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锦绣-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体质实在是参差不齐,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恐怕还需要调养一些时日才行。
“没办法了,心急终归吃不了热豆腐啊还是只能从基础队列练起了。”马如风迫于现实,只能放弃了自己原先准备体能和基本战术一起上的训练计划。这倒不是他操之过急,而是张家玉要求他尽快把这批人训练出来,至少也得先练出一批能帮助维持地方治安的人员。
马如风首先得通过训练来消除新兵们的个人意识,让他们理解服从与守纪的重要性,而队列训练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有效训练手段。虽然后世对于队列训练有颇多非议,甚至有人认为整天踢正步走队列的部队是不务正业,练这些技能在战场上也毫无用处。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并没有经历过军旅生活,体会不到队列训练能够直接有效地抹除个人意识,从精神上让士兵很快就习惯于服从命令,严守纪律,重视团队,而这些素质正是一个合格军人的基础。一支令行禁止的部队,才有可能谈得上战斗力。至于像施州长和史大叔那样的孤胆英雄,也仅仅只是存在于电影中而已,现实里这种敢在阵地交火中站起来放枪的逗比真是死得不要太快。
队列的操练虽然能有效地磨炼士兵素质,但也的确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仅仅过了一个多小时,马如风就感觉到自己的嗓子逐渐变得嘶哑了,不得不把指挥任务暂时交给了副手。
刚刚开始新兵训练,队列中就大规模地出现了左右不分的现象,马如风扯着嗓子吼了半天也没有收到特别好的成效。最后还是靠聪明人出招,在所有新兵的左腿上系了一根布带作为标识,才解决了这个困扰许久的难题。
到了中午休息的时候,绝大多数新兵都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对他们来说,从来不曾想过当兵吃粮居然比开荒种地还要累得多,一上午就是不停地听从命令左转右转,走来走去。这种训练粗看似乎对体力消耗不大,但却要长时间保持足够的精力集中,因为一旦转错方向,整队人都会因此而连坐受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这些人过去从未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这半天训练下来,精神与的疲劳都是相当严重了。
不过午餐送来之后,这帮人的士气倒是稍稍恢复了一些。中午饭是番薯和大米混合的主食,味道虽然不好,但是好在数量够多,管饱,张家玉从东莞运来上万吨的番薯,够这些新兵吃一年的了。菜就一样,猪骨头炖白菜片子,也是不限量。这些新兵都是千里南下的流民,路上那吃过这些,就是以前在老家这样的饭菜也不一定能吃上。新兵看到冒着热气的饭菜,笑的合不拢嘴。
趁着这机会,马如风也再次对这些新兵进行训话:“你们都记住,现在你们身上穿的,嘴里吃的,都是谁给你们的想要以后都能吃饱穿暖,就给老子好好操练要是谁吃不了这苦想溜号的,吃完这顿就赶紧滚,老子手底下可不要那种怕苦怕累的娘们儿”
或许是这顿丰盛的午餐拯救了士气,又或许是马如风粗俗的训话起到了作用,下午的训练效果果然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到日落前,这帮新兵总算掌握了齐步走、立定还有左转右转的基本动作要领,转错方向的次数也比先前减少了很多。晚饭之后,所有人被集合令召集到一起,等待他们的是晚上的文化课。
说是文化课,但实际上这课的内容并不是教他们读书认字,而是朱宏三设定的洗脑课,民兵虽然都装备冷兵器,但是训练上和正规军一点不差,该有的都有。
除此之外,组织学唱军歌也是非常有效的文化灌输手段之一。马如风给他们准备的第一首歌,便是朱宏三无耻剽窃后世在部队中传唱了几十年的中国解放军进行曲,只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其中的一些用词进行了修改,比如某句提到伟大领袖的歌词就改成了“大明的旗帜高高飘扬”,歌词中的“同志”也统统改成了“战友”。这首旋律激昂,琅琅上口的军歌显然打动了这群正处于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不管记不记得住歌词,都跟着长官唱的旋律吼得不亦乐乎。
一个半小时的文化课结束之后,马如风便让各个小队自行召开当天的训练总结会,马如风作为总教官,轮流在这些小队旁听他们的总结和推选过程。经过这么一天的训练,每支小队的成员间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个时候便可以大概看出来哪些人能力较强。
推选结束之后,马如风就下令以小队为单位各自回营休息。目前的训练营还没有修建营房,包括马如风在内的所有人都只能住在军用帐篷里。不过新兵们显然对这样的待遇并无怨言,这一整天积累下来的疲劳在躺到床上的那一刻就彻底爆发了,整个营区内都可以清晰地听到此起彼伏的鼾声。
这样的基础训练要一直持续十到十五日,然后马如风会根据这些人在训练当中的表现,将他们分成两拨。一拨体力好的作为刀盾兵,负责肉搏;一拨人作为枪兵。:
第二百九十五章 南下
在马如风在南雄府训练新兵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满清的征南大将军博洛也做好带兵南下的准备。
世代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的满清八旗,到了炎热的南方开始水土不服。顺治二年“1645年”的平定南直隶的战斗,因为水土不服病死的满清战士竟然比战斗中死亡的还要多。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也发现了这一点,在南直隶战事结束后,立刻调回了大批满清八旗和蒙古八旗,只在南京留下了不到五千的驻防八旗。
现在整个南直隶在洪承畴的软硬兼施手段下基本没有抵抗活动了,也是,不服的不是被杀光了就是往南跑去南明的控制地,留下的都是留辫子的。
满清这次在诏书上说兴兵十万,其实只有不到六万人。大部分都是原江北四镇的军队。这里面里要以李成栋为主力。这家伙在嘉定被赵国栋一顿好打后就退回了苏州府,以士兵伤亡过重为由不与广东明军接触。李成栋的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了李植运送流民。
广东明军的好日子从洪承畴来到南京算是到了头,朱宏三停下南直隶战事也不主要为了借刀杀人,其实这里面还有南直隶战事不顺的原因。洪承畴确实有两把刷子,上任后的三板斧极大缓解了南直隶士绅对满清外来政权的排斥。同时大幅度减少苏松二府的赋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普通民众对满清的不满。要知道有明一代苏松二府的赋税就是最重的,洪承畴作为前明的大员,自然知道明朝老祖宗朱元璋的龌蹉事,为了争取民心,上任的第一天就减少苏松二府赋税三分之二,可谓是大快人心啊。
再加上南京城一天没打就被东林搅屎棍送给了满清,城中大量的钱粮都落在洪承畴手中,所以现在南京的实力还是要在北京的满清之上。在二月初北京的诏书传到南京后,洪承畴就开始为大军南下做准备。
下面说一说满清南下大军遇到的第一个敌人,也就是盘踞在浙东的鲁王政权。
这代鲁王叫朱以海,说起来也是个倒霉孩子。第一代鲁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藩封于山东兖州。鲁王爵位传到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时,已经是第八代。当时,朱寿镛被嗣封为鲁肃王,而朱以海是他的第五个儿子。算起来,朱以海应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孙,崇祯帝朱由检的族叔。当然,朱以海在血统上要比广东的楚王朱宏三强很多,这也是朱宏三一直被天下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鲁王和唐王好歹是上代王爷的儿子,你朱宏三只是楚王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难怪为世人所不服。
朱以海作为皇家子弟,本来一生应该过着金衣玉食、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生活。但是,历史却没有给他这样一个好的机会,相反,他一生经历的几乎全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患难生活。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死后,朱以海的哥哥朱以派被嗣封为鲁王。崇祯十五年,清兵南下山东,攻破兖州,朱以派遇难。朱以海也差点被清军杀害,死里逃生后于崇祯十七年二月袭封鲁王。同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进兵山东,朱以海南逃,在弘光帝朱由崧时期寓居于浙江台州。
而这个时候朱棣这一脉具有合法性的继承人也死的差不多了,最后一个潞王朱常淓在杭州也被满清抓住。
在农民军、明王朝和清军三种势力的鼎立结局面结束后,历史的天平就向清王朝倾斜。此时,清军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后挟威南下,破杭州、临浙江,宁波危在旦夕
当时,浙江东部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明朝原任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商议,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八日,朱以海在张国维、方逢年、方国安等人的拥护下,自台州来到绍兴,就任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立张氏为元妃,改明年为监国元年。
这时南下清军已于六月占领杭州,满清认为皇帝都抓了多少个了,南明的问题应该解决了,所以定国大将军豫亲王多铎奉调回京,该部由勒克德浑统率。但是让满清想不到的是,由于清廷强制剃发,浙东军民降而复叛,抗清运动此起彼伏。
鲁王政权应该是南方几个南明残余势力比较小的一只,主要拥有张国维、方国安、王之仁、钱肃乐等部武装,不过因为靠近沿海,拥有大量水师,布置于钱塘江南岸。八月,鲁监国大学士张国维连克富阳今属浙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紫溪东岸。鲁王朱以海赐尚方宝剑,令张国维总领诸军。九月初二日,镇东侯方国安、武宁侯王之仁率部从富阳进攻杭州,被清军击败。十月十四日,张国维出师钱塘,会同钱肃乐等部合攻杭州,于城郊连战十日,获小胜。清将勒克德浑急率兵援杭州,明军遂退。自此,鲁王政权算是和满清打的有声有色,互有胜负。但是这种胜利是建立在定海的李植部攻击浙江沿海和长江航线,搞得满清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可是随着李植这边的放水,鲁王的好日子到头了。
朱元璋这些子孙真的不成样子,朱以海毫不犹豫地在强敌压境之时毅然肩负起抗清的旗帜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毕竟是深养王宫之中的龙子龙孙,过惯了腐朽荒淫的贵族生活,因而不肯放弃小朝廷的荣华富贵,即位后生活上极为荒淫无度。朱以海既缺乏治国之才,在任用皇亲国戚上面又极为。元妃张氏的哥哥张国俊招权纳贿,竟然任用匪人,如谢三宾参加鲁监国政权后,走国舅的后门出任大学士,其用人行政由此可见一斑。时人张岱曾对朱以海评论说:“从来求贤若渴,纳谏如流,是帝王美德。若我鲁王,则反受此二者之病。鲁王见一人,则倚为心膂;闻一言,则信若蓍龟,实意虚心,人人向用。乃其转盼则又不然,见后人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及至后来,有多人而卒不得一人之用。”今天看来,张岱的话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
在军事上,虽然鲁监国政权处于抗清前线,却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