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5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圣旨很少见,赵大山知道皇帝怕他有失,心里很感动。
  四月,赵大山带沐天波和其家人回京。
  六月中旬他们来到京城,沐天波连丁毅的面都没见到,直接被全家发配到济州岛。
  同样的六月,仁德元年第一次科举在全国开始,引起全天下的关注和震动。
  科举什么时候开始,后世各有说法,但总体来说,大伙一致认为汉朝以前,基本都是“世卿世禄”世袭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
  所以说,汉以前,当官无非是贵族、血源、宗亲等几种世袭方式。
  后世关于科举的开创有各种说法,有说汉朝的,因为汉朝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多个科目,汉朝的对策、试经是考试,因此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开始于汉朝。
  也有说是隋代设立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将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
  但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三、严格考试。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自应的权利。
  隋代分科选举共三次,都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没有定期举行的制度规定。至于开皇七年(587年)关于诸州岁贡三人的诏令,也跟两汉时州郡每年向朝廷举贡士一样,人数既少,考试也不重要,不同于唐宋定期举行的全国大考。如果不以上述三点为科举制度标志,那么两汉察举也是科举制度了。所以,有人认为大规模正式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所以从唐以来,科举三要点已经深入人心。
  读书人可以自行报名,考试定期举行,严格考试。
  但是,大乾皇帝一登基,就改掉了科举三要点。
  大乾百姓可以自行报名(不是读书人也可以?)
  严格考试更说不上,因为居然不是以儒家经典为正宗?
  之前丁毅废弃奴隶制,让各地缙绅分田于奴隶,已经引起天下士绅的的强烈不满,很多士族几十上百年的积累田产,被分割大半。
  接着丁毅又分级设税,摊丁入亩,田越多,税越重,可以说,现在天下的士绅,都站到了丁毅的对立面。
  大伙谁不知道,打天下靠武夫,治天下还是得靠士大夫,你丁毅倒好,现在根本不把天下读书人放眼里,把咱们的和那些农夫,商人,工匠等低贱人放在一个位置,你这皇帝,还想不想干了?
  天下读书人愤概,而天下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
  江南是这个时代唯一没受满清兵锋肆虐的地方,所以存活的读书人最多,明末时,丁毅还没有打出山东,京师都有很多读书人跑到江南,贼兵横行天下时,天下各地的读书人又都往江南跑。
  所以现在南京等地的读书人特别多。
  当丁毅的科举新政张贴以南京各地后,江南的读书人直接炸锅了。
  大乾的科举和以前历古历朝都不同,全部事先张贴了空缺的职位。
  你想考什么职位,就报考什么,但首先要看看自己的条件。
  比如工部南京司匠作局局长一人(从四品),十年工匠,能打造燧发枪,火炮,副局长两人(正五品)五年工匠,能打造鲁密铳铳,或火炮。
  工部南京司司船车局局长一人(从四品),十年船匠熟练三级战列舰和其他船、车的制造。
  教育安全部南京司司长(正四品),十年教学经验,熟悉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农学、机械等各科。
  教育安全部南京司理学局局长(从四品),十年教学,精通儒家经典。
  能源部南京司矿产局局长(从四品),精通各种矿产的识别和寻找,有组织开采中大型矿产经验。
  能源部南京司盐业局局长(从四品),精通制造,贩卖、运输精盐,粗盐,有五年以上相关经验。
  卫生部南京司瘟疫传染局局长(从四品)有丰富的应对瘟疫传染病的实践经验,善于痢疾、腹泻等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六月一日南京从府到镇到村,同时开始大规模张贴科举职位,六月二十日前是报名时间,二十五日统一在南京考试。
  第一批南京(一府加八县)的官位合计有二百六十五个,最高是正三品左右布政使。
  丁毅把巡抚当一省之长用,不再是明朝巡抚地方,而是固定在一省,当后世的高官用,官职从二品。
  地方三司的左右布政使,丁毅就当两个高官用,正三品。
  然后就是各部下属的各司司长,为正四品。
  基本各省的配置就和后世一模一样了。
  一正两副,下面一大堆厅长(司长),司内再设各局。
  府州也是如此,一个知府或知州为正职,同知、通判、巡察、教学四个为副职。
  县里是知县正职,县丞、主薄、巡检和教谕四个副职。
  府州和县对应中央各部,都设分局。
  因为中央有十七个部,导致地方主官员大幅增加,加上各局副手等,此次全国新增官吏估计有四万人以上。
  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为丁毅原先的吏员准备的职位。
  包括他在旅顺培养的工匠、教书先生,医生等,将大量的充斥到天下的官员行例。
  这些人从旅顺开始跟着他,任劳任怨干了十几年,现在也是该他们享受成果的时候。
  丁毅得让天下人知道,跟着我丁毅干的,都会得到实质的好处。
  你们不是说要考试吗?我就让你们考,读书人没资格,考不上,总不能管朕吧。
  因为要考试,很多大明的百姓,不一定识字,但丁毅那边的人,基本都识字。
  这样等于是萝卜招考,全部都有丁毅自己人来报名。
  六月二日之后,南京的读书人就吵翻天了。
  除了少许的主官职位,还有一些教育职位,大部分职位,他们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此时在南京某处的一张告示前,近上百人围在前面,人群密密麻麻,后面的都挤不上去。
  好在那告示很大,字也很大,前面还有人在读,后面的人这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


第830章 读书人的不满
  “还要分笔试和实践操作?”
  “考畜牧局的人,还得给朝廷养只猪不成?”
  “哈哈哈。”现场一片哗然大笑。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前古未闻,读书人的耻辱。”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让我堂堂举人和一个农夫在一起办公?荒堂,不考也罢。”
  “商人都能当官,母猪都能上树了。”
  围观的人越看越气愤,应天府加八百,近两百多官员职位,能考的没几个,一大批商人,农民,工匠反可以报名,他们都气疯。
  关键这次科举和明朝的不一样,考中四品就是四品,考中三品就是三品。
  但朝廷也公示了,因为是开国第一次取士,才是如此,以后多数只会招录最低层的官员,大部分中高层官员,都只能靠晋升。
  所以这次的机会是最好的,谁不想一步登天,考个三品四品官?
  此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一队人比较特殊,这些人里有的年纪比较大,有的比较年轻。
  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叫侯方域,出生于1618年,父亲曾是明朝户部尚书侯恂,之前说过,这个侯恂当户部尚书时,曾经:“拮据兵饷,不事加派,而转运不乏。”当时干的挺好,后来被温体仁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靡饷误国。侯恂被削职,不久入狱,长达七年。
  丁毅进京重组内阁后,侯恂调任农业部为左侍郎,官小了点,但表现不错,在囤田方面很有经验。
  侯方域十六就已中了秀才,也娶了亲。
  崇祯七年,他代父草拟屯田奏议,计分官屯、军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边屯、垦种、考课、信任等十目,洋洋万言,条畅练达,期于可行。
  但此时大局已成鼎沸鱼烂之势,民间有“田”字诗,所谓“昔为富之基,今成累字头”,有田者宁愿流离道途,乞讨为生,不愿回乡耕种,借以逃避“加派”。在这种情况下谈屯垦,无异纸上谈兵。此奏上否不可知,即上亦不能行,可为断言。
  李自成围开封时,他随父亲避难到应天。
  他在这里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等人交往过密,人称四公子,还加入了复社,复社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政治、文学团体,有“小东林”““嗣东林”之称,巅峰期有三千多成员,包括京师的周钟都是复社的成员。
  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反映着“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
  简单来说,复社的人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但同样维护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因为他们本身大部分都是地主和官二代,或者是屡试不中,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很想当官的人。
  他们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是因为他们觉的自己没当上官,一旦让自己当上官了,必然可以做的比那些官员好。
  而好多复社的人最后登弟当官之后,也未必真心会为百姓做多少事情。
  比如现在丁毅的科举改革,这在他们以前的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冒襄六次来应天乡试,六次落弟,连举人都没弄到,深感怀才不遇,现在突然看到可以一步登天,考中就当三四品官员,本身挺高兴的。
  按复社成员的思想,这种改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好事,可是,很多农民、工匠也能考官,这让他们无法接受。
  农民和工匠是疾苦的,收入也不高,地位更不高,可是,也不能一下子就捧到可以做官的地步吧?
  复社成员同情农民,同情工匠,但是却不愿意让他们和自己平起平坐。
  此时侯方域和冒襄、陈贞慧、方以智等都在围观,不时低头议论着什么。
  周围人群鼎沸,很多人都在怒骂,读书人非常不服,又以复社的人为多。
  “朝宗,你考不考?”就在这时,边上有人过来道:“这种科举简直是有辱圣贤,我是不会参加的。”
  侯方候等回头看,原来是钱谦益。
  老钱在崇祯时干过礼部侍郎,后来被罢官,一直在应天等机会,可惜,丁毅知道他是有名的投降派,自然没给他机会,到现在还没官位。
  他是对朝廷相当不满的反对派之一。
  侯方域还没说话,冒襄皱眉道:“就算想考,能考的官位也少,竞争必定很大。”
  应天城里数千学子,还有以前南直隶小朝廷被裁解的人,个个都想当官,哪有这么多官位。
  方以智这时道:“我倒想考个教育官。”
  这个方以智是明末少有的科学家之一,和汤若望还是好朋友,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