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夏官员在塞外划出一片面积,堂而皇之的宣示,这片区域以后归我诸夏所有,官府将在这里设置郡县,派遣官员进行管辖。

    这种开疆拓土,具有合法性吗?

    答案是,当然具有合法性。

    你拳头大,随时能拉来数万铁骑,你就算说整个黄河流域都是你的,胡虏们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认。

    敢过去放牧,官府就敢处罚。敢不接受处罚,暴力对抗,后面就有军队过来赶尽杀绝。

    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就是这样开拓下来的。

    地图开疆很简单,但问题在于之后的管理成本。

    仅想想,在一片荒漠上设置官府,派遣官员,维持治安,发展生产,这些巨大的管理成本,就让人心悸。

    随着距离越远,行政管理成本越高,超过了所获收益,用不了多久中原王朝就会在当地失去统治,这里也就成为了中原王朝的管理极限,也就是所谓的边疆。

    张瑞好奇,典厩署大张旗鼓的向外开拓边疆是为了什么?

    李严为张瑞解答道:“是为开拓六牧师苑令所领牧场。上郡为边境六郡之一,既有六郡良家子,亦设有六处牧场。遵循太尉之命,六牧师苑令官员、胥吏、牧民,皆在上郡境内广植白杨树,遍种苜蓿。”

    7017k

 第九十八章防止水土流失与设立军府

    上郡境内有一片面积极广的沙漠,即鼎鼎有名的鄂尔多斯沙漠。

    但不要觉得附近有沙漠就一定很荒凉,事实上,上郡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界处,整个郡国境内有大量河流,无论黄河、洛水、奢延水、走马水等都是鼎鼎有名的河流。

    唐代就在沙漠附近建立了宥州城,经济之繁茂一直延续到宋朝。

    这里水土肥沃到诸夏可以农耕开垦,只是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但若在这里发展畜牧业,则水源充沛的有些过剩。

    六牧师苑令牧场设在此处,以当地水土之肥沃,牧马效果会远超北方草原。

    但因此设立郡县,似乎全是行政支出,完全看不到什么收益。

    张瑞问道:“让六牧师苑令官吏自行管理牧场即可,何故要向西设置郡县?”

    贾诩开口,为张瑞解释道:“此涉及行政管辖与监督之责。按典制,典厩署除负责牧马、放羊之外,还有一项太尉所授予重任,即植树种草。”

    “关中平原,边地六郡,以及并州、凉州各郡所属典厩署官吏,都要沿河栽种树木,大面积播种苜蓿。”

    “这些植树、种草区域十分容易与地方豪强产生冲突,必须有官府官员进行协调。此外,典厩署官员不能每年拿着大量财政拨款,而自说自话。其究竟是否在推进植树种草一事,平时由官府监督造册。每年年中会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各郡。”

    谈到植树种草,张瑞眼睛一亮,这是一个关乎长治久安的大工程。

    关中平原的盐碱地以及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在秦汉时期,关中八百里秦川还被誉为诸夏最肥沃的天府之国。

    到了隋唐,关中粮食就不足以供应朝廷所需。而到了宋明之后,关中再不复有繁华经济。

    陕西年年大旱,几乎愁坏了明庭。

    这块区域若不注重保护,风沙、盐碱、水土流失很快就能使耕种条件迅速恶化,使大河变成黄河。

    张瑞兴致勃勃,问道:“孤记得,在孤治下有条法令。凡百姓犯法,除死罪外,皆需于家门前或闲田之中种桑树一至数株,视栽种情况酌情减少量刑。此律令还在否?”

    贾诩拱手,说道:“禀太尉,仍在全境推行,无有例外。”

    这条法令推行的桑树种植方式与桑田还有所不同。

    桑田里的桑树,一般是批量种植,是整齐的埋下桑树种子,培育成林。

    但百姓犯法以后,需要让官府迅速看到种植结果,所以采用的是硬枝扦插方式。

    所谓硬枝扦插,就是指在桑树上砍下一截枝条,插在地里,然后浇水灌溉

    没错,桑树就是这么神奇,有树根它们能种植。有种子它们能发育。哪怕只有一根树枝,你插地里,精心照顾,他们也能顽强活下去。

    也正是因为其种植成本低廉,培育方式多样,且容易存活长成的特性,才在关西迅速实现桑树成林的胜景。

    不要看桑树养成容易,其经济价值却高的不可思议。

    最重要的功能当然是养蚕,正是有关西桑树成林的胜景,才有关西繁盛发达的纺织业,为丝绸之路提供源源不绝的商品。

    而除了养蚕,桑皮是一味重要药材,也是造纸的重要原料。

    桑木质地坚硬,除了能做家具、乐器、雕刻外,还还能做成曲辕犁的辕犁。

    若以为桑木就这些用处,那实在是太小瞧桑木了。

    桑木最重要的作用是制作神臂弓。

    宋朝神臂弓“其法以桑木为身,檀为叮抛忧雇罚砻嫜婪ⅲ樯课摇9砣哂卸纾页ざ哂形宕纾居鸪な纾涠偎氖嗖剑胗苣景攵|。”

    在科学院的一次次尝试下,关西神臂弓的材质正在迅速接近宋朝神臂弓。

    至少现在科学院教习无比确信,神臂弓以桑木为材质,是最优选择。

    此外桑葚是百姓重要的食物,也是酿酒的重要材料。

    关西一大特产就是桑子酒,是普通百姓喝的最多的一种酒类。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神奇的作物除了经济价值外,还在维护生态方面有令人惊讶的效果。

    其在后世,是治理荒漠化、石漠化首选物种之一。

    此外还具有治理重金属污染、盐碱地以及消落带生态恢复等功能。

    以及无比重要的防止水土流失,古代、后世,在驰道、公路两旁都会种植桑树,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公路路基。

    桑树的治理重金属污染这一项,关中短期内大概是用不到了,荒漠化、石漠化离关中也比较遥远。

    但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盐碱地,无疑是极度契合关中需求。

    张瑞吩咐道:“如今关中承平,教化俨然。再有违法犯科,属实不应该。传孤之令,百姓犯罪之后,减刑所需种植桑树翻倍。”

    以桑树那微乎不计的种植成本而言,这项法令颁布后,并不会对百姓财产造成多大损失,只是其要多耗费一些力气,多砍几段枝条种到河边。

    这项行政命令,对当下或许并没有多少意义,但相信将来子孙后代会感谢其先祖,在关中平原种满大片桑林。

    使渭水、泾水、大河等都保持了清澈,使关中土地一直肥沃。

    关于关中水土保持,只是一个小插曲。

    谈过之后,张瑞便将注意力再次转回政务当中,对李严说道:“孤打算任命汝掌管凉州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别掌管一州之军事、行政、刑名。

    让李严去主管凉州军事,平定韩遂势力,能发挥他文韬武略的才干。

    都指挥使司负责扩充军籍、训练府兵、屯田巡捕、检阅军备、严整甲具、漕运粮储以及军中刑狱等事。

    一般而言,都指挥使司有整军训练之权,而无调兵作战之权。战时中枢会令五军都督府派将军过来负责指挥战事。

    但李严也算文武全才,张瑞打算将战时指挥权也一并交付给他。

    说道:“凉州军事,孤便尽皆托付于汝。汝此去凉州,除讨伐韩遂外。还需整顿府兵军籍,设立军府,名为折冲府。”

    “每府设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架构。府以下,五百人为一曲,曲有军侯;百人人为屯,有屯长、军教长;五十人为队,有队率、队副;十人为什,设什长;五人为伍,设伍长。”

    “上府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五百人。”

    7017k

 第九十九章地跨七州虎视何雄哉

    折冲府是府兵最基层的组织,是配合禁军改制对兵役制度的完善。

    唐朝鼎盛时期有八百多个折冲府,仅关内道即关中附近就有二百八十九个折冲府。

    这二十多万关中府兵,保证了大唐中枢对地方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府兵制崩溃之前,大唐对地方叛乱具有非常显著的威慑效果。

    如今张瑞治理下,关西最显著的优势是工商繁茂,当然这可能是每个穿越者都会带来的必然改变。极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手工业,进而将手工业中的手字去掉,变成发展工业。

    在这种工商兴盛的背景下,官府极力限制兼并,引导豪族投资进行手工业生产。

    所以关西的土地兼并一直保持在极低的程度,这对府兵制的运行而言,是个强有力的保障。能够使府兵制维持的时间比历史上更长。

    历史上府兵制维持了两百年,在张瑞治理下,豪族投身工商,兼并之心不强烈,府兵制的运行时间说不定能翻一倍。

    至于四百年后,府兵制崩溃了也就崩溃了。诸夏应该有开拓进取之心,怎么能够寄希望于一套制度运行四百年还不过时落伍?

    张瑞绝不允许后世子孙慕古守旧,抱着宗祖制度不肯改动分毫。

    军府制度的设立,虽然增加了大量官员,但也是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府兵军籍。让府兵时刻处于可集结动员状态。

    当军府设立,府兵与西汉征兵制的差距,也就仅在于府兵并不需要完全脱产,去守卫地方郡县。

    按据《汉书》记载,西汉男子二十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二十三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至五十六岁才能免役。

    府兵也是需要轮换到长安戍卫的,但并不需要一年什么事也不干就在郡县里持戟看守大门。

    张瑞觉得这简直是对人力的浪费,以这个时代车马慢的特点,就算遇到叛乱,现集合府兵都来得及平叛。

    至少现在关西运行的这套兵役制度下,百姓都以参军为荣,而不是被强征入伍。两相对比,士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十二卫禁军,则是进一步将府兵中热爱戎马、能征善战的士卒收到了禁军,类似于后世各国的士官制度。而服役年限到达,想要退出的府兵又可以定期退役,这对官府,对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如今交通基本靠走,就算官府恢复征兵制,长期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也不可能分散在各郡县,必然要集结,光是集结的时间就要消耗数月,无法训练。

    一年当中有几个月在行军,无法训练。与其浪费这人力物力,还不如让折冲都尉就地在每年秋收过后组织冬训。

    若大规模征召全府府兵,则折冲都尉领军出征。若只征召部分,则由左右果毅都尉中一人领兵出征。

    府兵制度,或者说张瑞微调过后的府兵制度,不一定是古今中外五千年中最完美的制度,但一定是最适合当下关西的制度。

    李严在凉州试点军府制度后,如果没有太大的漏洞,就会逐渐推广到全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