,先卖了三十万石粮,狠赚了一笔。
但到七月时,粮价又涨到四两,杜如海后悔莫及。
这时丁毅才回到登州,气的大骂他败家。
只有丁毅知道,越到明末,这粮价越高,现在当然是囤粮捂着,静观其变。
至于做圣母去放粮求济天下百姓,这真不是丁毅能干的事。
就他那些粮,能救多少百姓?
他自己治下几百万人不要活了?
但丁毅还是下令在山东境内加大施粥,赈济灾民,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因山东在丁毅治下的这几年越来越好,加上丁毅十年如一日的引流灾民,全国各地都有耳闻,大量的难民往山东而来。
整个崇祯十五年丁毅治下忙的要命,每天都有船从青岛和莱州和登州三地出发。
青岛上船的往大员运,莱州上船的往旅顺运,登州上船的往济州运。
这几年除了正常跑商的船,有几艘练水师的船,丁毅其他的船都几乎用来运送灾民。
崇祯十五年的天灾弄的崇祯焦头烂额,国内战场又是一败涂地。
崇祯身边无人可用,终于想到被他关了几年的孙传庭。
当年二月,崇祯释放孙传庭,在文华殿召见他,询问天下大事,孙传庭表示,只要有五千精锐就可以剿灭农民军。
老实说,孙传庭大概在牢里呆太久,都不知道外面的行情,现在李自成和张献忠都算是羽翼丰满,别说五千,给他五万精锐也不好打。(除非是丁毅五万人马)
但崇祯皇帝听了很高兴啊,都不想想这和当年袁崇祯五年平辽有啥区别。
于是崇祯帝起复他为兵部右侍郎,率京营官兵救援被李自成围困的河南省城开封。
孙传庭赴任时,还负有一个秘密使命,即处死被怀疑“通贼”的秦军援剿总兵贺人龙。
因为不久前,李自成放弃攻打开封,于二月十七日攻陷襄城,杀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崇祯帝遂委任孙传庭代其陕西三边总督之职,实际包括(延、宁、肃、固、洮)。
四月,孙传庭召郑嘉栋、牛成虎、贺人龙诸将至西安,在宴会结束时突然命刀斧手拿下贺人龙,数落贺人龙在开县黄陵城之战时观望不进、在项城之战、襄城之战时遇敌先溃,导致张献忠坐大以及两任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被李自成所杀,遂斩贺人龙。
斩了贺人龙后,孙传庭打算好好呆在陕西,先练会兵。
崇祯九年到崇祯十一年,他就在陕西巡抚两年,练了一波精锐秦兵,最后弄死了高迎祥。
如果按孙传庭自己的计划一步步来,崇祯和大明朝或许还能多活一两年。
孙传庭到了陕西后,还是打算和以前一样“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的方式慢慢干。
这也是丁毅起家的本事,简单说就不着急,先清屯,再练兵。
明廷这时练一个兵大概多少钱呢?杨嗣昌在的时候,他曾计划练兵十二万,马兵步兵三七分,当时算过一个账给崇祯看。
明廷步兵一名每天给五分银钱,八万四千人是133万2000两,马兵连草料一天给一钱,三万六千人是129万6000两,合计268万8000两。这是一年的价钱。按这个价钱算,一万兵大概需要22万2千两左右的银钱。
这么算算是不是明廷比丁毅还肯花钱?
丁毅练一万兵马,平均一年才二十万两。
杨嗣昌可是算到二十二万的。
可是丁毅这二十万都是实打这的,且没有算粮食和马还有草料。
而杨嗣昌这二十二万算出来后,别说大明没这么多钱,就算有这么多钱,从京城出来,再到地方,再经地方后到驻军,估计能余下五万就算不错了。
孙传庭当然没那么多钱,大明朝也没这么多钱,别说268万,他连68万都不一定有。孙传庭有多少钱呢?
“清屯一项,计三年共得折色银四十五万余两,本色米麦豆约五万石”。
他到陕西后,才知道当地三年得到折色银才四十五万余两,米麦豆五万石,这都不如现在丁毅治下一个登州府,更别说莱州,和其他州了。
练兵还要囤田,崇祯元年毕自严当时清丈土地,陕西是四十六万七千零一十三顷七十三亩八分出头,按明朝《农政全书》来看,一顷为一百亩,整个陕西有四千多万亩田。
这可比丁毅的山东省田地多多了。
这要让丁毅来囤田,绝对是大把有粮食。
而明朝在陕西的夏税秋粮米麦一共才一百七十三万石。
按当时的重税赋来反推,此时陕西全省一年夏秋粮大概一千万石都没有。
陕西当时有几百万人不知道,但肯定不够吃,如何再来养兵?
更何况当时陕西连年的兵灾天灾,那有这么多粮收。
没钱没粮怎么练兵?
而且孙传庭带去的京营官兵腐败无能,原有的秦军官兵在项城之战、襄城之战、松锦大战等战役中损耗大半,因此孙传庭抚掌叹息:“我思用秦人!”
再加上他这会终于发现李自成拥兵数十万,其实力已非往日可比,之前说五千精锐有点想当然,便重新向崇祯帝提出练兵两万、给饷百万。
崇祯帝一听就不高兴了,尼娘的,你上次还说只要五千精锐,现在又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