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瑞目露惊讶,看向苏则,问道:“莫非卿打算统合西域各国?”

    苏则笑着点头,说道:“此次征贵霜,臣打算率两万大军出征,再征调乌桓、车师、高昌、且末等十国军队,共计三万胡骑随军征战。”

    被苏则笑容传染,张瑞也面带笑意。在史书上经常看到的胡骑,终于在孟朝也出现了。

    大一统王朝征伐四方,经常会征调胡骑从军助战。这就是自带干粮的仆从军啊。

    考虑到贵霜信仰佛教,且入主了印度地区。两个最能削弱战斗力的因素,贵霜全占了。这导致历史上,贵霜出动七万大军,却被班超一千人给打的跪地请降。

    那孟朝出动两万精锐步骑,再加上三万胡骑相助,共计五万大军,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大军战力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

    昏聩的贵霜国王去世,国内局势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动荡,军事调动不畅,纵然贵霜国内有五十万大军,能及时调到前线作战的军队,可能也不及五万。

    这种情况下,占据绝对优势的孟朝大军能够打出摧枯拉朽的战绩,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打进贵霜国都。

    说不定孟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贵霜还没定下究竟哪个王子继承王位。

    退一步而言,就算新任国王已经登基。苏则也可以将其罢黜,扶持另一位主动臣服,愿意作孟朝藩臣的王子登基。

    想到孟朝刚建立,就有可能征服四大帝国中的另一个,设立其为藩臣,年年收取岁贡。

    张瑞的心情颇为激动,对苏则说道:“朕会下令凉州布政使将敦煌、张掖、酒泉一带府库存粮送往安西,使卿无后勤之忧。另外朕再派遣两员良将,助卿一臂之力。”

    孟朝大军中良将云集,往日里都在中原参与群雄逐鹿,一统山河。

    苏则完全不敢奢望能从朝廷手中要几位良将相助。如今朝廷稳固,是时候将骁勇良将调往边疆,主管一方了。

    有当世名将相助,苏则对大败贵霜,将更有把握,因而关切的问道:“不知陛下欲将何人调往安西?”

    苏则最希望的两名将领当然是帝国双壁,羊承、诸葛亮既年轻,又有才华。到了安西方便指挥,又不会与自己争权。

    只可惜,这两人一个去了江南水泽,一个去了辽东雪原。

    看着苏则紧张而又关切的表情,张瑞一笑,能体谅他的难处,因而没有派资历太老的将军。说道:“左骁卫右将军长孙素。”

    长孙素是上一届的武考状元,无论骑射武艺,还是剽悍骁勇都为当界之最。与诸葛亮相比,唯一的差距在于长孙素幼时贫困,未能入读长安学宫,接受兵家学院系统性的军事熏陶。

    但即便如此,其在军旅中亦屡建功勋,能征善战,闻名军中。虽不及武庙十哲,但也是韩擒虎、尉迟恭一级的良将。

 第四十二章通章太史慈

    长孙素当初惊艳的表现,曾经让张瑞感慨“此即孤之韩擒虎也”。

    若说其能力最像当今天下哪位名将,那自然是东吴第三任大都督吕蒙。

    吕蒙前期以勇猛善战,先登陷阵而著名。直到孙权劝学后,其开始学习兵法,最终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不过长孙素的比吕蒙高太多,其前期就在学堂里面饱读兵法,更通读各种经史书籍。基本上其就类似于吕蒙文武双全时的情况。

    而进入军中,长孙素又接受了禁军更系统的教育。

    《武经总要》的灌输,长安学宫兵家学院教习定期对军官的授课,都使得这位年轻俊杰在兵法方面突飞猛进。能力不弱于其勇武。

    这使得张瑞非常偏爱这位自己选拔出来的武举状元。可惜的是,他从军参战时,统一历程已经过半。

    他的首战就是率领甲骑具装与关平一起进攻徐州大军。

    之后虽然屡立功勋,但只短短三年的时间,也无法从一名新晋军官,升到位高权重的大将军。

    这么短的时间,只有诸葛亮才有这种可能。但要知道诸葛亮身上背负着的是难以形容的压力。率军四千孤悬塞外,自己抚恤流民,开荒垦田,筹集粮草,防备四面八方的强敌。

    所以到孟朝立国,长孙素只升到了正四品将军一级。

    既然有才能,又被皇帝所信重。那自然是不缺培养立功的机会。

    于是张瑞打算将其平级调动,到安西去担任神威军指挥使。

    神威、武威两军与北庭的镇抚使麾下的军队一样,都是募兵制,不在禁军系统当中。所以都不设大将军,以指挥使作为统军将领,《孟官仪》勘定的品级为正四品,比苏则的从三品节度使低一级。

    这也好理解,如果边军主将为大将军,那就是正三品了,与六部九卿同级。官职反而在苏则之上,那他这位节度使还怎么调动军队?

    听到长孙素之名,苏则喜出望外,笑着说道:“竟然是上届武举状元。盛名之下无虚士,长孙将军必能在安西灭国无数。”

    张瑞点了点头,说道:“长孙将军素有功勋,骁勇善战,朕对其抱有厚望。另一位良将,卿可能没有听说过。亦是复姓,名曰太史慈。随扬州刺史刘繇投降我朝。”

    与长孙素的剽悍猛烈,正面摧枯拉朽不同。太史慈用兵更喜欢用奇,喜欢巧计设伏。

    这一点观他生平所为,便能知晓。

    关于太史慈,后世人都知道他是东吴名将,但经常会误以为他在进入东吴前默默无闻。

    其实正好相反,太史慈在年轻时可是一个风云人物,知名于世。以至于他的具体身高,形容外貌都被详细的记录在史。

    身高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这么详细的记载,若非诸葛亮这种光耀一个时代的千古名臣。

    那就只能出现在通缉令上,方便地方官员对着通缉令抓人。

    太史慈的“美名”实在传的太远,以至于连远在凉州的苏则,过去也曾有耳闻,略有猜测的问道:“可是东莱通章太史慈?”

    张瑞眉头一挑,问道:“卿竟然亦知太史慈之名?”

    苏则笑着说道:“怎能不知?只因太史慈一人之力,便使前汉州部刺史大改周章,以监察郡国。天下十三州皆受影响。我朝亦因此而完善监察法令,务必兼听则明。”

    这就牵扯到了汉朝的刺史、郡部之间的权力纠纷。刺史并不是郡守的上级,若州与郡之间发生嫌隙纠纷,不能分是非曲直。

    结案判决全看哪方奏折先送到朝廷廷尉有司,结案的判决多以先让有司知事者较有利。

    太史慈自幼十分好学,所以是个纯正的文士,因为学问而担任东莱郡奏曹史。

    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其时本州的奏章已先发去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达洛阳,先到公车门前等候,待见州吏亦至,才开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问州吏道:“君也是前来欲求通章吗?”

    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

    州吏道:“在车上。”

    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然无误吗?可否取来一视。”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东莱人,便取出奏章相与。

    谁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怀,取过州章,便提刀截而毁之。

    州吏大惊高呼,叫道:“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将州吏带至车间,跟他说道:“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我们的吉凶祸福恐怕都会相等无免,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与其坐而待毙,不若我们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无谓受刑。”

    州吏疑惑地问:“你为本郡而毁坏我的奏章,已经成功,怎堋也要逃亡?”

    太史慈便答:“我初时受本郡所遣,只是负责来视察你们的州章是否已经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却太过激烈,以致损毁公章。如今即使见还,恐怕亦会因此见受谴责刑罚,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于即日俱逃。

    但太史慈与州吏出城后,却潜遁回城通传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员往洛阳通章,但有司却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复查察此案,于是州家受其短。

    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但他亦成为青州刺史部通缉之仇人。

    后来他为了帮北海相孔融突围去向刘备求救,也是用计骗得黄巾军大意轻敌,从而突围成功。

    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

    有长孙素与太史慈两人正奇结合,必能率安西大军大破贵霜,获不世之功。

    苏则亦是如此想,说道:“有两位将军相助。我安西必不负陛下此番极为耐心的关注。”

    张瑞深深呼了口气。是啊,为了击败这四大帝国之一的贵霜。

    自己拿出了十二分的精力关注,放权,增兵,遣将,补充粮草。浓墨重彩的部署已经结束。

    剩下就等着苏则回报以辉煌大胜了!

 第四十三章万象更新

    建康四年,即公元一九九年,作为公元二世纪的最后一年,总让人感触良多。

    当下百姓虽然不以公元纪年,但十分巧合的是,到处也都是辞旧迎新的气象。四方臣民都在收尾各项事情,打算彻底与曾经的灰暗生活告辞,迎接崭新的世界。

    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孟朝的建立,成为一种风气。

    二月朝会开完,关东开始更进一步的清查户籍,了解国家基础,为将来的政策落实而奠定基础。

    三月,在辽东的军队返回中原。说开疆拓土是没什么意义的,汉四郡被禁军轻松收复。

    但与其说是收复,不如说高句丽、鲜卑等主动放弃了这里,一退数千里。留下大片荒废的土地,中原也无法完全占据。

    只要等中原大军退回,这里就又会被蛮夷侵占。

    这也是大一统王朝的一大弊端,军事实力都在京畿重镇,对边疆的掌控能力有限。不设立各大都护府,真的无法应对边疆周围绵延不断的日侵月蚀。

    朝廷想强力掌控边疆,只有几个方法,第一是设立诸侯王,第二是设立都护府,第三是建设火车轨道。

    二战德意志的强悍,很大程度就依托于其境内发达的铁轨运输。数十万大军,今日还在帝国东线,次日便成建制的抵达西方防线。

    中原王朝要是有这个交通实力,别说小小的辽东,张瑞敢亲自率兵一路打到君士坦丁堡去。

    说是有三种方案,但无论第一种设立诸侯王,还是第三种铺设铁轨都不符合现在的国情。

    就以孟朝皇室那单薄的皇子数量,能确保最终有一两人安安全全、健健康康长大成年,足以继承大统,就已经让所有大臣如释重负了。

    这时候把皇子封到边疆苦寒之地,这不是造福社稷,而是完全拿国本在开玩笑。

    倒是另外一种建设火车轨道,至少还有一丝眉目,在缓缓推动。

    火车的运行模式,后世人都大概了解。即便张瑞也知道,火车的几大模块,分别是铁轨、火车头、火车厢。这其中火车头又是以烧煤为动力。

    相比于历史上火车先驱们的一代代摸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