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3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正是这些基层的劣绅污吏,才最容易败坏民心,影响百姓对官府的观感。

    张瑞问道:“审阁辅有何提议?”

    审配说道:“某以为钦使便是一份不错制度。地方并不缺能臣干吏以及忠贞正义之士。只是其平日被同僚、上司所掣肘,使其无法伸张正义。”

    “钦使抵达,地方很快就能将利益纠葛,陈年旧案统统了断。便是因为钦使不受地方掣肘,给了许多官吏伸张正义的途径。”

    张瑞皱着眉,说道:“总不能各处派钦使?”

    审配问道:“为何不能?丞相,钦使不需要有多少才能。不需要皆如崔琰一般,能令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可以率时者。”

    “只要丞相每年往各州郡派遣一批钦使,令其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一同视察郡县,督察各种案件。给各地刑名官员一个申诉之处便可。”

    张瑞认真思索着,问道:“如何能确保,这些人便不与地方同流合污?”

    审配说道:“丞相,还是需相信这世间有忠贞清廉之年轻才俊。令钦使司皆收录精于律法,意气风发之新科才子。其根基不深,而胸怀大志,不易于地方勾结。每年轮换巡视之所,为民伸冤,清查腐败。以两届科举为时限,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淘汰腐坏之人。”

    “监察近在咫尺之钦使司,远比监察天下郡县劣绅更容易。”

    张瑞看了一眼审配,这位首辅可真是老谋深算,坏到根里了。连年轻人的热血纯贞,为国为民都算计。

    不过张瑞对此也十分认同,正是有青年人的热血忠诚,才有民族与国家的希望。

    刚踏足官场的新科才子们,的确是更容易保证清廉。

    “可,便依审阁辅之言,设立钦使司。”

    钦使司与督察院职责有些相似,但运行模式还是有极大不同的。督察院是主动去监察地方,搜寻各种重大贪腐,监视官员、豪绅。是类似监察机关,法院一类的常驻机构。

    而钦使司更像是巡视组,被动接受监察御史搜查不到的边缘角落。

    如果说这两处机构有冗官之嫌,也的确是有些许。

    但多几十名监察官员,从而减少腐败,张瑞觉得这种负担也值得。

    只要这些年轻官员在巡视十三州时,发现一名贪官、劣绅,其所侵吞的财政、税收,就足够支付这几十名官员十几年的俸禄。

    更不提还能造福于百姓,提升民心。

 第四十七章锦衣卫今日就为杀人流血而来

    对贪腐一事,审配总结道:“丞相,贪腐自古有之,以某之见,将来亦不可避免。此事全靠禁绝,必然会有漏洞。”

    张瑞点头,不过这种事,就看执政者抓的严不严。

    政策管控严格,贪腐就会明显减少一些。政策管控松懈,就会腐败泛滥。

    张瑞说道:“孤打算借此次机会,在治下全部郡县推行廉政考察,打击腐败,清查劣绅。”

    关西一直以来都推行高薪养廉制度,官吏军兵都是关西十分令人艳羡的职业。

    这么多年以来,也足够树立恩德。

    是时候让关西所有官民都见识一下雷霆之威。

    只有随时可能失去,才会让这些官员更加感受到官位之珍贵。

    河东官员,薪酬、福利都堪称天下之最,一名官员薪资能抵普通工坊劳工两三人,足够养活全家都衣食无忧,还年年有余。

    这种情况下,他们却敢依旧敢与劣绅勾结,贪赃枉法,未尝不是因为当初张瑞对他们太仁慈,让他们感受不到贪赃枉法的严重后果。

    审配说道:“倡导廉政之风,永远于民有利,能争取民心。某以为可由督察院主导,锦衣卫辅之,稽查天下不法官员。”

    张瑞摇了摇头,说道:“不够,远远不够。改廷尉为大理寺,任命盖勋为大理寺卿。改太常为太常寺,任命裴绍为太常寺卿。以刑部、督察院及大理寺三司共同稽查天下贪腐官员,此三司之中,只要一司官员查到贪污者,三司便皆需予以重视,一同审查。两司定罪成功,便可对官员问罪。”

    审配一惊,只要一司官员检举,另外两司都要交叉审查,这意味着再没有人可以徇私包庇。也意味着审查的官员数量将大幅增加。

    便慎重的问道:“如此,会否导致官员压力骤增,被案牍埋没?”

    张瑞面色凝重,思考片刻,说道:“此三司会审只持续两年。况且,大理寺、太常寺平时亦没有什么政事,这两年便辛苦一些。”

    “督察院主要便是负责监察百官,此乃其本职工作,忙于此事乃理所当然。稍后孤会同副都御史傅巽谈谈此事,视情况为其增加御史数量。”

    审配点头,这次任命的官员十分有深意,显然对于反腐倡廉,丞相思考也周密部署。

    大理寺卿与太常寺卿都是九卿之一,任命的盖勋与裴绍都是元老功勋,且心存浩然正气,能显著匡正官场之风。

    张瑞继续说道:“三司主刑名,太常寺则与礼部一同推行礼教。加强对官员教化,助官员树立廉政之风,使士皆慕清廉朴素,耻贪污腐败。”

    德化与律法的的统一,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官府廉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贪腐永远是符合个人利益的,但千古以来,仍有无数仁人志士选择拒绝贪腐,廉洁克己,便是因为德化使所有人知廉耻,知道廉洁才是道德所倡导。

    这方面,张瑞没有打算搞一个教派,不然直接将贪腐设为宗教原罪,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手段。

    太常寺与礼部则会替代宗教,加强对全国官员的思想教育。

    对于一些贪腐官员,或许这种礼教并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那些还未堕落的官员,这种礼教无疑有防微杜渐的作用。

    贪腐这种事情,除了严苛律法的威慑,周密制度的监察,官员的慎独可能还尤为重要。

    至少从上而下都在倡导廉洁,提倡廉政之风时,所有的贪腐都会变得收敛许多。

    “另外,加强各州按察使司职权,令各州按察使司官员监察下属郡县官员。以两年清查腐败为界,两年之后,若监察御史、锦衣卫、钦察使司官员查到郡县贪污枉法之事,而地方按察使司对其无所察觉。当地按察使司相应郡县官员考核为殿,两年内不得升迁。”

    “若连续两年考核为殿,官降一级。上级官员同样考核为殿,两年内不得升迁。”

    “若连续三年,同一州出现中央查到贪污枉法,而地方不知情。按察使官降一级。”

    最后一点,官降一级都有些轻了。

    年年同一个州、省有贪污腐败,而地方毫无作为。张瑞觉得锦衣卫、监察御史就可以认真调查这个州的官员结党营私问题了。恐怕能牵连出一大片犯法官员。

    张瑞在平静商讨反腐倡廉之际,河东却是陷入了一片刀光剑影之中。

    锦衣卫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而下,只半日便抵达了河东风陵渡。

    而登岸之后,崔琰毫不等待,果断率领二十余骑先行,一个时辰便抵达了猗氏县。

    猗氏县城门前的几名士卒遥遥看见数十名锦衣卫向着城门策马狂奔而来,气势肃杀。吓得大惊失色,连忙大喊道:“散开,都散开,莫要挡着城门!”

    百姓们也听过锦衣卫的赫赫威名,立即退到道路两侧,把通道让了出来。

    数十名铁骑毫不停顿,径直从城门洞中穿过,密集践踏的马蹄声隆隆震耳,卷起的剧烈气流让所有人闭紧了双眼。

    但一同绷紧的还有所有人的心弦。猗氏县发生了什么?让这群锦衣卫如此肃杀出动,他们身上的杀气都已经仿佛要凝结成实质了。

    这可是锦衣卫!只要出动,必然会掀起血雨腥风,而这么多锦衣卫带着杀意出现在猗氏县,怕是要带来无尽的杀戮。

    百姓们纷纷围在守卒身边,意图打探一下内情,看看这些官吏兵丁,是否清楚一些内幕。

    但是热闹的气氛还未升起,就被剧烈的震动所覆灭。

    所有守卒都战战兢兢的望向远方,这如雷霆般的轰鸣声,地动山摇的恐怖景象,是大规模骑兵出动的特征。

    所有人皆随着守卒的望去,只见刚才锦衣卫来的方向,密密麻麻的玄黑色锦衣卫铁骑一眼望不到尽头。飘扬的旌旗,明亮的铠甲,如林的长矛,无不昭示着这支丞相亲军就是来杀人的!

    县卒伍长像是被火烧了屁股,“嗷呜”一声跳了起来,大吼道:“让开,让开,快让路!”

 第四十八章血洗稷山

    在锦衣卫铁骑围城之前,崔琰带着二十余人一马当先冲进县衙当中。

    县衙执勤的所有文武官员,看到身穿云锦飞鱼服的锦衣卫一脸肃杀冲进大门,都吓得两股颤颤。

    猗氏官员十分清楚自己做过些什么,看到锦衣卫进门,所有人都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无数人绝望的瘫倒在地。这一刻,所有瘫倒的官吏都被懊悔充满了肺腑,为什么自己要贪那些豪强的贿赂。

    堂堂正正的位居高位不好吗?见到锦衣卫也不用提心吊胆。

    无数的福利虽不足以让自己锦衣玉食,但也衣食无忧,雍容富贵。

    主簿是县令心腹,强撑着勇气带人向前阻拦,问道:“县衙重地,关乎一县之权威,汝等未经许可何故擅闯?”

    崔琰脚步不停,完全不理会主簿的虚张声势。

    而锦衣卫则没有那么客气,两名锦衣卫立即上前,粗暴将对方推到一旁,大喝道:“佥都御史崔公奉丞相诏令整顿河东政务,让开!”

    佥都御史!

    主簿一身胆气尽散,这意味着督察院与锦衣卫一同巡视猗氏县,所有罪行都会被查的一清二楚。

    进入县衙正堂,崔琰一挥手,下令道:“封存所有文案,羁押所有官吏!”

    “诺!”如狼似虎的锦衣卫立即四散,县衙顿时一片鸡飞狗跳。

    崔琰面色冷峻,站在县衙内平静的看着所有人或战战兢兢,或哀嚎求饶,但就是没人敢暴起反抗。便对河东事态便有了初步掌握,自己特意只带二十余名锦衣卫进县衙,就是看看这些官吏有没有勇气孤注一掷。

    但很显然,这些官吏在中枢注视不到的角落里,蝇营狗苟还有些许胆量。正面敌对中枢刀锋,任何人都提不起勇气。

    内院忽然传来一阵大声的喧哗,很快便有锦衣卫哨声响起,一名名锦衣卫持刀冲进后院。

    片刻后,两名锦衣卫羁押着一名腰系银印的县令走到崔琰面前。

    一名锦衣卫拱手,说道:“禀崔御史,县令意图吞金自杀,被吾等及时制止。”

    崔琰盯着县令腰间的银印,面色肃杀。汉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

    猗氏县县令腰佩银印,说明其秩比千石。关西改汉室俸禄品秩为九品二十七级,所以给猗氏县县按品级是从六品上,令其管理着猗氏县这个人口两万户的大县。

    “汝这寡恩薄义之人,腰佩银印,牧民一方,整个关西四十郡、数百县,满朝文武公卿,地位高于汝者寥寥不过百余人。丞相如此信重于汝,汝就这般回馈丞相?”

    猗氏县县令哀嚎道:“崔御史,某一时糊涂啊,有负丞相重托,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