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瑞便决心去看一看治下的晋阳城风情。

    自穿越以来,张瑞一直生活规律,不是在军营里调动三军便是在郡府中处理政事。

    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清闲,但也贯彻了宅的属性,很少外出。

    这偶尔的几次外出也是周边铁甲护卫森严,前后铁骑净道。

    别说跟百姓亲近了,方圆几十米内连个苍蝇都飞不进来。

    甚至鹰扬将军车架经过之时,长街两旁的高楼上一律不准打开窗户,以防有刺客在高处放冷箭。

    刘平指使刺客行刺刘备那种事,估计永远也不可能发生在张瑞这里。

    护卫极度森严。

    这也导致张瑞还真没近距离观察过百姓民风民俗。

    于是张瑞对贾诩说道:“文和先生,可有兴致随某一同游览一番晋阳?”

    事实上贾诩对晋阳的风情可是比张瑞了解太多。

    但主君邀请,正常人都不会拒绝,贾诩便说道:“固所愿而,不敢辞也。”

    随后张瑞对谢玄吩咐道:“让侍卫准备便服,随某去晋阳城游览一日。”

    谢玄是亲卫统领,而不是侍御史,他只有执行命令的权利,没有建言的义务。

    如果一个亲军统领有了自己的想法,敢与主君意志相悖。

    那只有两个结果,一是主公被软禁,二是亲军统领被诛三族。

    在服从命令方面,谢玄一直做得无可挑剔。哪怕当初对阵吕布时,张瑞身边只剩下了谢玄一人。

    张瑞命令他迎敌,他也丝毫不曾犹豫。抬起陌刀便独面铁骑。

    所以,张瑞要白龙鱼服,谢玄立即开始安排。

 第九十三章鱼龙白服

    时间过去很久,大概有半个时辰,谢玄才再次回到屋内复命,说道:“主公,已经安排妥当,可以出发了。”

    张瑞笑着对杨凤说道:“世叔既然对晋阳风物颇感兴趣,那便与小侄同游一番吧。”

    杨凤如今鼻青脸肿,看起来十分狼狈,当即便拒绝道:“今日老夫甚为疲惫,便不与贤侄同行了。”

    张瑞点了点头,平淡的说道:“既然如此,那世叔便去贼曹大狱修养几日吧。”

    “嗨!贤侄,其实老夫刚才是开玩笑的!”杨凤立即拍着胸脯,气势十足的说道:“听听这声音,壮的像头牛!老夫还能逛上三天三夜!”

    “当真?”

    “当真!当真!老夫最是乐于游览晋阳了!今日便为贤侄向导一番。”

    “既如此,那小侄便却之不恭了!谢玄,从将军府支一笔钱,派人去贼曹为杨世叔赎刑。”

    杨凤眉开眼笑,亲卫都被杀了。他杨凤现如今也是身无分文,若张瑞不给他赎刑,这位黑山校尉恐怕真的要在大牢里待上一段时日了。

    先不说丢不丢人。

    这么久不回上党,他的那些部下还不得造反?

    这种危险的事情绝不能再次发生了!

    下一次一定多带侍卫!

    还有身上要多带一笔黄金!

    待一行人走出房间,在鹰扬将军府庭院内已经站立了十几名身穿短襦直裾的侍卫,十几名魁梧雄壮的侍卫,胸前臂上的肌肉将衣服撑的鼓鼓胀胀,像十几头直立的巨熊。

    每人腰间都挂了一柄横刀。看得出他们并不打算遇事直接拔刀,每人手中都还拿了一根短棒。这个才是他们驱赶冲撞者的主要工具。

    张瑞咋舌,问道:“这样出去真的没问题吗?怎么看他们也不太正常吧!”

    杨凤这方面有发言权,说道:“这算什么?老夫甚至在路上见过几十个携刀带弓的汉子,扛着一头被打死的猛虎,送到官市里卖掉。就这么背着弓箭带着刀大摇大摆的穿越了半个城池。一队巡逻经过的甲士连看都未多看一眼!”

    民风这么剽悍吗?

    张瑞咋舌,猜测道:“这应该是府兵吧?”

    杨凤立即摆手,说道:“老夫曾上前询问过,数十人出自同村,并无军籍,就是普通百姓!要老夫说贤侄治下这刁民也太多!这民风可不够淳朴!几十个百姓就持弓射杀猛虎,万一暴乱,为害甚远!”

    这……

    张瑞颇为惊叹。

    恐怕丹阳兵也就这种气概了吧!

    相比那几十名村名,眼前这十几名侍卫都堪称良民了!

    于是张瑞不再质疑,在十几名侍卫的拥簇下走出府门。

    出行的除了张瑞本人,还有鹰扬将军府司马贾诩、记室参军王昶、录事参军赵丰、太原司市监刘胜,与今日在鹰扬将军府执勤待命的建武中郎将段文。

    护卫方面张瑞看得见的就只有谢玄、李猛二人人带了十几名侍卫。

    看不见的估计就有得有铁骑数百了。

    一行二十人前呼后拥,的确是没人能认出来这是鹰扬将军了。因为这会儿张瑞气质慵懒,晒着太阳,并不像古板威严的将军,更像是出行的世家纨绔。

    尤其身边跟随着几十名拍打着棍棒、长刀的猛男,像极了后世带小弟出门的洪兴陈浩南。

    或许刘备当初在涿郡出行就是这种景象。

    现在让刺客当面,恐怕刺客也认不出来,这就是传说中那位英明神武的鹰扬将军!

    待一行人在街头上走动一段时间,张瑞才发现杨凤所言不虚。

    这十几名护卫在晋阳城中还真不算扎眼,张瑞数次看见有一行十数人的将门子弟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弓箭长刀从街头经过,似要出城围猎。

    但也仅仅如此了。并没有杨凤说的那么夸张。

    百姓中的确有人携刀带剑,如果有人带刀上街不会引起别人异样的眼光。

    但大部分百姓还是享受平静的生活,空手走在街头的百姓才是主流。

    逛了一会儿,张瑞说道:“去官市看看。”

    走在路上可以看见街头百姓人来人往,并没有乱世到来的感受,大家还是奔波于生计,为一日三餐而劳碌。

    在张瑞看来百姓生活平淡就是最好的状态。明天醒来,生活依旧劳碌。表明生活的轨迹不曾变动。

    所谓乱世,乱就是指百姓的生活不再平稳,今日不同往昔,明朝不似今日。一旦百姓对明天失去了掌控,人心就会浮躁。百姓不知该何去何从,本该平淡一生的人,便会随大势而改变,有人成为英雄豪杰,大部分则化为枯骨。

    晋阳如今的安逸总算不负张瑞一番征战打拼,有了中心腹地的繁华安宁。

    张瑞便问道:“如今晋阳令何人?”

    “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之子王机。”贾诩回道。

    张瑞笑着望了一眼王昶,说道:“是君堂兄?”

    王昶一笑,说道:“是昶之堂兄。当初科考,吾兄幸获榜眼之位,被主公亲授晋阳县令之职。”

    “谢玄,去请王县君过来一叙。”

    “诺!”

    晋阳算是太原第一大城,着实不算小。直到张瑞徒步走到官市门口,换了一身便服的王机才策马赶到。

    见到张瑞立即拱手,说道:“拜见张公子!”

    张瑞哈哈一笑,说道:“王公子客气!”

    王机出身太原王氏,哪怕不出仕也当得起王公子一称。

    张瑞麾下俊杰无数,远超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门客三千人,所以称张瑞一声公子也算合情合理。

    公子之称算是二人戏言,皆不提对方职务。二人乃相视一笑。

    随后张瑞问道:“晋阳如今人口几何?”

    谈及政务,王机立即收拢了笑容,正色说道:“当初太原太守靳然死守晋阳,城内百姓死伤惨重,所存不足千人。城外百姓未受兵灾,存活有两千户人家,九千多人。此为晋阳当年离乱之状。”

    乱世人命如草,可见一斑。

    偌大的晋阳,最惨的时候,全县竟然只有一万余人。几乎如同鬼城。

    简直不敢想象,后世如果两三个县市区那么大的范围内,只有一万人,那是怎样的荒凉。

    几乎是走半天路也看不见一个人影。

 第九十四章工商兴盛

    曾经的动乱都已随着太原的平定而远离。

    如今的晋阳繁华平宁、人气鼎盛,远不似当年景象。

    王机便继续说道:“及主公平定太原,郡内文武官员纷纷将家属迁往晋阳。又安置了数万流民,晋阳人气逐渐恢复。影响最为深远的方面为主公开设盐引开中法,四方富商纷纷在晋阳置办府邸,设立仓库。大量商队的到来,使晋阳物资之丰富一跃成为并州之最。便渐有郡内富庶人家搬至晋阳。如今晋阳境内有百姓一万三千户,固定人口、流动人口累计十余万人。”

    诸夏历来安土重迁,百姓通常不会轻离故土。张瑞好奇的问道:“他们搬迁至晋阳为何?”

    王机请张瑞进入官市,边走边为张瑞解释道:“其一为了享受繁华。晋阳物资之丰盛,令人叹为观止。各地商队运送来各种特产,许多种类出了晋阳在黄河以北便怕是再也见不到了。”

    此言在官市内可得见证,仅刚进官市,便见到四五处商铺,有人卖漆器,有人卖陶瓷,有人卖丝绸蜀锦,甚至有人卖玉器铜器。

    颇有盛世繁华的氛围。

    “其二,主公可见到这琳琅满目的店铺?”

    张瑞点头,问道:“莫非与大族相关?”

    “主公明鉴!此正是各大族所设。据县府统计,至少有六家豪族已不再积蓄垦殖,将土地全部出售。迁至晋阳,就近生产器物,在官市出售,以省运输成本。”

    看来税制改革的确是沉重打击了豪强兼并土地的热情。

    蓄田数千亩,若家中子弟实在不能加入军籍,仅每年赋税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豪强不再兼并土地,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中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工业生产才能大幅提升社会财富。

    这一点不仅张瑞这个后世人清楚。其实古人也有这方面的见解。

    诸夏英杰,早已指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历朝历代还是选择重农抑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足。

    若大量人员前去从事工商业,土地里的产出并不足以养活大量脱离农业生产的百姓。

    诸如古代京都所在长安、洛阳、北京皆需漕运运粮补充,便是因为京畿范围内人口太多,多达数十万人口不以农业为主。附近农田产出供不应求。

    王朝鼎盛时期,朝廷可以通过漕运补充京畿粮食。但如今张瑞麾下就两郡之地,一旦有所损益,又要饿殍遍野。

    这点便是张瑞所担忧的。

    出生于工业时代,张瑞对工业生产的力量再清楚不过。

    可是穿越到这个时代,张瑞能够改变政治环境,能改变价值观念,令百姓不已匠人、商人为鄙。

    却无法大幅改变农业时代的生产力问题。

    若大量百姓脱离生产,如何保证百姓生存所需的口粮?

    举目四望,诸夏先烈早已将合适生存的土地全都打下来,占为领土了。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没去打的地方,肯定是不适合农业生产。

    诸如鲜卑、羌人所在的地方,不是深山高原便是塞外荒漠,再不就是寒冷异常。

    指望诸夏的工业制成品去跟他们交换粮食,那恐怕有点异想天开了。

    对胡虏而言,没盐可吃最多身体虚浮,营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