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昭周-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元达看了看林昭,笑着问道:“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明日放榜了。”
    林总编面色严肃,开口道:“我依然要交代他们一番,让他们把进士以及明经的名单籍贯,统统印在下一期的长安风上,这种时事,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第二百三十章 东华门唱名
    长安风这个东西,并不是林昭一时兴起弄出来的,而是他在越州的时候,就已经定下的计划,初步打算是借用长安风这个东西,迅速在长安城拥有自己的影响力,甚至于可以通过控制舆论,来达到一些政治目的。
    如今,长安风因为东宫太过心急的原因,已经过早的被朝廷看在眼里,值得庆幸的是,作为长安风的实际创办人,林昭也因此进入天子的视界之中,因缘巧合之下,成了为皇帝办事的人。
    就目前而言,长安风依旧是他林昭在管事。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要想办法扩大长安风的影响力,毕竟这个现在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衙门,等他入仕之后,很有可能会成为他在仕途上的一大助力。
    而科考,无疑是朝廷每年最大的几件事情之一,考中功名的名单,也最受天下人关心,如果长安风能够第一时间把这一次常科的明经以及贡士名单给印发出来,就又能吸引一大波用户。
    到了国子监之后,林昭在编撰司跟二十多个编撰开了个会,然后又到了自己在太学里还没有搬出去的学舍里坐了坐。
    这里是他待了一年的地方,等明日放榜之后,他就要从太学退学,理论上来说,今日的林昭,应该是最后一天做太学生了。
    此时的太学之中,没有多少人觉得林昭真的能够中进士,最起码没有人觉得他今年就能中进士,大部分人都认为等放榜之后,他就会回到太学继续读书,因此走在路上,还有不少人同窗与他打招呼。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太学里,多了不少乾德九年入学的学生,这就导致了林昭也有了自己的学弟,走在太学里的时候,还有一些比他年纪大的人上来行礼,喊一声师兄。
    这一天时间,林昭先是在太学里转悠了几圈,又在饭堂里吃了顿饭,最后在自己的学舍里写了一些西行记,到了下午的时候因为困乏了,干脆躺在床上睡了一觉。
    到了傍晚的时候,跟着林简一起回到平康坊中。
    这天晚上,即便是已经大概知道结果的林昭,也是心情激动,翻来覆去到了后半夜,才艰难入睡。
    次日清晨,天色还没亮的时候,贡院门口就已经挤满了人。
    这些人并不全是今岁常科的考生,有些是凑热闹的,还有一些是长安城里大户人家的家丁家仆,来贡院门口听了今岁的贡生之后,便回家汇报给自家老爷。
    每年都有不少长安贵胄,在贡院东华门榜下捉婿。
    东华门外人挤人,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这些人一直挤到了辰时正,才有礼部的衙差带着红榜,贴在了东华门上。
    这红榜,目前还是卷起来的状态,看不出上面的字迹,按规矩,会有一个东华门唱名的流程,唱名者每念出一个名字,这红榜就会展开一分。
    红榜一挂出来,便有一个礼部的衙差站在了高处,高声唱道:“今岁常考明经科取九十一人,明州学子于兴焘,中明经,第九十一……”
    这个时候,就是他们这些衙差小赚一笔的时候了,此时学子们多半都还在长安等候放榜,每一次唱名,这些衙差多半都能够从当事人手里拿到一些赏钱。
    除了这些当事人的赏钱之外,这些人中试的消息还会飞快传回故乡,到时候其故乡的衙门,还要赶回他们家兄报喜一次,这又能拿到一些外快。
    礼部第一声唱名之后,东华门外拥挤的人们,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一个一身白衣的年轻学子,听到这声唱名之后,立刻脸色灰败,转头对着身边的同伴叹息道:“今岁明经,竟然只取了九十一人,你我兄弟想要中试,怕是千难万难了……”
    在场之人,不少发出了跟他一样的叹息。
    往年明经科,通常取二百人左右,有时候多了,甚至能取三百人以上,大周开国二百年,很少有哪年明经科人数低于一百的。
    今年就低于了一百,仅有九十一人。
    听到白衣书生的叹息之后,他的同伴也叹了口气,感慨道:“只取九十一人,那今年的明经便比往年的明经值钱一些了,最起码补缺的时候,不至于等上个两三年。”
    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从彼此的目光之中,看出了一些无奈。
    这两个人,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如果今年的明经在三百人左右,他们还是很有机会中明经的,但是只取不到百人,便很难有他们两个人的机会。
    那礼部的官员唱名不停,很快从九十一名,唱道了红榜最上面的几个人。
    “越州冯石龙,中明经第二名…”
    “苏州陈泾,明经第一名……”
    越州与苏州两地,都是科考大州,每一年的常科,都少不了这两个地方的人。
    终于,念完了红榜,东华门外悬挂的红榜彻底张榜,九十一个人的名字,籍贯,出生日期,所在书院等等信息,统统记录在上。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科相对进士科来说难度不高,因此榜上有不少承平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最年轻的一个,只有十九岁。
    此时此刻,不少国子监编撰司的“记者”,正挤在东华门最前面,努力把这九十一个人的名字以及其他信息,统统记下来,准备印发在下一期的长安风上。
    念完了红榜之后,那个负责唱名的礼部衙差,看了一眼四周拥堵的人群,咳嗽了一声之后,开口道:“取贡士金榜!”
    这话一出,东华门外立刻安静了下来。
    相比于红榜的明经来说,进士科中试的进士,才是重中之重!
    中明经虽然也能做官,甚至如果本是足够,做到六部尚书,也不是全然不可能,但是相对于进士科的进士来说,明经的身份就要低上不少了。
    朝廷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非翰林不入政事堂。
    只有进士科的进士,才有机会进入翰林院,也就是说,明经的天花板就是六部尚书,不可能拜相。
    而六部尚书这个位置,也只是理论上的天花板而已,如今六部的六位尚书,甚至包括十二位侍郎在内,全部都是进士科进士及第,没有一个人是明经出身!
    看到东华门上,那个金榜缓缓挂起来之后,众人的呼吸都跟着急促了起来。
    那礼部官员拿着手中的名单,深呼吸了一口气:“今岁常考,进士科…取二十一人。”
    “青州籍齐宣,承平元年生人,中进士科第二十一名…”
    这话一出,东华门外哗然一片。
    倒不是因为齐宣这个名字,毕竟不是长安人,认识齐宣的并不是很多。
    让他们议论纷纷的,是齐宣的年龄!
    承平是当今天子的第二个年号,一共用了十二年,今年是乾德九年,也就是说这个叫做齐宣的进士……仅有二十一岁!
    二十一岁的进士啊……
    众人议论一片。
    其中一些长安本地人,知道齐宣的真实身份,便对着身边人嘿嘿一笑:“什么青州籍?这齐公子分明是在长安出生,长安长大的,他去没去过青州,都是未知之数!”
    听他这么一说,立刻有人围了过来,好奇的问道:“这位兄台,你知道这个齐公子的来历?”
    “自然知道。”
    这人也是长安北城的世家子弟,闻言有些神秘的笑了笑:“其人是丹阳长公主之子,当朝圣人的亲外甥。”
    这话一出,立刻在人堆之中传开,众人感慨了一番之后,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毕竟皇帝的亲外甥,给个进士功名并不过分,说句不好听的,人家未必看得上这个进士及第。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那边的礼部唱名还在继续,很快从二十一名唱到了第十五名。
    紧接着,就是第十四名了。
    这个礼部的衙差看向自己手里的名单,先是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然后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越州林昭,承……承平六年生人,中进士科…第十四名。”
    这话一出,原本吵吵嚷嚷的东华门门口,顿时寂静一片,鸦雀无声!
    众人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承平六年??开什么玩笑!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天下真有此奇才?
    承平六年生人!!
    这短短几个字,让林昭的名字,压过了榜单上所有人的名字,以至于在贡院附近的围观者,甚至都不怎么在意头三甲是谁了。
    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喃喃道:“十……十五岁的进士老爷啊…”
    人群之中,也有些长安本地人,看到这一行字之后,气的跺脚,叫骂道:“我家里的那小子,今年都十六七岁的,还只会整日在街头,与那些青皮厮混!”
    说罢,这个说话的大汉捋了捋袖子,气冲冲的回家去了。
    不少人呆愣愣的看着那张金榜,感叹连连。
    “十五岁的进士。”
    “我大周有国以来最年轻的进士。”
    而在贡院门口,礼部衙差唱名之后,就有两个衙差带着报喜的帖子,挂着红幡,去平康坊报喜去了。
    在报喜的差事之中,属进士科的喜报最吃香,因为中了进士,就代表前途无量,只要不犯错不犯蠢,即便平平无奇,致仕的时候最少也能混个五品官。
    五品官对于这些平民百姓来说,已经比头上的青天还要高出好几层天了。
    因此这些报喜的衙差,往往会得到一笔不菲的赏钱,算是福利之一。
    东华门外,衙差还在继续高声唱名。
    “永州李雍,正朔二年生人,贡生第三名…”
    “昌州赵传芳,永昌七年生人,贡生第二名……”
    “湖州严徽,正朔元年生人,贡生第一名……”
    随着东华门唱名完毕,金榜正式在东华门外张挂起来,按规矩,这张金榜要张挂三天,等殿试之后进士名次排出,殿试的金榜会在东华门外张挂整整一个月,以彰荣光。
    随着东华门唱名完毕,各路报喜的衙差也从东华门外出发,一些大门大户派来抄录名次的家丁,也带着各自抄录到的姓名,回了自己家中。
    最多半日时间,这一批二十一个贡生的名字,就会被送到各大家族掌事之人的桌案上,最迟明天,这些长安城里的达官贵胄们,便会想办法拉拢这些新晋的“贵人”,或者给钱,或者给女人,能拉拢到门下一个,便是赚的。
    当然了,那些中了明经的,也会有人出面拉拢,只是相比较之下,规格要稍差一些就是了。
    胜业坊崔氏,作为当朝的相门,在长安城里的消息自然灵通,东华门唱名过后不到半个时辰,今岁进士的名单就已经送到了崔家老大崔寅的桌案上。
    崔寅是宰相崔衍的长子,因为崔相公要去政事堂坐班,没有闲工夫打理家事,因此崔家上下的事情,都是由这位崔家的大爷在管事。
    正巧今日尚书仆射崔衍,在家中休班,崔寅得了名单之后,简单看了一遍,便来到了老爹书房之中,敲响了房门之后,很快里面传来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
    “进来罢。”
    崔寅推门走了进去,只见书房的主位上,坐了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家,虽然头发已经有了不少苍白,脸上也有了不少皱纹,但是却不见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