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地方大概也能住五六千人。
  丁毅亲自带人去看了下,尼娘的,当场就拍腿,好地方啊。
  猪岛的南部,接近旅顺的位置不到十公里,岛上唯一能上岛的地方就是南部月牙形的海弯。
  这海弯长约一公里,纵深三公里,只能停千料以下小船。
  其余东西北全是礁区,根本不能靠船。
  在南部造几个炮台,围墙一堵,都不用棱堡,多少兵力都打不进去。
  千料以下的船,没什么大炮,所以不需要造棱堡,只要几个简易的炮台,配上城墙就行。
  而且这个时候,后金没水师,前几年连炮台都可以慢慢来。
  丁毅打算把匠作局的搬上去一半,主要的火器研究都在上面。
  这样工匠们离不了岛,外面的人也上不去,谁也不知道丁毅在上面搞什么。
  丁毅同意了陈继盛的方案,愿意再接受了一个月的辽民,多三千人。
  到九月初,丁毅终于可以开始赚钱,产出了盐可以卖到登州。
  此时岛上已经大变样,所有规划已经完工,如果从上空看,可以清楚看到旅顺以南,分的清清楚楚的八块地方,有多条新修的道路区分,房子整整齐齐,道路平整通达。
  辽民们分成几块,囤田的囤田,有囤堡二十座(已完成五座),每堡有保长副保长两人管理,共住近两千人,目前已经开垦出三千多亩良田,还在继续中。
  海边有一排排的平房,底部俱用基石垫高,像楼房似的,他们是打鱼,捕捞海参,鲍包,以及晒盐的辽民。
  这部份也有近一千人,每百人有甲长副甲长两人,共同管理。
  东区像工厂,制造军服,军民服务中心,公共澡堂,戏院等都在这边,码头也在这边,所有码头下来的货,都由这边分流,外面的船来了,船上的人下来,也可以到军民服务中心购物,很近。
  丁毅手上最重要的军队都在中部,营房把丁毅等将领们的住所团团包围,必竟丁毅是很怕死的,住在营房中间才安心。
  就是每天一大清晨,兵士们出来训练时的大喊声,让他睡不了懒觉。
  这也变相的是一种鞭策,让他在这个时代,不要再睡懒觉。
  九月初,丁毅准备重组南营。
  目前丁毅的亲兵有五十人,亲兵不算,全营另有战兵两千人出头。
  中间有些人受不了训练的苦,还出现逃回旅顺其他营的事,但他们又补了点人,走走补补,保持在两千人出头。
  这天上午,丁毅在训练司,为最近一批总旗以上毕业学员上完课后,每人单独谈了十分钟。
  接着众人来到训练司的一个教室。
  二十名总旗并排站在教室中间,个个站的笔直。
  这批总旗基本都是原徐大堡兵马过来后提拔的,在训练司强化训练了一个月,在营中,称之为‘旅顺第三期训练队队员’。
  “立正,敬礼。”随着训练司副司长高为民一声大喊。
  全员立正,向丁毅抱拳,大声道:“拜见将军。”
  丁毅面色严肃,浑然没有与他人时的嘻皮笑脸,脸上不怒而严,很有威严。
  “好,众将士好,一个月训练,果然个个脱胎换骨。”丁毅看的点头,这些总旗下去,都能当班长用,训练军士绝对没有问题。
  大伙面无表情,训练司很辛苦,能坚持下来的,都是真心想杀鞑子,也是肯吃苦的人。
  “上刀。”高为民再叫。
  有亲兵从后面托着一柄柄钢刀上前。
  “常建刚。”高为民报名。
  “到。”常建刚大声应答,往前一步。
  丁毅脸上很严肃:“常建刚,26岁,徐大堡一役,守3号巷,站第一排,全队阵亡,死战不退,为后继兵马的到来争取了时间,常建刚,你打的好,是我旅顺的好男儿。”最后几个字几乎是大叫出来。
  常建刚激动的都快哭了,双眼通红看着丁毅。
  这时丁毅拿起一把刀。
  腰刀用精钢打造,上面不但刻有每名总旗的名字,还有:“有进无退,血战到底”八个大字。
  他亲手把刀交到常建刚手上:“我南营,有进无退,与鞑子,血战到底。”
  常建刚的眼泪止不住的流出来,紧紧握着刀,哽咽到:“愿随将军,血战到底。”
  这些刀,以后都将是旅顺南营的珍藏品,很多人阵亡,都要连着刀抢回来。
  这是丁毅赐给的刀,是对将士们的一种无上荣耀。
  给二十名新总旗赐过刀后,丁毅召集诸司开会,中层以上军官要员参加。
  南营再次重组。
  这次重组,比上次更细。
  1司千总徐威,还是四个局,宋飞和杨永不在其中,被调了出来。
  兵员多了一倍,兵员920人左右,兵员和以前组成已然不同。
  徐威、许必成、肖永秋,王卫忠各一个局。
  全军400枪盾兵,400铳兵。120名炮兵。
  这样的话,每个局的兵力达到230,其中炮兵30,远远超过以前一个局。
  丁毅这时以鞑子为目标,觉的明军以前兵力分布不合理。
  明军以前一个把总近百人,上面再大的编制就是四五百人。
  百人比后金一个牛录少,四五百人又多。
  所以丁毅一个局放到230多人,与后金一个牛录相当。
  以后一个局打一个牛录,妥妥没问题。
  120个炮兵,还需要练弓箭,因为现在没啥炮,也没专术炮兵人才,每天有部份时间练打炮,抽一个时辰练弓箭。


第109章 囤木
  丁毅想,目前他们对炮兵的技术要求还不高,实际是没技术,他的营只也只有佛朗机炮和普通铁炮,非常没技术含量。
  等以后开始铸造野战炮,有合格的教官后,才能提升炮兵的技术含量。
  即便如此,炮兵们每天抽一个时辰练弓也没有问题。
  因为大部份时间,炮兵们的训练强度,远远不如步兵。
  他对弓手们也没啥特别要求,能拉满弓,射的八九不离十就行。
  他不需要弓手和自己一样能百步穿扬。
  因为很多时候,战时人员密集,闭着眼睛都能射到。
  而且弓箭一射起来,有威胁和唬人的效果。
  眼下炮兵还少,丁毅打算将来每局炮兵配到80左右,如果有了野战炮,至少得80人。
  2司千总毛信,下面也是四局,毛信、何良武、周有根,马跃。
  全军360枪盾兵,400铳兵,120炮兵,共计880人。
  这样表面上看,1司和2司的千总都不像丁毅的亲信。
  但是下面八个局,肖永秋,王卫忠,何良武,马跃四个局都算是丁毅的亲信。
  徐威许必成也算半个亲信。
  毛信和周有根都是原旅顺军。
  丁毅也不担心掌控不了军队,大伙每天训练时,教员都在提醒他们,是丁大人供饷供粮。
  每月发饷,再提醒一遍。
  总旗以上都要经过训练司,个个单独和丁毅说十分钟话。
  特别是徐威,许必成,毛信,周有根四个局里,总旗以上,基本都是原徐大堡的人。
  这些人视丁毅为战神般的人物,个个崇拜的不得了。
  所以丁毅虽然不亲自带兵,但对军队的把握牢的很。
  另有两百人是张经的骑兵营人马。
  骑兵营现在兵少,马少,丁毅陆陆续续这几个月搞了点马过来,才勉强配到两百。
  赵大山依然任丁毅亲兵队长,兼情报司司长,宋飞任副司长。
  眼下两人一块共事,将来丁毅打算让宋飞学习负责炮兵。
  杨永,丁石头都在这司,一个跟宋飞,一个跟赵大山。
  魏继业铳打的好,现在是丁毅亲兵副队长,他胆比较小,也不用上战场,他自然挺乐意的。
  新成立财政司,司长阮文龙,姚新汉,陈有富跟着阮文龙,主要负责赚钱和财务分配这块。
  另外海运司,建设司,后勤司照旧,就是内部分的更精细一些。
  盐田,服务中心这块归后勤司,囤田归建设司,将来收粮后交后勤司统计,纳库。
  这样相互就是分开的。
  比如后勤司晒盐,出产后给海运司拿出去卖,回来银子交财政司管。
  囤田司种田,粮交后勤司入库统计。
  大伙分开干,做好本职。
  其他明军囤田自己来,统计自己来,收了一千石,报上去说收了一百石,也没人知道真假。
  新建医学司,有医院和学院组成,分别有赵理和宋哲负责。
  平时负责全营伤病,和文化学习,战时,医院在每局派医士五人跟随。
  但文化学习的事,丁毅打算往后延一下,大概要等后金第一次入关战役结束才开始。
  丁毅重组之后就有一个问题。
  眼下他手上的鲁密铳才一百出头,而他的铳兵数量定在八百,远远不够。
  好在这几个月来,他的人手越来越多,工匠也越来越多,目前每月能产鲁密铳50杆。
  但仍然达不到丁毅的要求。
  丁毅这次开完会后,打算要出去想想办法了。
  会后,各部按丁毅的要求调整,一天之内人员要到位。
  没有铳的,轮流打铳,练习装弹。
  同时强化学习丁毅的打法。
  散会后丁毅去了王卫忠那个局,看了铳兵三段击。
  有了定装和颗粒火药,熟练的铳兵一分钟能打到一发了。
  不熟练的,基本也在一分钟二十秒内可以打一发,这都是算上瞄准的时间。
  击发成功率在八成以上,这也算比较高的了,主要也是颗粒火药的原因。
  9月初3匠作局在猪岛的营地开始建设,丁毅则带了刚刚晒好的100吨盐,四条船,准备再次出海。
  站在巷口,丁毅眺望四海,信心满满。
  还有一个月,后金将发动第一次入关战役。
  这场战从十月打到次年五月,前后打了七个月,历史上还让崇祯除了袁崇焕。
  袁崇焕死不死,丁毅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得到多少好处。
  按他原本的战略是,不援京城,打金州,立战功,提升自己的官职,得到更大的地盘。
  如果可以,希望能掌控整个旅顺。
  掌控整个旅顺,就有了更多的地盘,能收纳更多的人口。
  他就可以开始试着造船厂。
  百年海军啊,船厂可不是一天两天能造成的。
  我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正在他思索着自己下步的打算时,突然身边有人叫起来:“看,树来了。”
  船上跟着的赵大山,魏继业,阮文燕,阮思青等人纷纷侧目。
  只见大海中一艘皮岛的战船在前面徐徐开来,后面有根长绳拖在水中,在船后五十米外,一大捆胸径六十公分以上的松树,像木伐似的漂在海面上。
  然后再往后看,几十米外,又有一大捆松树连着前面这一捆,远远看去,一直到里许以外,都有。
  皮岛这么拉一次,差不多能拉两百根。
  赵大山看着抽嘴:“陈副总兵越来越过份了啊,这树越来越小了?”
  原本丁毅和他谈好是八十公分,但陈继盛派人上岛后发现,八十公分也好,一米的也好,那边是很多,可都在深山老林里。
  沿海岸的还是比较小,为了方便砍伐和运输,便改用六十公分的,但保证每次最少有一米左右十根以上,当然,价钱上,丁毅也减少了费用。
  丁毅也无所谓,反正现在又不能造船,少部份都用来造屋子,和烧炭。
  另有大部份,被运到猪岛。
  在猪岛西面,将建立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