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锦绣-第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虽然如虎将李文忠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最后他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张煌言熟读史书,是知道这段历史的,所以他在听皇帝要对日本动手后赶紧说道:“陛下,当年太祖高皇帝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已经写进皇明祖训。陛下如果远征日本,容易授人口实啊”
张煌言担心不无道理,当年蒙古占领南宋后,用南宋那只全亚洲最强的水师远征日本,都弄个铩羽而归。当年朱元璋也想和日本照量照量,也害怕步了蒙元后尘,才让日本苟活下来。现在中原战乱不休,朱宏三想要派几千人就去攻打日本,实在有些不知量力了不过张煌言自然不能说皇帝不自量力,而是提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希望朱宏三能借这个梯子下台。
哪知道朱宏三想的和张煌言不一样,朱宏三现在穷的恨不得拉完屎舔手指头,边上这么大一块肥肉不上去咬几口实在说不过去,也不像朱宏三那种睚眦必报、雁过拔毛的性格。
“玄著,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下旨吧,命赵国良带领三个团,还有海军的五艘军舰出发赵国良为日本派遣军提督钦此”
张煌言虽然身为皇帝的军机处领班,但是军机处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大秘书,皇帝定了以后他们只有执行。张煌言没办法问道:“陛下,那给倭国国王下的圣旨用什么名义”:
第六百三十二章 秋闱
朱宏三听张煌言这么说也感觉为难,这仗好打,名义可是不好弄,毕竟现在自己成了大明的皇帝,朱元璋的那个皇明祖训就成了自己的紧箍咒,一些事情很不好办。
不过这可难不倒朱宏三,朱宏三想了想不如不用倭寇的名义,你日本不是大明的藩属国吗现在老大有事你不出钱出粮朱宏三可是记得后世的海湾战争中,日本可是为美国拿了近一半的军费。
朱宏三想清楚后摸了摸下巴说道:“用联合抗清的名义就说大明皇帝换人了,现在是老子朱宏三在当皇帝,你们倭国人少国微,但是老子是讲究人,不计较你们以前倭寇那些乱事儿,现在老子正在和满清打架,你们既然是太祖皇帝亲封的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那就有个藩属国的样子,给老子提供军饷、军粮”
这大概是明朝历史上最无礼、最嚣张的外交文书,张煌言也不敢反驳,只有将朱宏三的话翻译成文言文,写成圣旨。朱宏三看了看没什么问题,用印后发给扬州的赵国良。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圣旨要交给内阁审批,内阁同意后才能昭告天下,成为法律。可是朱宏三定的规矩军事问题不用经过内阁,他自己用印就可以,所以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看到这个事情结束朱宏三又问道:“玄著,还有什么重要事”
张煌言恭敬的说道:“陛下,现在已近八月,再有几日就是戊子年乡试了,礼部上来折子请陛下安排今年秋闱的主考官”
经张煌言提醒朱宏三才想起来今年还有这么件大事,科举制度在朱宏三眼中虽然有万般不是,但是好处还是有的,最起码保证了上下通行的晋升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种制度的真实写照。
朱宏三刚在广东掌权的时候也想过按照后世制度选拔干部,但是这就动了士人集团的根本利益,他们的反应可不是朱宏三能承受住的。
后来朱宏三在见识过古代官场运作后,发现到现在为止科举制度是不可代替的。废除科举简单,但是如何选拔人才呢难道还回到秦汉时那种察举制或者直接搞一个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那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就是后世的高考制度也不是科举制的一个变种吗
所以朱宏三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不动科举制,还是按照以前的制度来,至于以后怎么办看看再说。
所以在朱宏三去年占领南京后,立刻放出风来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戊子年,要在南京应天府重开科举,并且在第三年春天举行会试。
消息一出朱宏三获得了全天下读书人的赞赏,因为自从崇祯十六年最后一科会试后,已经五年没有举行会试了,全国的读书人都在翘首以待等着。
可是这几年中国大地上各方势力打成一片,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去搞这些东西。只有朱宏三在广东时搞过一届乡试,选拔出来几百个举人应急。
所以当朱宏三占领南京后,钱谦益第一时间提出了重开科举,朱宏三也觉着这是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在第二天就下旨,于戊子年八月十五日重开乡试,并且在明年三月开会试。还有一点是马明远提议加上的,那就是不管南北东西,不管是满清地盘还是桂王地盘,只要在前明有过秀才身份的,都可以到南京来赶考,考中的明天三月参加会试。
这个消息一出,天下所有读书人沸腾,在五月份就开始有远路的读书人来到南京准备考试,现在的南京更是人满为患,城里的各省会馆早已经住的满满当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乡试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应天府、北顺天府、各省布政使司驻地。可是南方好说,北方各省都在满清的控制下,那些省份的秀才只要渡过长江来到应天府考举人。
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殿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中举人也就相当于后世考上名牌大学,会试有点像后世的考公务员,中了会试就有资格出来做官了。殿试有些像后世的领导干部选拔,考得好留在中央各部委,不好的只能到地方当县令了。
朱宏三深入了解后才发现,科举并不是考完就要下去当官。后世很多人认为这些读书人啥也不懂就去当知县,能做好吗其实这是后世人的曲解,完整的科举制度考试只是一部分,殿试结束后这些预备官员还要去中央各部观政,也就是当实习生,学习如何处理政务。
通常学习时间是一年,但是也不绝对,也有几个月的就结束的。结束后再经过考试,学习好的进入翰林院,也就是庶吉士,这是丞相预备班,这可是大牛人待的地方,明代多个首辅大学士比如徐阶、张居中、杨廷和都是庶吉士出身。
剩下的倒霉孩子就要去地方当官了,考的好的可以出任中央各部分的低级官吏,再次的就要去地方当个七品知县了。
当然这是正常的当官渠道,如果你就是门子硬,老子多么牛逼,也可以进入国子监。这里有些像成人教育预科班,不用科举正途出身就可以当官,不过机会那是相当的少。
因为古代科举出身的官员可是比后世的后辈们要有脸的多,他们认为只有科举才是正途,自己的子孙只要有一线希望都要走科举,如果出现后世那样为了自己儿子能当官,什么学历造假、年龄造假的案子,不用皇帝惩罚你,文化界的口水就能淹死你。
就连万历年间权倾朝野的张居正,只是为了给自己儿子弄了个出身,就被文化人骂个要死,就连死后这也是几大罪状之一,他的长子张敬修不堪羞辱最后还上了吊。
所以经过朱宏三详细研究后,感觉在这个时代,在没有比科举更安全、平等、公正选拔人才的机制了,所以朱宏三准备对科举制不在抵制,而是利用科举为自己选拔人才。
朱宏三听张煌言提起这件事,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玄著说得对,科举是国家论才大典,绝对不能出现什么差头,这个两正四副的主考你觉着用谁合适”
乡试不同于会试,乡试是各省自己搞的,一般来说都有中央礼部选派官员出任一个主考,然后各省的学政担任另一主考。而会试因为是全国考试,所以就要从内阁大学士中挑选一人或者多人担任主考,殿试自然是皇帝担任主考。
张煌言想了想说道:“陛下,这届乡试虽然在应天府举行,但是北方各省的举子都要赶过来考试,而这次乡试是陛下还于旧都的第一次科举,所以臣以为这个主考人选应该选择成熟稳重之人担任”
“玄著说的很对,你有什么好人选”
“陛下,臣推荐翰林学士黄宗羲担任主考”
朱宏三听张煌言这么说就是一皱眉,黄宗羲他太知道了。在前年朝会的时候,黄宗羲就为了楚王朱淮应不应该参加的问题上得罪了朱宏三,现在已经被关到锦衣卫诏狱里快要十个月了。
对这个刺头黄宗羲朱宏三也很头疼,黄宗羲这个人有才不假,但是也有傲骨。当年他变卖家财在浙东组织义军抗清,也算是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