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是凭自己的死敌,西河郡境内数十万欲将自己除之而后快的南匈奴牧民?

    自己连一万石粮草都没有,怕还没起兵,就被饿肚子的部下给掀翻了。

    无法割据,那就只能效忠汉室,可汉室也不可能允许自己做一辈子的护匈奴中郎将。

    早晚还是要被免职,回归太原、祁县。

    很遗憾,王柔并不打算用项上人头来试验一下鹰扬将军是否心胸宽广。在自己拒绝配合兴义兵讨伐董卓后毫不计较。

    这是一个死循环!

    而造成这个死循环的罪魁祸首只有两人,一个是董卓,一个是张瑞。

    能杀掉任何一个,王柔就能从这进退维谷的局面中解脱。

    至于杀谁。一个对自己有恩,一个跟自己有仇。

    出现在建章台内的数十名护匈奴中郎将大军的将官已经昭示王柔的选择了。

    一段《无衣》过后,护匈奴中郎将大军将官已与鹰扬大军将官休戚与共。

    大殿内激昂豪迈的氛围像热火一般腾腾而起。

    张瑞露出满意的笑容,示意贾诩继续。

    随后贾诩指向地图,说道:“西河郡境内,除护匈奴中郎将王公起兵外。受汉室印玺,为汉室属臣的南匈奴单于亦深受国恩,单于於夫罗高举义旗,奔赴国难。”

    於夫罗到底还是没能摆脱为张瑞表演一场的宿命。

    只见这位南匈奴单于身穿华服,手持匈奴单于印信,脸上笑意比哭还难看,面对密密麻麻的杀人悍将,胆战心惊的说道:“没错!董贼无道,祸乱朝纲。我匈奴内附以来,深受刘氏恩惠。今朝某便率领部族,尊崇鹰扬将军号令,共赴国难!”

    张瑞将来还需要於夫罗的旗号进军西河,所以对生擒於夫罗之事并没有大肆声张。

    此刻於夫罗出现在殿堂内,引起了所有护匈奴中郎将所部将官的惊叹,甚至鹰扬大军中许多不知情的将校亦一阵震撼。

    匈奴单于!

    出生汉室的百姓无人会对匈奴单于这个词陌生。

    数百年来汉匈之间征战频繁,匈奴单于这个词就象征着战争、杀戮与鲜血。

    卫青、霍去病、窦宪等无数名将夙兴夜寐、转战万里就是跟这个名字息息相关。

    无数先烈名将的煌煌功勋里也见证了这个敌人的恐怖与强大。

    若是孱弱之辈,何需诸夏一代代名将前仆后继的浴血厮杀?

    如今,这个凶残、强大的敌人却被鹰扬将军驯服,听鹰扬将军号令。

    我大军岂非如虎添翼?

    我人多、势众而又富冠河北,粮草无忧,何愁不能克灭董贼?

    匈奴的威名虽然在汉军打击下有所削减,但自始至终不曾隐去。

    更何况最近的匈奴叛乱才击杀了并州刺史张懿,匈奴的威胁依旧不可小觑。

    董卓的西凉军中便有很多秦胡兵与匈奴人,对匈奴士卒的战斗力,恐怕董卓要比张瑞还更了解。

    当得知匈奴单于也加入了讨伐联军的消息,这对董卓的震撼与威慑将是无与伦比的。

    谁也不知道这位匈奴单于究竟会带多少控弦之士饮马黄河。

    曾经匈奴号称控弦之士四十万,如今匈奴分裂,南匈奴大概要有二十万族人。

    这二十万族人当中哪怕有一成南下,那也是两万铁骑!

    稍微应对不甚,发生溃败,能有几个幸运儿从两万铁骑的追杀小逃出生天?

 第八十八章汇集义师

    南匈奴单于哪怕手中没有一卒,他的名号都是张瑞的重要助力。

    不单单是聚众成势的问题,这对天下群雄也是一个鞭策。

    连夷狄都受鹰扬将军感召,深明大义,奔赴国难,以报国恩。

    尔等自诩为海内名士,谈及夷狄必称禽兽。如今不及时起兵,岂不是连禽兽都不如?

    当然,天下人,无数张口,对一件事怎么说的都有。

    张瑞觉得这是自己感召了夷狄,使其明白家国大义,从而奔赴国难。

    有些名士就爱坐而空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能张口就来,说鹰扬将军与禽兽为伍。

    毕竟人多了,什么样恶心的家伙都能遇到。

    为了提前堵死这种跳梁小丑的嘴,鹰扬将军早有筹备。

    贾诩便指着地图对众人说道:“盖府君海内名士,明德于四海。愤懑于董卓祸加至尊,妄行废立。已爰举义旗,愿与吾等联合讨董。”

    后世人给盖勋的评价为:勋西州义士,烈望高出一时,奋辞抗议,为卓所惮,不能靖难,衔愤而死。栋折榱崩,自是而汉亡矣。

    自古评价之高,而无超过此等境界者。

    盖勋死,而大汉亡。

    后世更出名的则在大明,传庭死而明亡矣。

    历史上盖勋为京兆尹,并未转任太原平叛。董卓乱政后,盖勋便欲联合皇甫嵩起兵靖难。

    可惜皇甫嵩未听从盖勋提议,而长安兵少,盖勋独木难支,最终忧愤而死。

    如今跟盖勋搭伙的并不是皇甫嵩,而是更加激进果决的张瑞。

    对斩杀董卓一事上,二人一个比一个杀意迸发,一拍即合。

    盖勋以自己声名为张瑞张目,张瑞以麾下大军替盖勋践行杀伐!

    这天下,就没几个人有资格指责盖勋行事。

    哪怕忠义激烈的王允都没这个资格。后来与王允合力诛杀董卓的尚书仆射士孙瑞,如今在盖勋麾下就只能担任区区都尉。

    其他党人,八厨八及之辈,坐而论道、讲经释义还有资格与盖勋当面,但论及政务,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之流在盖勋面前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人稍微有自知之明就不会对盖勋行事胡乱置喙。

    但只要大加赞赏,就能蹭到盖勋的声名,以那群空谈清流的德行,必然会四处宣扬。

    如此既反对了董卓,又蹭到了盖勋的声名,还获得了士族的认同感。

    董卓有不会千里迢迢的跑过去砍死各位名士,只要猛夸盖勋义举就能增加自己的名望,何乐而不为?

    有盖勋这位贤者加盟,联军就获得了士族口碑。

    非但鹰扬将军府将校自己觉得是义师,天下人也会夸赞鹰扬将军义举。

    这种声名会极大的吸引天下英豪投效、相助。

    若举国天下都觉得这是一支义师,那必然不会轻易覆灭。

    为了加重这种义师的印象,贾诩再次指向地图,说道:“雁门太守郭府君,世代公卿之家,皇恩加身数十年。受顾命于汉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已广募豪杰,发兵南下,不日将抵达晋阳。”

    对雁门郡,张瑞要求不高,只要能参与联盟即可。

    这是一个饱受苦难的郡国,胡虏残虐,杀戮百姓,生民十不存一。

    平时只有三千郡兵。为了襄助义举,郭縕还是征募了上千豪杰、游侠。

    最终派出两千人的军队南下晋阳,联合讨董。

    千万不要觉得这是郭縕照顾张瑞,以二人私交为念。

    政治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以利益为先,感情虽然重要,但通常情况下还是要稍微让位。

    事实上,这是郭縕判断时局后,做出的利益抉择。

    量董卓之暴虐,已不得人心。观鹰扬将军所作所为,天下乱相已生。接下来豪杰并起,群雄逐鹿的野心家肯定不止张瑞一个。

    这种乱世,汉室朝廷又怎会有闲暇关注雁门一个边陲之地。

    想要保住这一方土地的安宁,护卫数万百姓的性命,仅靠雁门三千军兵是完全不可能的。

    必须找到一个强大的靠山。

    环顾四周,还有比张瑞更合适的吗?

    郭縕从未见过像张瑞这么仇视异族的将军。

    凡是胡虏,不降即死。绝无第二种可能。

    如果将来胡虏流虐雁门,残害百姓,鹰扬将军必然不会袖手旁观。

    今朝雁门出兵两千相助讨伐董卓,明日鹰扬将军说不定便会出兵两万相助雁门抵御胡虏。

    不得不说,雁门郡能遇到郭縕这种有决断、有仁心的太守,的确是雁门军民之福。

    历史上没有张瑞坐镇太原,整个雁门都不复为汉室所有,胡族为害,乃至雁门南方太原境内的阳曲县,郭縕的家乡,曹魏名将郭淮的故土,都被曹操放弃,彻底取消阳曲县行政编制。

    如今郭縕的决断再明智不过。

    天下纷乱已经开始显现,能安定一方社稷者,必然为某位手握重兵的将军。

    在并州,哪怕那些对张瑞抱有成见的豪强也认清了局势,能安定黄河两岸者,除鹰扬将军外,再无他人。

    作为雁门太守,郭縕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只有襄助鹰扬将军义举。

    讨贼之战,胜则功成名就,享誉宇内。

    若败不过共通赴死而已。反正,若鹰扬大军覆灭,雁门军民早晚都要死于异族铁蹄。

    局面已经糜烂至此了,只有帮助鹰扬将军赢得胜利,雁门才能在胜利中取偿、求生,那还有何可犹豫的?

    所以郭縕不但以自己声名加盟,还派出了过半的军队鼎力相助。

    这种鼎力相助对鹰扬大军的军心影响不可谓不大。

    因为雁门即在太原正北方,若未加入讨董联军,总是令人心有不安,担忧对方会奉董卓之令,偷袭太原,造成鹰扬大军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而雁门军兵加入义军,太原便可尽起大军南下,只管奋勇向南,杀进京畿。而无需仓皇北顾。

    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对将士军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羽败走麦城的惨剧,不就是因为江陵失守,将士的家属尽皆沦陷?

    这方面,鹰扬将军府必然会防微杜渐。

 第八十九章长戟十万

    此次鹰扬将军聚集义兵,当面之敌为大河以南的董卓。

    大军齐发,并进南向。

    所谓先胜后战,必然要先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先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鹰扬大军所辖之地,西方的西河郡,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为屏障,北方有雁门以为前哨。

    两部皆有军兵在太原待命效力,可谓休戚与共。

    就只剩下了东方尚未提及。

    贾诩不负众望,再次指向河东郡东部的上党。

    说道:“黑山校尉杨凤,指天时,审人事,乘时跃起,共立勤王之勋,出兵两万以合鹰扬将军义举。”

    两万黑山军,哪怕是乌合之众也能壮威助势。

    即便再不济,在后方输送粮草总归是没问题的。

    张瑞虽然不缺杨凤手下这几万草寇,但不能放任他们在上党无所事事,必须将杨凤拉进同盟,以防止他脑袋不清醒,去背刺太原。

    之后贾诩指向地图大片区域,声音亢奋,说道:“维我四方猛烈,天下豪雄,乘时跃起,云集响应。举凡大河以北有河东、太原、上党、西河、雁门、河内六郡爰举义旗,共兴义兵。”

    “合鹰扬将军、护匈奴中郎将、黑山校尉、河东太守、太原太守、雁门太守、匈奴单于诸部共襄义举,联合讨贼。”

    “共推鹰扬将军为主,奋幕府长戟十万,铁骑千群,陈兵待发,以挽将倾,并匡社稷,以立贤名!”

    激昂的声音让满座文武无不壮怀激烈。

    振奋风云、陈兵代发,这天下英豪,论风流还当推我鹰扬大军为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