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逵面露喜色,说道:“主公,此时正是兴修水利之时。适逢大旱,水位下降,能省诸多气力。正适合设置分渠引流,趁机疏通堵塞。”

    “若欲令君全权负责此事,君需多少钱财,多少徭役?能灌溉良田几许?”

    贾逵认真思虑了许久,说道:“某只需十万石粮食,一万徭役。”

    闻言,堂内众人皆是不可置信。审配问道:“主公欲大力整修郑国渠,务求广溉良田,以解今岁旱灾困乏。何故只用徭役万人?岂不耽误大事?”

    贾逵从容拱手,对张瑞解释道:“主公,某并非只着眼修缮其中一段。正是以欲大片整治,是故才不多求徭役。”

    “郑国渠之利,关中皆知,一经灌溉,便可使亩产连番数倍,达六七石之多。”

    “百姓无不期望自家良田能得郑国渠之灌溉。官府只需发下告示,百姓将踊跃支持。”

    “修缮郑国渠非一年可成,何处先,何处后?又面临今年旱灾,先通渠道者,能活命无数。后通渠道者,恐卖儿鬻女。”

    “此不宜官府出面决断,宜由百姓自决。”

    闻言,张瑞觉得颇有道理,便问道:“百姓如何自决之?”

    “官府当下发告示,告知百姓将疏通郑国渠,鼓励百姓自发踊跃相助。论各县、里、亭百姓参与助工人数定通水之先后。长安、霸陵、新丰、郑县、华阴五县人口近五万户人家,如此轻松可得百姓四万余人助力。皆自备器具、粮食自发踊跃而来。”

    “关中诸将赠送有三千余壮丁,又征募有一万徭役,合四万百姓,共计五万五千余人,足以疏通数十里,灌溉良田数十万亩。且其中四万余人只需提供一顿饷饭即可。能省粮十余万石,为长安所用。”

    “长安?”

 第八十章建长安男人浪漫无过于此

    贾逵是张瑞钦点得今岁科考榜首,是故也在长安将作监辅助兴建长安城。

    对于兴建长安城,贾逵也倾注了无数心血。

    对张瑞介绍道:“将作监规划长安城时,欲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是故,规模颇为宏大。有东西两市,一百零八坊。”

    “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一里三百步,总面积8727平方公里

    “外郭城内设长街二十二条,南北向八,东西向十四。”

    可能种田与建设的愉悦感已经深入到诸夏每一个苗裔的基因深处了。

    在贾逵说起兴建长安伟业后,张瑞惬意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仿佛在欢快愉悦。

    没有什么是比一手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雄城更加浪漫的事情了。

    哪怕史书将隋炀帝杨广编排的一无是处。固执的史官还是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记下一笔。

    “大业九年,隋炀帝杨广征民十万,修筑大兴城外郭城,长安乃成!”

    可见建设一座雄城究竟能给一个男人带来多强烈的刺激与振奋。

    甚至后世无数单纯模拟城市建设的游戏都火的一塌糊涂。

    针对属于自己的长安城,张瑞兴致极高。一点一滴的耐心询问道:“如此巨城,住民数十万,供水如何解决?莫要使城中水臭,引发瘟疫!”

    这不是张瑞杞人忧天,古代没有供排水系统,数十万人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很快就会污染水质,整个城市臭烘烘一片。

    关于兴建城市,贾逵最近翻阅了大量书籍,知识丰富、理论渊博,从头为张瑞讲解道:“管子记载,建城之所宜在: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

    “论及长安,更是尽得山川之利。西南接秦岭而势高,东北接渭水而位置低矮。”

    “泾、沣、涝、潏、滈、浐、灞七条河流起源于秦岭,自高山而下,途经关中平原,北入渭水。而渭水即自西向东流经长安。”

    “司马相如上林赋曾描述此为: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八水绕长安的典故,张瑞亦听说过。

    只是从来没像今日一样细致、清晰、形象的了解过水纹分布详情。

    渭水自西向东经过长安,而南方起源于秦岭的七条河流又自南向北注入渭河。

    处在这中间的长安几乎是被水网给包围了。

    难怪盛唐时期号称长安人口百万,亦从未闹过大型瘟疫。

    “将作监意欲如何调用此八川之水?”

    贾逵拿出长安规划图,为张瑞逐一指着众多河流说道:“主公,将作监欲开凿、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和漕渠,五条主干渠道,自城东、城西将湍急河水引入城中。”

    “入城之后,再细分支渠,流经各处。无论园林、湖泊还是两市一百零八坊,皆可见水流踹急之水渠。活水不腐,足以保证长安水源清澈。”

    “此外,水渠众多,总有汇聚之处,长安城内多设湖泊,设有曲江池、太液池,瑶池、兴庆池、凝碧池、广运潭、鱼藻宫等池陂十余处。”

    张瑞倒吸一口冷气,这么庞大的工程,难道将作监打算一口气将鹰扬将军府府库耗光?

    虽然长安建设中,官府只负责城墙、街道与供水等基础设施。但按将作监如今的规划来看,这也远远超出了一方诸侯的承受能力。

    五条主渠,数百条支渠,又挖掘十余处池塘,要耗费多少民力、物力?

    杨广有大隋国库支撑,可以兴十万徭役建城,张瑞却没这资本。府库中的物资还要留下来赈济百姓,存活灾民。

    贾逵没有发现张瑞惊诧,继续说道:“除水渠、池陂外,长安城内还遍布水井。各坊之内与府库、官衙周围皆设水井,既为百姓饮用,亦为街亭灭火之用。”

    “关于排水,采取地池与明渠相结合之法。三辅黄图记载,高祖皇帝于长安城下设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将作监已详细勘察,仍足为用,只需继续挖掘扩大即可。健全之后,废水走暗池,雨水经明渠,皆排出城外汇入七河。”

    张瑞再也忍不住,连忙出声打断。

    将作监都已经规划到将长安存在数百年的地下排水系统继续扩大了!

    凡事涉及到地下的工程,哪个不是靡费巨大?这是鹰扬将军府能够负担的工程吗?

    规划宏远是好事,可如果变成好高骛远,那就遗祸无穷了。

    “且住!将作监众臣皆孤麾下最精明能干之臣,怎会规划如此不切实际之案?若按将作监规划如数施行,需征徭役多少万?靡耗钱粮几重?怕是搬空民部府库亦不足为用。岂不使民怨沸腾,叛乱四起?”

    虽说张瑞并不畏惧百姓叛乱。历史上董卓修建长安,手段比张瑞残暴无数倍,军纪败坏的西凉军尚且能压制百姓叛乱。鹰扬大军纪律严明,甲具精良,三万大军驻扎在长安附近。纵然有三十万暴民如同青州黄巾一样揭竿而起,亦能旬日之间平定。

    公孙瓒带了两万步骑,就杀得上百万青州黄巾军死伤、被俘十余万,三万精锐鹰扬大军的战绩恐怕还会更加惊艳。

    可再惊艳的战绩亦并不荣光,张瑞宁愿这种战事永远不要发生在自己治下。

    贾逵笑着解释道:“主公,将作监诸僚正是考虑到稳定百姓、杜绝叛乱、节约府库,方才如此规划。”

    这话要不是出自魏晋八君子之一的贾逵之口,张瑞恐怕早已将其认定为诡辩了。

    只是便如张瑞所言,整个长安将作监,汇聚了鹰扬将军麾下最才华横溢的一批能臣干吏、精工巧匠,从裴辑、袁涣、贾逵到张范、杨俊、司马芝,再甚至司马芝、孙资等等,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的当世能臣。

    其中袁涣、贾逵、司马芝更是在三国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载,与张瑞麾下最受器重的内政贤臣国渊难分伯仲。

    说这些人不懂量入为出,审时度势,一味好高骛远,张瑞是坚决不信的。

    所以贾逵之言,或许内有深意。

 第八十一章以工代赈引豪强成事

    张瑞目光平静的望着贾逵,等待这位贤臣给自己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贾逵信心十足,从容不迫的说道:“主公,在将作监规划长安布局之前,曾向审长史请求进入府库了解府库物资充裕程度,以确定长安城规模。”

    审配点了点头,为其作证,说道:“彼时主公引兵前往华阴,某便代为批复,允其审势而行,量财规划。”

    “继续讲。”

    “将作监诸君仅查看一日,便已达成一致,若征募徭役,府库内区区百余万石粮食,完全杯水车薪,若以此为根本,长安城怕是连城墙尚无力构建。”

    张瑞面露微笑,正符合自己心意。

    他们一群能吏瞧不上这区区百余万石粮食。却不知自己更是舍不得动用这批救命之粮。

    “然,尔辈不征募徭役,欲如何兴建长安?”

    “主公可知府库内储存最多物资为何物?”

    “何物?”

    “铜币!堆积满仓,数以亿计。皆由官府铸造,是故产量充沛。”

    贾逵重重挥手,说道:“天下并非无粮,只是多藏于豪强、富商私仓之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彼辈求财,而官府需粮成事。便可因势利导。”

    张瑞颇为期待。

    何谓之“需粮成事”?

    一群能臣干吏,没人会提出用钱买豪族之粮的肤浅提议。

    豪强肯卖,早就倾售市场了。若是不肯,除非派兵上门强买强卖,否则怎么提议都没用。

    贾逵解释道:“长安将作监规划兴建长安,需用府库之金钱,豪强之存粮。辅以主公所设招标承包制度。”

    “官府将通渠、池陂、城墙等设施分段承包。奖以金钱。必有豪族为利而来,主动竟取。”

    张瑞瞬间思路清晰。

    豪强求财,必然会承包官府工程。官府支付一笔前期款项后,便将所有事宜交付给了豪强大族。

    而豪强欲完成竞标所得部分工程,却要担负一切流程,从征募工匠、青壮,到组织施行,到提供饷饭、薪资,一应俱全。

    官府仅支付了一笔前期费用,便使豪强担负起大量责任,成功调动了豪族私仓内的粮食,供养了大量修建长安的青壮。

    若这些青壮皆是徭役,则需官府提供饷饭。府库内的百余万石粮食完全不足为用。

    而如今官府分段承包工程,则顺利完成了由供粮至供钱的支付转变。

    粮草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辛苦劳作整整一年,才能见到收获。豪强世族经过多年积累,府库远比只积攒了两年的张瑞更加充实。

    张瑞的优势则在于掌控了官府,手握铸币权。只要工坊开动,货币源源不断。

    通过铸币,官府掌握有大量钱财,对普通百姓影响不大,但对这些豪强大族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没有豪族会嫌弃府库中金钱太多。如今官府提供真金白银,有利可图,豪族们必然会踊跃争取。

    依此而见,这些豪族也并非一直都是政权蛀虫,社稷祸患。

    如果能因势利导,这些蝇营狗苟的逐利之辈,也能造福一方。

    “且不仅如此。主公,吾等曾闻今岁关西旱灾严重。必然饿殍遍野,灾民流窜入境。依主公之仁义,必然会广施救济。需粮成事,却在此刻才真正见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