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哪怕蜀国的五虎上将,出身幽州的张飞也无法与田豫相比。

    其最用兵如神的一战是成山之战,这一战不仅显示出了田豫对陆上地利的高度掌握,更对沿海口岸,季风洋流,两栖登陆具有非常高明的理解。

    这一切让田豫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一个封建愚昧的古人,反倒像是一位后世高度专业化的军队将官。

    成山之战爆发在太和六年(232年),公孙渊反叛,魏明帝令田豫持节,都督大军征讨。

    结果孙权派将军周贺率领一支规模浩大的舰队前来支援并且采购战马,浮舟百艘,甲士万人。

    魏明帝惧怕敌军众多,诏令田豫退军。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田豫果断拒绝魏明帝的命令,没有带着军队后退,而是带着军队来到成山。

    田豫审视天时地利后,断定“岁晚风急”,东吴舰队必将顺着季风洋流返回东吴。

    而此时渡海,一旦遭遇风浪,东面无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避浪。

    成山地势平坦,无藏船之处,舰队只能依傍岸边行进。他观察好地形,在各个山岛的险要之处,布置军队防守,他亲自到成山,登上汉武帝所建的楼观。

    东吴舰队返回时,果然遇到大风,船只大都触山沉没,幸存者飘荡到岸边,无处逃窜,全军为田豫所俘虏。

    起初军中将士都讥笑田豫不知兵,竟然在空旷平坦的平地上等候敌军。

    结果,成山一战证明了田豫无与伦比的远见卓识。

    田豫的这种才能对将来的幽州战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伐辽东、伐辽西、伐高句丽都要大军远出上千里,水陆大军并进。

    有田豫在,能保证大军充分掌控地利。

    只要补给不出现问题,大军能找到水源,坚韧弘毅的府兵在战场上能轻松击败所有敌军。

    归根到底,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行军永远排在打仗之前,能保证行军顺利,中原大军抵达战场,顺利砍碎其他胡虏都不是难事。

    有田豫及毌丘俭作为徐荣的左膀右臂,打回徐荣的故乡玄菟郡,指日可期。

    想到徐荣,张瑞对王昶问道:“徐荣的北庭军队组建如何?”

    王昶回道:“早已整训完成,其对匈奴屠各部落发起攻势已有月余,只是不知如今跑到了何处。”

    不要笑话王昶。

    朝廷掌控不了前线的军情很正常,这也是为什么和平时期的皇帝对边军将领格外防范的原因。

    他们带着军队远出上千里,杳无音讯,谁知道他到底跑到哪里干什么去了。

    可是前线将领也有难处,带着数千铁骑一路追亡逐北,大雪满弓刀。只有向导知道全军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信使离队连大军主力都找不到,更何况远出上千里向朝廷报信。

    李广领着数万骑兵都能在塞外迷路,想让信使孤身一人在陌生且风景数百里一模一样的塞外草原上准确找到回去的路,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张瑞只得问道:“最近一次回讯是什么时候?”

    “九日前,信使捷报,大军已过受降城,徐荣率领一千铁骑,三千胡骑,正在追杀屠各本部青壮。”

    受降城,这是一个不应该被诸夏遗忘的名字。

    这个城池记载着太多诸夏军事上的辉煌功绩,也最能体现长城的进攻性意义。

    受降城又称三降城,唐时亦称河外三城。汉朝时为外长城进攻系统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控制了漠南,使后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但凡有人说诸夏大军一直龟缩在长城以内,看着长城外胡虏耀武扬威,都是对受降城的亵渎。

    徐荣已经追杀过了受降城,说明大军已经遥遥北出长城数百里。

    这片区域,从熹平六年(177年)八月,汉军三路北伐鲜卑惨败而归以来,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诸夏大军踏足。

    在这个汉室百姓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二岁的年代,胡虏一代人的寿命只会更低。足足有一代人,对这片土地充满陌生。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是本地胡虏,哪怕随军的三千胡骑也不熟悉附近地形。

    名义上徐荣全军是四千骑,但是因为军纪不严,落队、迷路的胡族骑兵必然也不在少数,能一直跟在徐荣身边的骑兵,能有两千多就极为不易。

    张瑞关切的问道:“战事可还顺利,徐荣不会惨败于塞外吧?”

    荀彧笑着说道:“丞相多虑了。徐将军特意选春季用兵,便是攻敌于最虚弱之时。”

    “读史使人明智,汉匈大战,为我诸夏将校提供太多经典教例。”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

    “其明年春,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馀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

    “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馀里,击匈奴。”

    这一排排的“其明年春”,昭示着胡人的悲哀。一到了春天最虚弱的时候,十余万全副武装,剽悍雄壮的汉军骑兵,就会准时操着长矛大刀出现在草原上,对所有匈奴部落给予血与火的洗礼。

 第五十九章追亡出塞北大雪满弓刀

    诸夏选择春季出兵草原,有几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当然是因为此时匈奴马瘦。冬天的时候,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面临饥饿和严寒,中原王朝却可以在这个时候用存储的粮食养马练兵。

    等到开春的时候,中原开春早,战马甚至可以吃上第一茬青草后,再带着一冬天养起来的膘肥体壮的身体就驮着骑兵北伐,而此时的草原,刚刚化冻,人马都挨冷受冻了一整个冬天,瘦弱疲乏。

    秣马厉兵中的秣马就是指为战马养的膘肥体壮。

    双方此时交战,骑兵的战斗力有天壤之别。中原骑兵能轻松实现战力上反超游牧骑兵。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此时的草原部落都分散在各处。

    游牧民族,之所以称为游牧,是因为他们平时并不是长期聚族而居,待在一块牧场。

    寒冷的气流从西伯利亚冰原南下,经过塞外草原时,若这些牧民仍带着牛羊待在平原上,人与牲畜都会被大量冻死。

    长期的游牧经验,让这些牧民知道在秋季时,一定要将畜群赶到距离山区较近的秋季牧场放牧,同时收割牧草晒干备用。

    在冬季到来之前,牧民会将畜群赶到山区避风,山区没有什么草料,畜群就只能依靠秋季储备的干草和体内储存的脂肪熬过寒冷的冬季。

    所以中原骑兵春季发起攻势,这些游牧民族都还带着瘦弱的牲畜在迁徙返回春季牧场的路上。

    这时候哪怕匈奴单于也不知道各个部落究竟在什么位置。

    在迁徙途中的游牧部落,遭遇神兵天降的中原骑兵会有什么结果,就可想而知。

    当然,到了秋季,这些游牧民族也会一改受欺负的悲惨境遇,兵强马壮的游牧铁骑,会主动在秋季南下劫掠中原,比闹钟还要准时。

    这时候中原如果不够强盛,就准备好“防秋”吧。

    究竟是春季攻势还是防秋御敌,取决于中原王朝是否强盛。

    毕竟组织大量铁骑远征,不论胜负都是一件亏本赔钱的事情。

    游牧民族实在太穷了,中原出兵得不到什么经济利益。

    但草原南下劫掠,只要不是败得太惨,主力尽殁,就是大赚。

    而哪怕草原大军死伤十几万人,也不是什么坏事。除了当时的草原霸主会被其他部落取代。其他不会有任何变故。

    对草原整体而言,还减轻了草场的负担,游牧民族又可以安心生活二十年,不用为食物发愁。

    二十年后,草原人满为患,食物供给不足,则再次组织大军南下,试一试中原王朝是否依旧强盛。

    打输了,再死十几万人,大家继续在草原上过没羞没臊的繁衍生活。

    而一旦中原王朝陷入了虚弱,大军劫掠成功,那就彻底实现了一夜暴富。草原的整体财富会骤翻数十上百倍。一直持续到中原王朝崩溃,新朝建立。然后大家就等着年年被十几万中原铁骑拿着长刀大斧问候吧。你若安好,便一刀劈死!

    而之所以新朝建立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最关键是因为新朝建立之初,朝廷能掌控的户籍远远超过王朝末年。

    便比如关西,人口只有区区千万人,只有汉室的五分之一。

    但张瑞能直接强力掌控这上千万人,税收征到每一个个体,兵役均摊到每一户家庭。

    所以关西府库要比汉室还要富裕,军队规模比东汉还要庞大。

    周围的胡虏在此时只能选择学习一项歌舞技艺,使自己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有充沛的府库支撑,徐荣打败屠各部落,变得理所当然,不值一提。

    至于用什么手段打败的屠各部落,是汉武帝那种泰山压顶似的庞大攻势,还是李靖那种三千铁骑突袭,以点破面。全看将领风格,自由发挥。

    很显然,这方面,只要君主不过分干预,前线将领的指挥都比较专业。

    当初张瑞将北庭镇抚使事务托付给了徐荣,首项考验就是让徐荣自己想办法收复五原郡。灭屠各一战,张瑞早就将作战自主权交给了徐荣。

    王昶向张瑞介绍道:“灭屠各一战,徐将军变化若神,因敌制胜,实在是精彩非常。”

    “屠各诸部分散,北庭将图进取,徐将军乃于雁门郡召集诸胡部落。骑兵数万,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旌旗蔽天,声势浩大。”

    “然屠各皆嘲笑徐将军迟钝,有此声势,屠各部落焉能不知?于是各部准备秣马厉兵,与北庭一战。”

    “但徐将军却亲率骁骑三千,自朔方郡出其不意,直趋九原以逼之。”

    “雁门郡在五原郡以东数百里,中间隔有云中郡。而徐将军却自五原郡西方之朔方郡杀出。屠各毫无防备,见朝廷大军突至,尽皆大惧。”

    “屠各豪酋纷纷顾相谓曰:中(和谐)国若不倾国而来,徐荣岂敢孤军而至?”

    “于是屠各部落一日数惊,皆以为西方有我关西二十万府兵,东方有数万胡骑。各部牧民惊惧溃逃,诸部叛离。”

    “而后徐将军五战五胜,将屠各驱逐出塞北。“

    “大军既胜,雁门郡胡骑再无远征怨言,争相追逐,以掠夺屠各财富。”

    “胡骑未经战事,一直养精蓄锐。因而徐将军择其中精锐三千人,随其中军千人杀出塞外。”

    张瑞满意的点头,这也应了自己所想。

    只要自己不隔着数千里进行微操,给前线将领足够的作战指挥权,这些征战多年的沙场宿将通常都能奏以捷报。

    以少胜多的战役之所以那么出名,就是因为以少胜多实在是太难了。

    所有军事家与名将都推崇一句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孙子兵法·行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