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4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无奈的手扶额头,连国都都被人攻破了,而且长达一年有余。怎么看都是一个王朝末年气象。

    事实上,安息被罗马攻破国都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两国之间的战争史,就是一部安息被罗马吊打的历史。除了卡莱战役等极少数战役,安息或者说帕提亚在后期都是被罗马帝国花式吊抽。

    关于安息兵弱与否,后世人因为清末的一次沉沦,极为不自信。有许多人对先祖在纸面上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情也不敢认同。

    但张瑞对次却是深信不疑,因为安息就是继承了波斯文化的一个帝国。

    要说波斯一带,张瑞能想到的只有孱弱。被雅典吊抽,被斯巴达吊打,更被马其顿一路莽翻。

    温泉关之战,数十万波斯大军,对三百斯巴达人毫无脾气,直到雅典联邦军队七千人与海军赶到,最终大败而归。

    就更别提安息国都泰西封就是后世顶顶有名的巴格达了。号称百万陆军,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国家,被米帝一次次不费吹灰之力的吊起来抽。

    中亚这一带,自古以来武德就比较低靡,属实没法让张瑞高看他们一眼。

    荀彧说道:“在安息与大秦交战时期,贵霜曾屡次入侵安息,掠地而归。此次出击安息,我军将以贵霜游骑为向导,自东部向西一路进军。”

    “安息国都数年前刚被大秦所焚毁,如今主力必然都聚集于西部。从东部进军必然会一路势如破竹。”

    介绍完背景,荀彧郑重的说道:“安息土地暑湿,出师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前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其国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已曾经向中原遣使供奉。故令其纳贡称臣不难。”

    “但难点在于令其如贵霜一般,缴纳大量贡金。”

    羊承关切的问道:“安息距我朝多远?”

    “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殷盛。”

    诸葛亮慎重的点了点头,难怪陛下要将自己与羊承同时调到安西都护府。

    去洛阳两万五千里,也就意味着从长安出发,军队要前进两万四千多里,非绝世名将不能当此任。

    “此战出动军队多少?如何供应粮草?”诸葛亮问道,作为一位军事奇才,诸葛亮更清楚,当今时代,行军远比打仗更关键。

    就以如今情报而言,以安息军队之孱弱,若是就在圣朝边界,这一战完全用不到这么多将星云集。圣朝随便派一名将领,就能帅师伐国,执其君问罪于御前。

    所以,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圣朝军队顺利开赴进安息境内,只要能抵达安息境内,剩下的战事,完全不足为道。

 第一零四章尚方倚天剑

    关于孟朝出兵安息的规模,张瑞没由荀彧介绍,而是亲自开口说道:“此战不经兵部,亦不经五军都督府,故而不征发凉州、安西都护府的府兵一兵一卒。”

    “仅安西都护府武威、神威二军,并左骁卫禁军三千人。”

    三千军队,是各州指挥使司可以不经朝廷批准,直接调动的军队规模。

    这一点在其他朝代或许比较难以理解,例如有些朝代,调兵超过五十人就需要皇帝虎符。

    但委实讲,这个制度真的不适合孟朝。

    交州指挥使司直辖的郡国就已经延伸到中南半岛了,幽州更是延伸到了朝鲜半岛南部,各地羁縻的藩臣、属国都已经蔓延到了天涯海角。

    信使到长安一来一回,可能一年都过去了。

    尤其这还是五胡乱华的年代,如交州、扬州、幽州境内都有大量野蛮部落。地方要是连调动五十人的军队都要请示长安,各都指挥使只能傻眼,带着五十名士卒去平定铺天盖地的胡虏叛乱。

    三千人则不同,三千府兵无法动摇中央根本,却足以在叛乱初期就将危险掐灭,防止叛乱扩大。

    直隶指挥使司是唯一不具备这个调兵权力的,这个权力被划给了长安皇帝。

    毕竟若是直隶境内出现叛乱,指挥使司知道了,皇帝基本也就同时知道了。而且从概率上讲,直隶的叛乱,更可能是高官显贵阴谋造反。由皇帝出兵平定,显然要比指挥使更强力有效。

    当然作为皇帝,可以下令调动更多的军队,但规模太大就会牵扯到五军都督府。安息之战,还未有定数,张瑞不希望闹得沸沸扬扬。

    所以算上长安这三千禁军,孟朝共出动大军两万七千人。

    两万七千人,在一场双方合计二十万规模的决战中,已经足以影响战争走势。

    因为哪怕怛罗斯之战,唐军也是带了仆从军的。

    孟军远征万里,必然会从中原携带粮草,提供后勤保证的必然是胡骑与藩国。

    张瑞向众人说道:“相较于安息,贵霜、大宛、康居等国便算作兵强,足以为我军羽翼。至于具体征召多少胡骑,卿等可抵达贵霜之后,再行决定。”

    “此次出兵,贵霜、康居会提供卿等所需粮草,具体数量并无上限,卿等可自行定夺。”

    至于贵霜、康居是否愿意提供粮草?

    这无需担心,两国甘之如饴。

    倒不是因为孟朝武力胁迫,而是因为铸币权。

    这两国当初都被要求废除一切流通货币,改用开元通宝。

    所以每年这两国都会携带大量金银珠宝、粮草衣帛到孟朝兑换一定数量的铜币,以方便国内经济活跃。

    如今让他们就地提供粮草,等于是免了他们的运输费用。他们自然是希望数量越多越好,大不了用之后几年的铜钱兑换份额相抵。

    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说,无论儒家如何诡辩,如何宣扬仁义兼爱,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家强盛霸道就是比软弱割据要有益处的多。

    通过铸币权,孟朝每年完全无需动用武力,就能从四海八荒收割极多的财富。

    而就连铸币所需的材料,都是各藩国进贡上来的。

    等于是藩臣们自带财富、材料,求着中原开动工坊,铸币收割彼国财富。

    至于私铸货币,当然可以,只是别被中原监察御史查到。

    否则若是普通豪商大族私铸,则中原会要求该国官府予以族诛。若是国王私铸,则毫无余地,会被废黜处死,另立王室。

    或许,这种事对天朝上国的百姓看来难以理解。

    那只是因为,众人出生在了诸夏。

    在西域各国看来,如今这种模式其实非常完美,堪称理想状态,至少比当初西域一片混乱时好上太多。

    当初各国不仅要维持庞大的军备,疯狂压榨百姓,国困民乏不说,君王还要时刻担忧被臣子谋杀或被其他国家攻破,最终砍去头颅。

    而如今各国都在孟朝藩宗朝贡体系之下,互相攻伐之类的就不要妄想了,连皇帝登基,册封太子都需要中原皇帝首肯。大家也就只能选择躺平。

    这导致各国纷纷裁剪军队,削减军事开支。

    檀渊之盟,依靠缴纳岁币,从而为国家换来和平的躺平心态,不仅宋朝百姓有,大部分国家都有。

    这些小国百姓蓦然发现,削减了军事开支,无需经历旷日持久的战争,无需上战场厮杀,和平的日子,虽然要缴纳岁贡,但似乎依旧要比当初轻松不少。

    大量百姓就完全当作是将军事开支缴纳了岁贡,还省了自己服兵役的烦恼。

    各藩臣、属国的君主也蓦然发现,进入朝贡体系,国家治理似乎平顺了不少,百姓不再像以前一样,似乎遇到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藩宗朝贡体系能在东方流行两千年,并被许多小国所欢欣接受,不是没有其道理。

    做完战事部署,所有文臣武将同时肃立,躬身向张瑞行礼,诸葛亮说道:“两万里外之事,臣如今任何必胜断言都是欺瞒陛下。但臣以性命担保,必为圣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瑞一伸手,赵云将一柄造型轻奢的利剑放到张瑞掌心,张瑞将利剑递给诸葛亮,说道:“此剑名为倚天,是朕之佩剑。卿此去万里,可持此剑督抚一方。持此剑可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若有人不尊法令,怠慢军务,自藩王以下,卿皆可先斩后奏。”

    这自然是尚方宝剑的功能,派兵远征两万里,这是任何中原王朝都没有过的伟大壮举。

    张瑞也不清楚,在万里之外究竟会发生什么,大军是否依旧能够保持忠诚?藩臣是否温顺敬服。

    但张瑞知道,自己可以完全相信诸葛亮。

    这是凭一身之力,照耀整个时代的英杰,有流传千古的忠义,有仿若鬼神的奇才。

    明清谓之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哪怕本身就气冲斗牛的千古大家苏轼,也对其评价为:“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这么多人都对诸葛亮推崇不已,张瑞没必要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不凡见解。

    待诸葛亮接过佩剑之后,张瑞笑着拍了拍其肩膀,说道:“朕等候卿早传捷报。”

    诸葛亮重重以拳捶胸,郑重的说道:“必不负陛下所托。”

 第一零五章 合法萝莉倭姬

    建康七年(202年),历史上这一年北方袁绍刚刚病逝,南方刘备刚打完博望坡之战,西方马腾刚派出儿子马超率军进入中原,进攻河东,东方孙权还未稳定江东局势,犹豫要不要向曹操派遣质子。

    天下可谓是烽烟四起,战火燎原。

    但在孟朝,如今已是一片承平,人间盛世。

    春末夏初的时节,安西节度使诸葛亮终于率军抵达了安西,在安西首府它乾城誓师出征。

    远方雄心万里的西征完全没有影响到长安城的岁月静好。

    长安御街旁的水渠里在前岁种下了莲荷,又在御沟两岸遍植桃树、李树、杏树、梨树,如今正逢春末夏初,桃花、梨花、梨花、杏花,次第开放,美景数月连绵不绝。

    杂花相间,远远望去,一片锦绣。

    闲来无事,张瑞正在宫中翻阅书籍,聊以慰藉。许久不见的荀兴忽然请求觐见。

    等锦衣卫将其带往张瑞宫中时,人还未见便先听到他搞笑的声音:“臣为陛下贺,伏惟我圣主神武天资,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煌煌伟业,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张瑞被逗笑,放下书籍,是荀兴那一贯的风格了。抬头望去,荀兴还是那清瘦模样,只是皮肤明显变白了许多,嘴角的两缕八字胡即便精心打理过,还是难掩他猥琐的气质。

    他就是那种往那里一站,不用说话,媚笑一露,就谄媚气质天成的人物。

    他在别人面前什么形象,张瑞不得而知,不过多少年了,这家伙只要站在自己面前,就一直形象如一。总能让张瑞缅怀起当年起兵于孟县的峥嵘岁月。

    所以不论朝堂刮哪股大风,荀兴的地位一直牢不可破,安享着自己亭侯的待遇,怡然自得。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张瑞笑着问道:“这好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