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双方智商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对方能跟智多近妖的诸葛亮对垒,而自己却连重点高校都考不上去,被无数人在智商上碾压成渣。
这要是玩阴谋诡计,自己还真不是对手。
第二十九章广推教化
郭氏所图究竟为何?
张瑞深感自己缺乏一个谋主。
如果身边有个荀彧、诸葛亮这种人才,还需要自己亲自动脑吗?
没有他俩,他们兄弟荀谌、诸葛瑾也行啊。
荀家、诸葛家分散押注那么多诸侯,怎么不押注一下自己?
蓦然,张瑞明白郭氏这番举动是为何意了。
这不就是在押注投资自己吗?
派遣十名族人投效,而且正好半文半武。
文士投身县政体系,即便将来汉室收复阳曲,他们郭氏仍为阳曲豪强。
武将投身张瑞麾下,张瑞势力壮大,他们亦能分得一杯羹。
即便孟县军固步自封,他们也已混入孟县内部,仅冲这五人的情面,张瑞也不会无故大肆屠戮郭氏族人。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郭氏嫡长子郭淮并未参与其中。无论将来政局如何,郭氏都能置身事外。一切不过是十名族人的自作主张。
这手阳谋,真是算尽了一切。
虽然被算计了,张瑞心情却是大好。
这乱世被人算计也是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
最怕别人理都懒得理你,根本无视。那才是真正的糟心。
说明别人根本不看好你,其势必不能久,只等其自生自灭。
随后张瑞便在郭淮的陪同下接见了郭氏十名族人。
算不得什么出色人才。
但以孟县军的底蕴,也确实没什么挑剔的资格。
如今两县丈量土地、刻录户籍,已经快要把一众文吏胳膊累断了。
现如今,只要是个识文断字的人,都能被两县抢破头。
面对突然出现的五名文士,两县官吏差点在县衙内火拼,生拉硬拽着将五人抢走。
作为主公张瑞都不知道这五人究竟被怎么划分了。
至于那五位习武的族人就比较简单了。
交给高顺略一考校便打散进各屯当中。其中才华最高者在预备役里做了个队率。最平庸者只做了一个伍长。
妥当安置了郭氏五名族人后,郭淮便主动告辞离去。
张瑞亦未多作挽留。
虽然这位乃是青史留名的名将,但眼下无论怎么看都不可能将对方纳入麾下。
对方宗族家祠都在这里,不可能丢下列祖列宗的坟冢祭祀就溜了。
只要阳曲县还在控制之中,有的是机会慢慢招募。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这家伙是个将军。
张瑞麾下其实不缺将军。
这他要是荀彧、张既这种能臣,绑都给他绑到县衙里处理事务。
夫可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势力的发展除了要规划好行政方针外,总要有一批能臣干吏去落实。
而张瑞麾下最缺的便是这般人才。
奈何并州苦寒,能左右开弓、斩将夺旗的猛将,遍布郡县。但能抚境安民的文臣真是凤毛麟角。
关键这种人才,十个还有八个属于世家豪族。跟自己相性不合。
思来想去,张瑞还是没什么好办法招徕那些人才。
被逼无奈只好祭出游戏三国志中的作弊利器——自创人才!
既然武将中有谢玄这种猛将被埋没。没道理文臣中没有。
实在没有也可以慢慢培养。
不求他们像诸葛亮一样经天纬地,只要能识文断字、懂是非道理就可以了。
随后张瑞便找到裴绍商议此事。
直言道:“某欲广推教化。凡某治下子民,下至八岁上至十六,无论男女,皆需入县学,习文字,练军列。”
裴县君忙的脚不沾地,步履如飞,左手却依旧平稳的端着一份案牍,皱眉思索。右手还拿着一分干粮,半晌也没咬一口。
说完许久,他也没任何反应。
张瑞怀疑他有没有听进耳朵里,正犹豫要不要再大声说一遍时。
裴县君忽然抽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在案牍上迅速做出批复。
然后又换了一份竹简看起来,抽空回道:“无人、无钱、无粮。别幻想些天马行空之事。实在清闲,去帮忙丈量土地亦好。”
这怎么能是幻想呢?这是教育兴国!
先容我歇歇。
这没发现,裴县令作为一个文人,居然体力这么好。他一路疾走,张瑞要小跑才能跟上。只一段距离就累得气喘吁吁。
很快谢玄体贴的拉过一匹红色小马驹让张瑞骑上,这才跟上裴县君的步伐。
裴县君瞥了一眼身边这位身材孱弱,提不动刀,骑不得烈马的贼子。
实在是没想过他会如此厚颜无耻,居然真的能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抱着一匹小马驹的脖子,四处乱转。
他就不怕被麾下那群骄兵悍将看到,心生鄙夷?
张瑞就没想那么多。只感觉这小马驹即便被谢玄牵着,坐起来也不舒服。颠簸的屁股生疼。
不过总算能让张瑞顺畅的把话说完:“有位德皇陛下曾说过,还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吾等虽然现在艰难,但县学办起,数年后,吾等再不必面临如此困境。而百姓将来可期!”
裴县君脚步不停,道:“此事只是尔一厢情愿。本就错过了春耕,各家正在抢耕补种,怎会让家中劳力放下活计,去县衙学习?”
“凡家中适龄未去县学点卯者,父母鞭二十!凡去县学学习者,县学供餐两顿!”
这个回答可真是匪气十足,十分符合这个匪首的身份!
裴县君白了他一眼,搪塞道:“无粮!”
这怎么就无粮了?
张瑞立即反驳道:“本来便是县中贷粮给百姓。只不过将孩童所贷之粮转移到县学而已!未多一粒粟米之需!”
裴县君无奈的停下脚步,知道不给他个答复。他今天能在自己身边唠叨一天。
便说道:“汝治孟县、阳曲。百姓固然只能任你摆布。可这学堂如何而来?教书先生又从何处聘?总不能让吏员放下手中人命关天的政务,放任流民死难,而去教书育人吧?”
张瑞一时被问住。
你以为我为什么来找你商量?
要是我都能解决,我还要你们这群手下干嘛?
但跟裴县君说话当然不能如此直白。
只好委婉的提醒道:“郭氏今日派出十名族人投入某麾下。”
第三十章河东裴氏
裴绍不甚明了张瑞是何意。
郭氏派来的五名文士连政务空缺都补不足。
更不可能去县学教书。
便问道:“此言何意?”
“今日闻裴县君出身河东闻喜裴氏?”
看着张瑞笑容满面的模样,裴绍眼神一凝。
实在是太了解这匪首,每次露出这种不怀好意的笑容,就准没想好事。
这实在是不能怪张瑞。
当得之裴县君出自闻喜裴氏后,这要是不狠狠薅一把羊毛,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闻喜裴氏,后世强盛的五姓七家之一。
据后世记载,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
而张瑞记得,在这个时代,河东裴氏最著名的代表应当是裴茂、裴潜父子。
裴茂字巨龙,灵帝朝历任县令、郡守、尚书令。建安三年夏四月,督段煨等关中诸将讨李傕。以功封阳吉平候。
这位大汉王朝故尚书令,张瑞就别想了。
但他的儿子裴潜还是可以图谋一下的。
裴潜,字文行。汉末避战乱逃至荆州,为刘表所礼待。但认为刘表非成就霸业之人。
后曹操平定荆州时归附曹操,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代郡太守、兖州刺史。
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封清阳亭候,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候。
其一生政务娴熟、百姓归心,难得的是尤其擅长处置胡人。
正是张瑞碎碎念念想要的人才。
太原距河东倒是不远。但以张瑞的名声上门去拜访,估计会立马被抓起来扭送县衙。
想要对方主动投靠一支叛军更是绝无可能。
这时裴县君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作为大汉名正言顺的孟县县令,有权组建属于自己的门客、幕僚,任命大量基层小吏。
只不过在大部分郡县,县令的待遇跟阳曲县令差不多。被地方豪强所掣肘,大量基层胥吏被豪强把控。
但是,在孟县完全不用担忧这些问题。
所有豪强都被血与剑清洗一空。
现在县中吏员只有空缺,所虑者唯裴县君不肯选贤任能,而不担心有人敢从中作梗。
见裴县君还是不明白自己的暗示,张瑞不得不说道:“某曾闻裴氏人杰多如过江之鲫,县君何不书信一封,为孟县招徕一批能吏,亦缓解一下县内同僚的压力。”
裴县君停下脚步,目光不善的盯着张瑞,说道:“尔想某劝族人从贼?”
张瑞被盯的心虚,将脸藏到马驹鬃毛后面,小声嘀咕道:“这怎么能叫从贼呢?这是抵御胡虏,是拯救黎庶,是教化世民。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少拿这些冠冕堂皇的话糊弄某!”
得!这倔脾气又上来了。
张瑞只好劝道:“县君怎就满眼盯着从贼二字?难道所说其他不是吾等事业?都是做外御胡虏、内活黎民之事。怎汉行此举则光荣正义,某一贼子行此举则污秽不堪?”
裴县君被说的哑口无言,一时不知如何反驳。
张瑞无奈的一摊手,道:“若是实在良心难安,某可不插手其中。所有裴氏族人俱归县君麾下,为汉室官吏,只行活孟县百姓之事,如何?”
裴县令心绪难宁。此举事关孟县百姓存活,每多一名能吏,流民便可早一日安家落户,路边每日便会少一具尸体。
可自己这封书信,与推族人进深渊有何区别。
说是为汉室官吏,其实无论王凌还是裴绍,都清楚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罢了。
本质上还是在为贼子施政。
无论赋税无一上交汉室,最后全落进贼子口袋。
见对方如此左右为难,张瑞决定添把火,道:“知晓县君难做,某已替县君书信一封,广邀裴氏俊杰前来共襄大业!”
裴绍义愤难平,怒骂道:“无耻之徒!”
可很快便发现张瑞那似笑非笑的眼神,知道自己又一次被他诓骗了。
实在是像极了他能做出的事情。
这种厚颜无耻的风格,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真是一再刷新自己对他道德底线的认知。
被如此戏弄,裴县君便知道自己写与不写,区别不大了。
与其让他天花乱坠的描述一番,还不如自己书信一封详述孟县实情。
且,郭氏之举,裴绍亦有耳闻。倒是未曾想郭公如此看好这贼子。
裴绍再次仔细审视了一番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