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种邵的思索没能持续多久,张瑞便笑着催促道:“种议郎,莫要发呆。尔身上的另一份诏书呢?还不速向吾等展示。”

    另一份诏书?

    闻言种邵只感觉莫名其妙。

    难道是关于盖勋的任命诏书?

    盖勋欲前往洛阳履任?

    在种邵思索时,雄壮的亲卫走到他面前,将一份诏书塞到他手上,说道:“种议郎,这份诏书您刚才遗落在房间了。”

    种邵接过诏书,详细看了一眼。

    没错,是出自兰台的诏令。

    无论是材质、尺寸、甚至鲜红的印章,都表明这是一份绝对未曾作假的真实诏令。

    自己什么时候遗落了这么一份诏令!

 第八章宣告天下

    一种森寒的感觉笼罩了种邵的全身,眼前凭空冒出的诏令绝对不是自己从洛阳带来的!

    种邵自认理智还算清明,绝不会糊涂到连自己身负几份诏命都能记差。

    自己出洛阳时,身上只有一份诏命。

    可在鹰扬将军府内,居然出现了两份诏书。而且是规格、印章都挑不出一丝一毫毛病的诏令。

    这个计谋天衣无缝。

    整个晋阳,无人能接触到尚书台。唯有自己从洛阳而来,而且身带诏书而来。

    那凭空出现的这份诏书,天下人都会理所应当的相信是自己带来的朝廷诏令。

    合理、合法,无人会有丝毫质疑。

    种邵知道,这一刻自己无论怎么辩驳,都会背负上矫诏的罪名。

    无奈的苦笑一声,对张瑞说道:“将军以为如此便万无一失了?需知每份诏令,在尚书台都有备份。若一份诏令在尚书台找不到对应的副本。哪怕皇帝本人发布的诏令,未经尚书台,而直接送与臣子,亦为矫诏!”

    张瑞笑着点头,毕竟刘氏皇帝干过太多这种坑臣子的事。但还是从容的回道:“天下英雄只是需要这样一份诏书。没人会真的带兵杀进兰台比对真伪。”

    “更何况……种议郎怎么就能肯定,在兰台没有这份诏令的备案?”

    看到鹰扬将军意味深长的眼神,种邵只感觉全身一寒,如坠冰窟。

    自己似乎卷入了一场惊天旋涡当中!

    没错,既然对方能得到一份完全真实的诏书,必然是有尚书台在背后相助。

    那再往兰台中偷藏一份备案,实在是再容易不过。

    如今录尚书事的大臣是……袁太傅。

    下一瞬间,种邵便厘清了前因后果。眼前这位鹰扬将军当初便是袁太傅一手提拔到如此高位。

    这是袁太傅与董卓的阴谋斗争!

    “种议郎,既然身负诏命,便向吾等宣读吧!”

    种邵深呼了一口气,已经没有退路了。诚如鹰扬将军所言,董卓从进入洛阳以后就被士人耍得团团转,任命了大量自己无法掌控的天下名士成为封疆大吏,这些名士一到任便招兵买马,阴谋反叛。

    又派出自己北上太原,试图解除鹰扬将军兵权。

    却不知,当自己离开洛阳那一刻,他就已经中了士人的圈套。

    如今这一套连环计,却最终由自己打开这份诏令,开始收网。

    “诏曰:大汉中平六年十二月,鹰扬将军深受国恩,当思忠君报国,以济蹇难。权臣董贼名曰汉相实为汉贼。怀狼子野心,以下犯上,扰乱朝纲,谋逆少帝。不臣之心,天人可诛!奉诏之日,当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联络大汉之忠臣义士,共讨不臣,清君之侧。应天顺势,受兹明命。”

    矫诏。

    清君侧。

    史书中地方反抗朝廷必然会做的两件事,张瑞将其完善到了极致。

    哪怕是矫诏,在天下士人、百姓眼中,也完全察觉不出来任何问题,实在是这份诏令太名正言顺了。

    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皇帝经过尚书台向天下郡国发布的勤王之令。由董卓派出的议郎私藏,带给了鹰扬将军。

    以董卓之贪残暴虐,夜宿龙床,秽乱后宫,废立皇帝,鸩杀太后,把持朝堂等种种恶行,有这种清君侧的诏令也合情合理。

    有了这种得到天下认可的勤王诏令,此次兴兵讨伐董卓,必然会与历史上的群雄讨董会有极大不同。

    不单单历史上那些胆大妄为的野心家会以下叛上,甚至一些真正忠于大汉的官员也会起兵勤王。

    而且有这份诏令在,会令讨董联军占据极大的道义优势。

    因为张瑞此番打出的清君侧口号与历史上的关东讨董有着极大的不同。

    历史上东郡太守桥瑁率先伪造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政府,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恢复刘辩的帝位。

    他们的主张是恢复刘辩帝位。

    所以在诸侯酸枣会盟时,臧洪登坛盟誓,喊出的口号是:“汉室不幸,皇纲失统。”

    结果,董卓立即派李儒将弘农王刘辩鸩杀,以断绝关东联军的政治企图,使关东联军失去了道义上的合法性。

    没办法,后来袁绍只得在河内重新登坛盟誓。绍合冀州十郡守相,众数十万,登坛歃血。

    盟誓中便改了誓词,指责董卓的罪行就增加了一条,戮杀弘农,提挈幼主。这里的幼主指的便是汉献帝。

    誓词的收尾提出目标:“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戴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坠其师(有违此誓,神明就发怒显威,拿陨石砸死他们的部队),无克祚国!”

    此时的政治主张便改成了“同奖王室,翼戴天子”。

    一次举兵,两次盟誓,导致天下英雄对关东联军的动机抱有极大的怀疑。甚至在酸枣会盟的各路诸侯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结果河内联军、南阳联军都与董卓连番大战,但酸枣联军就只能成天投壶行酒,逡巡不前。

    张瑞早已打定主意要首倡义兵,便是要赶在东郡太守桥瑁之前传檄天下郡国。

    以清君侧的名义,将各地诸侯召集起来,联合讨董。

    要知道,下定决心起兵、以下叛上,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历史上关东诸侯有胆量起兵造反,却不肯进军西向,如果说是畏惧董卓,这在逻辑上很难自洽。因为最考验勇气的便是时局未定时,拼上全家老少的性命,下定决心起兵叛乱。他们既然敢起兵,肯定不存在畏惧董卓的心态。

    究其根本,还是关东联军没有了明确的目标。

    起兵是为了恢复刘辩的帝位,结果刘辩死了,董卓逃了。那大家不喝酒,应该做什么?

    联军不缺兵力、不缺粮草,缺少的只是一个明确的目标。

    如今张瑞便给他们设定了一个“清君侧”的最终目的。

    有皇帝诏令,尔等自诩朝堂忠臣,总不能坐视皇帝深处水深火热之中吧?

    随后张瑞语气坚决的宣告道:“正式昭告天下!鹰扬将军府将履行皇命,靖难讨贼。首倡义师,为天下先。广宣恩信,檄文所至,州郡当各整戎马,陈兵待发,并匡社稷!”

    众人立即起身,意气风发的吼道:“追随主公,靖难讨贼!”

 第九章历史岔路

    十二月初,鹰扬将军府正式发布檄文宣告天下,董卓谈残暴虐,天人共诛。

    鹰扬将军奉天子诏令,靖难勤王,清君之侧。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兵讨伐董卓,匡扶社稷。

    檄文所到之处,天下云集响应。

    数日之内,太原太守盖勋、西河太守崔钧、河内太守王匡、雁门太守郭縕、河南尹朱儁、护匈奴中郎将王柔、黑山校尉杨凤、南匈奴单于栾提於夫罗纷纷布告天下,将响应义举,汇聚盟师。合众二十万,陈兵河内,剑指洛阳。

    二十万大军,旌旗招展,长矛如林,甲光映日,乃至大河对岸洛阳一日三惊,天下震动。

    有此威名在先,十日之后,渤海太守袁绍宣告起兵,冀州牧韩馥随即响应,冀州大军云集汇合,扬旗南下。

    次日,兖州刺史刘岱宣告全州,兖州军兵将合聚义师,奋命西顾。东郡太守桥瑁、济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陈留太守张邈宣告响应。

    同日青州刺史焦和宣告起兵讨伐董卓,北海太守孔融亲自请文坛泰斗郑玄为此正名,郑玄乃定论义师:北起燕赵,东至东海,全境军民,共讨奸臣。

    豫州刺史孔伷联合陈国相许嫣煜拢煊拭寰唷3峦趿醭枵狡鸨耪偬煜伦谑仪谕跆衷簟

    益州牧刘焉、大司马刘虞响应陈王刘宠号召,宣告起兵,讨伐董卓。刘虞麾下幽州全境高举义旗,哪怕与刘虞不合的奋武将军公孙瓒亦宣告会盟。这位历史上不曾讨伐董卓的白马将军此番也派出了麾下最精锐的白马骑兵。

    跨过司隶,南阳郡后将军袁术昭告天下,将兴兵讨伐董卓,号召袁氏故吏共赴国难。荆州刺史王睿,宣布将汇聚义师,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立即响应。

    直至此刻,除了大司马刘虞、奋武将军公孙瓒的加入外,讨董联军与历史上的诸侯并没有多少差距。这些诸侯全是历史上曾经起兵讨伐董卓的英豪,只是有些人并未参与酸枣、河内会盟。

    但数日之后,历史却进入了一条岔路。徐州刺史陶谦、扬州刺史周干,宣布响应鹰扬将军号召,靖难勤王。彻底将汉室领土全部卷入了此次讨董之战。

    因为张瑞的出现,导致并州、幽州、徐州、扬州也加入了此次的会盟。与历史上的部分诸侯讨董不同,此次讨董真的变成了举国靖难勤王。

    大汉十三州,除了凉州失守、交州偏远、司隶被董卓把持以外。剩下的并州、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益州全部宣告天下,将会起兵靖难,清君之侧,讨伐董卓。

    意味着董卓将以司隶一州之地而抗衡天下。

    但遗憾的是,这一州之地当中,绝大部分人也是对董卓怨愤不已。

    司隶境内,河东、河内郡皆已宣告将起兵讨伐董卓,京师洛阳所在的河南郡,河南尹朱儁亦爰举义旗,率军驻扎在中牟县,准备参与酸枣会盟。

    大汉鼎鼎有名的三河五校中,三河骑士全部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

    而俊杰名士几乎全与董卓为敌,洛阳的官员纷纷弃官出逃。

    而与之相反,各地的义师却皆得天下豪杰相助,豪杰俊迈,纷纷领部曲投军。

    作为靖难的发起者,张瑞短时间内便得到了极大的声望。

    天下人都视其为英雄,为社稷中流砥柱,是扶大厦于将倾的擎天重将。这方面几乎全归功于清流们厚颜无耻的夸奖,想通过夸赞义师来提升自身名望。

    但夸赞义师,便绕不开首倡义兵的鹰扬将军。如今百姓不信任官府,偏偏就相信这些空谈清流的话。导致张瑞声望以夸张的态势急速上升。

    声望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很多人抉择。

    便例如韩浩,作为河内鼎鼎有名的豪杰,在乱世中一直率领百姓守卫家乡县城,抵抗山贼,得全郡之敬重。河内太守王匡闻其大名,起兵后愿征募其为郡府从事,承诺必委以重任。

    但韩浩完全不予理会,带着百姓稳坐如山。直到张瑞引军入驻河内,脚跟都还未扎稳,承诺聘用之类的更是丝毫未有。韩浩却马不停蹄的领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