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锦绣-第6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认的霸主。
郑成功采纳施郎的建议,以亲亲通好为名,先给郑联送去稻米一千石,要求郑联让自己的军队登岸。郑联正因为缺粮发愁,又认为郑成功毕竟是自家人,爽快地答应了。等郑成功军全部到达厦门,突然将郑联部士卒缴械,随即捕杀郑联。郑联的部将陈俸、蓝衍、吴豪等人都被收编。郑彩部下将领杨朝栋、王胜、杨权、蔡新等人也在郑成功的招徕下,纷纷归降。郑彩失去了兵权,没办法只要回安平老家养老。
不过这个时空因为大陆上还有一个比满清更加强大的神武政权,所以在共同的压力下郑氏集团还保留着表面上的团结。
杨朝回家后准备船只,先去了厦门。郑家水师掌管泉州外海,不去厦门领取路条根本出不了海。
杨朝是郑家老人,并且这几年还为郑联走私粮食,所以郑联手下的士兵大部分都认得杨朝。
杨朝的船一靠上厦门码头,守卫码头上把总看到杨朝下船,上前施礼说道:“这不是杨老大吗怎么今天亲自来了”
杨朝不耐烦的说道:“老子今天有事,快带我去见定远伯”
那个把总看到杨朝着急,不敢说笑,领着杨朝走进厦门城。
厦门城是洪武二十年建成,城周长四百二十九丈,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厦门城不大,原本只有两千余户渔民住在这里,但是随着大陆战事激烈,很多沿海的渔民纷纷逃到厦门躲避战火,所以现在厦门城里城外都是人,足足有上万人。
杨朝来到城中的提督衙门,跟着报事的小兵进去拜见郑联。郑联三十多岁,长得如同地缸一样,满脸的水锈,一看就是常年在海上讨生活之人。
郑联看到杨朝进来笑道:“杨老叔,今天怎么亲自来了”
杨朝并不想和郑联说实话,因为郑联郑采兄弟并不是拥立永历皇帝,而是拥立当年的隆武皇帝。
当年隆武皇帝死后,郑芝龙势力四分五裂,郑联郑采还是继续拥立隆武皇帝,隆武皇帝死后更是拥立邵武皇帝。而郑成功就现实许多,在隆武皇帝死后马上转换门庭投了鲁王朱以海,等朱以海被朱宏三弄死后更是直接投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正因为两帮势力所属不同,郑联郑采才看不上郑成功。
杨朝知道郑氏集团内部的龌蹉事,所以今天根本不可能和郑联说实话,依着郑联火爆脾气,要知道自己受朱宏三委托来劝降,肯定将自己扔如大海喂了鲨鱼。
杨朝眼珠转了转说道:“郑将军,是这样的,老夫年纪大了思念当年的老兄弟,想去台湾看看何廷斌、杨英他们,请郑将军发下路条”
郑联听杨朝这么说嘿嘿笑道:“杨老大,都是本地狐狸你玩什么聊斋思念兄弟老子记得当年你和杨英他们的关系可不好”
杨朝听郑联不相信,没办法干笑道:“这不是年纪大了吗”
“放屁,杨老大你不说实话今天就不要出海了来人,将杨老大送回泉州”
门外有士兵进来就要请杨朝出去,杨朝赶紧说道:“郑将军,实话跟你说了吧老夫这次去台湾是受黄老夫人所托,老夫人年纪大了,想要去台湾看看儿子。”
黄老夫人是郑芝龙的妾室,也是郑成功异母弟弟郑恩、郑荫的亲娘。当然也是郑联和郑采的干娘,这几年一直在安平老宅养老。历史上也是如此,不止郑芝龙的几个小老婆,就是郑鸿奎年老后也回到安平养老。本人实在怀疑,依着满清的尿性竟然能放过郑成功的家人
郑联听杨朝这么说才相信大半,郑联骂道:“干娘要见我兄弟你为什么不说实话老子和大木不对付但是对干娘可孝顺的紧”
杨朝赶紧点头哈腰的说道:“主要是老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老夫不知道大将军原本这么宽宏大量,都是老夫的错”
郑联看了看杨朝,对身边的书办说道:“好了,给他路条吧”
路条是一面小旗,上面写着一个郑字,这也是当年郑芝龙发明的,当年这一个路条就要收取上千两白银,有了这个就可以保你的船只在东南沿海畅通无助。
不过那是郑芝龙最辉煌的时候,现在这个路条出了泉州外海就不好使了,更别说到朱宏三大舰队盘踞的南洋了。
杨朝出了提督衙门,一边走一边心中大骂:郑联你是个什么东西,当年你只不过是郑一官手下的一条狗,现在有了些兵马就人五人六的,我呸
杨朝算是当年和郑芝龙一起起家的老兄弟,但是时过境迁,你杨朝现在只是一个富家翁,人家郑联却是盘踞厦门的军阀,这怎么能比呢
杨朝出来后将小旗交给船上的水手,然后挂在桅杆上,接着开船出海。
经过金门料罗头的时候,一艘郑家海船靠了过来,看见桅杆上的小旗后又驶开了。虽然郑家风光不再,东南亚海面上在无郑家旗号,但是在这泉州外海还是管用的。
杨朝的船出了泉州外海,进入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长约八百里,以明代风帆船的速度要航行两天至三天。不过在老天早已经在中间准备了补给点,这就是距离台南一百里的澎湖。
澎湖在后世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还有一首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来解说澎湖美丽的风光,但是在明代澎湖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澎湖在汉代就已经被人发现,当时只是一些渔民歇脚的地方。后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澎湖列岛逐渐成为台湾海峡两岸交通的跳板。它有良好的港湾,是台湾海峡中各种船只活动的集汇点。澎湖于宋代已正式收入中国版图,当时福建泉州已有人移居澎湖。
现在澎湖这里成了郑成功的前哨站,郑成功在澎湖这里设立巡检司,用来检查来往船只。
到了自己地头杨朝一改郑联面前的懦弱,在码头上拉过一个兵丁说道:“快,快给我补给淡水,我要马上去承天府”
承天府就是郑成功占领的赤嵌城,也是后世的台南。郑成功占领赤嵌城后将这里改成承天府,下设天兴、万年二县,并增添澎湖、南路与北路三个司。:
第八百二十九章 台湾
谢谢书友“hh123”的月票
杨朝在澎湖补充了淡水后,当晚就开船去了台湾。
承天府就是郑成功攻占的赤嵌城,也是后世台湾的台南市。后世的台南市位列台湾六都之一,人口将近二百万,是一个亚热带度假天堂。可是明朝末年的台南可不是这个样子。
当年台湾大开发是大海盗头子王直组织的,不过当时这些海盗也并不是想要在台湾这里长久生活,只是想要在远离大陆的地方有一个落脚点,好躲避围剿的明军,所以台南这里一直没有多少人居住。
后来荷属东印度公司占领了澎湖,以这里作为东亚贸易的转口基地。天启三年,荷兰人在台南这里建立一座简单的砦城,这就是承天府的前身。
不过这时的明军可不是后世的清军,明代大概是所有末代王朝中最有战斗力的。天启四年福建总兵得知荷兰人占领了澎湖,便带领军队前来剿灭。在与中国明朝的军队激战了八个月以后,荷兰人和中国官方达成协议,同意把设置在澎湖的要塞和炮台毁坏,同时转移至台湾岛,中国不干涉荷兰对台湾的占领。
荷兰人占领台南以后,在原来的砦城旧城址上,重新兴建规模宏大的城堡奥伦治城,天启七年以荷兰省名泽兰省改建命名为热兰遮城。当时,这座城堡是荷兰人统治台湾全岛和对外贸易的总枢纽。
荷兰人对台南这里进行了系统的开发,从中国大陆引进农民耕地,在郑成功攻占台湾前,全台湾一共有中国人一万多人,荷兰人一千五百人。
郑成功在大陆没有立足之地,就将主意打到荷兰人身上。在神武四年,朱宏三占领南京后第一年,郑成功带领两万五千士兵,军舰三百艘,从金门出发向台湾挺进。
在经过十个月的苦战后,郑成功终于将荷兰人击败,在神武五年的六月,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九百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历史上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后不久就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u持续统治台湾二十多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
不过在现在的神武十一年,郑成功还活的很好,还没被自己的儿子气死。所以郑成功在得知杨朝亲自来台后,在延平郡王府接代了杨朝。延平郡王是永历皇帝朱由榔在得知郑成功占了台湾后加封的,毕竟这也算开疆扩土。
杨朝在亲兵的带领下走进延平王府的银安殿,正中坐的一个中年文人,身穿郡王服色,正是延平郡王郑成功。
杨朝赶紧跪下磕头:“草民杨朝拜见王爷”
郑成功雄才大略,和目光短浅的郑联可不一样。看到杨朝给自己磕头赶紧站起来搀扶说道:“杨老叔快快请起,这里没有外人,不用这番大礼了”
杨朝听郑成功这么说心中感激,但是还是说道:“王爷,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咱们毕竟是官身子,没有规矩怎成方圆啊”
这时郑成功身边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文士说道:“杨朝,你不是在南安吗来干什么”说话的这个是在攻占台湾中立有大功的何廷斌,现在被委任为王府长史。
杨朝当年虽然和何廷斌一起为郑芝龙服务,但是二人关系并不怎么好。在郑芝龙投降后,杨朝何廷斌二人分道扬镳,一个回老家南安养老,一个给荷兰人当了通事。
杨朝瞪了何廷斌一眼然后说道:“王爷,草民是来给王爷送信的云南那边传来消息,在去年十一月份,永历皇帝朱由榔投降了,现在正被押往北京”
郑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如同五雷轰顶一样,这几年大陆没打过来并不是兵马准备不足,也不是海军不如自己,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是大明臣子,自相残杀实在不好。当然还有一个次要原因,那就是朱宏三的海军都在吕宋和荷兰人打仗,暂时无暇顾及台湾这里。
但是现在朱由榔投降可完了,郑成功没了政治上的靠山,同时朱宏三没了云南的牵制,更能抽调兵力对付郑成功,大家听到杨朝的消息后马上一片愁云惨雾。
何廷斌原本就是荷兰人的通事,虽然在配合郑成功占领台湾上不留余力,但是他还是亲荷兰的,这时听到杨朝这么说何廷斌对郑成功说道:“王爷,现在已经这样,不如咱们投靠荷兰人,或者占领台湾自立为帝得了”
这时郑成功身边的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文人大惊,赶紧站出来说道:“王爷,我等是华夏苗裔,怎能投靠那些蛮夷当年王爷不也是为了这个才与与老王爷决裂难道今天还要回头走老路吗”
说话这个人是陈永华,就是鹿鼎记中韦小宝师父陈近南的原型。
陈永华出生崇祯七年,陈永华父名陈鼎。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举人,崇祯十七年中进士。陈永华年轻时寄籍漳州府龙溪县,通过科举,取得龙溪生员的资格。神武元年,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