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人最勇猛的将军,最精锐的军队,都已经败在了乌桓手下。于是乌桓人洗刷了当年对公孙瓒的恐惧,十年过后,一代青壮主力的更替,乌桓骑兵也不记得曾经作公孙瓒画像,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的景象。

    当初远窜塞外,如今牧马塞内的差距,给了乌桓骑兵太多信心。

    于是乌桓主力进入塞内,想复现当年乌桓峭王纵马幽州的壮举,数万铁骑滚滚越过卢龙塞防线,扬起大片烟尘。

    正如诗词所言: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禁军斥候发现乌桓铁骑入塞之后,连夜抛弃五万乌桓牧民,佯装撤退,辎重、金银、马鞍、骏马遗落一路。

    大军从边塞长城,一直撤退到渤海海岸。

    乌桓人疯狂强夺着一路遗弃的财富,追逐到了右北平最南侧,直到在海岸旁看见列阵等候已久的精锐大军。无数面旌旗在风中猎猎飞舞,旌旗下严整的队列甲光曜日,长矛如林。

    五月初,幽州捷报传回长安,四万余乌桓骑兵除了寥寥数百人,抛弃战马,在崇山峻岭间爬山路而逃外。剩下的四万余乌桓人,被斩首一万三千级,俘虏两万九千余。

    在乌桓主力南下时,卢龙塞内只有三千乌桓把守。

    乌桓人以为三千人,如果被攻击,无论如何也能坚守到大军主力回援。

    但乌桓实在高估了自己一群胡人的守城水平,赫赫有名的天下雄关,只坚守了一天,便被禁军攻下。

    在短兵相接的城墙争夺战中,乌桓人的刀剑对着明光铠要疯狂砍刺多回,才有可能破甲。

    而身穿皮衣、皮甲的胡人,面对禁军横刀,却只一瞬间就会身受重创。

    卢龙塞的重新收复,使禁军顺利完成了对乌桓人的包围。

    被围困的乌桓人不得不一次次尝试冲击步兵的堂堂之阵,死伤无数,军心崩溃下,被禁军铁骑一路追杀,横尸数十里。

    解决了塞内的乌桓主力,田豫、阎柔等幽州将领立刻率军远出塞外,清扫主力尽丧,虚弱不已的乌桓部落。

    掳牛羊战马两百余万,乌桓男女二十多万人。塞外的乌桓人为之一空。

    看完奏折,张瑞叹了口气,对一旁的首辅审配感慨道:“掳乌桓男女二十余万,塞外牧场空置,在乌桓北方的鲜卑必将趁虚而入,占据乌桓牧场。无需二十年,禁军又要北上,征伐日趋强大的鲜卑。”

    审配宽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陛下不必过虑。人力终有穷时,幽州三郡,诸夏百姓死伤无数。大量郡县内,空无一人。我诸夏也在恢复生机当中,连塞内都一片空荡,实在无力填满塞外之地。”

    张瑞点了点头,将奏折放到一旁,说道:“关于恢复生机,我诸夏文明先进,不应落后于一群游牧胡虏。然边疆地区,往往数十年后,胡虏强盛,而诸夏陷入虚弱。汉室一朝,鲜卑无岁不侵,巅峰之时,岁寇三十余次。此缘由在何?”

    审配躬身,说道:“此乃豪强侵蚀所致。同样生育人口,鲜卑各部人口一目了然。而我诸夏人口,却被豪强所隐匿,田地被豪强所兼并。边疆僻远,中枢监管不力。故豪强猖獗,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此边疆收不到赋税,统计不到户籍。方显虚弱,被胡虏所侵。”

    这道理张瑞不明白吗?

    不,无数谋士,智囊团早已帮张瑞分析的明明白白。

    只是这句话,需要由首辅提出,成为朝堂共识。

    张瑞点了点头,问道:“首辅以为,当如何强化朝廷对边疆掌控?”

    审配知道自己责任所在,因而起身肃立,郑重的说道:“臣请朝廷允许清查幽州人口,丈量土地,肃清豪强劣绅。”

    “可。”

    于是建康三年,在朝廷首辅审配的推动下,孟朝立国半年,初步拉拢人心,稳定局势后,首次清查人口,统计田籍,在秋收时节自幽州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帷幕。

 第二十三章幽州叛乱的恐怖后果

    朝廷诏令抵达幽州时,正逢冬麦六月丰收时节。

    虽说古来一直流行秋收一词,但冬麦的收获季节一直是在六月中下旬。炎炎烈日下,挥动镰刀收割麦子,也成为诸夏农村百姓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朝廷立朝之时,皇帝便诏令免除天下农税一年。

    幽州百姓切切实实都感受到了朝廷稳定的好处。免税啊,这是真真正正的免税。

    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借口上门征收一粒粮食,皆可到官府状告。无需等候,无需问刑,私自征税者,斩立决。

    一颗颗人头就当着百姓的面,在村舍乡里之间砍了下来。

    历经混乱多年,赋税沉重,饿殍遍野,以草根泥土为食的幽州百姓,终于能够在私仓里堆积薄薄一层粮食了。

    虽然这微薄的粮食不足以让全家饱腹,但总算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能熬到明年,看看世道是否会有所转变。

    这种惨淡的人生,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常态,只能熬一年是一年。期望命运能发生转机。

    若朝廷公卿们垂怜,减免一些赋税,分发一些粮食,他们还能稍微喘息一下。

    若遭遇天灾人祸,这些人就立即家破人亡,或饿死在田野,或成为流民。

    好好的国家怎么会变成这样?任何干旱水灾就导致无数百姓活不下去,曾经富庶繁华的帝国,变得虚弱不堪,仿佛稍微有点磨难,就会轰然倒塌?

    答案很明显,无数豪强侵占了绝大部分的土地。曾经天下大部分田地归百姓所有,百姓们可以安稳无忧,缴纳如山如海的天量赋税,所以帝国繁荣昌盛。

    可是随着无数豪强们的侵占,郡国九成的土地被豪强霸占隐匿。百姓们依靠剩下的一成田地,却要缴纳近十倍于当初的赋税。百姓怎能不家破人亡,帝国怎能不虚弱腐朽。

    唯一肥硕的这些豪族,也会因为帝国的倒塌,而在异族铁骑下被蹂躏欺凌,**妻女。

    这种结局一次次上演,豪强们却从不知悔改。就能知道这些豪强士绅,并非一个整体。因为整体会有救亡图存的意识,而这些散沙一样的豪强却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

    每户豪强都以为,天下那么大,自己多侵占一点,不会有问题。日侵月蚀,整个帝国就变得千疮百孔。

    他们唯一可能会联合起来的地方,可能就是抵抗朝廷试图对他们的挽救。

    当朝廷下令抑制兼并,给天下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些愚蠢的豪强,会因为自己利益受挫,而联手反抗,导致政令不通,帝国最终在腐朽中轰然倒塌。带着这些趴在帝国身体上吸血的肥虫,一同化为灰烬。

    六月,官府昭示百姓将统一幽州、并州政令,百姓平均授田。

    幽州凡十五岁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露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

    拥有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丁牛(4岁以上)每头受露田十五亩亩,一户限四头。耕牛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授田按现有丁口计算。“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授业田为世业,允许买卖其一部分。即一户百亩以下的土地不允许售卖,超过百亩盈余的土地才允许出售。

    这是关西均田制法令的进一步完善,已经几乎等同于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实行“均田制”的诏令。

    当然,这是第一条政令,完全是为了收拢幽州百姓之心。同时安稳幽州豪族,不使其叛乱。

    因为战乱导致官府手中有大量荒田,足以满足百姓授田所需。

    政令一颁布,幽州百姓欢呼雀跃。

    刚刚经历了朝廷免税,能挣扎煎熬到明年的百姓,对明年生活充满了希望。历经数十百年的腐朽,幽州百姓们已经完全想象不出来,家家户户有百亩良田是什么样的情景。明年秋收后,家中该存有多少粮食。

    这时候,百姓都安心待在家中,等候官府上门授田。

    就算豪强们强拉硬拽,也休想将这些百姓拉上战场,与朝廷对抗。

    七月,官府在初步授田,取信于民后。

    忽然颁布一份政令,“限婢令”。

    限田限婢,并非孟朝首创,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便联名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可在封地占田,列侯在长安占田,公主在县、道占田,及关内侯、吏民占田,均不得超过三十顷。诸侯王可占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占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

    但此议因不利于官僚贵族,故未能贯彻实行。

    庆幸的是,在孟朝幽州并没有什么能阻碍朝廷政策的顽固势力。

    于是朝廷颁布了最严格的限婢令,列侯以下蓄奴婢百人以上者,以谋逆罪判处。

    这一刀无疑是砍在了幽州豪族最重要的大动脉上,豪族有良田万顷,若没有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部曲进行耕种,那这些良田还有什么作用?

    尤其幽州、并州统一了税收法令,田亩累进制收税,千亩以上的土地十税其八。

    这可真是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

    政令一下达,幽州六郡,二十余位豪强揭竿而起,传檄天下:孟贼张瑞,暴虐无道,残害百姓,甚于董卓。篡朝夺位,祸加至尊。幽州豪杰,感大汉四百年之恩,起兵讨贼,反孟复汉。

    幽州二十余位豪强各拥部众,多者四五千人,少者亦有六七百人。又联结山林间强梁与塞外鲜卑等名王,举兵十余万,掀起规模浩大的叛乱。

    举国天下的豪强都看着朝廷打算如何应对。

    但朝廷对此并未发表任何诏令,既未发檄文自证清白,也未在道义上指责幽州豪杰。

    只是派左武卫禁军封锁了幽州冀州一线,右骁卫禁军切断了并州与幽州之间的联系。

    一连两个月,幽州好像被隔绝于中原之外,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

    唯独在冀州、幽州边境间的百姓,曾经有一段时间传出一个令人惊悚的消息,流经幽冀两州的易水河接连数天一片血红,完全无法饮用,水中全是血腥味。

    但当冀州豪强派人详细询问时,这些百姓又矢口否认,打死不肯承认曾经传出过这种消息。

 第二十四章易水河浮尸(今天加更)

    易水河,或许是因为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原因,这条河流总让人心怀悲怆,带来伤感。

    在建康三年,这条河流再次吸引了举国天下所有世家豪强的关注。

    为什么百姓曾经谣传,这里变成了一条血河。又为什么,所有百姓又众口铄金的矢口否认,眼神惊恐闪躲?

    尤其朝廷还封锁了幽州对外的一切联系,这一切导致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在无数关东豪强的头上。

    那些有阴谋规划,意图不轨的豪强,更加惴惴不安。

    朝廷究竟打算如何应对幽州豪强叛乱?是招抚安置,还是强势平叛?这关乎所有人选择应对朝廷的态度。

    孟承秦汉遗风,世道百态,大抵相同。

    如今孟朝经历的一切,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清查户籍,度田核检,在大汉光武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