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过数人后,张瑞在一名年轻士子身边挺住了脚步,脸上终于神采奕奕。

    因为答卷的首行,寥寥数字,就足以引起所有穿越者的瞩目。

    “殿试举郎臣法正,年十七岁,系扶风郿县人,由中平元年九月应县试茂才,中平元年十月应郡试郎中,中平元年十一月应州试举郎,中平二年二月应殿试。”

    “令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

    “祖父真,字高卿。”

    “父衍,字季谋。”

    “一习《春秋》,二习《梳律》,三习《孝经》……”

    。

 第一百六十六章开局五百户结局打通河西走廊

    法正是三辅右扶风人士,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乘船由渭水而下,半日便能抵达。

    不惜耗费半日时间,到长安赴考,而不直接投效占据右扶风的马腾。这在法正看来理所当然。

    作为一名饱学之士,投靠马腾完全是自污名声。

    且士人投靠西凉军又能有何作为?跟随彼辈一起劫掠百姓,然后荒废所学,醉生梦死?

    以法正见识而言,可以断定关中诸将皆命不久长,竖夫崛起,逞一时之威而已。

    反倒是一衣带水的长安,气象恢弘,法度严明,志向高远。

    各项政令皆在努力恢复官府权威,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教化,训练军队,招贤纳士。

    这才是成大业的势力,不会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迅速消亡。

    两相对比,关中士人们全体用脚投票。

    张瑞早在之前翻看科考名册,看到法正名字时,便眼神一亮,如今当面看见其人奋笔疾书,更是十分满意。

    法正之名,读过《三国演义》的后世人,都不陌生。

    但在正史上,法正的表现远比在演艺中更加出彩。

    在战略上,法正力主进攻汉中,一力劝说刘备发起了汉中之战,为蜀汉夺得了至关重要的蜀中门户。

    在兵法战术上,法正更是蜀汉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汉中之战中,各种奇谋诡计,层出不断。打得夏侯渊、张郃等人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大军往返调度,阵线破绽频出。

    声东击西、放火劫营、据险守要、神兵突袭等等各种策略,将兵法中“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蜀汉军队的战术从未曾如此精彩高绝过,军队战力在汉中之战彻底达到了最顶峰。最终一战斩首曹魏西线最高军事长官夏侯渊。

    以致于,曹操听闻汉中之战的过程后,发言感慨:“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进而惋惜“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最终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为“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堪比魏国名臣程昱、郭嘉。

    蜀国版的郭嘉,其才能可见一般。

    但这样一位有才之士,一生却极为坎坷,由于关中之乱,郡县饥荒,法正不得不同好友孟达避难于益州刘璋麾下。

    在益州长期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不曾举孝廉一类,多年以后才堪堪作上县令。

    直到遇到刘备才得以施展所学,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刚打完汉中之战,达到人生最高光时刻的法正便英年早逝。

    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其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

    因而法正也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获得谥号之人。

    例如法正、荀彧、郭嘉、贾诩、诸葛亮、司马懿这种人才,每一个都是能影响历史走向的国士。

    先不论其在右将军府中能发挥多大作用,只要不予右将军府为敌,就能极大减少右将军府山河一统的阻力。

    令张瑞满意的是,法正志向高远,并未像其他士子一样,着眼于汉室高位。

    而是坚定的主张效仿文王伟业,以关中为基业,征讨强敌,威慑四海,折服豪杰。

    强敌以精兵良将破之,豪杰以盛势服之,贤才以功名招之。

    使强敌崩散,豪杰率众来投,人才奔走归之。

    最终奋三军悍勇骁烈,振俊贤慷慨志节,立周王室八百年之基业。

    看到最后,张瑞哑然,难怪史书上说法正善于奇谋,然不以德素称也。

    虽然其所写方略慷慨弘远,但表达上太不含蓄。

    在座三百二十九名士子,皆能看出张瑞志向,但却全托口于文王美德。

    只有法正,大咧咧的将取刘氏而代之,成就张氏八百基业,堂而皇之的写到了试卷上。

    政治上的事情,一向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可以高调的一统山河,但不能高调的妄自称帝。

    不然张瑞在出考题时,何须用“以服事殷,与奉国家以讨天下”为题。

    看完,张瑞只能莞尔一笑,然后向下一位人才走去。

    这位人才也是张瑞极为关注的人才,巧合的是,这位人才也是扶风郡人。

    看着旁边奋笔疾书的年轻俊杰,张瑞甚至为马腾惋惜,扶风郡人才何其多也。若马腾肯任用贤士,恢复生产,发展农业,推广教化,未尝不能使这些人才帮助治理郡县。

    但关中诸将,皆一味的劫掠百姓,鱼肉乡里,最终失去人心,治下空有治国安邦之才,却完全不能用之。

    这位能治国安邦的人才便是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

    苏则在《三国志》中与杜畿并传,是张瑞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文臣。完全不弱于袁涣、国渊、司马芝等人。

    这当中杜畿政绩常为天下之最,只可惜因为是荀彧所举荐,所以不受曹操重用,多年如一日担任河东太守。

    而在张瑞治下,杜畿担任工信司少尹,总督右将军府治下的全部工业、商业之事,可谓位高权重。

    苏则才能也并不弱于杜畿,后世屡屡将二人相提并论,称:“杜畿宽惠,河东无警;苏则分粮,金城克复。”

    但与寒门出身杜畿的纯文臣不同,苏则出身豪族,少便以学问品行,闻名于世,其人文韬武略,堪称文武全才,完全不弱于蜀汉太守李严。

    之所以不如李严出名,完全是因为其性格风烈矫矫,不惧权势,敢于直谏,使曹丕极为忌惮,将其贬出朝堂。

    在苏则履任地方,出任金城太守之前,金城郡人口不足五百户,但就凭借这五百户为基础,苏则“出境围陇西,服李越,救武威,击张掖,诱麴演,斩张进,降黄华,平河西,以一郡守出境讨贼,立功如是,不第为边境之贤太守,且为智勇兼全之名将也”。

    开局五百户人家,最终平定整个西凉,打通河西走廊,降服西域诸国,平定无数叛乱。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但史书却一字一句的全记录了下来,就是因为现实他不需要合理性。

    。

 第一百六十七章关中之重事涉西域

    对于苏则,张瑞抱有特殊的期待。

    那就是他历史上曾经打通了河西走廊,使曹魏重新掌控了西域长史府。

    西域在后世诸男儿眼中,那就是一个富裕的远方天堂,仿佛那里的河水中都流淌着牛奶与蜂蜜。

    自从班超彻底打服了西域三十六国,后世中原王朝只要能占稳凉州,西域诸国就会主动臣服,几乎不需要去征讨。

    之所以是几乎,是因为偶尔也曾有国家试图反抗过,但结果都是使中原暴富一次,大将功成名就,大军缴获无数财富,名利双收而归。

    而丝绸之路更从西域送来无数商品,是中原以精良的手工制成品从异域他乡收割财富!

    这是张瑞最在意的一点,以诸夏的工业制成品收割异域财富,意义源远流长。

    无论如何,张瑞都要将后世工业社会先进的理论在当下确立起来,为后世子孙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让后世诸夏王朝看到,诸夏工业在收割西域时,究竟能创造多大的财富,提供多高的赋税。以免后世不肖子孙,重本抑末,放弃河西,放弃西域。

    而苏则在策论中也提到了一点,其明确反对奉国家以讨天下。尤其反对大军开进洛阳,因为大军一旦进入洛阳,治所势必就会转迁往洛阳。

    而坚定主张,右将军府治所就应该留在长安。认为长安有人口三十余万,足以影响整个关中。

    以关中为基础,右将军府能坚实掌控关中、河西、陇右、三河一带,仅这一片区域便能养活至少八百万人。进可争雄天下,立不世伟业。中可据险守要,坐待时变。至不济,亦可保子孙富贵,安稳无忧。

    而治所一旦进入洛阳,却去掌控何地为基业?

    周围山川险隘尽为天险,所能掌控的仅京畿附近一隅之地,一旦形势有变,便如董卓,自陷于死地。

    而且定都于长安,关中丰实,人口众多,才能使凉州这种荒凉边地,逐渐变得繁华。

    而凉州繁华,人烟稠密,才能安稳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使关中财富源源不断。

    这种便利,绝非治于洛阳所能媲美。

    当然这种主张也跟他出身右扶风有关,亲眼目的了自中平元年(184年)以来,凉州叛军一次次入寇三辅,劫掠关中。苏则无比希望朝廷能将禁军常驻于长安。

    当汉室以长安为京时,大军交战的前线在凉州、在上郡,绝不会在长安附近。

    而以洛阳为京,长安才是汉军防御的前线,车骑将军张温、前将军皇甫嵩都曾坐镇长安防御西凉叛军,却何曾想过长安西方的右扶风、左冯翊军民是何感受?

    这种地域之争,门户之见在任何势力都不可避免。

    像蜀汉有东州派、益州派,孙吴有江东集团、淮泗集团。

    再推广到全国,更有关西、关东之争。

    张瑞治下显然也少不了这种,只不过如今张瑞治下还是关西派一家独大,无论文武重臣,基本上全出身关西。

    只有审配出身关东,但以他的性格而言,当真比关西人还要像关西人。而且其位高权重,忠贞不二,深得信赖,没有任何人敢找他麻烦。

    不然审配绝对会让对手感受到,什么叫今天你让我不爽,明天我灭你全家。

    苏则对西域的重视,被张瑞记在心中,已钦定其首任安西节度使的位置,命其管理整个安西都护府。

    对于安西都护府,张瑞决定给其一定的政治、军事自主权限,而紧抓人事任命权与财政权。

    对节度使制度,张瑞并不是望而生畏。毕竟安禄山叛变也是身兼三镇节度使以后才有的心思。

    右将军府治下暂时只设一个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各国,张瑞不信苏则能凭借这一个都护府发起叛变。实在是历史上,也从未听过有人敢凭西域都护府起兵叛乱中原的。

    西域远离长安数千里,如果垂直管理,事事都要请求长安同意,只会导致行政军事效率极为低下。

    这个时代,受通讯条件限制,就必须要有所取舍。

    想保证中央对西域的绝对权威,那就誓必要牺牲大量的效率与利益。想保持西域的利益与稳定,就要适度放权。

    张瑞只能选择适度放权,总不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西域都护府叛乱,就发生在自己治下吧?

    同时苏则允文允武,风烈矫矫,也的确适合总督一方。

    其文能抚境安民,折服西域君王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