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亮不敢置信的望着一头茂密黑发的皇帝,陛下才刚年过三十,已经华发早生?
“不用找了,朕已经命皇后为朕将其拔去。朕只是希望,这能够令卿有所警醒,务必保持身体安泰。答应朕,至少活到古稀之年。”张瑞笑着说道:“否则朕会令张佑安治卿欺君之罪。”
第一百章凶恶胡族的顺服
汉末三国一直有个说法,司马懿是靠长寿,苟到了最后,所以成为最终赢家。
但事实可能与常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司马懿的寿命在汉末三国并不算特别长寿,仅七十三岁。
别说与王凌这种八十岁的元老相比,即便与赵云相比也没有多少优势。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
可是在前一年,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赵云还在领兵跟随诸葛亮首次出师北伐。
从初平二年(191年)赵云率家乡义从归附公孙瓒,到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打了四十多年的仗,寿命却依旧能与司马懿相当。
哪怕是张瑞非常关注的诸葛亮,寿命也有五十四岁。
从诸葛亮去世,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这中间有十七年的时间间隔。
所以说,若司马懿是为了养寇自重,怕打败了诸葛亮被曹魏清算,才不与诸葛亮交战,在立场上很站不住脚。
诸葛亮死后这十七年的时间,曹魏要想清算司马懿,司马懿早死过一百回了。
张瑞更相信,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同时退回十七年,诸葛亮死的时候,司马懿年纪还要比诸葛亮年长两岁。
司马懿是东汉光和二年(179年)出生,而诸葛亮是,东汉光和四年(181年)出生。
在孟朝,司马懿还在诸葛亮上一届,同庞统、郭嘉一同参与了科举。
诸葛亮在历史上死在司马懿之前,完全是因为其鞠躬尽瘁,事必躬亲,过度劳累而亡。
蜀国人才凋零,致使诸葛亮不得不如此,但孟朝人才济济。
这意味着,只要诸葛亮听进去了皇帝的谏言,保养好身体,再配以更发达的医疗水平,更健康的饮食习惯,多活十几年,达到古稀之年并非难事。
想到诸葛亮能为孟朝保驾护航五十年,张瑞对孟朝的未来就充满了希望。完全不但有司马懿之流会影响国祚。
听闻皇帝肺腑之言,诸葛亮感激涕零,起身激动的拱手说道:“得陛下如此信重,臣便是粉身碎骨,也要护卫我圣朝社稷。”
“哈哈,朕不需要卿死。朕对卿最大的期冀就是,能好好活着,长命百岁。坐吧,同朕讲讲北荒情况。”
“谢陛下。北荒历经三年开发,如今已有三十万户。这其中有我朝移民万余户,前汉遗民万余户,剩下二十七万户皆是归化胡虏。”
“其中扶余人近十万余户,高句丽人六万余户。”
“剩下十万户出自何处?”张瑞好奇的问道。
由此也可见塞外之荒凉,三十万户,在内地也就是一个郡国的规模,可在塞外却几乎网络了整个黑土区所有人口,依旧不足。
诸葛亮笑着说道:“皆出自杂胡?”
“杂胡?”张瑞切肉的手一顿。
诸葛亮重重点头,说道:“春暖花开之际,我朝大军会进攻辽东,此时除高句丽外,各地杂胡都会外出渔猎、农耕。臣所部铁骑便会趁此时外出搜寻杂胡部落。”
“游骑曾向北一路搜寻数千里,颇见各种杂胡。一如皮肤异白、高鼻异瞳的羯人,茹毛饮血的丁零人,渔猎于北海附近的高车人。”
听到北海这个词,张瑞终于知道孟朝铁骑狂飙到哪里了。苏武放羊的地方,也就是贝加尔湖附近。
“此外,臣亦率军数次与东部鲜卑交战,获其男女数万人。”
诸葛亮能打赢东部鲜卑大人联盟,没有什么意外。
东部鲜卑本来就是一群小部落联盟,是三部鲜卑中最混乱,最弱小的。
田豫、曹彰都曾数次对鲜卑最强大的轲比能用兵,并取得大胜,更何堂堂武庙十哲去打一群更弱小的联盟部落。
张瑞只是没想到,诸葛亮把五胡乱华的羯族,与六镇起义主力的丁零族都给抓了。
这些史上凶威一时、军威赫赫的残暴异族,结果全在孟军的拳打脚踢下,老老实实蹲在北荒撅着屁股垦荒种地,老实卖力。
张瑞不用去现场观摩,仅是想一想也觉得画面异常出戏。
“这些胡虏安稳吗?”张瑞关切的问道。
“安稳啊,非常安稳。”诸葛亮不知皇帝为什么会问这么个奇怪问题,说道:“胡虏不似我诸夏桀骜、暴烈,十分畏惧我朝军威,习惯于逆来顺受。百名禁军能监管上万人。”
“畏威而不怀德?”
“这倒并非如此。胡虏崇慕我朝经济、文化,皆以能获取我朝户籍、家产田业为荣。”
“北荒奖励屯田胡虏中勤于向学,积极劳作,孝悌父母者,每年设三千名额,赐其孟朝户籍,故而胡虏心慕王化,尽力于事。臣闻已有百余户人家通过射猎、冶金、制槊等手段,积累了不菲家财,通过田氏移居至长安。”
闻言张瑞感慨道:“胡虏中亦不乏人才。竟能善制槊,有此艺傍身,哪怕来到长安,亦富贵可期。”
诸葛亮点头,说道:“胡虏中精英人杰都奋进拼搏,进入中原,能够壮大我朝,削弱胡虏。”
这倒的确是,如今的孟朝也有几分大唐气象了,长安逐渐成为。
张瑞接着问道:“良田开垦情况如何?”
诸葛亮说道:“北荒天寒地冻,属实在臣意料之外。土地大部分时间都僵硬坚固,不宜开垦,三十万户人家及军屯,三年累计开垦有两千两百二十五万亩。”
张瑞快速心算了一下,眉头紧蹙,这何止是不宜,简直是龟速。
即便不算军屯的土地,三十万户人家,每户五口,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人。三年总计开垦了两千两百二十五万亩,也就意味着每人每年不足五亩地。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晁错也总结汉室,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明朝《河间志》同样是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孟朝在北荒的开垦,与前朝后代相比都相差甚远。
诸葛亮继续说道:“虽然垦殖效率略低,但一切运转正常,预期明年春暖花开之后,亦能完成开垦三千万亩之目标。”
“尤其在万里平坦的黑土地上,产出极为惊人。”
第一百零一章文明相继
谈及北荒的黑土地,诸葛亮神情振奋,说道:“关中郑国渠覆盖之田,亩产八石半,我朝公卿便以为已经是天下极致。但直到北荒黑土地丰收,臣方知何为人间沃土。”
“于黑土之上种植大豆,亩产高达十石(大概相当于明朝四石,与明朝记载的上田亩收四石相符合),今岁仅北荒黑土区便收谷两亿石。”
张瑞开怀大笑,说道:“自今日起,不复北荒之说,改为北仓了。粮食两亿石,足以供给千万百姓支度一年有余。关东百姓再无灾年之患,饥腹之忧!”
到这一刻,张瑞总算是明白明末闯王李自成的军粮都是从哪里来的了。
虽然明末陕西年年、年年干旱,明臣谓之曰:“凶年相继,月饷不敷,此饥军为盗之根因也。”
但在这种生产力下,明朝的豪绅、富户田联阡陌,必然积攒了大量的粮食。
所以虽然明朝富有天下,但收不上税来,发不下去粮饷。
而辖区面积更小,且在干旱中心的李自成却能靠着抢劫富户,不断壮大。要知道起义军也是需要吃饭的,李自成不但能供应他们粮草,甚至还可以一次次战败,一次次卷土重来。
以孟朝在北荒的开垦情况而言,一年丰收,足以储存支撑数年的粮食。
只要别跟明朝一样倒霉,凶年相继,连年干旱,北大仓就能向中原源源不断的输送一批批粮食,赈济天下。
大笑过后,张瑞问道:“关于远东都护府将来政务,卿以为当以何为重?”
远东都护府的名称,就等于直白告诉诸葛亮,你的功绩已被认可,升迁在即。
对此诸葛亮没有多少反应,升迁早在意料之中。倒是对政务,诸葛亮十分慎重,说道:“臣以为当此之时,首要之务在于兴修道路,整治阡陌。”
“其意义有三,首先方便运粮。谷物若不能搬运往中原,堆积在远东,便等同于无。”
张瑞郑重的点头,说道:“朕会下令长安学宫及工部,优先在辽东架设铁轨,以方便粮食输送。”
虽然马拉车厢还比较原始,但仅铁轨相较于泥路减少的凹陷、泥泞以及免去的大量摩擦力,就注定了铁轨的运力会远超泥路。
人类文明的推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推进出来的,每一步的前进都与之前的铺垫密切相关。
一种先进、精密的仪器,与之前的每一次文明推进都息息相关。
便比如,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推进器宽度是多少?答案是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也就是所谓的四英尺八点五英寸。也就是是国际标准铁轨轨距。
但若不学习究历史,或许很少会有人将这个尺寸联想到公元前战马屁股的尺寸。
火箭推进器之所以选这个宽度,是因为当时的火箭推进器主要靠火车来运输,而考虑到火车运输中要通过一些隧道,隧道在建设时为成本考虑只比铁轨宽一点点,所以如果火箭推进器造的太宽就无法经过。
而铁轨的宽度是由铁轨之父斯蒂芬森设计的。之所以选择这个尺寸,是因为四英尺八点五英寸是当时马车车轴的距离,当时建造铁轨的时候都是用马车运输的。
马车的车轮之所以选择这个尺寸,是因为建设马车的西方人发现,这个尺寸正好是马路上车辙之间的距离。如果不按照这个尺寸设计,马路上的车辙很深,马车就会行驶困难,车轮磨损。
车辙之所以是这个尺寸,是因为当时欧洲的道路基本都是罗马人为了军队行军铺设的,这个距离是古罗马人战车的宽度。
之所以他们战车选择这个尺寸,是因为他们的战车需要两匹马来牵引,而那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就是四英尺八点五英寸。
这就是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
不论这个理论是否可靠,但至少说明马车与铁轨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孟朝没有必要好高骛远,因为不是蒸汽机头,便搁置前面的马拉车厢。想不经历前面的基础铺垫,一跃跳到火车文明,纯属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更何况轨距相同,蒸汽机头研发成功,直接取代骏马即可,铁轨的铺设并没有浪费。
诸葛亮赞同的说道:“有铁轨相连,两地经贸会大为方便。此即臣所言整修道路的第二项意义。远东虽然产粮富庶,但其实极为贫寒。”
“贫寒,与粮食多少无关,有粮只说明百姓并无饥饿之忧。但远东百姓生活困窘,通常一户仅有一座茅屋,生活昏暗艰难。既无保暖衣物,亦无生活用具。连吃饭都不甚方便,用泥陶器具。”
张瑞好奇的问道:“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