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陆地上迎战孟朝禁军,战事只会更被动。

    周瑜也知道自己是在以人力逆天,试图裱糊江东这个四面漏风的破败房屋。

    但周瑜的努力还是在五月中旬功亏一篑。

    孟朝大量府兵在长江上游跨国了天险,进入长江南岸,直接从豫章、长沙等地向丹阳郡、会稽郡发起猛攻。

    孙策亲自率兵在这里防御,却也被战力剽悍的禁军打的大败一场。

    这场战败完全是由孙策的骄狂大意所致。

    在战前,周瑜、孙策定下策略,西线以防守为主,死守城池。由周瑜在水面决胜负。

    只要江东水师能击溃孟朝水师主力,豫章方向的偏师无法孤军深入,也会退兵。

    但孙策见西线前锋将领是一位年轻小将,便起了轻视之心。

    率军万余出战,意图一战击溃豫章方向偏师,然后去支援周瑜。

    但这位年轻将领可是孟朝的帝国双壁之一,羊承。

    羊承在长安学宫中,是出了名的善用兵,变化若神。最擅长战场临机应变。

    而且他与赵括不同,他手上没有太多的军权。就寥寥五千人,他随便怎么浪都不会引起关键性的战败。

    于是他当即率军向孙策发起了猛烈进攻,逼着孙策不得不一次次投入战场预备队,以防止战线正面被府兵砍穿。

    善用兵,并不意味着要用阴谋诡计。

    羊承就是在以强攻弱,充分发挥孟朝大军战力剽悍,人多势众的优势。从而将江东军队逼入不利局面。

    交战两个时辰,孙策就发现了羊承的意图。他是想诱使自己全军出战,陷入疲敝,在日暮时刻,派遣骑兵从江东大军背后发起猛攻,使江东大军惨遭覆灭。

    以孟朝铁骑之迅捷,得知前锋正在大战,日暮前绝对足够从中军支援过来。

    泰山之战禁军突袭徐州大军的战例,孙策研究过。步兵一日都能疾行军百里,骑兵更不在话下。

    所以孙策早有防备,准备了三千人一直没有投入战场。

    但当战事焦灼,烈日当空时。孙策发现自己的判断可能出现了巨大失误。

    因为自己的部署,七千江东士卒要正面抵挡五千精锐孟朝大军。

    双方血战到下午,江东大军的阵形已经支离破碎。损伤之惨重,触目惊心。阵线随时有可能崩溃。

    大战到此时,羊承变化若神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完全不拘泥于一个战略,随时可能转换战术,克敌制胜。

 第五十四章搜山检海绝不放过张燕

    孙策与羊承在丹阳郡陵阳县大战一日,孙策看清了羊承的一切算计。却依旧滑向了悲惨失败的深渊。

    江东大军看似有两种应对方式,但事实上却只有选择何种方式战败的结局。

    孙策性格刚烈,不愿服输。最终还是派出了最后的三千军队,意图在正面战场击溃孟朝大军。

    但结局便已注定,三千生力军无法迅速击溃四千余孟朝府兵。早已抵达战场周围的禁军铁骑,于战事最焦灼时,从江东大军背后发起了猛攻。

    一千余铁骑旌旗飘扬,刀槊林立出现在视线当中。江东大军军心直接崩溃。

    后阵不设防的暴露给了敌军援兵,江东军队陷入了被前后夹击的恶劣局面。

    双方激烈交战,从日暮至黑夜。孙策身中数创,铠甲上密密麻麻的插着十余根箭矢。

    主将尚且如此,普通士卒的待遇就可想而知。

    江东军队的阵列彻底崩溃,士卒在黑夜中四处逃窜。

    孟朝大军的援军一波接一波,孙策已经彻底失去了获胜的机会。

    最终孙策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返回陵阳县。

    但孟朝大军紧随而至,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陵阳县。

    陵阳县的防御部署被孙策打乱,各个防线上总计上万的军队战殁于城外,使各个防线都一片混乱。

    这使阳陵县根本无法死守,孙策只得率军突围,一路撤到丹阳郡宛陵县才止诸脚步。

    不是在这里能稳住阵线了,而是后方已经无路可退。

    从历阳渡江的孟朝大军开赴至潥水,沿江设防,切断了孙策北上之路。

    孙策、周瑜两支军队被隔绝于南北两侧,互不统属。

    五月下旬,收到南方捷报的马超,下令江都大军全线渡江。

    周瑜恐被孟军围困在水军营地中,不得不烧船而走。

    马超立功心切,派骑兵追击,但在无锡中了周瑜埋伏,折损铁骑四千余人。

    于是马超再不敢大意,稳扎稳打先收复丹阳郡北部诸夏,又攻克江东治所曲阿。

    生擒大量江东将领妻小,包括孙氏宗祖家眷。

    这使得孙策任命的会稽太守,堂兄孙辅终于扛不住满门皆斩的压力,率全郡向在会稽郡登陆的孟军投降。

    孙辅的投降极大扰乱了江东军心,连孙氏宗族大将都投降了孟朝,普通官员坚持还有什么意义?

    孙策手中只有丹阳、吴郡、会稽三郡,如今会稽郡投降。丹阳郡、吴郡大量县城失守。孙策、周瑜被分割包围在了两地,胜负一目了然。

    以两县而对抗整个天下两京十四州,绝不可能翻出任何水花了。

    孟朝平灭江东的速度,甚至要比晋灭吴国之战还要迅速。

    其一是因为江东比吴国要弱小太多,只有三郡数万军队,很难挡住十余万剽悍的孟朝大军。

    另一点则在于,孟朝要比晋朝强大太多。充裕的粮草,如云的战舰。使得长江天险无法挡住孟军得脚步。

    而且孙策苦心经营得宛陵县防御,在初次面对火药时,仓促不防,大面积崩溃。

    孟军的工兵部队挖掘沟堑到宛陵城墙下,守军以为堵死里面便万无一失。但未曾想,孟军在城墙下方放置了大量火药。导致了城墙的大面积坍塌。

    为了这一次攻城,几乎消耗光了孟朝的火药库存。总算是勉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火药爆裂,震如雷鸣,城崩地裂,使江东守军军心直接崩溃。都以孟朝一统乃天命所归。这是明神上帝显威,助孟军攻城。

    六月,江东捷报传回长安,一代小霸王孙策死于乱军之中。并不比其父轰轰烈烈的多少。

    孙氏宗族被尽数俘虏,周瑜无人可辅,也只能率军投降。

    这个割据三郡的小政权覆灭,并没有引起除了张瑞以外其他朝廷公卿太多的唏嘘。

    六月中旬,扫清了一切叛逆的孟朝朝廷召开了一场廷议,确定接下来朝廷军队的任务。

    虽然名义上,国家已经山河一统,但距离河清海晏真的是差距太远。

    内阁首辅审配主持廷议,向众人介绍道:“如今国家已然一统,但说天下太平还为时太早。在江东有山越盘踞山林,在四方有水贼匿于水网。自天下离乱,百姓久受其苦。”

    等审配说完,张瑞强调道:“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圣哲至仁,著甲兵于刑典。如今朕允执国家,麾盖万民。必亲总六师,搜山检海,为民除害。”

    “卿等为朝廷公卿,国家宰辅,需恪尽全力,抚膺万民。”

    一般而言,张瑞很少说这么多冠冕堂皇的话。

    但只要张瑞开始给自己刷大义,那基本上就是有人要倒霉的前奏。

    这套流程,孟县老臣们最清楚不过。

    听到皇帝这番义正言辞的话语,一众公卿就默契的为皇帝置换成“都别拦我,我要干点不厚道的事情了”。

    能让张瑞这么郑重其事,且摆明了决不罢休的人,还真没多少。

    而与朝廷公卿立场相反,还需要张瑞绵里藏针警告一番朝廷公卿,这事皇帝要亲自操办,谁拦都不好使的人只有一个。

    那就是前汉平难中郎将,黑山军统领张燕。

    自从黑山军干起了倒卖生意,黑山军的威胁就所剩无几了。

    河北一战,孟国出动水陆大军四十二万,更是彻底吓到了黑山军上下所有人。

    黑山军号称百万,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也就是号称,跟青州黄巾军一样,这是拖家带口所有人的数字。

    青壮精锐能组织十余万大军参战已经是极限。

    考虑到后勤补给,就连十万大军也出动不了。李大目当年就是前车之鉴。

    但孟国是真的能出动大军四十万前往河北参战。

    孟朝大军能前往河北,自然也能前往黑山剿平叛乱。

    无数渠帅都连滚带爬的率领部曲下山,投靠官府,解甲归田。

    反正大家伙现在也不靠打家劫舍过活,商路大家也已经熟悉。赶紧下山还能保个平安。

    但这些跪降的的渠帅中并不包括张燕。

    张瑞等待这个搜山检海的机会已经太久。

 第五十五章毒士初露面目

    关于张燕跟张瑞的矛盾,其实双方都义愤填膺。

    这也是张燕死活不肯向孟朝投降的原因。

    张燕本姓褚。当年合聚少年为群盗,转战四方,聚众万余,自称为将军。后与张牛角合兵,推张牛角为首领。

    张牛角被流箭射中,身受重伤,临死之前命令部下:“必以燕为帅。”

    张燕也就在此时改褚姓为张姓。其一是为了方便安抚张牛角部众,其二也是真的想报答张牛角情义。视其为义父。否则何至于改姓?

    在张燕看来,自己与张瑞同尊张牛角为父,勉强也能算是义兄弟。

    但张瑞却毫不顾兄弟之情,称帝之后不封自己为王就罢了。反倒从起兵开始,就一直不掩饰对自己的仇恨。因此黑山军中不知多少渠帅暗中耻笑自己这个名义上的领袖。连自家兄弟都不能和睦。

    黑山军亦因此而分裂,完全无力参与逐鹿中原。

    朝廷公卿也比较在意张瑞与张燕的义兄弟身份,比较倾向于给张燕一个封赏,令其率部投降,一举解决黑山军盘踞山林的问题。

    但经过张瑞绵里藏针的一通警告,这些公卿们都默契的闭上了嘴。

    张瑞对张燕怎么可能不恨?

    不论是不是义兄弟,也不论那些刺客是否出自张燕指示。

    张瑞都记得,自己穿越而来,身受重创,全身染血跪在张燕面前,声音如杜鹃啼血,哀求他张燕给自己一条活路。

    但张燕任自己跪在地上,亦不轻易开口应允,百般推脱。

    要知道当时张瑞可是刚从刺杀昏迷中苏醒,若有一丝兄弟怜悯之情,张燕也不至于如此决绝。

    等后面张瑞提出要一万石粮食时,张燕更是直接翻脸,杀意凛然。

    是张瑞顶着千夫所指,用一千匹战马换了一千名妇人,尽显胸无大志,才令张燕放下屠刀。

    至于后面的是是非非,张燕派李大目来取张瑞首级,屡次劫掠河内、上党。张瑞支持黑山校尉杨凤,削弱张燕权威。这些双方谁也别怨谁。既然互为敌对,各种手段见生死而已。

    双方结怨如此之深,若是张燕一统了全国,张瑞不信他会高抬贵手放过自己。

    同样,如今张瑞抚临率土,也别指望张瑞尽释前嫌。

    在私德方面,张瑞从来没彪炳过自己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但如何报仇也是讲究手段的,这也是为什么张瑞一直在等待这个搜山检海的时机。

    就算张瑞不在乎史书如何记载,总要考虑一下对世风民俗的影响。

    李世民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