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时候张瑞闲了下来,这天下也就真正安稳了。

    “让车架准备,立即返回长安。召集各部大臣,内阁阁辅,参与幽州廷议。”

    等张瑞返回丞相府时,内阁阁辅、六部中郎、副都御史、六科给事中、工信司少尹、九卿高官都已到齐。

    在张瑞的改革下,三公九卿制改成了明代的六部九卿制,过渡了中间的三省六部制。

    但在明代,六部九卿只是一个词汇,并不是像汉代一样,仍有九位公卿。

    六部九卿多指六部主官与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

    而在这九位官员之下,还有九位重要官员,分别是太常寺卿:主要负责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

    太仆寺卿:主要负责掌管全国马政。

    光禄寺卿:主要负责祭祀、朝会等宴会的采办准备事项。

    鸿胪寺卿:主要负责外交事宜。

    以及詹事、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等职。

    张瑞因为还未登基,所以鸿胪寺卿之后的詹事府、尚宝司卿、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都未设置。

    当然张瑞也不打算设置,自始至终,张瑞都未想过照搬哪个朝代的制度。

    因而在长安,最位高权重的几位官员分别是内阁辅臣:审配、贾诩、裴潜、司马芝。

    总督丞相府政务、文书的从事中郎:荀彧。

    六部主官:兵部中郎王凌、民部中郎国渊、礼部中郎国礼、吏部中郎王机、工部中郎裴辑、刑部中郎裴俊。

    大理寺卿裴绍、副都御史傅巽、锦衣卫都指挥使赵云、工信司少尹杜畿、提学总台裴琚、太常寺卿盖勋。

    以及从典厩署长丞升级为太仆寺卿的常林。

    这些人基本上就构成了关西朝廷的主要执政团队,唯一还差的就是通政使,这方面只要加强记室参军的职权就足够,记室参军王昶可以随之升迁。

    人到齐之后,张瑞问道:“幽州有何要事?”

    汉末之并州匪政

 第五十五章 幽州六郡十万大军请附

    幽州在汉末的存在感不强,尤其决定北方归属的关键一战,官渡之战中,幽州基本从头到尾在打酱油。

    除了一位对胡虏无比强硬的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外,基本乏善可陈。

    这也是张瑞比较好奇的地方,幽州有什么大事内阁不能决断?

    公孙瓒如今在易京当宅男当的好好的,有张瑞这位盟友在,公孙瓒一点不慌。

    用他的话说:“我昔驱叛胡于塞表,埽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至于今日,兵革方始,观此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凶年。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石,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这位白马将军毕竟有功于诸夏,曾经驱逐叛胡,更与张瑞意气相投。

    只要张瑞扫清诸侯,一统山河。已经被袁绍打成宅男,彻底失去争霸之心的公孙瓒,依旧可以从容献城投降,仍不失公侯将相之富贵。

    所以哪怕刘虞部下众人合麹义共计大军十余万人在幽州攻打公孙瓒,公孙瓒亦从容在易京楼上凭栏远望,品酒观景。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公孙瓒出兵会合,联络信件被袁绍截获,趁势伏击,才使公孙瓒主力尽丧。

    而如今才兴平二年(195年),公孙瓒在易京当中悠哉惬意,打定主意死守,绝不出击。坚信关西二十万大军能够扫平幽州、冀州两地诸侯。

    因而公孙瓒可谓是稳如泰山,张瑞都没有他安稳惬意,张瑞实在是想不出幽州会有什么变故。

    记室参军王昶负责呈转封驳内外奏章,对张瑞介绍道:“幽州鲜于辅遣使上表,请求归顺朝廷。”

    张瑞说道:“这算何大事?准其归附即可。”

    审配说道:“鲜于辅并非直接归附,而是欲为朝廷平定幽州。”

    这听起来是一件好事,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荀彧断言道:“此乃鲜于辅借刀杀人之计。借朝廷威名,削弱公孙瓒势力。使公孙瓒麾下文武骇于大势,迫于大义,纷纷离散。”

    无论如何,在关键时刻捅盟友一刀,都有损道义。

    况且,张瑞对这位盟友还十分欣赏,还期望一统山河之后,公孙瓒能进长安军事学院,向将校们讲授驱逐叛胡的经验。

    尤其在幽州,这位白马将军具有最资深丰厚的对外作战经验。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

    裴潜说道:“某以为绝不能婉拒鲜于辅之请。作为地方诸侯,主动请求归顺朝廷,而朝廷不允,天下英雄,幽州豪杰该如何看待此荒诞之事?”

    张瑞看向贾诩,这位庶乎算无遗策,所料必中的谋士,是张瑞最重要的定海神针。

    只要贾诩开口,便没有判断失误过。

    张瑞问道:“贾阁辅以为,鲜于辅是真心归顺否?”

    贾诩点了点头,说道:“某亲自同幽州使节田豫谈过,某以为其归顺之心不假。”

    随后贾诩说道:“内阁有一份幽州情报,其中有一部分关于鲜于辅,某请发给诸位同僚一观。”

    张瑞点头应允,一名内阁从事便端着一叠纸张走到六部九卿面前,逐一分发资料。

    贾诩说道:“这是鲜于辅详细资料,诸位且先观之。”

    张瑞亦拿到一份,这资料其实是锦衣卫提交给张瑞的,备份之后又下发给了内阁。

    展开资料,张瑞看了看,资料上写着:“鲜于辅,幽州渔阳人,故幽州牧刘虞从事。初平四年(193年),公孙瓒斩杀刘虞,使州郡离心,鲜于辅乃与鲜于银等集结州中军队为主报仇。于潞县之北,斩杀公孙瓒所属渔阳太守邹丹,及其部下四千余人。”

    “乌桓峭王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随鲜于辅南迎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麹义合兵十万共攻瓒,破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瓒所置长吏,复与鲜于辅、刘和兵合。公孙瓒军屡战屡败,乃退守易京。”

    待众人看完资料,贾诩说道:“及公孙瓒败退,鲜于辅为国人所敬重,共推其行太守事,领幽州西部六郡政事。”

    “鲜于辅虽总督幽州六郡,但并无叛逆之心。如今天下雄杰并起,鲜于辅莫知所从。便是田豫劝其曰,终能定天下者,必丞相也。宜速归命,以免祸期。鲜于辅乃坚定信念,遣田豫出使长安。”

    众人听完,纷纷点头,如此看来,的确不像是诈降。

    有些人是否有雄心壮志,一两句话就能看出来。

    总督幽州六郡,若是如刘备、孙权一般枭雄,绝对不会出现“莫知所从”的情况。

    张瑞在这方面深有感触,为什么要从属于别人?生逢乱世,有军队、有钱粮、有人才,当然是奋武扬威,一统天下啊。宁做鸡头,不为凤尾!

    可是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张瑞这种想法才是特殊。

    遭逢乱世,当然是找一个强盛的势力,托庇于对方羽翼之下,从而跟着英君明主一同打下天下,安稳封侯拜将,富贵荣华。

    这也是为什么刘秀一起兵,就有无数人带着部下部曲前去投靠。瓦岗寨强盛,四面八方投靠者络绎不绝。李唐有鲸吞之势,天下豪杰纷纷归附。

    对大多数人而言,大树底下好乘凉才是谋生至理。自己带着几万人横扫天下群雄,杀人百万,登基称帝,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或许袁绍、曹操、刘备都想过一统天下,但其他那些小诸侯如汉中太守苏固、豫章太守华歆、北海太守孔融,绝对没想过一统天下之类的壮举。

    包括兖州刺史刘岱这种坐拥一州的大诸侯,在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时,也是被两家逼迫,不能决断,惶恐向程昱咨询,自己应该向谁亲善。脑子里完全没想过自己也是一方刺史,能扫平这两方强阀。

    如今的局势很明显,若同意鲜于辅所请,这位幽州从事,就会挟朝廷之令逐渐剪除公孙瓒羽翼,最终抚平幽州战事,然后奉幽州六郡及近十万大军归顺朝廷。

    幽州辽西郡以西郡县皆可顺利归附,张瑞只需要派兵剿灭辽西、辽东、乐浪、玄菟等地的各方胡虏即可。

    但是偏偏这种波澜不起的美好结局,却令满堂公卿眉头紧蹙。

    汉末之并州匪政

 第五十六章左骁卫大将军广武县侯

    令满堂文武皱眉的不仅仅是背信弃义,十万大军,幽州六郡,比一个公孙瓒重要太多。

    鲜于辅的态度才是朝廷最关注的事情。

    审配最为慷慨忠烈,率先开口说道:“鲜于辅因私仇而废公事,此事绝不可开先例。他凭何敢要挟朝廷?是否若朝廷不允其平定幽州,他便拒不归顺?某以为,必须将鲜于辅调离幽州!没有商量余地。”

    裴潜皱眉,问道:“如此恐将鲜于辅推向袁绍一侧。十万幽州大军,若与袁绍联合,将会影响天下大势。”

    虽然两者意见相反,但这也是召开廷议的意义,道理不辨不明。

    总要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张瑞看向荀彧,问道:“文若是何意见?”

    荀彧谨慎说道:“二位阁辅所言皆有道理。鲜于辅所部十万幽州军归属,将极大影响天下形势,还是要极力拉拢。但若鲜于辅因此便居功要挟朝廷,某以为绝不能姑息其猖狂之志。”

    贾诩点头,说道:“臣附议。”

    归根到底,关西大军有信心凭借自身实力碾碎天下所有叛军,奋武扬威,一统山河。

    鲜于辅的投靠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关西精兵强将无数,给满朝文武提供了无比坚厚的信心。

    那就是当今天下,没有任何势力有资格同关西谈条件。大不了双方战场上相见,以刀剑定结局。

    有群臣这坚定的态度,张瑞内心轻松从容,问道:“卿等以为当如何答复鲜于辅?”

    荀彧说道:“既然朝廷态度已定,不允鲜于辅平定幽州,总要试试鲜于辅态度。”

    “幽州使节是田豫?”

    贾诩点头,说道:“正是田豫,此人本公孙瓒部将,公孙瓒败退之后,降于幽州大军。鲜于辅素与田豫相善。及其被国人推为太守,便任命田豫为长史。亦正是这位田豫,成功劝鲜于辅归顺朝廷,并代其出使长安。某以为与田豫相谈,便可知鲜于辅态度。”

    “那便召田豫过来,一并与诸卿谈谈。”

    等候田豫期间,张瑞笑着说道:“孤令长安学宫创办一所附属启蒙学堂,一所附属学堂。教导幼子读书进学,诸卿家中子嗣都可入学。望诸卿莫要溺爱家中子嗣,要及时进学才是。”

    众文武都是当了父母的人,对家中子嗣教育亦是颇为重视,纷纷应诺,然后闲聊起来。

    审配说道:“听闻裴阁辅家中幼子裴秀生而聪慧,博学强记,无文不通?若是进入学堂,必然亦如裴阁辅一般人中龙凤。这裴氏当真是世有俊杰啊。”

    裴潜笑着回道:“不敢当,不敢当。贾阁辅方才是代代头角峥嵘,长孙贾模,聪敏睿智,允文允武,听闻已经能弯弓习射。”

    殿内欢声笑语,势力后继有人,总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