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辽已经收刀,累的几乎直不起腰,气喘吁吁的站在路边休息。

    上百铁骑从方阵中间甬道策马而过,途中便引弓射箭,引起溃军的一阵惨叫。

    铁骑踏过,身后留下数十具尸体。

    拥挤的汉军终于抵达关前,却发现关门只能容四人通过!

    远处是追杀的铁骑,前面是阻塞的战友,恐惧不已的汉军将士竟将刀剑砍向战友的后背!

    一时间自相残杀,互相践踏而死的汉军溃兵竟比铁骑杀死的人数还多。

    汉军军候这才知道自己酿成大错。虎目含泪,亲自带领卫队为全军殿后。却被汹涌的铁骑无情踏过,踩为肉泥。

    最后的抵抗被碾碎,汉军溃兵再不思其他,眼中只有前方的大门,凡是挡在自己身前的战友都逃不过被捅一刀。

    此时山下喊杀声响彻云霄,密密麻麻的黑山军将士云涌而上。

    张辽乃召回铁骑,全军退至山下大营。

    汉军在壶关的守兵只有千人,一战折了数百,又被黑山军昼夜猛攻十余日,折了数百。

    余下汉军胆寒,一部溃散,一部投降,黑山军乃克壶关。

    失去壶关这一雄关,上党再无雄城可守。

    杨凤便尽起手下大军,兵分三路,攻城拔寨,快速扩充实力。

    至此张瑾便主动向杨凤请辞。

    雄关已克,正是品尝胜果之际,怎能抽身而退?杨凤便不允,对张瑾说道:“张校尉,远道而来,助某攻克壶关。如今正是收获之时,只需大军跟在某部之后,无需攻城陷阵,某部所获皆分予孟县三成。”

    张瑾面露微笑,婉拒道:“某瑾代吾主谢过杨校尉慷慨大方。但太原战事紧急,某无暇他顾,需星夜兼程返回晋阳。”

    如此杨凤只得作罢,最终在临行前送上自三处豪强坞堡内缴获之物资。有钱百万,粮数千石。算是给孟县将士的馈赠。

    想着这些都是将士奋勇,以命博来的战利品,张瑾便未推辞。平均到每个将士身上不过钱一千,粮数石而已。

    但张瑾知道决不可擅作主张。

    即便要奖赏军功,亦需张瑞亲自下令,一切依典而行,诸事自有法度。

    绝不是自己一介将领可以胡乱下令,且用的是他方财物。

    此举名不正,言不顺,乃是取乱之道。

    三军将士亦不敢接受。

    张瑞闻知此事倍感欣慰,再度确认张瑾有都督一方之能。

 第六十四章初见王昶

    当张瑾返回晋阳时,时间已是深秋十月。

    北风裹挟着落叶吹过,太原已略显寒冷。

    围城的孟县大军已脱下夏装穿上过冬的征袍。

    由县府统一发放的征袍针脚密集,颜色玄黑,材质上佳,但形式十分简单。

    上身缝合,可从头直接套下。下身是一条裤子,仅有两条裤腿,以束带绑在腰上。

    征袍款式新颖,最大的好处是穿戴起来十分迅捷,熟练以后只需片刻即可,比之以往节省了大半的时间。

    将士尽黑袍玄甲,看起来威武雄壮。终于配得上精锐之称。

    全军换装完成后,张瑞特意安排两千将士在晋阳城下阅军检武。

    气势格外威严雄壮。

    秋风吹过,空气中的寒意混着心中的绝望,让守城汉军全身冰冷。

    劝降信一封又一封的射进城内,但全部石沉大海。太守铁了心要死守到底,誓不从贼。

    张瑞便只得派高顺再率步骑千人自晋阳向西南夺下葰人、上艾两县。

    之后率大军驻扎于榆次。

    榆次位于晋阳之南,位于晋阳与祁县之间。高顺所部驻扎于此,设立关卡,严查过往行人。如此便彻底隔绝了晋阳与南方富庶郡县的一切联系。

    如今三军对垒未可轻动,张瑞便将目光转向太原南部郡县。

    沿湖八县张瑞已垂涎良久,所忧虑者无非豪强联合。

    经过一个秋天的冥思苦想,张瑞终于有了对策。

    经此一次,张瑞才认识到荀攸、贾诩、法正、田丰之类的谋主究竟有多重要。

    一个势力想要壮大必须人才济济,结构齐全。

    谋臣、武将、能吏缺一不可。

    张瑞麾下现在猛将是不缺了。谋臣和内政能吏却稍显不足。

    尤其出谋划策的谋臣更是一个未有。

    为了解决当前困境,张瑞终于动身离开孟县,亲率亲卫南下。

    目的地正是太原郡望所在,祁县。

    踏足祁县不久,就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环境大不同于晋阳以北。

    县里土地平整,阡陌纵横,各种水利灌溉设施修建的十分齐全。

    除此之外,各处村落里皆能见到手不释卷的文士,迥然不同于北部郡县人人弯弓练矛。

    整个祁县的文化氛围明显要高出全郡很高一段水平。

    如此张瑞对自己的谋划就更具信心了。

    王氏宗族坐落在汾水河畔,平日里主要成员都在县城生活,为了迎接张瑞,近日来陆续都返回古宅。

    密集的马蹄声打破村落里的朗朗书声,孟县铁骑护卫着张瑞车架停在村口。

    很快便吸引了无数王氏族人出来围观。

    都是同族亲友,便没什么忌讳。男女老少都围在村口,像是围观珍稀动物。

    张瑞坐在车上,亦颇有兴趣的打量回去,想看看人群中究竟有没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

    关于貂蝉,张瑞问过王晨。可王晨坦言并未听闻族内有这样一名貌美女子。

    张瑞不死心,既然来了王氏宗族故居,必须亲眼查看一番才行。

    王氏一众长辈不知张瑞在车上巡视何事,便主动出口询问:“将军在寻何物?”

    即便以张瑞脸皮之厚,亦不能承认自己登门拜访第一件事便是惦记人家族中少女。

    只得走下马车,轻咳一声,笑着说道:“久闻祁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某这便是在巡视其中龙凤。有关贤才,王氏可有人选推荐于某?”

    王氏即便有心想推荐族内贤才亦不可能直接开口,那会显得王氏迫不及待想要从贼。

    只得抛砖引玉,先推荐了几名郡中贤才。

    有人开口说道:“县内有孙资,字彦龙。三岁丧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曾入太学读书,博才多学。子师为之惊叹,欲表其为孝廉,举县令。现如今正省亲在家。”

    孙资?

    张瑞眉头一扬,这家伙张瑞可是太佩服了。

    简直三国时期的南山不老松。

    从从王允举荐他做县令开始,历任曹魏四朝重臣,掌机密三十余年,经营庶事,勋著前朝。

    最终与刘放一同力荐曹爽、司马懿顾问朝政。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独掌朝政,却依旧对孙资十分倚重,请他官复原职。

    近乎完整的经历了汉魏晋三朝。

    就冲他这长寿之道,张瑞亦决定招募此人。有时候活得久就是最大的优势。

    如今张瑞才17岁,即便将来争霸之路不顺,亦可退守并州,熬也要熬死袁绍、曹操。

    于是张瑞对谢玄吩咐道:“派一队士卒跟随王氏族人去请这位孙彦龙先生。全家送回孟县。”

    名义为请。

    实则一群满脸肃杀的武士冲进屋里,二话不说便收拾行李,哪还容得说一个不字。

    吩咐完,张瑞佯装不悦,对王氏族人说道:“某闻王氏俊杰多头角峥嵘,何故不引荐于某!莫不是瞧不上某这行伍之人?”

    伏惟手中握刀者可以作威作福。

    世代公卿之家的尊荣还是不敌近在咫尺的上千把钢刀。

    于是王氏族人只得说道:“正欲为将军引荐。”

    王允身在洛阳,王氏宗族便由其他族人代为打理。毕竟世代公卿,人才济济。

    如今率领一众王氏族人的便是一名中年男子。旁边负责联络孟县的族人便为张瑞介绍道:“此位便是太原王氏主事之人。王公讳泽,字季道,故代郡太守。”

    果然不愧为公卿之家,一出面就是两千石高官。

    对方曾经主政一方,身份高贵,张瑞亦只好恭敬行礼,给足对方面子。

    王泽亦不是不知进退之人,毕竟现在孟县大军就驻扎在榆次,与祁县近在咫尺。

    一旦惹怒对方,大军朝发夕至。太原王氏必定损失惨重。

    于是王泽连忙回礼,态度丝毫不显傲慢。之后便为张瑞一一介绍王氏族中俊杰。

    期间张瑞发现王泽身后一少年一直注视着自己,目光中带着审视与疑惑。

    张瑞便打断王泽的介绍,问道:“王公身后少年何人?”

    王泽向后看了一眼,便介绍道:“乃是犬子,名昶,年十七岁。”

    王昶?

    不会是那位持节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官至骠骑将军,守司空的文武全才吧?

    这人在游戏中各项数据比王凌还高!

 第六十五章提议科考

    举凡在三国时代持节督荆豫二州的都是曹魏能臣,全权负责守备东吴。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曹休、司马懿。

    司马懿虽然人品略有欠佳,但一身才华谁也无法否认。

    王昶能与之同列,其才能可见一斑。

    张瑞便对其问道:“何故一直审视于某?”

    王昶虽未加冠,说话却不胆怯,语气温文尔雅,将公卿世家公子的良好风范展现的淋漓尽致。

    说道:“曾闻将军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言浩气振林峦。却与将军行事多以霸道不合。”

    总不能告诉你,这话是我抄的吧。

    文化人之间偷东西那能叫偷吗?

    于是张瑞岔开话题,笑着问道:“祁县亦知某豪言壮语?”

    很显然一众王氏族人俱未听过此言,皆面面相觑,未曾想眼前贼子居然有此心胸抱负。

    张瑞来了兴趣,偌大一个王氏家族都没留意到的情报,居然被一个未加冠的少年信口说出。

    要知道孟县亦算是人才济济,裴琚、裴潜无一不是饱学之士,可他们都没能发现这句话由一介匪首说出有何不妥。

    如今一介少年初次见面便能提出此问,可见其才思之敏锐。

    张瑞便笑着问道:“君自何处得知此言。”

    对一个未加冠的少年冠之以君,足见张瑞对其之重视。

    周围王氏族人脸上尽显诧异之色。需知张瑞自有一方军阀之威严,自入村以来,除了对王泽这位故代郡太守保有尊重外,对其他人一概是以俯视之态。

    可如今居然对一名少年如此礼重,顿时吸引的所有人目光都停留在王昶身上,审视其究竟有何不凡。

    王昶白皙的脸上亦浮现激动的红晕,好在其气度未失,解释道:“某与将军麾下王凌相熟,以兄视之。多有书信往来,故颇知将军事。”

    颇知将军事。

    如此自信?

    张瑞兴趣愈发浓厚,竟顾不得随王氏入宴,现场考校道:“某部新克四县,然能吏尚有欠缺。依君之见,当如何治此四县?”

    王昶自信从容,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答道:“此事易尔,唯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而已。如此四县之地,遣一二能吏足矣。”

    立纲陈纪?

    为百姓明确法度,正其纲常,凡境内诸县,皆以法治。

    这居然是个儒皮法骨的实干之才。

    这一点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