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审配立即应诺,说道:“事关官营纺织业与互市,某几日后便造册回执主公。”

    张瑞点了点头,看了一眼贾诩,是时候组建内阁制度了。

    其一是帮自己处理这纷繁复杂的各种政务,其二则是为了将贾诩、裴潜这种心思通透的能臣汇聚到一处,令彼辈发挥才智,群策群力。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集权。

    张瑞一向正视自己的智商,绝对不如贾诩、裴潜等人。

    便比如通过关羽之言,张瑞感觉刘备在高唐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似乎颇得人心,完全看不出刘备败亡的迹象。而裴潜却能通过寥寥数言断定刘备政无规划,军无详略,败亡在即。

    这种差距,若要张瑞自己去面对这些心灵通透的谋士,怕是被利用了还不自知。

    张瑞的一向做法是,才气不足,便借助制度。

    无论府兵制、两税法还是均田制,都是张瑞自知武不及吕布,才不如曹操,名气不如袁绍的情况下,改进了制度,以增强自身实力。

    所以在增加集权方面,张瑞毫不犹豫的便决定组建内阁。聪明绝顶谋士的心计还是让那些精才绝艳的臣去应对吧。

    内阁制度算是提高臣地位,能够施恩于下,所以张瑞便没有通过官员之手设立,而是自己主动开口。

    说道:“如今征西将军府治下政务愈发繁杂,孤一人之精力有限,无力全面顾及。故而孤欲设内阁,以重臣辅之。”

    “内阁设三至五人,有议政之权,可参预机务,顾问政事,辅助孤处理册。”

    内阁制度算是后世比较知名的制度了,大概对历史感兴趣的诸夏子孙都能谈个一二。

    但莫名的有个误传,说内阁首辅权力比宰相还要大,内阁极大的限制了皇权。

    这恐怕就对内阁制度产生了什么奇怪的误解了。

    内阁其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增强皇权,分割相权。

    汉代丞相权力有多大?用陈平的原话描述为:“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因而宰相具有有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和人事权。

    这恐怕是任何后世诸夏苗裔都不能接受的恐怖存在。

    宰相集决断、行政、人事各项权利于一身,可以说是将政务的各个环节都把控在手中,皇帝权柄稍弱,就会被架空。两汉权臣把持朝政,架空傀儡皇帝莫不是因为于此。

    但内阁却只有议政权,行政权归六部,决断权、人事权皆归皇帝。

    当然大明的人事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廷推,这是提议权。另一部分则由皇帝决断,决定任用哪一个臣子。

    如果廷推的结果皇帝不满意,便会驳回重推。便比如万历二十七年,吏部廷推人选送达万历皇帝处后便得不到批复,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才另行任命自己钟意的官员入阁。所以皇帝还是牢牢把我人事权。

    内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各位臣子上奏的册上,被称为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内阁大学士,仅为皇帝提供意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这就决定了内阁大学士的实权可能还不如张瑞这个开府,下设掾属的将军。

    而且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那就是假如某位内阁大学士将一份没有批红的奏折转交给六部,让六部前去执行,可以想象当时六部官员的反应大概能问一句你是疯了吧?然后能立即将奏折扔到内阁大学士的脸上,同时参一本这位内阁大学士有违规制,逾越皇权,谋逆之举确凿无疑。

    有内阁制度,张瑞才可以安枕无忧,不用担心被权臣架空。

    随后张瑞说道:“内阁学士暂任命贾诩、裴潜、审配三人。日后遇重臣出缺,由诸卿重臣及五科给事中,祭酒等人公推二或三人,报孤圈用,若不合孤心意,则再次重推。”

    内阁的名字比较先进,究其本质还是谋士团制度。

    关于谋士团制度,在汉末这个时代,最出名的当属袁绍与曹操。袁绍有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辛评、许攸、逢纪等一种谋士团。曹操则原封不动的抄袭了自己大哥的制度,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五大谋士。

    谋士团中的谋士提出建议,袁绍、曹操可选择用与不用。因为有这项先进制度,所以袁绍、曹操快速崛起为汉末争霸中原的两大势力。

    而刘备正是缺少了这种发挥谋士才智的制度,全凭自己才智决断,所以前期屡屡碰壁。

    内阁制度并不是太复杂的事情,所以张瑞三言两语便一概而过。

    贾诩、裴潜、审配三人都才智过人,很快便领会了制度的精髓,无非是参与既要,顾问提议。与谋士的基本职权并无太大变化。

    因而纷纷向前拱手,贾诩代为回道:“谨受命,愿尽微薄才智,助主公成就王伟业。”

    张瑞侧目注视贾诩,面露笑容。

    这贾诩自从与荀兴亲善交好之后,说话是越来越有水平了。

    “成就王伟业。”

    这句话无论怎么理解都可以被认为是一句赞美之言,挑不出一丝瑕疵。

    天命未至时,可以解释为,周王为西伯,乃天下诸侯之长。“周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对忠于汉室者,可以理解为张瑞虽势力昌盛,仍然宾服汉室,实乃当世贤人。

    天命降临时,则顺天应人。对治下野心勃勃者,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动力。周王可是被历代人墨客推崇为奠定周朝基业的至贤至圣。

    简单的一句话,却将征西将军府治下各种志向不同的官员心凝成一股,聚合群臣之心。

    尤其是类似于荀彧这种忠于汉室的臣,对他直言欲取汉室而代之,怕是会离心离德。

    但若说欲成王伟业,就显得极为通畅。张瑞亦有心膺服天下诸侯,虽三分天下有其二亦忠于汉室。张瑞不反,则天下无人敢谋朝篡位。这不是正符合荀彧的理想与志节?

    但等到真平定了天下之泰半时。“汤武革命,顺天应人”那还不是张瑞一个眼神的事?

    有无数臣会将这种事情铺垫的无比顺畅。

 第六十五章汉末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观光了大量的纺织业技术后,天色已黑,张瑞便直接留宿在了科学院当中。

    科学院院内山清水秀,也是一个踏青的好去处。

    待到晚饭时,裴琚找到了张瑞,笑着说道:“主公日前描述之铜锅,科学院已经打造成型,主公是否来尝试一下?”

    张瑞眼睛顿时雪亮。

    所谓铜锅就是后世的火锅,在这个时代叫做慕斗。

    但是因为青铜技术不达标,传热性能不佳,所以吃起来并不方便。

    张瑞要求科学院制作的铜锅则是以铜为主,科学院尝试着在中间加上了钢胆,以增加使用寿命。

    没有什么是比吃一顿火锅更享受的事情了。

    作为大吃货帝国的传人,张瑞穿越汉末数年,早就对火锅挂念已久。

    其实火锅造型很简单,以科学院工匠的水准,闭着眼睛也能打造出来。难的是如何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最简单的当然是用黄金打造,金的传热性比铜还要高。遇事不决,上黄金、白银准没错。就像后世美帝为了推进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直接用白银作导线圈,消耗白银一万四千吨。换算到汉末就相当于五千六百万斤,而张瑞府库中总共才有白银三万斤。

    以张瑞的底蕴,打造一套黄金火锅,完全不会有任何负担。但这种奢华风气一开,整个征西将军府治下的简朴之风将再不复存在。

    因而张瑞还是一力主张用铜。于是科学院只得不断改进炼铜技术。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白青得铁则化为铜”,就是最著名的水练法冶铜。

    这无疑是为水法炼铜奠定了一个极好的基础,因而科学院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使炼铜技术不断提升。

    早在太原时,漆器、铜器、铁器便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制成品,随着科学院技术的改进,铜器与铁器的产量都在每日提升。

    在任何时代,钢铁的产量都是一个势力实力的最直接体现。

    正是因为于此,张瑞才能安心吃这一顿火锅。

    当张瑞带着蔡琰返回房间时,每个案席上都已经摆上了热腾腾的火锅,与后世的铜炭火锅造型没有任何区别。

    在铜锅中间燃烧的是木炭,东汉许慎《说文》所言:“炭,烧木留性,寒月供然(燃)火取暖者,不烟不焰,可贵也。”

    但科学院为了改善火锅体验,中间使用的木炭并不是普通木炭,而是银霜炭,其炭白霜,无烟,难燃,不易熄。

    所以最终摆在张瑞面前的火锅便是如今模样,只有涛涛白气而无任何烟灰。

    张瑞坐到桌案前,低头闻了一下,香醇的骨汤味扑面而来,里面点缀有姜、枣、葱、枸杞、莲子、肉桂以及豆蔻。其丰富程度的确大出张瑞意料。貌似自己后世吃的火锅里也没有这么多点缀。尤其乳白色的骨汤,看起来十分纯正,香味扑鼻。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就说过:不得其酱,不食。

    而张瑞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最钟意的蘸酱必然是芝麻将。

    当然除了芝麻将也有其他的点缀,那就是葱花、蒜泥、茱萸以及香油。

    “骞经历之,知其习,始得大蒜、蒲萄、苜蓿”。感谢张骞的出使西域,大蒜在这个时代已经普及。

    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便是这个时代的辣椒。

    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显然便是对茱萸推崇不已。

    至于涮锅的材料,那就更丰盛了,张瑞好肉食,因而后厨准备了大量薄薄的牛肉片、羊肉片、猪肉片以及鹿肉片。

    此外还有牛舌、毛肚、河虾、黄喉、鸭肠、蟹肉、鹌鹑蛋。

    所有食材都是现杀现宰,厨师、侍女在厨房精心洗净,拼盘精美的排在了张瑞面前。

    毛肚、鸭肠、牛肉等张瑞后世喜爱又没钱敞开吃的食才,如今摆满了案席。

    这丰盛而又精美的食材,令张瑞心情极佳,随后才打量一眼蔬菜。

    长安以南的秦岭盛产竹子,因而蔬菜拼盘中最明显的便是切割整齐的竹笋,随后是莲藕,蕹菜,蘑菇、木耳以及百菜之首的葵菜。

    除了没有张瑞钟爱的金针菇以外,其他蔬菜齐全。

    张瑞兴致勃勃的调好了蘸料,笑着对一众文武说道:“人生之乐没有什么能超过吃一顿火锅,没什么忧愁是一顿火锅所不能解决,如果一顿不行,那就两顿!诸君,请享用此美食。”

    杨修才思敏捷,立即笑着回道:“日暮汉宫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归。”

    众人笑着称赞,然后纷纷动箸。

    张瑞则立即夹了两片毛肚下锅。吃毛肚最出名的当然是七上八下了。切的匀称整齐的毛肚在滚烫的火锅里涮过十五秒,就可以尽情享用了。

    在芝麻酱里滚上一圈,夹入口中,肉质的鲜嫩,底料的热汤,芝麻酱的醇香,入口一起化作了美妙的味蕾享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