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论穿越者前世如何,穿越到了古代,其立志一统天下的宏远目标,对世家豪族不卑不怯的心胸,都决定了其所作所为,必然会远超一些强梁匪寇。

    杨凤低下头,不敢看向锋芒毕露的张瑞,讷讷说道:“然……然,老夫这诺大基业,却不能被贤侄就这样夺去。”

    “世叔便与吾明言。存这基业究竟为何?是欲裂土封侯?是求高官显贵?亦或娇妻美妾,金银珠宝。”

    “……老夫……老夫皆欲求之。”

    “噗嗤。”压抑的笑声在屋内突兀响起。

    张瑞严厉瞪去,身后正襟危坐的参军、从事们连忙板正了脸庞,目视前方,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

    随后张瑞叹了口气,说道:“裂土封侯,吾亦暂时无力,若世叔信任,将来可期。至于高官显贵,吾拜世叔为九原太守。两千石高官已足以传承官宦世家,光耀门楣。此外再赠世叔钱五千万,美妇两百。至于世叔此前劫掠汉室所得财富亦由世叔全部带走。便安心在长安享受荣华富贵,足以世代锦衣玉食,妻妾成群。如何?”

    杨凤沉思。若是由自己继续打拼,将来所得能超过当前否?

    张燕在历史上苦战十数年,舍生忘死,逆流而上,结局也不及张瑞提供给杨凤的优渥处境。

    杨凤所能畅想的一切宏远目标,除了封侯需等候将来,其他一切都唾手可得。

    能躺平,为何还要去奋斗?

    随即,杨凤面露笑容说道:“老夫麾下还有几名亲信侍从,请准许其与某一同归隐,在府中做个家丁、护院。”

    “可!”

 第九十五章令君留香千古贤臣

    上党郡境内数万黑山军的解甲,足以使上党郡守军压力大减。

    大军可以从壶关出击,向黑山方向进军,逐一收复各县,将张燕再次赶回黑山之中。

    只是幕府担忧会引起张燕的强烈反击。一旦张燕出兵十余万,战马数千匹。

    这战事就会变得极为焦灼。

    历史上袁绍也是在得到吕布的帮助后,才成功击溃张燕。

    如今征西将军府的主要战略还是收复河套,驱逐黄河两岸的胡虏。

    所以张瑞便下军令,命段文严守壶关,同时从上党再抽调五千大军入太原,准备进攻西河。

    解决了并州唯一的内部之忧后,张瑞便开始着手解决外部事物。

    首先是来自袁绍的质问。

    使节是历史上一席话劝说韩馥禅让冀州给袁绍的顶级说客,荀谌。

    荀谌字友若,乃是荀彧之四兄。

    荀家乃是书香世家,文教斐然。出生于这种家庭,荀谌不但长得斯文清秀,气质亦是温润儒雅。

    见到张瑞之后,主动行礼说道:“谌恭问君侯金安。为君侯新贺,愿君侯国以永宁。”

    “孤安,荀君且入座。”

    待荀谌入席后,张瑞问道:“不知荀君在袁车骑府中担任何职?”

    “谌才疏学浅,只担任从事中郎一职。”

    凡将军开府,府中官职都相差不大。如今张瑞担任征西将军,亦为重号将军,车骑将军府架构便与张瑞府中大抵相似。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从事中郎即为长史与司马的副官。因此可见,荀谌在人才济济的袁绍麾下亦是身居高位。

    只是张瑞对荀谌的弟弟荀彧更加感兴趣。

    便问道:“荀君兄弟文若,如今何在?”

    荀谌略微惊奇,不知征西将军为何会忽然提到自己六弟。

    出于礼仪,荀谌还是介绍道:“去岁,文若被举为孝廉,拜为守宫令。逢董卓之乱,乃求出补吏。除亢父令,离开洛阳便弃官归乡,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文若乃将宗族迁至冀州。如今正在前往冀州途中。”

    知晓荀彧行踪无疑是一件喜事,张瑞面露笑容,说道:“久闻文若贤名。孤愿辟其为并州别驾从事,行太原太守。周流宣化于万里,总理并州一州之政务。稍后孤将派遣使节携聘书与薄礼随同荀君一同离去。请荀君代为引荐于文若处。”

    哪怕以荀谌之修养,亦被震惊的心神颤动。

    别驾从事,乃州牧麾下最高属官。因为地位极高,出行独乘一车,并不与州牧同驾,而得名。已不是位卑权重,而是真正的位高权重。总理并州政务,抚宁内外,显光日月,经国达治,取济生民,振其涂炭。

    可谓一朝同风起,扶摇九万里。能够畅抒胸意,凭心中所愿而治政一方。

    别驾从事已显赫一时,恩威无二,却又行太原太守。

    所谓行太原太守,即其功绩暂时不足以担任太守。只是暂管太守之事。

    这几乎摆明了就是要不拘一格重用文若。

    任谁不知,文若乃是一介新臣。论举孝廉,能担任县令便已是礼遇非常。断然不可能直接升任太守。

    所谓的行太守事,就是向文若传达一种态度。虽然碍于典制不能直接升任为太守。但可以为其不设太守,令其代管一郡政务。无太守之名,却有太守之实。日后升为两千石,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

    荀谌不得不问道:“君侯何意竟如此看重吾弟文若。”

    张瑞当然不能说我对荀彧的才能远比你想象得还要了解。只得找个借口托词,说道:“曾闻南阳名士何颙评之曰:王佐才也。孤如今既赈济灾情,救济斯民,又兴兵驱逐胡虏,收复河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诚请文若佐我效仿桓公伟业。”

    桓公伟业,即齐桓公故事。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重用管仲,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十分贴切汉末的情形,亦十分符合荀彧的志向。

    荀彧并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虽然有心匡扶汉室,却并没有选择相助汉献帝。因为汉献帝无兵无权,已经稳不住大汉社稷。

    所以荀彧选择与一方诸侯合作,先稳定局势,保住汉室江山,延续刘氏国祚。

    立志成为大汉征西将军的曹操,便是荀彧选择的诸侯。

    于是荀彧助其精兵足粮,扫平叛逆,稳定汉室国祚,剪除一切试图取代汉室的篡逆者。

    曹操亦不负荀彧所望,成功做到了:“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只是在曹操称魏公之时,才与荀彧的志向产生违背。

    荀彧希望曹操能作权臣,扮周公、霍光,甚至哪怕作董卓,但这天下依旧是大汉之天下。

    而曹操却希望建国家、兴社稷,避免权臣灭门之祸。

    因而《三国志》将荀彧传列于魏志,其实是对荀彧名节的一种折损。

    至死,荀彧亦是汉臣。未曾受魏国官印。

    荀彧、荀攸虽然皆为尚书令,却完全不同。荀彧乃是汉室朝廷的尚书令。

    而荀攸乃是魏国尚书令。类似于李广为汉臣,却受梁国将印。当然,当时大部分的汉室官员如曹仁、张辽、钟繇、崔琰、常林、徐奕、杜袭、卫觊、和洽、袁涣、陈群等等都解了汉室印绶,改受魏国官职。乃是大势所趋,也不能与李广完全类似。

    针对荀彧这种忠君名士,张瑞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便如同明言将会“奉天子以讨不臣”。

    奉天子以讨不臣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尤其对荀彧而言。奉天子以讨不臣,才是其真正认可的理念。

    当然,诸侯的话,没人会全信。

    甚至这话说出来,张瑞自己都不信。

    奉天子以讨不臣,张瑞着实没有多大兴趣。倒是曹操所行封社稷,兴国家,张瑞兴趣浓厚。

    但不妨先将荀彧骗到手下。

    就凭自己为天下先,第一个喊出清君侧、为国除贼的义举。至少能给荀彧留下一个良好印象。

 第九十六章言辞激烈问心无愧

    关于荀彧之事,只是张瑞单独挑起的话题。

    荀谌此来是为了讨董大业,在谈完荀彧后便主动开口,问道:“君侯既欲尊王攘夷,何不继续东进,诛杀国贼,奉天子以令天下。反倒偃旗息鼓,放任董卓在洛阳祸加至尊,凌虐百姓。此岂不失天下之望?”

    河南数百万百姓死活,这天下诸侯并未有几人在意。彼辈只在意诛杀董卓后,享誉天下的美名、把持朝堂的权柄。目光中只有雄城洛阳,至于城内百姓,死再多亦不会让诸侯们多看一眼。

    因而张瑞未与荀谌白费口舌,反倒问道:“自起兵以来,孤助联军攻克平阴,威胁洛阳,震动天下。又孤军夺长安,战匪寇,平三辅,断董卓退路。潼关血战,孤麾下大军三去其一,血染太华,乃败吕布,退段煨,逼近函谷关前。将士血肉山河,昭昭日月,气壮天下。值此时,联军诸侯在做甚?”

    “王匡媾和,河内屯兵,酸枣诸侯止步于虎牢关前。天下义举,联合除贼。众诸侯却只做壁上观,坐视孤麾下大军一路浴血,杀入洛阳,以坐享其成?”

    “孤麾下大军已攻至函谷关前,实现围困董卓于洛阳境内之伟愿。围而不攻,乃当初所做部署。何故关东诸侯屯兵虎牢关前每日置酒高会,却要孤麾下将士强攻天下雄关?”

    “又怎彼辈在虎牢关前置酒高会便是天下义举。孤将董卓围困在函谷关东,便是失天下之望!”

    “请荀君为孤解惑。”

    荀谌早已猜到张瑞会有此说辞,从容回道:“凡事皆需务尽其力。关东诸侯非不愿攻克虎牢关,只力有未逮,乃以困代攻。而君侯麾下大军已围困吕布、段煨,却放任其离去。此非纵虎归山?天下人皆以为,君侯受了董卓封侯拜将之贿,乃与其罢兵言和。”

    一旁的参军、从事们纷纷大怒,呵斥道:“贼子,安敢辱我主公!”

    “主公,请斩此污蔑诽谤之徒!”

    张瑞身体后倚,指节敲打着桌案,看向从容淡定的荀谌,问道:“河内在流传孤与董卓媾和之言?”

    “君侯将大军纷纷从华阴撤离,调转兵锋北上,天下有所物议实情理之中。”

    张瑞冷笑一声,道:“孤东进函谷,酸枣困虎牢,河内屯孟津,以困董卓于孤城之中,示天下以形势,乃袁车骑当初所部署。如今孤已使董卓不敢西顾,袁车骑却欲出尔反尔?”

    荀谌回道:“然鹰扬将军首倡义军,世人皆以为将军乃是天下义士。半途而废,让天下豪杰如何看待?”

    荀谌不愧是袁绍麾下能言善辩之臣,每所开口,必然言辞锋利,让人心神震撼。

    这一句若是面对其他追求声名的诸侯,恐怕足以令其自惭形秽。但张瑞却不禁被逗笑,问道:“所谓豪杰只管动嘴,孤便要浴血东进,为彼辈上演一出精彩戏剧?若是真豪杰,何不亲自上阵诛杀董卓?”

    “如此,君侯诚失天下人之望也!”荀谌叹息摇头,说道:“袁车骑为君侯惋惜。”

    张瑞大笑起身,走到荀谌身边,居高临下看着荀谌,说道:“此事易尔。袁车骑既然惋惜,孤可助其一臂之力。孤以水师、大军守孟津,迫董卓于南岸。袁车骑可率大军从关中进军,攻打函谷关!孤为其提供粮草,阻挡西方凉州诸将。袁车骑只需奋勇向前即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