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苏则允文允武,风烈矫矫,也的确适合总督一方。

    其文能抚境安民,折服西域君王百姓。武能征讨不臣,平定叛乱。两相结合,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西域诸国军队,平定西域事务,尽量减少中原跨越数千里出兵。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看完苏则的答卷,张瑞继续观看其他士子答卷。

    下一个引起张瑞关注的是一位名叫第五兼的少年。这少年的名字张瑞从未听过,但看其在试卷开头所写的三代脚色,张瑞却立即对其背景有所了解。

    第五兼父亲便是京兆三休之一的第五巡、第五文休。

    第五家族在历史上也是威名赫赫,尤其族中名士第五伦历经王莽之乱,被大汉光武皇帝刘秀所赏识,历任多职,治绩卓著,最终官至大司空。

    其族人第五儁便跟随盖勋抵达太原,如今正在张瑞军中担任校尉。

    第五兼的答案与大部分士子相同,皆是主张迎奉天子,以讨不臣。

    但与其他人不同,第五兼并不仅仅着眼于皇帝身上,更着眼于自身,浓墨重彩得强调,当今之务在于蓄垦殖。奉国家以讨天下,要以国家为重。分挟天子而令诸侯与畜士马以讨不庭两方面。

    写道:“今天下分崩,国主失仪,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韩馥、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其最终所言,夫义兵者胜,亦颇令张瑞赞叹。

    这才是张瑞真正希望看到的文章,经辩双方,各引经据典,详论优劣,使自己兼听则明。

    。

 第一百六十八章活民百万终现国士

    殿试一个时辰如白驹过隙,张瑞还未看完自己重点关注的几名士子,督察御史便已鸣锣。

    所有士子无论答完与否,都不得再写。

    走到殿试这一步,众人只有名次之争,而无罢黜之虑,所以众考子皆十分从容,无论是否写完都已停笔。

    提学官开始依次上前收取考卷,然后在督察御史及锦衣卫双方的监督下,为每一份试卷裱糊姓名。

    考子们一直安坐于席,直到提学官当众将所有试卷裱糊完成,殿试才算最终结束。

    士子们离去,考官们正式开始审阅试卷。

    科考阅卷官是一项殊荣,非执政官不得阅卷。

    今岁负责阅卷的有六部中郎,及三位内阁阁辅。

    每份试卷都会经由三位考官依次审阅。三位考官会在答卷上留下自己的官职、姓名及评分。

    若遇到精彩文章,则会拿出来同其他官员一起品评,推荐成为一甲、二甲。

    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七人,称“进士出身”。

    余下的皆为三甲,统称为“同进士出身”。

    所以前十名的试卷,必然是得到所有阅卷官一致认可的文章,在试卷上指定区域会留下一排九列整齐的红笔文字,详细列出所有阅卷官的官职及姓名。

    华灯初上时,礼部中郎国礼捧着十份试卷,来到张瑞面前,笑容洋溢的说道:“君侯,此十份试卷即吾等所推选之最佳者。请君侯审阅。”

    科考盛典,为国取士,这是值得所有人欢欣愉悦的盛大典礼。

    所以不仅张瑞心情愉悦,其他执政官员看到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是欢欣鼓舞。

    更不提如今征西将军府中张灯结彩,长安城中灯火通明。

    无数士子热切期待,无数千金贵妇闻风而动。

    提前一晚,张贴皇榜的告示处,便已经被无数豪车仆役给围得水泄不通。

    今晚长安城不设宵禁,无数人都彻夜难眠,对明日充满希望。

    张瑞也笑容洋溢,从桌案上拿起一份试卷,准备阅读。

    心中豪情无限,这就是制度的先进之处!

    无数俊杰贤士,任自己挑选。

    若是还在固守察举制,张瑞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详细记得苏则、法正祖籍都是何处,更别提逐一将其举荐,聘入麾下。

    事实上,到如今为止,张瑞主动派遣使节去某一郡县聘请的人才仅赵云一人而已。

    实在是常山赵子龙的名声太过响亮,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人才不拿下,简直愧对张瑞穿越者的身份。

    而科举制的兴盛,使汉末这些鼎鼎有名的人才,皆主动跑到了长安参与科考。能凭自己本事位居高位,这些心高气傲的士子,如何愿意靠被别人品评而出仕?

    这也导致,张瑞甚至可以对别人求之不得的人才随意挑挑拣拣。

    以前是张瑞吐哺握发,以求贤若渴。

    到了今日,终于变成人才极力展示才学,以求张瑞认可。

    一项制度的改变,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纸公文,寥寥几行文字。更是整个势力形势的变化,是人心的向背。

    心情愉悦的张瑞,缓缓打开试卷,却被映入眼帘的首行文字震惊的无以复加。

    九位高官一致推选的状元,既不是法正,也不是苏则,更不是张瑞曾听说过的任何历史名人。

    陈凡!

    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张瑞确定,自己看过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甚至玩过的任何三国类游戏中,都没人叫这个名字。

    一般取名为凡的人,通常都极为不凡。比如后世顶顶有名的叶凡。

    张瑞不得不问道:“陈凡是何背景?”

    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赵云开口,说道:“今科考子身家背景某皆有所调查。陈凡字建平,年二十岁,京兆长安人氏,父、祖皆以经商为业。其县试、郡试、州试皆以武举而应试,因其为家中独子,故最终殿试应文考。”

    “嘶!”

    张瑞倒吸一口冷气,这是什么妖孽!

    比苏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的文武全才。

    恐怖的是,这家伙四级科考,前三级以武举应试,最终却在文考的殿试中却夺了魁首状元!

    果然名字叫凡的全是妖孽!

    之所以历史上没有出名,很有可能是因为其父、族皆以经商为业,商人子弟出仕不便。

    他这身份,在张瑞治下算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

    但在诸侯眼中,却只能算作被劫掠得对象。

    历史上董卓占据长安,主要劫掠的便是这些金帛财产、殷积满仓的富户贵戚。

    去岁尚未加冠成年的陈凡,恐怕很难带领全家躲过董卓魔爪。

    科考历经三年,终于在茫茫人海中发掘出了文韬武略远超历史人物的英雄俊杰。

    张瑞的到来,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百姓原本的命运,这百万人才中,又岂会无一二豪杰俊秀?

    随后张瑞正式看向陈凡的册文。

    “臣对:

    臣闻圣君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纪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和乐升平)之治。

    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洪惟我圣主右将军,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

    草昧之初,即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

    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

    考盘之高蹈,颍川之治理,必旌奖之,以风有位;

    浚民之鹰鹤,虐众之枭虎,必摧折之,以惕庶僚。”

    ……

    “恭惟明主右将军,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于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

    ……

    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披沥以献!

    臣谨对。”

    恢宏两千八百余字,堪称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将张瑞万世之计,百代基业剖析得淋漓尽致,直指王道根本!

    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纪束人群,百僚整肃!

    这不正是张瑞一直在孜孜不倦所推动得吗?

    这才是右将军府真真正正能够成就不世伟业的根本。

    。

 第一百六十九章忠烈慷慨共同富贵

    陈凡的文章仿佛振聋发聩一般,令张瑞再不迷惘。

    这才发现,自己原来陷入了历史价值误区。

    的确,荀彧、贾诩、沮授等人都曾力主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也的确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压倒性得战略优势,最终一统北方。

    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适合曹操,却不一定就适合自己,不一定适合右将军府治下。

    难道自己就已经如此迫不及待,想要爬上那至高无上得九五之位?

    张瑞握着试卷,兴奋的起身。自己能取得如今恢宏势力,靠的从来就不是天子威名,不是汉室朝堂。

    而是一个个先进的制度,一条条严明的法纪。

    靠的是三军效死,凭的是文臣尽节!

    自己若挟持了天子,日后还如何要求手下人尽忠死节?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想想曹魏,汉献帝的感慨:“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这就是必然的天命,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的必然恶果。

    如今,张瑞可以意气风发,可以问心无愧的对着十万大军振臂高呼。

    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这十万大军也能够忠烈慷慨,一往无前。

    因为,尽忠效死,乃是三军将士的信仰。张瑞完全不曾有负任何人,不曾亏待任何将士!

    彼辈生而尽忠,死亦无忧,张瑞会为每一个忠义之士,照料好后事,使其父母妻子皆富贵荣华,衣食无忧。忠义,就是其家族的荣耀,是其光耀门楣,妻贵子富的根本!

    但当挟持天子,张瑞的一切言行都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自己靠不忠不义位极人臣,却要部下保持忠义,前去赴死。

    如何能让人信服?

    事实上,凡是靠阴谋诡计篡位夺朝的朝代,都绝口不谈忠义。

    曹魏高喊唯才是举,却不得不任人唯亲,历任都督皆为曹魏亲族。哪怕夏侯惇一败再败,败绩无数,甚至被几名降兵堂而皇之的在军营里劫持,却依旧能高居大将军。哪怕曹爽那种废物,连几根烂木头都舍不得给一代名匠马钧,却依旧能总督全国政务。

    最后使得曹魏天下落于司马氏手中,但司马氏也是得国不正,背信弃义,当街弑君。后世司马家的皇帝听说祖先作为,自己都羞愧的以面覆床,感慨:“晋祚复安得长远?”

    皇帝的感慨可谓明见万里,因为得国不正,所以晋朝一样大封宗室亲族,导致八王之乱,西晋末代皇帝死前极度屈辱,被分配去茅房拿厕盖,最终还是百般屈辱后被毒杀。

    另一个得国不正的朝代,自然是大宋。因为得国不正,所以极度防范,有北宋一朝,赵家不敢跟官员谈忠之一字。

    因为心虚,所以处处防范,重文轻武,极度分权。导致冗官冗政,积弱积弊。

    结果靖康之难,两位皇帝,无数妃嫔宫室被俘虏。皇帝屈辱的坦身参与牵羊礼,皇后、公主、妃嫔,在俘虏的路上便被小小的千户所奸污侮辱,为了争夺女子,金兵甚至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