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仅靠剩下的七万户人家纳税,供养全郡官吏,还要给养大军征战之需。比曹掾史裴潜几乎是数着存粮过日子。
最终还是张瑞拍板,再穷不能穷教育。
支持裴琚政令。
随后张瑞又不得不亲自安慰自己麾下这位能臣裴潜。
府兵不纳赋税没错,可他们亦不需赋予薪酬。及明年秋收过后,他们亦要自备弓箭、腰刀。
日后郡县要供给的只有铠甲、盾牌、长矛而已。
甚至后年,张瑞打算战马亦不再供给,只补助府兵一笔买战马的费用。
毕竟后世府兵自备战马、驮马、横刀、弓箭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听完张瑞筹划,裴潜才稍稍宽心。
如此算来,以太原七万户籍近三十万人,只需养数千名官吏即可。
以百民养一吏,财政压力可谓颇为轻松。甚至年年府库皆有剩余,除可供大军征伐在外,还能以粮征募百姓兴修水利。
于是裴潜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堂兄裴琚。
初时,裴琚以为裴潜又要找自己争论,吓得转身即逃。
还好裴潜年轻,一个健步追上,跟自己的堂兄说明乃是来商议兴修水利之事。
裴琚因为精通数算,是故除担任科学院祭酒、提学官等张瑞发明的后世官职以外还兼职了一个郡县正式官职,即水曹掾史。
全权负责太原一郡十八县之水利建设。
听完裴潜之言,立即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太原水利设施图。
整张地图上以一纵三横为基础,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各种水利设施。
裴潜只看了一眼,几乎晕死过去。
太原全郡存粮大部分为北部五县之税赋,共计十八万石,有三万石依盟约赠与上党杨凤所部。
五万余石需留作全郡官吏之俸禄。
剩余十万石中,有三万已因战事消耗一空。
可用之粮仅余六万余石,甚至不足以供给一万两千大军挨至明年秋收。
庆幸大军连克南部郡县,得存粮三万余石,又补收了部分赋税,得粮两万余石。
因为有些郡县已被汉室征过赋税。所以南方郡县的征税进程十分缓慢,需大量官吏耐心逐一厘清。
导致裴潜手中余粮仅五万石左右。
大概预留出两万石安置流民,可供招募百姓兴修水利的粮食只有三万石。
裴琚略一估算,可招募三万百姓,持续月余。
当即决定先修建三处主渠。
即以南北贯穿太原的汾河为干,横向修建三条主渠。
其中最靠近北侧一线,沿广武、阳曲、虑虒三县修建一条横贯三县的主渠。
中间则是横穿上艾、狼孟、孟县三县。
最南侧一线则是取大湖之水横穿祁县引至阳邑。
如此布置确保太原郡境内每个县都能被水利设施覆盖到。
及明年秋收过后,再逐渐细化各县水利。
百姓还是第一次听说兴修水利非但不用征发徭役,去工作还管两飨。当即踊跃报名。
活在物质富饶的二十一世纪,张瑞觉得怎么会有人因为两顿饭便去苦力一天呢?
最初接到裴琚方案时,不甚满意,要求重新调整激励。
但裴琚据理力争,跟张瑞坦言,并非不愿给百姓以厚赏。而是以这三万石粮食做最大之事,兴修更长的水利,百姓便能收获更多的粮食,远胜于今冬多给百姓一石食物。
张瑞被说服,便令其试行之。
结果百姓报名踊跃,便是冲着这一天两飨,能为家中妻儿老小多省一份粮食。
第七十八章试行科考
麾下能臣猛将都忙做一团,张瑞亦没闲着。
亲自主持全郡十八县之科考一事。
十一月中旬,张瑞下令各县将科考之事昭示百姓。
凡识文断字者,不拘出身、不限职业,无论年纪皆可报名参与。
甚至张瑞想过不限男女。
但毕竟这个时代官员权力甚大,执掌百姓生死。
张瑞真怕这些女性同胞们审问犯人时来一出:“台下犯人所犯何事?”
犯人回道:“大人,小人冤枉啊!”
女官们直接捂上耳朵,蛮不讲理的答复:“我不听,我不听,都是骗人的,渣男!”
又考虑到舆论风俗,最终还是没有让广大妇女出来顶上半边天。
十一月末,各县回执报名人数,累计全境三十六万人,有识文断字、参与应试者千二百人。
每三百人之中有一人识字,概率000333,约为千分之三。
其中仅祁县王氏一族,报名者便超三百人。
其余出身豪强之家者总计五百余人。
而出身屠户、商贾、县吏、寒门之家者累计方得四百余人。其中泰半仅是粗通文字。
看完数据,张瑞只感斗争世家大族之路任重而道远。
于是张瑞亲自出考题。
累计十道。前五题为填文,取自《春秋》、《孝经》。
张瑞毕竟要选官任贤,最适合当下的还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核心即为政治,其主要体现在《春秋》,而非众人以为的《论语》。
孔子曾亲口言:吾志在《春秋》,而行在《孝经》。
无论取才取贤,都绕不开这两部书。
之后一连五题都是数算。
这是在张瑞这里第一行得通的道理。
数学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若是不当军阀,张瑞的第二大梦想就是同陆教授一般开挂人生。
仅看张瑞麾下用人便可见一斑。
最受重用的不是高顺、张辽这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悍将,亦非王昶、裴潜这种青史留名的能臣。
而是师从郑玄,精通数算、天文的裴琚。一人身兼三职,权倾一郡十八县。乃是张瑞之下权势最重之人。
事实上也正是张瑞这般重视科技,才有孟县如今欣欣向荣之局面。
在裴琚主持下,科学院完善改进了汉末以来的灌钢法。
既有当初宿铁刀之利,相助高顺一战正面砍穿吕布麾下州兵精锐军阵。
亦有灌钢法打造农具无数,不然仅以耒耜之类木制工具,即便王昶以各种严刑峻法亦无法让百姓一冬之际开垦荒田十万亩。
更无法在这寒冬之中大兴水利,灌溉全郡。
所以说科技进步乃是第一生产力,实乃是金科玉律。
甚至火枪、火药之类的如果能研发出来,直接一统三国。
当然,这个要划掉。
如果有人跟张瑞说公元二世纪能打造出燧发枪,张瑞一定派人去把他屁股踢烂。
同为穿越者,君之秀,直令吾头皮发麻!
第一轮科举张瑞打算在十二月初于各县举行,筛选出一批可用之才。
十二月末再将人才聚集于晋阳,这次考卷当中就改了规则。
前五题不变依旧为填文。但难度大幅提升,分别出自《春秋》、《孝经》、《韩非子》、《老子》、《商君书》
后五题有关数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少。
考卷最后又新增了两篇论述题。
其一为政论,即若主政一方,当如何抚境安民。
其二为策论,尝述太原当如何立世,最终一统天下。
这当中前五道填文题各占五分,总计二十五分。
五道数算题各占十分,总计五十分。
政论一题分数最高,为十五分。通过此题让有才之士脱颖而出,这是张瑞真正看中的郡县中流砥柱。
策论占比十分,只是张瑞抱着一试的心态。万一有一个诸葛亮、毛玠、鲁肃之类的经天纬地之才,给张瑞来一个科考版隆中对。那岂不是白得一大才?
即便没有亦能帮张瑞拓展思路。
在最后,张瑞还留有一道选做题。而且日后每次科考都有此题。
无分。但一旦答对,张瑞就会立刻下令大军封锁全境,挖地三尺也要这家伙揪出来。
题目为“奇变偶不变。”
这乱世有自己一只蝴蝶就足够了。张瑞得确保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家伙混进来。
通过考题设定可见张瑞十分注重数算,实务。完全不注重当今流行的讲经释义。
只要经历一次,相信全郡有志出仕的文士们都会彻底改变苦学方向。
至少亦要钻研数算,熟读法家、黄老家名著。
彻底改变汉末以来清流们重清谈,轻实务之文风。
随着张瑞定下章程,裴琚便率手下提学官们开始准备科考事宜。
首先一十八县要准备好一处可供数十名士子们汇聚一堂,挥洒笔墨之处。
有些县文风昌盛,例如祁县,提学官们只要去物色一处合适的大族学堂即可。
有的县则文风几近消散,如广武。全县遍地是舞刀弄弓的豪杰,就没几个人能认清自己大名。
为了给士子们提供一个场所,不得不由县衙出资,改建了一处校场,添上了遮风挡雨之物,又摆上案桌。
只是士子们看起来一个个孔武有力,比猛将还像猛将。
解决了场所,还要解决如何出卷之事。
这个年代纸张虽已发明,但价格还稍显昂贵。
太原不可能出数千张纸仅供一次科考挥霍。
于是张瑞一边下令科学院抓紧时间改进造纸术。
一边下令各县准备木牌。将考题誊写于板上,由小吏举牌从考场中间穿过。
士子自行记录。可铭记于心,亦可誊抄于竹简上。
答案写于郡县统一发放的竹简之上,由提学官回收。
初试便是在这种简陋、仓促的条件下紧锣密鼓的完成。
以六十分为准,全郡共筛选出可用之才二百七十一人。
这些人最低亦可于郡县之中担任一胥吏。
最高可担任太守属官或者县令、县丞等职。
第二轮考核便是筛选出其中佼佼者委以重任。
至于第三轮乃是张瑞当面出题考较。
这一轮没有落榜,只排名次。
主要突出一个恩出于上的目的。
让这些贤才栋梁知道所效忠之人究竟为谁。
毕竟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
还有就是张瑞想趁机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
虽然那些被埋没的贤才未必就弱于青史留名的能臣。
但毕竟他们已经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了,用起来也更加放心。
第七十九章爱恨不一(稀里糊涂的上了新人榜开心加更)
月初,紧锣密鼓的科考结束,成功筛选出二百七十一名贤才。
全郡官吏们都舒了口气,可以轻松一段时间了。
除了晋阳需准备下一场科考外,其他十七县都在翘首以盼,希望能多分给自己一批官吏。
自张瑞一统太原以来,各种政务远胜当初,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视户籍、田籍,蓄养垦殖。
郡县当中官员本就因战乱而有所缺额,再被压以这么多政务。很多人都累得几乎直不起腰。
如今各县可谓是盼星星盼月亮一般期盼着这批贤才补齐县中差额,以应对明年春耕。
所有人都能预感到,明年的春耕,怕是连家都不用回了。
冬天尚有如此多的政务,一年之计在于春,明年春天的政务能多到让人瞠目结舌。
趁着腊月无事,甄揾便主动来找张瑞请辞了。
张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