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瑞点头,这点我比您更清楚。
“知天命,知天命。天机难测,其命唯玄。某一庸碌之辈,既不知汉室天命,亦不知并州天命。唯一知晓,阳曲、孟县在君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流民有所生养。”
张瑞再次躬身受教。
随后郭全说道:“前番某曾去信并州刺史丁原,让他及时发兵平叛。但如今狼烟四起,他丁建阳恐顾不得此地。亦善,君能行更多济世救民之举。”
张瑞心中暗骂一句。
老爷子,我跟你有仇吗?你怎么尽干些一边帮我,一边坑我的事情?
原来吕布是你引来的!
很快,张瑞便推翻了这个想法。
就连郭全本人都不相信丁原会因为一封书信就将大军从前线调转锋头。
张瑞也不认为丁原会有如此政治远见,赌上自己的政治生涯,只为帮汉室扑灭可能存在的危机。
一定还有什么张瑞不知道的原因。
不过这一趟张瑞至少弄清楚了郭氏不战而降的原因。
固然如老太公所说,如果可以战而胜之,早就率部平叛了。
但以孟县军攻城拔寨所表现出的恐怖战力,郭氏自认不敌。
而且郭老太公也没有一争高下的想法。
如今兵灾不断,流寇肆虐。郭老太公亦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汉室能平定四方。
既如此,若张瑞能保一境安定平宁,活更多百姓。
郭氏便愿助力其中,救世济民。
至于说张瑞想推翻汉室,另立社稷。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老太公从未想过。
即便真有这么一天,想来以他知天命的年纪亦见不到了。
至于张瑞重新分配土地一事,豪强当然心存怨言。
但老太公早已看淡了荣华富贵,当初能允许嫡孙郭淮不置田业,武德日长。
如今便亦能看开土地被分与百姓。
老人为汉室忙碌终生,最终却落得个汉室疆土狼烟四起。
如今所求不过是多活黎庶而已。
汉末无数有识之士都认为“世方乱,安以富为?”纷纷散尽家财,振施宗族。
提到“世方乱,安以富为?”张瑞就想起,这不是温恢传里的话吗?
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
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而温恢就身在太原、祁县,是王允、王凌、王晨的老乡。离张瑞只有数县之隔。
第三十八章潜龙在渊腾必九天
人去楼空的郭氏坞堡内,郭淮望着空空荡荡的仓库略有失神。
郭氏多年奋斗的结果,累世积累之家业,如今一朝散尽。
任谁心里都有些难受,不安。
郭全拄着拐杖走到仓库门口,看到郭淮略显落寞的身影,问道:“可是心有不舍?”
郭淮摇了摇头,道:“某曾闻有贤才散尽家财,赈济宗族,郡县称赞。只是未曾想,吾郭氏亦行此举。”
郭全问道:“既如此。吾孙可知郭氏与其有何不同?”
郭淮思索了片刻,问道:“其德在汉,吾德在贼?”
这汉、贼之别,可谓深入人心。
无论作何事情,只要不在汉室一方,所有人都感觉道德有暇。
哪怕同样是赈灾救民。
郭全笑着捋了捋下巴花白的胡须,说道:“吾孙可为名将,不可为明主。论心胸,郭氏全族亦不如那年轻贼首。”
郭淮不解其意,说道:“祖父,家父如今身为雁门太守,食君之禄,岁两千石。某等便是虚与委蛇、明哲保身便足以。何需散尽家财以济贼业?”
这也是当初郭氏与县内豪强一同定下的方略。
究其缘由,晋阳虽为郡治、州治所在。
但有南匈奴叛乱在前,攻杀刺史张懿。后有白波军劫掠,攻破郡县。
是故州军远赴西河平叛。
郡兵不足两千人。已四去其一。郡县胆寒。
晋阳无力亦不敢北复阳曲。致使贼子猖獗,纵横于县。
此非豪强部曲可以平复之局面。
当初郭氏便与众豪强相约,宁失财,不亡族。
出乎全县意料之外,猫儿居然不偷腥,一群流寇居然不打家劫舍。
果真信守承诺,不夺任何人一钱一粮。
哪怕其困窘到要以野菜充饥,亦未失信。
非但不侵扰百姓,还广济灾民。
周围郡县投靠者不绝于路。
郭全便对郭淮考校道:“吾孙可知此贼与其他流寇有何区别?”
区别?
那可真是太多了。
除了他出自黑山以外。
他的各种言行举止根本就看不出这是一个贼寇。
甚至阳曲政务都跟以前没什么区别。若是不刻意去想,根本意识不到这里盘踞着一群贼寇。
不!
还是有区别的。
最显而易见的是,阳曲治安大幅好转。百姓神情不再麻木,笑容中充满了希望。
可以说这贼子除挂了一个贼名外,就跟其他贼人没有任何相同点。
回想起两次接触贼首的经历,其笑容洋溢,不拘礼节,郭淮感觉好像抓住了什么,可又总结不出。
认真思考了良久,郭淮说道:“此子不与世同。非朝生暮死之辈。”
的确如此。仅凭其言出必信这一点,两县百姓便不会抛弃他。
哪怕汉室击败他一次,两次甚至十次。
只要他卷土重来,振臂一呼。
两县百姓还是会追随他。
因为追随他必得良田、家业。只要奋战,必得封赏。
可是最大的不同并非在此。
郭全拍了拍郭淮的胸口,说道:“最大的不同在于胸襟。你我尚在纠结于汉、贼之辩时。他却从不以出身为意。一心只想如何活更多流民。”
郭淮反驳道:“那是因其本便是流寇贼匪。如何算得胸襟?”
郭全乃反问道:“若让尔率部曲千人,尔可能夺下阳曲,赈济灾民?”
郭淮点头。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这一点毋庸置疑。
郭全接着问道:“之后如何?”
之后?
郭淮略一思索,陷入沉默。
若行此举,便坐实乱臣贼子之名。
郭全笑着拍了拍孙子的肩膀,问道:“可是在想,为乱贼矣?”
郭淮无法反驳。
“如此。吾孙便知为何可为名将,而不可为明主矣。”
闻言,郭淮再次想起贼首笑容洋溢、挥斥方遒的模样。不得不认可祖父的言论。
正是有贼首如此胸襟,如此自信。
其麾下文武才骄傲进取,从不有落草之感。
整个孟县、阳曲百姓亦从未想过自己乃是从贼匪寇。
想来可笑,若自己真走到阳曲百姓面前直言其乃贼匪。怕是要被百姓一顿驱赶。甚至乡老亦会觉得自己神志不清。
郭全见自己孙子看清时局,乃说道:“如今还思吾德在贼否?”
郭淮不得不摇头,感慨道:“阳曲百姓绝不会有此念!”
郭全对自己孙子的智慧与悟性十分满意,点了点头说道:“今日散尽家财,救的是阳曲百姓。百姓会在意汉、贼之辩?”
郭淮叹了口气,再度摇头。
原来在乎汉、贼之辩的只有自己。
自己以为散尽家财算是资助贼业。却最终粮食都落到了百姓手中。
百姓的是非观如此简单,救世济民的就是好人。
郭氏乃得百姓人心。与百姓同一立场,又有谁敢冒大不韪祸及郭氏?
“只是便如此投入贼子麾下?”郭淮还是难以放下心中成见。
家族世代官宦,若仅救世济民便罢了。怎能为一乱贼效力。
况且父亲在汉为两千石高官,子从贼为一头目,将来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郭全笑着摇头,道:“吾孙有名将之才,怎能屈身从贼?”
那为何祖父要将自己引荐给此贼子?
“潜龙在渊,腾必九天!”郭全拍了拍郭淮的手臂,笑着说道:“以此子胸襟果真能永远为贼?”
见黑山旧事。
郭淮相信若汉室不能治此子,必定会妥协招安。
难不成此贼子亦能为大汉中郎将?
需知此时汉室将军不常设,中郎将便是一般武臣能达到的最高一级。
况且如今汉室风雨飘摇,乱世已显。唯英雄豪杰能定鼎四方。
若此贼子果真能护太原安宁,守一方净土。
真为其效力亦未尝不可。
正是汉室四百年气运将尽,人心已不在汉。
所有人都不相信汉室能够中兴。纷纷探索乱世生存之道。
豪族强右纷纷举兵自保。俊士贤才各寻其主。
才会有郭氏、裴氏、甄氏这种富家大族纷纷赞助各路豪杰,以期在乱世中寻得靠山。
二人合力关上谷仓大门,再不见里面空空荡荡的景象。郭全乃说道:“某与其已商议妥当,若有一日其被汉室册封,则吾孙便助其守一方平宁!”
第三十九章轻骑突袭
艳阳高照,迎面吹来的风中染上了热气,逐渐吹散并州的寒意。
伴随着夏季的到来,并州终于从冰冻中解封,到处生机勃勃。
一块块良田上种满庄稼,漫山遍野的绿意很是喜人。
开垦好的良田上有忙碌的官员在田间亲手指导百姓勤恳耕作。围观的男女聚精会神,唯恐漏过任一。
垂髫稚子光着脚丫在地里跑来跑去,手中抓着蝈蝈、蚂蚱等有趣玩物,身后有大黄狗吐着舌头紧跟脚步。
踏马疾行的骑兵队伍中不时有人停下脚步望着田间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一家五口发呆,眼中满是憧憬。
却被长官狠狠的抽了几鞭不得不龇牙咧嘴的跟上队伍。
隆隆马蹄声打破了田间的宁静,劝农官只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变得发白。
手脚并用的想爬上自己的青驴前去报信。
骑兵中有名军官留意到此景,立即下令道:“将他射杀!”
几名部下不忍,劝道:“他骑着一头驴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在我等铁骑之前赶到城池。便饶他一命吧”
军官勃然大怒,举起鞭子便抽,吼道:“某需尔等教如何行事?”
几名部下被打得皮开肉绽,不敢反驳。
“还不给某射?”
随从们只得从马鞍上举起战弓,纷纷搭箭上弦,对准在驴背上颠簸的黝黑官员。
如此安居乐业的一片净土,如此勤政爱民的官员。只要长箭离弦,又是血流成河、家破人亡。
杀胡虏、杀流寇不就是为了守卫眼前的祥和宁静吗?
吾等梦寐以求的生活就在眼前,却要亲手打破?
“射!”
在军官恼怒的声音中,长箭纷纷离弦。
却仿佛失去了一切准头,连续射了三四波,箭矢都散落在青驴的周围。
直到对方跑出弓箭射程亦未中一箭。
恼羞成怒的军官举鞭就抽,打得几名部下连连惨叫。
很快路边的纠纷就引来一名将领的注意,驻马一旁呵斥道:“军情紧急、贵在神速。尔等何故在这里驻足?”
这么丢脸的事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