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熟知的玩伴,见到自己亦不相识。

    诸夏两千年当中最精华的一首返乡诗句,将游子归故乡的心情写的情绪万千,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此诗面前,没有任何人会不思故乡之情。

    征西将军府的文武群臣是幸运的,征西将军治下广袤平宁,大部分文武官员家乡即在治下,若是愿意每年皆可返还故里,扫墓祭祀,会见亲友。

    可关羽则不然,千里迢迢在外,如何能够轻易返还家乡,没有功成名就,又如何会告老还乡?

    一首千古名诗过后,张瑞成功调动了关羽的惆怅之情。

    张瑞并没有简单的以为一首诗便能打动关羽,继续掌控话题节奏。

    谈到乡音,自然免不了谈故人。张瑞乃对关羽说道:“孤治下颇有多位河东俊杰,请为云长引荐。”

    关羽拱手,说道:“劳烦君侯。”

    张瑞手指卫觊说道:“卫觊,字伯觎,乃孤麾下民部主事之一。”

    卫觊为人宽宏儒雅,很随和的向关羽拱手,说道:“幸会。闻君侯言,云长乃万人敌。我征西将军府,精兵强将无数,还望能与云长多加交流。”

    一口地道的河东口音,令关羽倍感亲切。拱手回道:“幸会。”

    随后张瑞手指徐晃说道:“孤麾下校尉徐晃,字公明,治军严整,有周亚夫之风。”

    有周亚夫之风,这评价在汉代,已是对军人最顶级的褒奖之一。

    即便以关羽之骄傲,亦不禁侧目,打量一眼徐晃其人。

    被打量的徐晃为人威严有度,很平静的起身见礼,说道:“幸会。望有朝一日能领教云长军略。”

    只是话语中暗藏的刀光剑影,令关羽一凛,拱手,回道:“幸会,若有一日,还望徐校尉不吝赐教。”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张瑞如此赏识关羽,当然引起一部分骄兵悍将的不满。

    骄横的悍将,虽然碍于主公面子不能直接挑衅,但还是有意试探关羽虚实,徐晃乃问道:“还不知云长如今官居何职?”

    关羽不卑不亢,回道:“高唐县门下贼曹。”

    门下贼曹,即贼曹主官省称。因与长官关系亲近,故冠以“门下”,为门下五吏之一。

    关羽赫赫有名的马弓手官职,只是罗贯中在演义里编撰的。事实上汉末并没有马弓手这一职位,其更似一种兵种。所以演义里公孙瓒在介绍关羽的时候,说关羽充马弓手,乃充军之意,而非拜马弓手。

    要直到刘备出任平原相,关羽才被升为别部司马。

    平原相乃平原国国相,与太守平级,乃是青州九位守相之一。

    如今刘备只是高唐县令,自然无权任命别部司马一职。

    县令麾下的属官聊聊无几,分别是主簿,县府门长,管众事。廷掾,督乡事。主记室,管文书。少府,主财用。门下贼曹,主兵卫。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适合关羽的官职中,门下贼曹已经是最高一级了。汉末乱世,县令有权自行招兵对抗黄巾军,关羽这个门下贼曹,手中亦能管理数百人。

    可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关羽如今职位还只是不入流的胥吏而已,连官都算不上。

    徐晃问关羽官居何职,其实已是高抬。

    随着关羽话音落下,满堂文武一阵哗然。主公兴师动众迎接之人,竟只是一名不入流的胥吏?

    在座一众文臣麾下,哪个不管理数十百千名胥吏。

    而徐晃则眉头紧皱,问道:“君侯言尔乃万人敌,尔曾亲赴万人浴血之战场否?”

    关羽冷哼一声,说道:“某曾追随吾主平定黄巾之乱,久经战阵,区区万人何足道哉。”

    徐晃顾及主公感受,不再出言询问,望着关羽意味深长的说道:“君在高唐县,若是机缘巧合,数月之内,某必领兵向云长讨教。”

    关羽心高气傲,当即回道:“某必不使徐校尉失望而归。”

    听闻二者对话,张瑞不禁莞尔。

    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襄樊之战,正是徐晃正面击败了关羽,拔关羽所设围堑鹿角十重,打出了长驱直入的战绩,解樊城之围。成语长驱直入就是在这次战役中产生。

    而且连两人关系都未曾改变。

    历史上襄樊之战时,由于关羽和徐晃是同乡而且关系很好,战前两人阵前遥遥对话,但只说平生,不及军事。

    不久徐晃下马宣军令:“得关云长首级者,赏金千斤。”

    关羽惊怖,问:“大兄,是何言邪!(大哥,这是什么话?)”

    徐晃回答:“此国之事耳。”

    随后徐晃进军破之。

    关羽大败退走,部下慌乱中自投沔水而死者难以计数。

    要知道历史上徐晃只带了三万新兵,就打出了这个战绩。

    如果关羽不投效征西将军府,战争发生在高唐县。

    领了五千精锐征西大军在高唐渡口转运冀州粮草的徐晃,真去找关羽讨教,刘备一方怕是会非常惨烈。

 第五十六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不论乡音、乡党还是乡情,都只是一份牵挂。

    真正能牵动关羽的还是其祖宗坟茔,家族祭祀。

    张瑞看过关羽的卷宗资料,其祖父关审,字问之,号石磐公,冲穆好道,常以易经、春秋训子。

    而其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

    关毅字道远,可见其父对关毅之厚望。

    “王望道而未见,是真见矣”,道之一字,蕴含了易经、春秋里太多的儒家之道。

    汉代以儒治天下,首重孝道,关毅也不复关审所望,孝道至远。

    若是其家族显赫,以关毅性至孝的评价,足以被郡里举为孝廉。

    但关羽家族乃是寒门庶族,显然无缘河东郡孝廉名额。

    为此,张瑞对关羽说道:“孤曾闻云长尊祖父石磐公冲穆好道,常以易经、春秋为家训,令尊性至孝。由此推断,想必云长亦为孝悌之人,必通晓春秋大义。”

    关羽以手抚须,骄矜的轻微颔首,说道:“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春秋三传分别为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传侧重点略有区别。谷梁、公羊两传侧重阐发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侧重历史细节的补充。

    张瑞笑着回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云长既通晓史籍,又性孝悌,孤为河东之长,不可使云长之才埋没,便举云长为孝廉,以嘉关氏三代孝悌。”

    汉代官场腐朽,察举制败坏,经常会出现举孝廉,父分居,举秀才,不识字的恶劣情况。

    张瑞便淡淡的望向关羽。关审性至孝,教育出的子嗣关羽,熟读春秋,究竟会作何反应?

    被官府举为孝廉后,是否能抛弃父母、先祖坟茔,愧对孝廉之名,追随刘备奔波万里。

    被孟侯平静如水的目光注视着,关羽抚须的动作缓缓停下,正视孟侯审视的目光。

    孟侯说的很清楚,举孝廉乃是因为关氏三代孝悌,家风高洁。

    关羽即便不为自己,也要为祖父与父亲考虑。

    一旦婉拒孝廉,就等于作为子孙者,亲口否定了尊者大人的德行与品节。

    为人子者,若行此举动,真可谓是欺师灭祖、数典忘祖。

    关羽熟读春秋,春秋的基本原则与态度便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尊尊亲亲,尊重尊贵的人,亲近血脉相近的人。

    其孝与义,皆注定关羽无法拒绝孟侯举孝廉的任命,立即起身,拱手说的:“羽拜谢君侯推举。”

    举孝廉只是一个出身,就像后世的举人、进士,距离担任官职还有一段距离。

    但在这个时代,一旦接受举荐,举主长官便与被举荐之人形成了门生故吏关系。

    便如曹操举荐魏种,当时曹操攻徐州,兖州皆反,以投吕布。曹操信誓旦旦的断言,唯有魏种不会背叛我。

    在其逻辑之下,这种门生故吏关系,除了董卓那种毫无底线的恶徒,很少有人会背离。

    而关羽此时亦已断定,孟侯有意征辟自己。

    孟侯所引诗句,乃是劝说自己莫要漂流异乡。举自己为孝廉,则是为征辟铺垫基础。

    若是寻常人,断然难拒孟侯安排。

    但关羽叹息一声,孟侯并不知晓自己与主公情谊。主公素有大志,且仁义无双,自己曾立誓,誓死要助主公成就大业,匡扶汉室。

    如何能中途变节?

    很显然,张瑞的准备远超关羽想象。

    张瑞不但知晓关羽同刘备的情谊,更知晓其忠义与决心。

    因而绝口不谈征辟之事,笑着问道:“如今四方扰攘,不知云长志在何处?”

    一众武将纷纷侧目关注,关羽职位低,可能是因为怀才不遇。如赵云、徐晃为遇主公之前,皆身处微末,一日投效,便手握重兵,总督一方,气度截然不可同日而语。

    但若志向亦庸庸碌碌,或者夸大其词,就难得众人之认可了。

    关羽的志向究竟是什么,张瑞其实非常好奇。

    刘备志存高远,而心怀天下,其一力主张的蜀汉政治目标明确无误,乃是匡扶汉室。

    匡扶汉室,跟刘协是没什么关系的。

    如太尉周勃在大汉即将改姓之际,以雷霆之势诛灭吕氏宗族,立刘氏血脉汉帝即位,算是匡扶汉室。

    汉光武帝刘秀,有汉室血统,其一统天下,登基称帝,亦算是匡扶汉室。

    张瑞觉得,刘备的匡扶汉室,志向应该是学光武帝刘秀。

    毕竟小时候刘备就曾在村口,指着亭亭如盖的大树立豪言壮语:“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羽葆盖车即天子车架。

    那么作为蜀汉决策核心的关羽志向是什么?学周勃?

    关羽抚须,下巴微扬,说道:“羽无功利之念,毕生余愿,只在辅佐明主,平定山河,匡扶汉室。”

    辅佐明主,匡扶汉室。这个志向符合大汉养士四百年的正统思想。

    连大清在灭亡之前,尚有无数仁人志士欲救亡图存,富国强兵。

    大汉四百年,必然会有大量豪杰义士思索救亡之法,不相信大汉会就此分裂、灭亡。

    以关羽之志向,评价一句国之义士,绝不虚言。

    屋内众臣,闻其言,并未随意品评,只是有人问道:“云长所谓明主是何人?莫非高唐县令?”

    关羽颔首,说道:“然也,吾主乃天家贵胄,志存高远,而心怀天下,必能安定时局。”

    臣们皆微微摇头,武将们却忍不住发出一阵嗤笑。

    徐晃笑而问道:“云长言贵主必能安定时局。某冒昧求教,青州黄巾军百万,贵主为高唐县令,吏不过十,兵不足百,平贼方略,如何规划?攻防进退,如何部署?”

    徐晃的言谈便如其军事风格,长驱直入,直指要害。

    刘备有安定天下之心,那怎能对眼前流虐的青州黄巾贼视而不见?

    即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但真要扫清百万黄巾,又岂是区区一名县令所能为之?

 第五十七章刘备有大志而无详谋

    按徐晃所谈,刘备的志向似乎与其行为极为不符。

    志安天下,却连眼前青州黄巾贼都不思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