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淮就是许褚的家乡沛国,另一位谯县豪强曹仁也曾经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

    沛国、汝南、陈国、梁国等豫州郡县豪杰听到许褚就感觉畏惧害怕。

    可是这种战力顶流的豪强,也就只能精疲力竭的守住坞堡,对上万贼寇无可奈何,任由其来去自如。

    但若身份替换,如果上万贼寇遇到三千汉军,恐怕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

    至于驻扎在兖州、豫州的十余万关西大军,已经成功实现了贼寇闻风遁逃的地步。

    高顺、张辽还未派兵征绞匪寇,各地的匪寇就已经纷纷南逃,去投奔袁术了。

    没有哪个匪寇会神志不清,觉得自己能挡住关西十几万大军的围剿。

    许褚在丞相府待了许久,才得以见到张瑞。

    不过许久未敢有任何不满,立即恭敬的行礼,拱手拜道:“许褚拜见丞相,恭问丞相金安。”

    张瑞随和的一笑,说道:“孤安,免礼。孤适才有要事被耽误,等焦急否?”

    许褚连忙回道:“丞相政务倥偬,能得见丞相已是甚幸。”

    张瑞坐到床榻上,端起蔡琰送过来的清茶喝了一口,笑着说道:“政务倥偬可真是不假。这半月以来,孤几乎片刻不闲。”

    感叹一句,张瑞问道:“汝对陈王刘宠如何看待?”

    沛国与陈国一衣带水,而许褚的家乡谯县,就直接与陈国接壤。

    许褚作为地方豪强,对陈王刘宠有所了解,说道:“陈王宠有勇,善弩射。”

    张瑞莞尔一笑,这还真是充满武将特色的回答,便说道:“不谈勇武,陈王名声如何?”

    作为陈王刘宠的近邻,许褚对陈王的印象才能最接近陈王的真实形象。

    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局限性,统治者无法直接观察地方,只能通过物议情报,来了解一个地方。

    许褚这才发觉自己回答显得有些憨,丞相又不需要以武力争雄,怎么会像自己一样专注于武力对比?

    便立即答道:“陈王以勇闻名,除勇力之外亦曾如丞相一般开仓放粮,救济斯民。”

    想了想,许褚补充道:“然仁义之名,远不如丞相被誉为当世圣人。”

    “当世圣人?”张瑞问道:“何人之言?”

    “某之州人三君之一陈纪,月旦评许邵等海内名士,皆曾言丞相承天之命,一扫宇内,救济斯民,秉统天机,思齐先代,殊异贤者,为当世圣人也。”

    张瑞淡淡一笑,这些清流名士,真是将清谈演绎到了极致,抓住一切机遇刷名望。

    不过这种情况,对张瑞未尝不是一桩好事。

    张瑞儒家第三位圣人的地位,总要有人提出来。这方面张瑞不可能自己去宣扬,想要广为人知,就必然要由这些名士之嘴说出。

    许邵的月旦评能够评议当今天下士人,但说他能够评价一人为圣人,并被引进儒家典籍,与周文王、孔子并列。那实在是太高估他了。

    所以豫州的士人联袂而动,一起提出张瑞为当世圣人的说法,然后依靠众口铄金将此变为统一。这是借着张瑞的威名,在给自己狠刷声望。

    将来世人讨论到张瑞的圣人之位,就会谈到首提这种说法的名士,陈纪、许邵。

    百姓、士子、豪强们不信官府公告,但对这些名士的话语却尽皆奉为圭臬。

    便比如眼前的豪强许褚,他并不知道海内名士们为什么尊崇张瑞为当世圣人,甚至连张瑞赫赫有名的四句真言也没怎么理解。

    但这不妨碍,他觉得名士们说的对,陈王刘宠就是声名不如丞相的当世圣人。即使他对张瑞文治方面的名声两眼一抹黑。

    众口铄金,随着名士们提出这种观点,普通百姓会迅速接受,并强化其概念。

    三五百姓坐在一起,几杯黄酒下肚,立即就会开始讨论天下大势,上到诸夏千古,下到群雄逐鹿,乃至各方豪杰。哪怕平日里最沉闷得闷葫芦,也会滔滔不绝,发表一下自己对政治军事的看法。诸夏苗裔,五千年了,这个习俗从来未改。

    谈到张瑞,会立即有人高声论断,张瑞这个人英雄了得,是当世圣人!

    至于为什么是当世圣人,百姓们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依旧能十分自豪的说,名士XX,XX,也是这么认为的。

    其他人想反驳,就要拿出同等的论据,哪位名士曾经大骂张瑞,将其扁的一文不值。

    反正儒家清流们大概是没这个勇气跳出来大骂张瑞禽兽不如的。

    而其他诸子百家,在张瑞废黜儒术,鼓励百家争鸣的背景下,都受益良多,更不会跳出来骂张瑞。

    因此张瑞当世圣人的形象正在儒家名士清流的推动下,迅速被世人所接受。

 第七十六章魏王依旧在只是非故人

    当世圣人的形象对张瑞益处极多,比如这次的加九锡之议,便非常顺利。

    海内承平,没有物议之声,四方豪杰也不觉得张瑞作为当世圣人身加九锡有什么不妥。

    当然反过来,身加九锡之后也在加强张瑞的威名。都身加九锡了,谁还敢说张瑞不是圣人?不是圣人,为什么会有九锡之尊,登荣之宠?

    也正是借着如今威名正盛,张瑞打算解决陈王刘宠的事宜。不能放任这位诸侯王一直在地方拥兵自重。

    张瑞对许褚问道:“若孤将陈王刘宠调离,汝以为淮泗豪强会跟随陈王起兵否?”

    这也是张瑞特意召见许褚的目的,只论军事实力,陈郡不足以与朝廷对抗。但朝廷顾及豫州形势,豫州毕竟是不战而降。没有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很多顽固份子并不死心。而且这种投降也并不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若陈王刘宠起兵叛乱,必然会有豫州野心家参与合流,恐怕会使刚刚安定下来的豫州再次卷入战火。

    作为豫州豪强,许褚的看法能代表很多豪强的态度。

    许褚斩钉截铁的答道:“陈王刘宠不会叛变?”

    “哦?”张瑞好奇的问道:“为何?”

    “因为骆俊不会应允!”许褚解释道:“陈王刘宠虽然名噪一时,但陈王并不直接掌控陈郡,此乃汉制。诸侯王只有封爵之名,食邑之利,而无裂土之实。”

    这里又关乎两汉的军正制度,两汉都以汉为名。西汉、东汉,只是后人为了方便记忆给与的名字,事实上两汉的国号一模一样。

    但除此之外,两汉在军政制度、经济基础、税收形式方面都尽不相同。

    东汉的诸侯王并没有西汉诸侯王那么大的权力,一手掌控封地军政、人事、财务大权。

    东汉的诸侯王以郡为国,并无执政权与军权,亦不治民,只是食租税而已。但即使食租,也不是王国全部田租。自明帝之后,诸子为王,皆减旧制,各只食租谷二千万。对于诸侯王来说,王国、侯国只是食邑等级。

    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封地更大的列侯,真正掌控军政大权的是诸侯国国相。

    国相由中央任命,对诸侯王没有任何臣属关系,反倒要监督、教导诸侯王的言行,地位与地方郡守没有任何区别。

    汉末三位最著名的国相分别是济南相曹操,济北相鲍信,以及陈国相骆俊。

    在担任国相期间,这三位名臣都做到了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堪称一时之能臣。

    尤其曹操,在担任济南相期间,尽展能臣之风采,完美符合后人对他的印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济南国在汉末的时候已经彻底混乱不堪,官员、奸吏、豪强互相勾结,最严峻的是这里设立了六百多种淫祀,假借淫祀对百姓敲骨吸髓般的疯狂剥削,百姓已经彻底活不下去了,饿殍遍野。

    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任济南相不敢管理。但就是济南相曹操,彻底扭转济南国形势,济南全郡贪官污吏,大小豪强,咸皆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然后曹操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正是曹操在青州济南国的这次毁灭淫祀的事迹,才有了后来曹操能劝降百万青州黄巾军的资本,也是为什么青州军只听从曹操一人命令,连曹丕都不搭理。

    可以说曹操的文治武功,张瑞非常的欣赏,对曹操的雄才大略,也非常佩服。若非《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都详细记载了曹操的屠杀行为,曹操就是张瑞最欣赏的汉末英雄。其次才是孙策、刘备。

    三位国相中,骆俊与曹操截然相反。这位国相没有曹操那么显赫的文治武功,但仁厚爱民却与曹操是两个极端。

    在骆俊治理下,陈国社会安定,百姓对骆俊的政令乐于顺从。官民相安,农民勤事生产,天公作美,粮食连年丰收。

    别的地方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只有陈国境内家家户户安居乐业,有吃有穿。

    邻近的郡县群雄割据,战争频繁,导致民不聊生。骆俊居安思危,协同刘宠做好防御,保障民众的安全。

    临郡沛国贼人横行,连许褚这种豪强都被困在坞堡当中,汝南黄巾军也曾与鲍洪大战于葛陂湖周围。两地都因与陈国相近,灾民纷纷涌进陈国境内。

    骆俊对外来的饥民,像对待陈国的百姓一样慷慨解囊,满腔热情。下令打开公仓,将粮食拿出来分发接济。致使数以万计濒于饿死的难民能够活下来。

    骆俊还把自己的薪俸捐献出来,缝置了大批衣服,施舍给受冻的灾民御寒。

    也正是因为骆俊的约束,陈王刘宠并未能参与群雄逐鹿的争霸战争。

    许褚向张瑞详细介绍了骆俊的情况后,说道:“骆国相爱民如子,不会允许刘宠因一己之私将陈国所有百姓拖入战火。尤其朝廷改封陈王为其他藩王,乃朝廷之权。骆俊为朝廷之官员,而非陈国之臣属,必会维护朝廷权威。”

    张瑞满意的点头,经过许褚对家乡风物的描述,张瑞对豫州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说道:“善,听君一席话,孤信心倍增。”

    次日朝廷正式发布诏令:“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陈王刘宠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封魏王以彰显烈。”

    “陈国相骆俊,忠素内外,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升豫州承宣布政使。”

    魏王以魏郡为封地,随着朝廷政令发布,自此魏郡便更名为魏国,与一旁的赵国为邻。

    魏郡的富庶无需多言,河北最繁华的城市邺城就是魏郡郡治,日后将作为魏国国都。

    用这么富庶的郡国作为刘宠封地,就是要确保陈王能够接受这份任命,离开陈郡。

    “是时诸国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者甚众。夫人姬妾多为丹陵兵乌桓所略云。”

    黄巾之乱以来,诸侯王已经拿不到封国赋税。便比如曹操掌控兖州,就不会同意将济北国赋税交给济北王。

    而刘宠若是接受了魏王封赏,以魏郡之富庶,无论如何都不会缺少刘宠这两千万钱的俸禄。

    用两千万钱换刘宠离开陈国,放弃乱世以来掌控的军权,从而令朝廷进一步掌控豫州,张瑞觉得非常划算。

 第七十七章出兵三十万

    前往豫州颁布政令的是新任锦衣卫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