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孙坚令董卓深为忌惮的赫赫声威还未形成,诸侯中仅有张瑞曾将董卓的颜面踩在脚下蹂躏。

    是故关中与荆州、辽东并为如今士人百姓避难之地。

    经过长期积累,应见几分成效。

    杨修答道:“经武关而入长安之贤才士子不绝于路。自昭示科考分级应试之后,各郡县提学官为显教化之功,竞相争夺士子户籍,有学识者皆被登录在册。”

    张瑞满意的点了点头,看来今岁科考自己能见到许多青史留名的能臣了。随后问道:“其中可有若个德高望重、名扬四海者?”

    杨修面露笑容,说道:“确有两位海内名士,其一与主公尚为近邻。”

    “近邻?”难怪杨修面露笑意,张瑞亦不禁笑问道:“这庄园附近竟有此雅士?若有闲暇,孤却要拜访一番。是何人?”

    “主公曾闻《五经章句》否?”

    《四书章句集注》、《五经章句》,都是文史经典,张瑞虽没看过,但大名却有所耳闻。

    杨修乃说道:“《五经章句》即名士宋忠,宋仲子所作,如今宋忠居于终南山下,以竹筑屋,开设学院,讲经释义,弟子多达百余人。”

    宋忠这个名字可太是令人印象深刻了。通读《三国演义》大概没有哪个人名比这个更加晦气了。想让人不印象深刻都难。刘表死后,刘琮与大将蔡瑁等人遣宋忠向曹操上降表,在返回途中,路过新野,为关羽所获,刘备方得知刘琮已降曹操一事。刘备在斥责宋忠后,将其释放。

    演义中一笔带过的角色,在真实历史上却是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其弟子尹默、王肃、李撰、潘濬无不是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高官名将。尤其潘濬更是东吴重臣,与丞相顾雍,大将军陆逊齐名并列。

    这些名士能教书育人,便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

    张瑞原地踱步许久,说道:“孤治下之名士亦颇具规模,孤欲设一学院,使彼辈专心教书育人,著书立传,尔以为如何?”

    “制如太学?”

    张瑞缓缓摇头,关于太学、国子监一类机构在历史上虽不乏其中有祖冲之这类名士,但大多数时间一直同死气沉沉、贪污腐败等恶劣形象相伴。

    究其根本无非两点,其一生源质量差,各种官员后代可以荫功入学,富商可以通过纳银入读。其二学子结业可以直接出仕,却又不能出任高位,受科举出身的官员歧视。

    张瑞不反对国家学府学员直接出仕,毕竟是汇聚了举国的精英才俊。但厌恶毫无缘由的就封官就任。

    况且也不一定每个人都愿意出仕,适合出仕。

    张瑞乃说道:“不同于太学,孤所立学院,其回归教育初心,只负责教书育人。学员需饱读诗书才可考入其中。精研四年,有所建树,方可结业,授予博士之位。若有意出仕者,可直接参与科考州试。能过科考则授予高位,若不能过,则彻查其师长,是否腐败。”

    “且学院之中,不仅设五经博士,更设其他学派博士,兵家、法家、农家、墨家及孤最重视之数算,无一例外。学员需涉猎其中多数,精通数门。具体名数由祭酒、博士自行核算。”

    这种形式其实已经比较像后世的国家顶级大学,张瑞对教育一向十分关注,便说道:“事关长安学院,孤将亲自选址建设学院,担任山长,设立典章。尔可替孤搜寻几位大儒,与孤齐办学院。”

    杨修拱手应诺,说道:“主公所思博学多识之大儒,正是某欲谈及之人。乃是避难关中之名士其二,与宋忠并列。”

    “哦?是何人?”

    “乃颍川名士人,司马德操。”

    “司马德操?”

    谈及司马德操,即便恃才傲物的杨修亦面露尊崇之色,说道:“司马公名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其人德行清雅,学究天人,能知人论世,可鉴才引贤,得世人之敬重。其博学之广令人惊叹,非但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更兼知奇门、兵法。”

    颍川阳翟人,出名的并非只有郭嘉。

    这位司马徽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尤其以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而广为人知。

    整个颍川在董卓暴虐下化为一片焦土,司马徽避难于他州并不让人意外。

    只是这位大儒竟然避难于自己治下,而未去荆州,着实令张瑞颇感惊讶。

    立即关切的问道:“司马公如今在做何事?”

    “司马公如今居于华阴县,太华山下,畜牧垦殖,种桑养蚕。”

    “做何事?”张瑞惊讶的张大了嘴巴,问道:“畜牧垦殖,种桑养蚕?”

    这位名士未免也太接地气了。作为一位享誉天下的大儒,你不去著书立传也就罢了,至少教书育人吧?怎么搞起农业生产这类事情了?

    杨修郑重点头,说道:“的确如此,司马公之所以未去荆州,便是因为主公治下桑树成林,养桑便利。”

    这……

    张瑞分析过能吸引这位名士的原因,首先是己治下平宁,乃是避难桃园。其次是因为自己治下重视文教,广办学院,文风昌盛。

    但怎么也没想到,最终压倒荆州,吸引到司马徽的竟然是文教之外的重视农桑。

 第二十八章躬耕田亩

    对张瑞的疑惑,杨修给出了详细解释说道:“司马公不慕荣华,曾言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据某所知,司马公如今躬耕于田亩,治田百亩,蓄彘三头,鸡十余,亲采桑叶以养蚕。凡此种种蓄养垦殖,种桑养蚕皆主公治下鼓励之行,司马公足以自持,凭己供养全家,乃移居于主公治下。”

    关于躬耕于田亩,历史上不乏记载。最出名的当然是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诸葛丞相曾言自己躬耕于南体情况可能存疑,但司马徽的躬耕田亩记载的实在是太详细了。

    庞统年轻时声名不显,闻司马徽之名不远两千里前往拜见,正逢司马徽在桑树上采桑叶。于是庞统出言讥讽:“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司马徽采桑树上与其交谈,不分昼夜。司马徽由是惊奇庞统之才,称庞统为南州名士之首。庞统自此闻名天下。

    刘表之子刘琮拜访司马徽,适逢司马徽躬耕于田亩之中,随从便问:“司马君在耶?”司马徽答:“我是也。”随从见徽衣装简陋,骂:“死庸。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家田奴,而自称是耶!”司马徽只好回家,梳好头,带好头巾,穿好上衣后再来见刘琮。

    随从看见司马徽还是原来的老翁,惊恐地告诉刘琮。刘琮起身向司马徽叩头,并向司马徽道歉。

    此外还有推猪与人、临蚕借簇等诸多关于养猪、养蚕的典故。

    这无疑是一位真正亲自参与耕作蓄养的名士,完美演绎了何为且耕且读。

    对方不好美宅、肥马,不慕荣华、侍女,着实令人敬佩。

    尤其身为男人,竟然不好女色,仅这一点,就足以令张瑞惊为天人。

    张瑞吩咐道:“以孤名义赠其油一瓮,肉十斤,粮一石。再赠与书籍百册。询问其是否有意入长安学院教书育人。”

    谈到书籍,张瑞转而问道:“如今雕版印刷术见效如何?”

    杨修答道:“遵主公之意,官府首印孝经、春秋、九章算术、梳律、武经总要五书,各已制书上万册。以一书十钱之价出售,得钱四十余万。”

    上万册,听起来不少,张瑞却并不满意。

    自己治下百姓四十余万户,想令家家户户皆有藏书,还需要数年才能竟全功。

    张瑞便吩咐道:“印刷之术,事关教大业,造福诸夏千古,无需吝啬。令科学院增加人手,加印书籍。在普及所定五书之后,有关数算书籍,皆雕版印刷,其他学派经典商君书、道德经亦广而印制。孤之所愿,百家争鸣,明璀璨!”

    “诺!”

    随后二人又将话题谈回贤才,杨修说道:“除黄汉升之外,尚有一位贤才亦为主公所征,乃是辽东人公孙度。”

    张瑞倒吸一口冷气,还真一封信将公孙度征辟到关中了?那辽东怎么办?

    没有公孙度镇守辽东,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帝国北疆怕不是要一片糜烂?

    张瑞再次感受到自己对汉末局势产生的巨大蝴蝶效应。

    历史有其巨大的惯性,也有其偶然之处。都说时势造英雄,但在公孙度身上却不尽然。这位诸侯硬是演绎成了英雄造时势。换一位辽东太守,未必便有公孙度的胆气,割据一方,东征西讨,使辽东变成一片乱世净土。

    但关于公孙度的才能,却并不容易下断言。说其无能,其人能一战使高句骊胆寒,俯首听调。说其真有如何将才,却也不见得。从公孙瓒到袁绍到曹操都能轻松将其围困在辽东,甚至公孙度趁中原大乱而攻取的青州郡县如东莱等,在官渡之战后被张辽轻易横扫,全部收复。

    总得来讲,这是一位有远见、有胆气的诸侯,但未必是一位良将贤臣。因为缺少了徐荣至关重要的举荐,这位枭雄并未能扶摇直上九万里。

    张瑞短时间内亦没能想好该如何任用这位枭雄,对杨修吩咐道:“请其前来一见。”

    很快公孙度便被召至。

    公孙度并未得到如黄忠一般隆重的待遇。因为张瑞确信,论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十个公孙度也比不上一个黄忠。而性格方面,公孙度也是野心勃勃。

    张瑞不至于因噎废食,猜忌每一名部下,但也有心谨慎震慑一番这位历史上的枭雄。

    进入房间,公孙度很恭谨的拜见行礼,说道:“粗鄙之人拜见君侯,恭问君侯金安。”

    张瑞轻嗯了一声,坐在石亭内望向肃立一旁的公孙度,问道:“君乃是幽州人士,竟肯不远万里赶至关中?”

    公孙度立即拱手,说道:“度虽幽州人,然并不受重于幽州。自建宁二年169年,因谣言被免官,居于幽州二十一年,而备受轻侮。闻君侯有雄天下志,度虽不远万里,亦愿追随效力。”

    二十一年。

    张瑞感慨。难怪公孙度赴任辽东太守后迫不及待的便将曾经轻侮自己的所有官员士绅全部残虐致死。

    在这个三十岁便可自称老夫的年代,被无视了二十余年,可以说是蹉跎了半生。

    对一个醉心功名的野心家而言,半生郁郁不得志也的确是一种煎熬。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受到官府征召,哪怕相隔万里,哪怕前途未卜,也好过在家乡被人轻侮。

    对于公孙度的屈辱,张瑞并不在意在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若一名诸侯会因为些许曲折人生便改了初衷,那势必不得长久。

    因而张瑞脸色依旧平静,望着公孙度说道:“诚如所言,孤有雄天下之心。辽东虽远在万里,孤之兵锋亦终有一日将会抵达。山河一统,逆贼纵远,必将授首,宵小躲匿,亦难逃一死。”

    公孙度讶异,一时分辨不出孟侯这是鼓励自己力争高位,他日扬眉吐气。还是威慑自己,莫要叛乱,否则即便逃回辽东亦难逃一死。

    只得表示恭谨受教。

    士人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