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筵经馆激烈碰撞的两个思潮分别战争背后的政治理念:“心胸光霁”与“君子固强”。

    一连二十余日的激烈争论,甚至连在深宫中的蔡琰都有所耳闻,央求着张瑞一起来这里听一听各方精彩纷呈、舌灿莲花的论道。

    张瑞后宫之中一向派系复杂,这可能是女人的天性,就爱勾心斗角。

    像孟朝朝堂公卿数以百计也只分三派,元老派、科举派与将门派。

    可张瑞后宫不足百人,派系已经多到不可胜数,例如诗书派、尚武派、姐妹派、千金派、权贵派、降臣派、贡女派等等等等。

    这其中诗书派占据了绝对优势,因为皇后赵虞、贵人蔡琰、贵人甄宓都是这个派系的。

    蔡琰提议之后,赵虞、甄宓都表示了支持。除了兴趣相投,也是向皇后示好。

    如今的孟朝辉煌光明,国势蒸蒸日上。所有人都想不到,除了皇权更替可能动摇国本之外,有任何其他可能会倾覆这个庞大帝国。

    所以,包括当朝皇帝张瑞在内,整个朝廷对太子张佑安都极为看重。只希望他能健康安泰,将来继承大统。这导致,张佑安的太子之位,没有任何人可以动摇。

    三位妃嫔各施手段,张瑞坚持了三天,就只能扶着墙表示屈服。再不同意,自己的老腰怕是要坚持不住了。

    毕竟自己穿越至今已经十三载,三十岁的皇帝精力已经不比当初年富力强,一下午食髓知味,能在蔡琰身上索取四回。

    到筵经馆去听人讲经论道,张瑞自然没有大张声势,用皇帝依仗。而是邀了筵经馆主人甄俨作向导。

    于是今天在筵经馆内的诸人便蓦然发现,馆内多了许多生面孔,而且一个个身高八尺、孔武有力,怎么看都是猛将之才,完全不像是会对学术交流感兴趣的模样。

    而且有心人都能发现,会馆内的仆人、守卫都骤然翻了三四倍。

    立即有人猜出,今日有大人物驾临,纷纷四处张望。

    但谁也没想到,当朝皇帝就坐在报告厅的最前排。后面三排都被高大的锦衣卫士卒坐满,其他人连皇帝的背影都看不见。

    甄俨坐在张瑞左手边,向张瑞与赵虞介绍道:“公子、夫人,思潮激荡至今,主要观念就剩下两种。”

    “其一心胸光霁,可抵远岸。此观念领军者为长安学宫史学院祭酒蔡公高徒,王粲。”

    张瑞眉头一挑,没想到这一派,竟然还跟自己沾亲带故。

    长安学宫史学院祭酒就是张瑞的老丈人蔡邕,即蔡琰父亲。

    于是张瑞笑着说道:“心胸光霁,可抵远岸。不错,我很期待王粲精彩发言。另一派君子固强情况如何?”

    “该派领军者为何晏,常言一身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君子固强,以致远方。”

    张瑞莞尔,学者的论述比较诗情画意。但大概意思张瑞是明白了,王粲那一派“心胸光霁,可抵远岸”,主张睁眼看世界,开拓远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成就王业。

    何晏这一派“君子固强,以致远方”,主张深根固本,将精力放在开发内部,通过强化自身发展,推进文明,强壮诸夏,从而国力远远甩开其他民族,震服远方。

    这难怪数十天,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两种说法摆在脸上,张瑞一个穿越者都不知道该怎么选。

 第七十九章清除儒家余毒准备原始积累

    张瑞与甄俨说话间,在高台上已经有两位年轻学者一左一右站在了高台两边。

    不过这两名学者在外貌上可真是大相径庭,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一个玉树临风,肤白若雪。

    不用介绍,张瑞也知道那个身材矮小的是王粲,那个俊美的像女子一样的是何晏,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后世有名的成语,在当下张瑞却能亲身经历,直面成语中的主人公。

    傅粉何郎,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后世泛指美男子。

    这成语中的何郎,就是张瑞面前这位美男子何晏,其本意是指何晏面白,如同搽了粉一般。

    王粲的才识深受张瑞老丈人蔡邕赏识,曾经为了迎接这个后辈,匆忙间连鞋子都来不及穿。更数次在家宴上对张瑞鼎立推荐过王粲,言王粲是天下奇才,自己自愧弗如。

    这位身材短小的年轻人,气度却像一只雄狮,张扬而又自信,率先开口,说道:“尚论之争,至今已近一月。吾等激烈争论持久,某蓦然反思,争论之缘由在何?”

    容台下众人思索片刻,王粲面向众人开口问道:“可有人愿与某一论?”

    不等王粲有请,一名年轻士子一跃而起,说道:“缘由各有纷说,但事实确凿无误,是因为安西节度使苏公大破贵霜,携天量贡金而归。”

    甄俨回头看了一眼,对张瑞介绍道:“此人乃是贾阁辅之子贾玑,其人文武双全,乃是贾府后起之秀。”

    张瑞笑着转头看了一眼这位意气风发的五陵少年,帝国繁华鼎盛,这些公卿后代没有沉迷声色犬马,却来筵经馆报告厅参与思潮之辩。

    这是一个很令人欣慰的现象,至少后代当中还有一批精英子弟,没有全体堕落,像晋朝一样沉迷骄奢淫逸。

    台上王粲重重抚掌,清脆的掌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王粲继续说道:“兄台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此正是某思索之处。有安西之大胜,吾等才要反思先贤所言,非攻是否符合我圣朝国情。”

    “《孙子兵法》言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然而此前,儒者常断章取义,只讲非危不战。”

    “前面两句常被忽略。若对于国家没有利益,便不要付诸军事;若没有必胜把握,便不要用兵;”

    “吾曾在长安学宫兵学院听闻,用兵之道,先胜后战。此乃我朝军事理论最精要概述。”

    “既然如此,有益于国家,又能战而胜之,为何不取四方之富饶,成就我圣朝之伟业?”

    话音未落,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喝彩声震耳欲聋。

    欢呼的人群多是将门后代。

    这些人自幼习文尚武,可不是完全的莽夫。这些年轻人才是最追捧这种新思潮的群体。而王粲所言也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国内承平,想要建功立业,拜将封侯,这些年轻一代必须去开拓远方。

    如果国内定下军队忍耐,全心全意搞建设的思潮,那么这些将门后代就只能在军中混吃等死,消磨时间了。

    这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将门青年都不愿接受的。

    赵虞笑着对蔡琰说道:“蔡贵人生性冷清,淡若幽兰,未曾想令尊这高徒竟然如此犀利暴烈。”

    与赵虞不同,张瑞却十分欣赏王粲的这番言论,甚至不吝给予了其一番掌声。

    这番高谈阔论,着实配得上众人热切期望来这里认真聆听。

    尤其对张瑞而言,后世的许多思想都被儒家修订过了,往日里印象都是绝不轻起战端,异国不来进犯,自己绝不主动寻衅。

    直到孟朝这场思潮碰撞,对其他人效果如何还不得而至,但绝对重塑了张瑞的三观,使之更符合这个时代。

    比如那句:“非利不动,非得不用”,此前张瑞真的从来没有往这面细想过。

    假如一场战争,能够使国家获取利益,助国家完成财富积累,推动文明发展。

    那为什么不打?

    为什么要拘泥于迂腐的仁义道德?

    难道就因为对方没有来攻打自己?

    那异位思考,双方实力对调,对方强大而孟朝弱小,对方会放过孟朝吗?

    这是个很显然的问题,肯定不会啊。

    可为什么对方来进攻中原就合情合理?中原主动进攻对方,就感觉背负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要被无数人指指点点?

    张瑞觉得是之前被儒家束缚的实在太惨。

    这次的思潮碰撞,结果如何暂且不提,至少王粲的理论,能够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解放许多将门子弟的思想束缚。进一步清除儒家思想余毒。

    后面何晏与王粲的激烈辩论,张瑞都没有详听,一直在思考一件事。

    那就是将儒家思想不适合治国的理念逐渐剔除。

    儒家适合修身,而不适合治国的事实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验证过一次了。在宋元明清,也都有所体现。

    张瑞既然已经亲眼目睹了儒家得弊端,理所应当要有所规避。

    激烈的掌声打断了张瑞的思绪,台上何晏正拱手行礼,面色平静。

    张瑞问道:“发生了何事?”

    赵虞赞道:“这何晏貌似女子,内心竟十分刚毅自强。其所言,强国本就是孤独的,自强自立方能独秀于林,堪称高屋建瓴,引领思潮。”

    “强国本就是孤独?”张瑞轻声复述了一遍。感觉眼前一亮,似乎有些想清了孟朝将来的发展方向。

    于是回到皇宫之后,张瑞便招来了内阁首辅审配,对其说道:“朕今日在筵经馆听学者论道一天,只感觉茅塞顿开。”

    “以我朝如今情况而言,想要扩大手工生产、提高整体经济水平、进入天下大同,卿以为可能实现吗?”

    审配犹豫了一下,说道:“事在人为,以陛下之神武天资……”

    “别说虚言,直说可能吗?”

    审配沉默了瞬间,还是缓缓摇头,说道:“恕臣直言,我朝似乎距天下大同相距甚远。”

    张瑞点了点头,别说天下大同了,就是距离工业社会也相距甚远。

    以此前孟朝的经济状态,正处于封建小农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的时间。

    哪怕张瑞自己都不相信孟朝会有机会进入工业生产时代。

    可是这次的思潮之辩,让张瑞清楚了解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那就是孟朝此前就完全不具备进入工业社会的条件,文明底蕴就不足。甚至连进入工业社会前的元始积累准备都没有完成。

    而历史上西方进入工业社会的前提是什么?正是将大量财富搬回国内,从而为工业革命铺垫了财富基础。

 第八十章诗与远方

    随着长安思潮的发酵,整个国家都关注向了这个方面。

    上至帝皇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在茶余饭后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民族想从封闭的视野中开拓出去,总要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思想激荡。

    七月,秋收结束,朝廷免除了赋税,勤劳的百姓都积攒了足够的存粮,于是有大量百姓推着独轮车来到,想在这个天下最繁华的城市中将存粮卖出更高的价钱。

    一队队携弓带刀的武陵少年,策马在长街上飞驰而过。大量异域游人、长安百姓、千金小姐在长安街头悠闲漫步。

    形形色色的面孔,热闹非凡的街道共同铸就了长安城的富庶与多元。

    但在一百零八坊的坊门前,却形成了相同的风景。

    大量解决了温饱,生活无忧的百姓围在坊门前的公示牌前。

    一名卖完粮食的农夫不识字,对身边一位身着锦衣的文士问道:“这位公子,上面写了些什么?咋这么多人围在这里呢?能否跟某讲讲?”

    文士转头打量了一眼问话的人,见对方挽着裤腿,赤膊短褐,一眼便看出对方是一名农夫。没多少耐性,敷衍说道:“官府昭示,将发行黄金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