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孟朝如今府库盈余,赈灾方面可谓底气十足。

    这些手段是每个封建盛世都会采取的常规应对。

    换言之,孟朝如今已经有了所谓封建盛世的气象。

    不过这点成就,对任何穿越者而言,都不值一提。

    张瑞也没放在心上,只乐观的以为今天的噩耗也就到此为止了。

    可是荀彧接诏之后却并未立即离去,沉默了片刻,荀彧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说道:“陛下,督察院有本上奏。”

    “嗯?”张瑞目光从远处收回,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

    “直隶因煤炭中毒而死者,六百余人。”

    果然话越少,事情越大。

    张瑞袖中的双手用力握的青白,表面上却不发一言,淡然的嗯了一声,说道:“留中。”

    留中即将奏折留中代发。大多数时候奏折被批阅之后,都会发到相应的部门,如礼部、吏部、刑部等,让相关官员处理。但有些还拿不准的、或此时不适宜发出去的奏折,皇帝就留在中殿,等时机合适再发。

    这份奏折被留中,也就意味着朝廷对煤炭中毒不会有任何处置措施。

    仅直隶地区死于煤炭中毒的便高达六百人,推广到全国这个数字至少能高出五倍。

    南方过冬无需取暖,而幽州、中原等地虽然需要取暖,但人口较少,烧木炭即可。

    死于煤炭中毒的,都是经济繁华地区的人口。

    正因如此,张瑞绝不能允许煤炭在这些地区的流通有任何物议与风声。

    帝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要克服煤炭运用这一关。若民间不使用煤炭,流通受限,将引起煤炭产量下降,交通运输成本上升,技术推动缓慢,工坊用煤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哪怕每年三千人的死亡,每一万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煤炭中毒,张瑞也不惜代价。

    而且关于煤炭运用是历史趋势,也是大势必然。

    张瑞不希望孟朝重蹈明朝的历史覆辙。

    天启皇帝只活了二十二岁,六个孩子也全部夭折,就是因为煤炭运用技术落后。

    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倏令眩晕,昏迷发呕,大人尚可,皇子女婴幼何堪?又宫中咸木做地平墙壁,多缺土气,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屡致薨夭,良可痛也。”

    这个“屡致薨夭”可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宫廷皇子都屡屡死于一氧化碳中毒。明朝却依旧未能提升煤炭运用技术。

    张瑞总不能让孟朝的燃煤技术停滞千年不发展。

    听闻张瑞的处置方案,荀彧略吃一惊,陛下一向爱民如子,对生命极为重视。

    将奏折留中,完全出乎荀彧的意料。

    荀彧立即谏言道:“陛下,如今关中仍有薪柴,足以供应百姓用度。何不暂停使用煤炭,等待技术成熟,再大规模运用?”

    张瑞坚定拒绝,说道:“关中木炭能供应多久?若郡国天下都守着木炭得一时安逸,得过且过,谁又会认真去研究如何解决煤炭中毒事宜?”

    “到时候木炭耗尽,而煤炭技术毫无进展。完全是虚耗时间。”

    到了如今,张瑞总算是知晓,为什么古代的皇帝无论前期多么英明神武,后期都会昏聩迷信,转而追求长生不老了。

    实在是有太多的使命与目标没有完成,不甘心撒手离去。

    张瑞二十七岁登基为帝,已经算是非常年轻。

    可张瑞如今也担心,在自己老去之前,工业化进程迟迟没有曙光,煤炭、火药等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而一旦自己撒手人寰,继位的张佑安没有了张瑞的见识,很有可能放弃张瑞设置的这些宏伟目标。

    那孟朝就将趋于腐朽,逐渐回归到历史的正轨上,退化成一个封建农业帝国。

    荀彧作为通政使,其职权就是完全无条件的执行张瑞命令,这是其职责所在。

    任何劝谏,都不应该出自他的口中,否则便是对帝国权力运转流程的挑战。

    所以荀彧只能将奏折留存,转身离去前往处理雪灾事宜。

    荀彧离去后,张瑞便招来了锦衣卫都指挥使赵云。

    威严磅礴的宫殿内只有君臣二人,张瑞左手揉着眉心,右手缓缓的敲打着坐塌扶手。

    思索了片刻,张瑞问道:“长安城中有多少锦衣卫密探?”

    “禀陛下,共计两千三百八十一人。”赵云立即郑重的答道。

    “关于煤炭中毒,锦衣卫搜集的民间风评如何?”

    赵云刚才已经去查过这方面的资料,回道:“百姓心存惊惧,有鬼神之说。有人言之凿凿,煤炭色黑,皆因其有恶鬼寄居其中。”

    “胡言乱语!”张瑞语气坚决,说道:“这种妖言惑众者,一并予以惩戒。让锦衣卫密探在坊市之间多加宣传,煤炭无害。”

    有害无害,张瑞也向百姓解释不清。

    但煤炭的运用,绝不能停下来。

    工业区的大炼钢铁刚有起色,绝不能有任何因素影响煤炭生产。

    赵云神色凝重,说道:“陛下,煤炭中毒情况只是冰山一角。锦衣卫所奏另一件事情,陛下更需予以关注。此事,更影响我朝建康伟业。”

 第九十章阴霾画图

    赵云的说法令张瑞在连绵不断的噩耗中,总算是有了一丝欣慰。

    从穿越以来,一直是噩耗先发生,张瑞才知道详情。

    这一次总算是能够未雨绸缪,锦衣卫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使张瑞能先风暴来临前有所准备。

    张瑞关切的向赵云问道:“什么事情如此严重,会影响我朝大计?”

    赵云回道:“陛下,言语没有直观印象。锦衣卫采风使绘画有数十张画作,臣请献陛下一观。”

    “可。”

    很快一名锦衣卫送上来厚厚一沓画纸。画面上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一副非常完美的山水写意画,足见绘画者高超的绘画技术,让张瑞对当下农业社会清新自然的风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但如此高超的绘画家,在绘画绿水时,却大失水准,彩墨颜色极其突兀,竟然使用了浓墨重彩。

    使这幅画失去了所有的意境,河水就像是一道狰狞的蜈蚣,鲜明的凸显在画面的中间。

    张瑞立即将这副风景画翻过,看向下一副。

    下一副明显不出于同一人之手,整幅画更加写实,栩栩如生。画中的城市仿佛跃然纸上,每个行人,每座建筑,甚至一草一木都纤毫毕露。

    可是这么完美的一幅画,背景却是一片黑暗,看起来便让人心情压抑。

    张瑞迅速翻过,看向第三幅。第三幅画更加具体,一片恬静自然的风光中,数千座高炉密集耸立,缕缕黑烟冲天而起。整个天空都被染成一片灰暗阴霾。

    数十张画作翻完,全是这种灰暗突兀的风格。

    赵云在一旁介绍道:“陛下,这些都是锦衣卫搜集的工业区情报。民间已经有物议之声,百姓纷纷抱怨,工业区破坏其家乡风水,会损益其全族气运。”

    “臣以为这并非无稽之谈。例如太原,煤炭商人洗煤,无数河流被染的一片乌黑。渭南工业区太华山区域浓烟冲天。蔚蓝天空中无数注黑烟如同狰狞伤疤。怎么看都不似美好画面。”

    “若不早做处置,官员一旦于朝堂上发起弹劾,扬言工业区有碍关中风水,损圣朝气运。种种政策推行便会遭遇重挫。”

    张瑞放下手中厚厚的画纸,说道:“卿所言有理。无论如何,不能让官员损碍工业推进进程。”

    但关于对浓烟的态度,张瑞与赵云或者是天下百官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所谓浓烟,或者是后世定义的空气污染,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煤炭被大规模应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数以十万计的烟囱、蒸汽机释放出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

    但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将滚滚浓烟视为一种进步、繁荣的象征。

    如一名芝加哥企业家在1892年时所说:“烟雾是工业圣坛上的香火,在我看来非常美丽。它显示出人类正将自然无意识的力量转换为让人类舒适的力量。”

    张瑞坚定相信一句话:“纵横交错的铁路,随处可见的大烟囱就是沙俄工业革命强大的象征。”

    锦衣卫搜集到的这些情报,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孟朝的工业化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这么多烟囱耸立,代表着孟朝划时代的钢铁产量与再无掣肘的铁轨推进进程。

    大机器生产的蒸汽机与火车头虽然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

    但当铁轨铺设成功后,至少陆运成本的降低会成为孟朝君臣所有人的共识。

    后续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加以改进,而不会毫无头绪。

    张瑞目光注直视着赵云的眼睛,说道:“或许卿等很难理解,但朕的确是为了百姓福祉,为国家长久。”

    赵云平静一笑,说道:“陛下,这宫殿内仅有我君臣二人。除此之外,我君臣二人之言,仅上通明神上地,下抵山川鬼神。故臣敢坦言,臣从不曾想过陛下欲有害于天下苍生。”

    “圣朝昌盛繁华,光明至德,皆担负于陛下一肩之上,臣知晓陛下一直在负重前行。”

    张瑞感触极深,心头百转千回。付出与贡献,总不会被磨灭,最终还是会有人默默关注,并铭记感怀这一切。

    既然自己选择了工业化这条路,那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为了默默支持自己所有人,自己也不能轻易放弃。

    于是张瑞郑重的说道:“关于风水之说,朕向来敬之远之。但工业发展,朕确定关乎国家大业,民族兴亡。”

    “如今工业区方兴未艾,尚不足以与地方顽固相对抗。需要朝廷扶持一回,为其争取时间。让锦衣卫在民间混淆视听,不能让民间形成共识。”

    赵云立即拱手应诺,说道:“臣会寻找清流、方士,在风水之说方面宣传新见解。渲染污水、毒烟乃是工业发展正在驱除地方风水中黑暗一面,所以才会有此景象。”

    张瑞点了点头,说道:“卿所言颇有见解。告知百姓,烟囱林立乃是文明之象征。越是工业繁华之地,百姓寿命越长。”

    赵云面带犹豫,问道:“陛下,这浓烟、毒水貌相恐怖,宣传百姓寿命更长,是否有些不妥?”

    张瑞笑着将厚厚一沓画纸还给赵云,问道:“卿以为朕在诓骗百姓?”

    “臣不敢。”赵云接过全是阴霾灰暗的画作,说道:“只是相比于山清水秀,工业区这阴霾风格,实在很难说服百姓相信会寿命延长。”

    “可正因如此,夸张与突兀的事实被证明,更容易牢牢锁住百姓目光,令百姓相信工业是文明之象征。风水之说才会被逐渐忽视。”

    赵云眼光一亮,恍然大悟,说道:“臣明白了,臣会令锦衣卫出具一份报告,让天下都相信工业区百姓平均寿命更高。”

    张瑞笑着摇头,说道:“不,卿还是没明白。若一份报告,锦衣卫自己都不相信,又如何去说服天下?”

    “这……”赵云不可思议的望向手中一幅幅阴霾画风的作品,喃喃问道:“难道工业发展果真在改善风水?”

 第九十一章伤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