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袁车骑足承天下之望矣!可否?”

    荀谌一直云淡风轻的模样终于不能维持,讷讷不敢回言。

    渤海三万大军若在函谷关下有所折损,将会极大影响称雄河北的霸业。

    屋内顿时传来文武畅快淋漓的笑声。

    张瑞乃负手而立,俯视眼前不敢抬头的荀谌,说道:“袁绍与董卓有国仇家恨,天下人皆思助袁氏而除董氏,共推袁绍为盟主。且问,袁盟主不敢东进函谷,失豪杰之望否?孤亦诚为袁盟主惋惜!”

    张瑞不欲与荀谌继续多费口舌,说道:“孤讨董,乃是为天下苍生。如今关西大旱,河南离乱。孤止戈休武,亦是为了拯救涂炭。初心不改,问心无愧。倒是袁氏兄弟,起兵乃是国仇家恨。却一个逡巡不前,一个擅杀诸侯。需认真思量,究竟何以面对天下。闻荀君家族世代贤良,却需认真思虑,这天下诸侯中,究竟谁在欺世盗名,谁又能最终成就伟业!”

    早在孟县之时,张瑞就曾幻想过,荀氏子弟,分散投资,押注诸侯,怎么不押注自己。当初张瑞势力薄弱,还不入荀氏眼界。如今张瑞已是一州之方伯,天下十三州占据其一。该是荀氏认真思虑的时候了。

    其实荀谌甚至其背后袁绍都不值得张瑞为其解释。历史上诸侯各自裹足不前,曹操大骂“为君等不值”,但诸侯们依旧置酒高会,不予理睬。

    更何况张瑞如今已经大败董卓,将其困死在函谷关以东。只等其势力衰弱,便可趁势出击,将其彻底夷灭。完全对得起首倡义军的举动。

    但是与荀谌牵连的荀彧,张瑞却比较在意,不得不保持自己的形象。

    对荀谌说道:“孤与董卓势不两立,早晚必取其首级,以祭天下万民。然关西大旱,生民涂炭,恐有灾民叛乱之忧,方将大军逐一撤回,镇压地方,分兵三万屯长安,五万屯并州。”

    前面的言辞激烈,是向荀谌证明鹰扬大军的功绩与问心无愧。

    后面的陈述灾情,则是表明时局之无奈。

    有此种种,荀谌再不甘心,亦没有立场继续指责。总不能让征西将军府不顾后方叛乱,一味的的继续猛攻函谷关。

    转而说道:“若君侯确不能攻入洛阳,则董贼不可促除。袁车骑欲与君侯共谋长久之计,使海内见中兴之主。如今洛阳虽有幼君,却并非汉家血脉,而公卿以下官吏皆媚事董卓,不足为信!当前只需派兵驻守关津要塞,便足以使其衰竭而亡。北立圣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

    “袁车骑欲以关东诸将名义,拥立大司马刘虞为帝。君侯以为如何?”

    这才是袁绍遣使的真正目的。诸侯互不统属,即便袁绍身为盟主亦无资格强令征西将军如何行事。

    乃退而求其次,共谋另立新君。

 第九十七章决裂袁绍

    关于立刘虞为帝,张瑞当然是万般赞同。

    此举能极大动摇汉室权威,使豪侠俊杰纷纷择主投靠,以成伟业,取汉室而代之。

    袁绍、张瑞这种实力雄厚的野心家,最容易趁机收拢俊才。

    只是问题在于,刘虞并不像二人一样,野心勃勃,反倒对汉室忠心耿耿。

    知道结果的张瑞当然不会与袁绍一同撞个头破血流。

    更何况拥立刘虞虽好,却与张瑞清君侧的口号发生极大冲突。更与荀彧理念相悖。

    张瑞只得义正言辞的说道:“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响应者,义也。今袁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董卓也。”

    “荀君且以此言,原话奉与袁绍!”

    荀谌脸色微变,征西将军此言几乎是欲与袁车骑决裂。

    一旦此言传出去,天下诸侯将纷纷瞩目观望。

    鹰扬将军乃是首倡义兵之人,亦是诛杀董贼最坚决、激进之人。其一言一行都影响天下英雄对讨董之事的态度。

    若双方因另立新帝而分道扬镳,将导致天下豪杰纷纷关注,审视二者忠义之别。

    若能成功立刘虞为帝则袁车骑将一跃成为匡世济难之贤臣,名望天下无双。

    但倘若失败,则征西将军名望大涨,被天下豪杰认定为忠义奋发之英雄,便如当初袁车骑拔刀怒斥董卓之举,获海内之望。

    关于结局如何,荀谌不敢断言,只能留待袁车骑自行决断。乃起身告辞,说道:“必将征西将军所言转告袁车骑!”

    转不转告袁绍,其实张瑞并不在意,关键是要将这话转告给荀彧。

    让荀彧看到自己忠义奋节、维持献帝的政治规划。

    随后张瑞亲自起身将荀谌送出房间,笑着说道:“孤派使节携带聘书与薄礼,与荀君一同返回冀州,望荀君能及时引荐于文若处。”

    因为此前有所谈及,荀谌并未以为意,只以为是寻常引荐,很淡然的说道:“请君侯安心,谌必尽心为之。”

    “善!”张瑞笑着抚掌,说道:“荀君正人君子,言出必行,孤无忧矣。”

    随着张瑞的掌声,使节、仆从与一辆辆马车停至府前。

    荀谌顿时瞪大了双眼,指着眼前车水马龙的队列,吃惊的问道:“此即为君侯所言薄礼?”

    张瑞一笑。连刘备三顾茅庐都让关羽、张飞带几分礼物,自己欲请同样顶级的谋士出仕,怎能寒酸了?

    乃说道:“文若乃王佐之才,礼薄有失其身份。是故,此礼只略表孤之诚意。”

    “黄金千镒,锦缎万匹,璧玉百双,舞姬百人,车驾十套,庄园三座,良田千亩等等,不胜凡数。”

    “且为孤转告文若,孤不知文若人生在世,所求者何。唯以常人所念,高官显爵,娇妻美妾,衣食无忧等,皆已置齐。人生称意,无世俗之忧。所行者,唯心中所想。所为者,仅胸中抱负。君子唯心,救世济民!”

    荀谌愣愣的站在原地。

    君子唯心,救世济民!

    谁不曾想过此等顺心畅意之事?

    一生不用为任何庸俗之事分心。家中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终生不用考虑贪污、节用之事。朝中深得信赖,官运亨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每日只需顺从本心,思考救世济民之策。

    一谋一划,便能活命无数。一言一行,皆能影响天下。

    先贤讲君子立于世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士人所求不过是一个一展自己心中抱负的舞台。

    荀谌不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拒绝这种礼聘,但确认这世间绝大多数的士子无法抗拒这种机会。

    哪怕礼聘之诸侯出身低贱,十恶不赦,谋朝篡逆,无数士子亦心甘情愿陪其一路坚持到底。

    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也不怨主公,只恨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助主公成就伟业。

    数百名黑袍玄甲的铁骑护卫着长长的车队与后方徒步跟随的童仆一路越过渭桥,离长安而去。

    审配负手站于张瑞身后,问道:“主公治政以来,似尚未有人礼遇能过荀文若者。”

    张瑞一笑,对审配说道:“荀文若之于并州幕府,便如君于征西将军府之重。”

    “此诚重矣。”审配赞叹道。虽然与主公于庶民性命之事上略有分歧。但审配从来不曾怨恨过自己不得重用。相反,在幕府当中,一直是位高权重,总督将军府政务。

    因为军政分离,审配亦从来未插手过河东太守府的内政。所以对荀彧所受礼遇,审配只是赞叹,并不嫉妒。

    若真是一位王佐之才,总督并州政务,对征西将军府亦同样有所裨益。审配、裴潜等人对荀彧颇有几分期待。

    闲聊了几句荀彧,张瑞便将目光收回眼前,问道:“河南灾民情况如何?”

    裴潜立即答道:“函谷关已可正常通行。每日出关百姓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官府、豪族皆已于渑池附近设置救济之所。甚至有胆大者,已将赈济放粥之地,设于新安县境内。”

    函谷关就在新安县境内,那几乎是流民出了函谷关便能得到食物。

    张瑞诧异,问道:“粥香飘扬,函谷关守军能忍住劫掠、杀戮之心?”

    说到这里,贾诩面露微笑,说道:“日前有函谷关守军曾劫掠数百石粮食,克制凶性,只杀两名护卫,砍伤十数人。次日函谷关守将段煨送回三十三枚犯事士卒首级,与黄金、银饼数百斤。”

    白银在汉朝亦是贵重货币,只是民间不广泛流通,只作大额贸易时才会出现,更多还是装饰、储藏之用。最典型的就是银印青绶。

    段煨不惜赠送黄金、白银数百斤,亦不肯归还区区数百石粮食。看来真的是人肉吃到发寒犯怵了。

    贾诩继续说道:“有此震慑在前,函谷关守军再不敢越雷池半步。豪族便安心在新安县设置粥篷,收纳百姓。”

    “彼辈怎如此热心?”张瑞好奇的问道。

    “怎能不热心?”裴潜笑着对张瑞介绍道:“豪族喜悦至极,甚至将此举别称为淘金。”

 第九十八章闻丝路思除羌族霍乱

    “淘金?”张瑞惊讶出声。

    所谓“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淘金虽自古有之,但素来充满浪漫与希望,象征着财富与积累。

    怎么看也与赈济一群灾民毫无联系。

    裴潜笑着解释道:“各豪族在新安县境内设置粥篷,同时派遣族人详细记录每名流民详情。”

    “普通百姓便纳为力士,发薪酬、粮食,聘其参与兴修长安。”

    张瑞点头,这早在幕府意料之中。数十万百姓流落京兆尹境内,豪强必然会趁机吸血扒皮,大肆通过青壮劳力敛财。官府亦实现以工代赈,算是豪族、百姓、官府三方获利。

    但这与淘金何关?

    裴潜笑着说道:“主公可知长安境内,一名技艺娴熟之匠人,日酬几何?”

    “几何?”

    “织绫妇人日酬二十钱,织锦妇女日酬二十二钱,织丝绸者,日酬三十钱。”

    “东市粟米旱灾前一石二百二钱,羊肉一斤十六钱。如今旱灾虽至,粟米亦不过一石三百五十钱。一名妇女一日所得便能买羊肉一斤,粟米半斗,足全家数日之用。”

    “而青壮男子薪酬更高,能冶铁、制瓷、造漆者,日酬或高达五十钱。”

    “五十钱,一月便是一千五百钱,一年便是一万八千钱,抵黄金一斤。而这还仅是最普通匠人。其中技艺高超者,数倍于此。不乏有年获十万者。”

    张瑞大概猜出来淘金乃是何意了。

    裴潜笑着说道:“豪族于新安提前接纳流民,只需偶得有一技之长者,便一年能省钱近万。若气运皆佳,遇一匠人大师,一年便省钱近十万。此辈无需过多,能得百人,便可省钱千万。可不是等同闭眼拾金。”

    洛阳乃是京师所在,承平岁月中,有太多技艺高超的匠人居住于洛阳城中。

    如今遭逢离乱,纷纷出逃。豪族想聚齐百名技艺高超的匠人并非难事,只要能稍微大胆一点,粥篷比其他豪族更靠近函谷关数里。

    “百姓为豪族所获,可有隐藏户籍?”

    裴潜答道:“主公且放心,彼辈从湖县以东进入关中必经潼关。军兵官吏皆在潼关严格筛查,必不会有人能够瞒天过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