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昭周-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想知道的是,林编撰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一个怎么样的角色。”
    林三郎思索了一会儿,实在想不出“导火索”这三个字应该怎么解释,便叹了口气,开口道:“大将军可以理解为,长安城里堆满了干柴,而我恰好弄出了一个可以充作火星的东西。”
    “于是,便被人顺手拿来用了。”
    康大将军点了点头。
    “大概明白了。”
    他低头喝了口茶,抬头看向林昭,声音粗犷。
    “长安城里考学艰难,许多读书人把一生都荒废在了这个上面。”
    “本将身边正缺一些心思活泛的读书人,林公子……有兴趣否?”


第一百七十八章 颇合我心思
    科考乃是寒门士子的登天之阶,但是这条登天之阶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还是一条极为难走的崎岖小径。
    因为这条路……太窄了。
    且不说大周一年只取二三十个进士科的进士,即便算上明经科,以及其他常科,甚至把皇帝偶尔兴起亲自出题的制科都算上,每年朝廷取士,最多也就是一二百人而已。
    这些人里,一般只有进士科出身的进士及第,才能顺理成章的往上攀爬,其余的士子能够补到空缺,就已经是上辈子积德了。
    而大周的读书人又有多少呢?
    如今大周的识字率,应该是在一成左右,当然,这些识字的人并不全部参与科考,可即便从中只取一成,按大周七百万户近四千万人口来算,走这条路的人也差不多有三四十万。
    三四十万人,每年只取一百!
    因此,长安城里每年都有不知道多少落第之人,城外的护城河里,每年同样有不少失意之人坠河而死。
    因此,一些在大周这个“大朝廷”考不到功名的读书人,有时候就会去投靠各地的节度使,到那些节度使的“小朝廷”里做事,或者充当幕僚,或者充当文书,有些混的好的,还会被这些节度使安排在他们治下的州县为官。
    就拿康东平来说,这位康大将军虽然是以军功起家,但是并不排斥读书人,反而极为重视读书人的作用,他先是让他弟弟康东来在长安城里招揽文官,同时在朔方,大肆招揽幕僚门客,至今朔方的节度使府上,已经有他的几十个幕僚以及上千门客。
    毕竟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政,以及地方财权,朔方节度使下辖灵州,丰州,夏州三州,以三州之地,无论多少读书人,自然都养的起。
    对于林昭来说,如果事先没有得到老皇帝的那个“好处”,这会儿他可能真的会有些心动,毕竟长安城里的这个进士功名,能不能考到,什么时候能考到,是一个极不保险的事情,相比于虚无缥缈的进士及第功名,一个地方军政财权一把抓的土皇帝亲自开口招揽,无疑也能算是一个前程。
    纵观大周二百年,不知道多少文人墨客科考无门的时候,都是投奔在这些节度使或者各地藩王的府上存身,在他们府上干个几年十几年,让这些大人物写一封荐书给朝廷,多半也就能当官了。
    但是林昭不一样。
    他已经有了必中进士的“把握”,没有舍弃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反而去给一个小地主打工的道理。
    面对康东平的招揽,林三郎咳嗽了一声,起身微微欠身道:“大将军,林昭年纪还小,而且刚进太学读书,怎么也要在太学读满三年,然后去礼部试一试才对。”
    他面色严肃,低声道:“蒙大将军亲口相聘,若林昭弱冠之年仍旧取不中进士功名,一定厚颜投奔大将军府上!”
    “弱冠之年……”
    康东平琢磨了一番,开口问道:“林编撰今年多大年岁了?”
    “十四岁。”
    林昭沉声道:“再有几个月过了年,便十五岁了。”
    “那就是说,还有五年时间。”
    康大将军捋了捋自己的胡子,笑着说道:“年轻人进了太学,想去考一考进士是在所难免的,少年人有志向,本将也不勉强,你且考去就是。”
    “本将府上也有一些门客,是国子监出身,都是从少年人考到两鬓斑白,人至中年一事无成。”
    说到这里,康东平站了起来,一边从怀里摸钱付账,一边笑道:“未来几年时间里,本将应该都会在幽州驻守,林编撰哪天有兴趣了,便去幽州寻我。”
    说到这里,他看向林昭,沉声道:“再有就是,最近一段时间,若再有人要在长安风上刊载污蔑我家兄弟的文章,希望林编撰能够先与我康家打个招呼。”
    林三郎微微皱眉,低声道:“大将军,我是元达公的侄子。”
    康东平呵呵一笑:“林元达自己也未必全然向着东宫,更何况是你?再说了,本将只需要林编撰事先打一声招呼而已,并不用你替我康家做任何事情。”
    康大将军眯了眯眼睛,缓缓说道:“这对于林编撰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且只需要最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已,一个月之后,我与我兄弟都会离开长安,长安诸事,便与我无关了。”
    “林编撰如果点头答应,康家自然少不了林编撰的好处。”
    林昭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摇头:“大将军,非是林昭不愿为之,而是不能为之,我所在的编撰司,名义上归属国子监,实则归属宫里。”
    “林昭年纪尚幼,不敢欺君。”
    康东平这会儿已经付清了茶钱,他看着眼前的林昭,笑呵呵的问道:“我这个人从来不勉强别人,我只问林编撰一句,假如今日是太子坐在你面前,与你说同样的话,你会同样回答么?”
    “这是自然。”
    林三郎正色起来,沉声道:“东宫问我,我也是这般回答。”
    康东平很满意的点了点头,他伸手拍了拍林三郎的肩膀,微笑道:“我很欣赏林编撰,可惜你有一个做过太子老师的叔父,不然我现在就能请林编撰回府喝酒去。”
    “等将来罢。”
    康大将军捋了捋自己下巴的胡须,声音低沉:“等东宫不再是阻碍的时候,本将再请林编撰好好的喝上一顿。”
    因为林昭还在长个子,此时足比康东平低了一个头,此时他抬头看向面前的康大将军,开口问道:“我想问一问大将军,因何对在下这样青眼有加?”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平白无故的欣赏。
    林昭自问也就是生得好看了一些,其他并不比别人聪慧到哪里去,丹阳长公主照顾他,是因为与林二娘的故交以及荥阳郑氏的情分,东宫的人对他客气,是因为他身后有一个林元达。
    至于宫里的那位圣人,对他颇为重视的原因,一来是因为林昭弄出了长安风这个舆论工具,二来是因为林昭在正合适的时机,成了一个正合适用的人。
    而眼前的这位康大将军……
    没有理由一见面就对他这样欣赏。
    单纯是因为林昭的智慧?那也太假了。
    康大将军也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站在原地愣了愣,然后爽朗一笑:“非要说一个原因的话,可能就是因为林编撰写的那个话本,我很喜欢。”
    “尤其是林编撰笔下的那个猴儿,颇合我的心思。”
    说到这里,这个络腮胡大汉伸手挠了挠头,有些惋惜的说道。
    “比较可惜的是,那猴儿这样大的本事,却没有与天庭的人真正碰一碰,那么快就被招安了。”


第一百七十九章 李代桃僵
    康东平只是来见了林昭一面,说了几句话之后,便离开了。
    与林昭想象中的边军大将形象不一样,这位康大将军虽然生得粗犷,但是言谈举止并不野蛮,反而十分讲道理。
    比如说他就跟清楚,自己的弟弟康东来下狱,与林昭的关系不是很大,因此并没有去找林昭的麻烦,反而出言拉拢。
    在康东平来过的两天之后,一辆囚车押送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进了长安城。
    正是程敬宗。
    这位曾经的越州知州,在越州任职之时,被如今的大宗师林元达一封奏书告到了御史台,后来甚至惊动了圣人,很快就被押送京城问罪,最后的结局是被流放岭南。
    大概一个多月前,刚到岭南没有多久的程敬宗,便被人押回了长安城,因为着急赶路,曾经的程知州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这会儿比起在越州城的时候,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程敬宗的囚车刚到长安城,大理寺卿石中矩,便亲自带人把他押回了大理寺大牢,没有让任何人接触到程敬宗,直接带人提审。
    大理寺大堂里,面对大理寺卿以及刑部与御史台的审问,这位曾经颇有些风度的程知州跪在三法司面前,面无表情。
    他静静的听石中矩说完罪状之后,缓缓动了动嘴巴,因为许久没有张口说话了,他嗫嚅了一下,才低下了头,用嘶哑的声音低声回应道:“回诸位大人,此种种罪行,确属程某所为。”
    石胖子眼睛中喷出怒火,他狠狠地拍了拍惊堂木,怒喝道:“程敬宗,本官在长安等了你两个月,可不是为了让你来长安替人顶罪的,你听清楚了,不是你做的便不是你做的,你现在说出实话,本官可以保你无事,并且帮你脱去流放的罪刑,如若你执迷不悟,硬要担下此罪!”
    石卿正深呼吸了一口气,沉声道:“这是杀害韩家一家五口的罪责,绝不是你一条命就能担下来的,你家里的子女后辈,都要因你受到牵连!”
    程敬宗这会儿衣衫破烂,但是神情还是比较坚毅的,他抬头看了看石中矩,脸上勉强挤出了一个难看的笑容。
    “石卿正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程某攀咬康家的人而已,早年程某在长安的时候,便听说石卿正乃是长安之正法,不曾想几年没有见,便这样尽心尽力替东宫办事了。”
    朝堂上的夺嫡之争,原本是不应该放到台面上说的,因此长安城里虽然大家都很清楚康家在跟东宫相争,但是基本上没有人会在明面上说出来。
    如今,程敬宗便说出来了。
    石胖子脸色骤然难看起来。
    他从入仕以来,便在“司法系统”里做官,几十年来以刚正不阿著称,从来不结党,更不会倒向朝堂上的任何势力,程敬宗这句话,无疑是戳到了这位大理寺卿的痛处,他怒视程敬宗,低喝道:“本官身为大理寺卿,只为大周律办事!”
    程敬宗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他微微低着头,淡然道:“既然如此,石卿正还要追问什么?大周律载有明文,人证物证俱在,罪犯一经认罪,便可以定案了。”
    “那封写给杀手,让他们杀害韩家一家的信,是程某亲笔所写,大理寺有专门比对笔迹之人,自然可以分辨的出来,这件事有工部水部司的康郎中佐证,又有韩家的苦主在,程某也点头认了,石卿正还要审一些什么?”
    方才石中矩等人宣读罪状的时候,已经把案子的细节差不多说了一遍,因此程敬宗是“应该”知道这桩案子的细节的。
    听到这番话,石卿正微微皱眉。
    他心中明白,眼前的这个程敬宗,并不好对付。
    干了这么多年司法,石中矩心中非常清楚,这个世界上最难对付的,就是这种既聪明又有着极强主观意识的人,他们一旦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完,没有人能够动摇得了他们。
    如今眼前这位程敬宗,很明显就是铁了心要替康东来去死。
    即便是三法司的官员齐到,面对这种状况也很难有什么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