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锦绣-第6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代赋税和后世近似,也分为地税和国税两种,只不过叫法不一。明代将国税称为正赋,各地的夏赋秋赋、征收的漕粮、还有晚明设立的三大饷,这些都是正赋。
当然钱都交给国家,地方政府也需要运作,所以在明代初期央和地方的分成是七三分,也是央拿走正赋的七成,地方留下三成用于地方政府运营。
这种政策在国朝初期还算不错,因为元末人口大量死亡,地方也没有什么地主,所以国家还是能收来很多钱,央和地方都可以保证平稳的运作。
可是到了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发生变化,国家对蒙古从攻势变为守势。守卫总进攻要花钱,所以央开始逐渐将分成例提高,到了万历后期为了镇压各地叛乱更是直接取消了分成制度,所有正赋都要归到央。
按理说明朝期经过百年的和平,各省人口剧增,人口增加了赋税也应该多了,为啥赋税还不够用了呢很简单,人口增多读书的人也变多了,这些人都是不交税的。
除了这些还有各省的土地兼并,官员的增多各地的大地主也增多。这导致了流民越来越多,各地活不下的流民起义规模也越来越大,朝廷疲于应付,财政支出越来越大,只得加重赋税和徭役。
原来在北方“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时已全部征收赋税。正统元年,朝廷把江南诸省的田赋大部分折征银两,叫作“金花银”,规定米麦每石折价二钱五分。成化时又增为一两,这使农民的负担以前增加了三倍。在这个时候加税,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能解一时之渴,却会危及生命。不过朝廷的统治者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在土地日益集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农民打一石粮,交给朝廷的赋税达到八斗。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借贷,已经无法生存。交不起税,得卖儿卖女,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流亡。宣德时,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流民,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余万户。天顺成化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明朝政府通过里甲、关津、禁山等措施防止农民的流徒,有时甚至展开残酷的镇压。然而在流民的队伍里,藏有武器,有秘密结社的组织,也有自己的领导人,于是流亡的斗争形式便发展为武装的起义。
当年朱元璋因吃不饱去当了和尚,还是无法生存,投了义军,终成一代帝王。具有讽刺的是,他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没有到来,不过几代人的时间,他的后代也给百姓带来了同样的流亡生活。流民,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他们没有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下的自由民,而是成为起义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土地兼并严重的湖广、福建、江西,税赋较重的浙江、四川、山东都先后发生了小规模的起义。
明叶的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使得明朝政府在嘉靖初年不得不在政治作一些适当的改革,实行了减轻租银、整顿赋役以及抑制宦官、裁撤锦衣卫校尉等等措施。
但是由于贪污的盛行和庞大的军费支出,造成明朝财政的困难,政府“每年所入二百万之额,不能充所出之半”。嘉靖三十年,明朝政府于南直隶、浙江等州县增赋百二十万,叫作“加派”。嘉靖三十六年又在江南等地增役银四十万,叫作“提编”。以后又出现了箕敛、派括、算税契、折民壮等等加派的名目。豪绅地主有特权免赋免役,贫苦农民的生活更加痛苦,流民更多,起义更繁。明朝到此时,已是风柳絮,飘摇不定。
在明朝面临即将危亡的时刻,历史给朱家王朝一个机遇,把一个叫张居正的人推了政治舞台。作为一代名相,张居正爱美女、尚奢华,看去,全没有明代名士的气节。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字,也看不出章大家的风味,倒是有实干家的意味。张居正一生功勋,首推改变赋税制度的“一条鞭法”,使得明政府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现在朱宏三在江南推行的新法,也不过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的加强版而已。
一条鞭法,说白了是把各乡各里应交纳的徭役和粮食,汇总到州县,各州县汇总到府,这样层层交汇总,而且每石粮折合银多少,每个徭役,折合银多少,直接交白银。把原来繁杂的名目统一到一个条目下,所以叫一条鞭。
张居正的改革很大程度缓解了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急,但是国官场有一个弊端,是人亡政息。等张居正死后,他所倡导的改革被他的好弟子万历皇帝尽废,张居正也被抄家掘坟,儿子还被逼死一个。
万历末期为了筹集抵御后金入侵和镇压农民起义军费,朝廷对田赋加派了赋银。主要分为辽饷、剿饷、练饷,统称“三饷”。辽饷,是为筹措辽东驻军饷项对田赋的加派。万历四十六年开征。开初每亩加派三厘五毫,以后不断加征,达每亩十厘以。剿饷是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所用军饷对田赋的加派。崇祯十年开征。照旧粮额加征,每石折征钱八钱,又另征银一分四厘九丝,以一年为期,但以后并末取消。练饷是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练兵军饷对田赋的加派。崇帧十二年开征,每亩征银一分。
这个时候明朝的国家财政和信用已经彻底破产,三大饷的征收只不过是饮鸩止渴,明朝灭亡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地方在为国家征收正赋的时候往往搭车收费,这也是没办法,地方官吏也是人,为了维护地方政府的运作,也需要钱财。所以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陋规,什么火耗、摊派、捐输、常例等等名头,这些都可以归于地税。在明朝后期,各地方征收的地税甚至要数倍与朝廷的正赋。
朱宏三在广州称帝后,对明代这种赋税制度很了解,朱宏三一开始准备借着满清和流寇的屠刀将江南士大夫杀个精光,然后自己扮演救世主的形象去解放他们,像北方各省一样。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宏三忘了自己手下这帮家伙也是士大夫,随着朱宏三势力越来越大,自然要接受南下逃往的江南士人,这些人为了各自目的的不同都在撺掇朱宏三早些北伐。而当时李成栋和金声桓反正,全国反清形势一片大好,所以朱宏三脑袋一热,放弃当年定下在广州闷声发财的战略,转而四处出击抢地盘。
而军事的代差让朱宏三的北伐十分顺利,那些江南的地主还没被满清杀光被朱宏三解放。这下朱宏三可为难了,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那些江南大地主们偏偏在反清站对了队,朱宏三还没办法借助满清屠刀弄死他们,所以朱宏三为了解决财政危急只好祭出新政这一招。
新政的推行让央的财政危机极大缓解,也减缓了江南各地的土地兼并。手有钱的朱宏三开始恢复北方经济,第一步是减少各地的财政分成,将山东、河北等破坏不严重的省份分成降为三成,而河南、陕西这些重灾区直接减免赋税,同时还给予大量拨款。
当然这些钱要被地方官员贪污一部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被用在实处,所以各地开始缓慢恢复,北方各省治安也大为好转。:
第八百九十七章 报备
方逢年在这里长篇大论,用了半个时辰给马绍光详细讲解了明朝的赋税制度,真是听得马绍光云山雾罩。
马绍光以前当过地方官,对赋税制度还算有些了解,但是他所了解的只是皮毛,什么时候收正赋,提留、火耗如何合理合法的收等等,方逢年说的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他还真不懂。
马绍光虽然听不懂,但是方逢年是他的官,还是他的长辈,不装着听懂实在不好。没办法马绍光只好连连点头、略有所思、不时发问等等,装作仔细聆听。
方逢年多年为官,自然知道马绍光只是敷衍自己,方逢年在长篇大论结束后笑道:“子恒,老夫知道你没听进去,只是你要担任的盐务司非同小可,每年你们盐务司收取的盐税在三百万银元以,明年更是预计达到四百万银元,担任这种要职不懂税法很容易被人欺骗”
方逢年说的可是真话,盐务司责任重大,自然地方那些盐商、胥吏要欺瞒下,作为盐务司主官的马绍光如果不懂税法很容易落入圈套。当今皇帝可不是什么善类,如果马绍光被查出来失职,那离倒霉没多远了。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站起来躬身感谢道:“小侄刚才孟浪了,多谢叔父教导,小侄一定多多学习税法,不让国家流失一分税银”
听马绍光这么说方逢年点点头:“子恒,不流失一分税银是理想状况,但是你知道,下面胥吏都什么德行,只要尽量挽回损失行了还有盐务司下属几个员外郎都是老人,这几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年纪大了吗工作有些懈怠,还需子恒贤侄担待些”
马绍光一听明白了,那几个老家伙肯定走了方逢年的门路,但是马绍光能说什么
“请叔父放心,小侄心有数”
方逢年听马绍光这么说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好,贤侄明天报道吧今天叔父家还有事情,不留你吃饭了”
马绍光听方逢年这么说赶紧起身告辞,出了方府大门马绍光一头雾水,今天他来拜望方逢年原本以为这个老家伙能对自己一番说教,但是哪想到老家伙只是絮絮叨叨说让自己照顾他的人。马绍光想了想也想不透方逢年为何这么说,没办法马绍光只好回家,准备明天去班。
第二天一早,马绍光早早起来准备官服,今天是他班的日子。马绍光将自己的五品官服找出来穿,盐务司郎也是五品,和他的知州一样品级,这样也无需做新官服了。
付氏在边帮助马绍光穿官服,马绍光问道:“岳父大人先走了”
“对,父亲要去朝,天没亮走了”
马绍光点点头,他五品的身份还没资格朝,倒不是品级不够,只是他作为部委直属官也失去了朝的资格,反而顺天府尹和大兴、宛平两个附郭县有资格朝面圣。
马绍光吃完早餐后,在夫人和儿子们的陪同下来到二门,门外有一顶二人小轿在那里等候。
马绍光对付氏说道:“午我不回来吃饭了,晚可能回来,如果不回来我会让人回来通知”说完对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说道:“你们三个要在家好好读书,明年三月顺天府乡试延志、延元要下场考试,这几个月不要出门闲逛了,在家好好读书”
马绍光在家很有威严,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赶紧躬身保证,一定好好读书,不让父亲失望云云。
马绍光看到儿子们答应,转头对付氏说道:“家还剩多少银子”
付氏想了想说道:“银元还剩一千二百六十多个,银子还有三百多两夫君有用吗”
马绍光身为五品知州,每年的俸禄是两千一百个银元,再加灰色收入等等,每年有将近三千银元。
马绍光叹了口气说道:“咱家常住岳父家也不是办法,有机会我去城看看,找一处好宅院咱们搬出来”
马家在北京不是没房子,马济远的国公府现在闲置,只是国公府面积太大,马绍光全家算奴仆才十几口人,住不起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