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羽气的咬牙切齿。
在太原,何曾有人敢对自己如此说话!
这洛阳衮衮诸公,门下尽是些狗仗人势之徒。
大汉怎能不狼烟四起,叛军丛生?
于是王羽不再忍耐,将王允的推荐信扔入门人怀中,说道:“何须去请河南尹麾下几名胥吏?这便是河南尹亲手书信!如今某能见后将军否?”
河南尹亲手书信?
门人脸色一变,再看上面鲜红的王允印章,当即脸色惨白。
需知河南尹并非等闲太守。其主政洛阳,职权尚在部分九卿之上。
论实权,远非只挂武职的袁隗可比。
门人不敢耽误,连忙请王羽稍坐,自己去后堂请示。
很快袁隗便兼步而入,坐上主位。
却没有搭理王羽,而是先仔细阅读了王允两封书信。
沉吟了片刻,才问道:“汝等既欲归降朝廷,何不自荐于大将军何进亦或十常侍?以王子师于大将军处所受礼遇,一言便可决定尔等生死。怎反倒舍近求远,来我府上?”
王羽从容见礼,笑着说道:“吾主曾言,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皆无德无才之辈,命不久长。能最终宰辅朝堂者,必袁将军也。”
袁隗内心惊疑,表面喜怒不形于色,问道:“汝主竟如此信重于某?”
“将军您数次履任三公之职,如今被贬,然必不势久。先贬后用,留恩于新帝。乃汉室一贯手法。皇帝去世之时,便是新帝复拜您为三公之际。”
看着王羽一脸笃定的王羽,袁隗手持书信,沉思良久。问道:“依汝主之见,哪位皇子能登临至尊之位?”
王羽不明白袁隗怎么会跟自己讨论这个。
但还是坚定不移的说道:“吾主曾言,皇长子辩有大将军与您辅助,必能登基为帝。”
袁隗不置可否。
事实上却思绪良多。
如今陛下病入膏肓,已是药石难反。
十常侍便彻底把控中枢,以韩遂叛乱为由,命令大将军何进率军西进,平定凉州。
何进则以青徐黄巾复起为辞,奏请遣袁绍东进徐兖,待袁绍兵还,自己再西击韩遂。
然袁绍不能久居于外,何进亦不可能一直推脱。
双方胜负仅在于陛下何时驾崩。
诛杀宦官从来都是命悬一线的残酷政治斗争。
即便袁隗此刻亦是备感煎熬。不敢妄言必胜。
有此一问不过是想知道局外人究竟如何看待双方胜负。
王羽的回答虽有奉承之嫌,但的确令袁隗信心增加许多。
这才认真思考起对方提议。
如今汉室禁军被袁绍率领,东进徐兖,平定黄巾复起。
当其归时,则必然为陛下已然驾崩。
适时禁军更需戍卫洛阳,斩杀宦官。
短期内不可能北上河东、太原平叛。
先令一群贼寇自相残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且对方不理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单独交好袁氏。
便是想以袁氏门生自居。
袁隗缓缓将书信撕碎,心中思绪发散。
若是这群太原贼寇亦攻入河东。
则河东便有两支大军效力于袁氏。
且皆名正言顺。其中可令董卓讨伐流亡匈奴单于于夫罗。太原贼讨伐河东白波贼。
一旦朝中有变,袁氏一封书信,两支大军旦夕可至。
如此可保袁氏在政变之中稳如泰山。
待自己坐稳朝堂,再令太原贼攻杀董卓。
相比于太原贼的难登大雅之堂,袁隗觉得还是并州牧董卓更具威胁。
于是袁隗问道:“汝主所求者何?”
王羽喜形于色,向袁隗恭敬行礼,说道:“吾主愿为太原太守,为大汉守御边疆,平定叛乱。”
袁隗皱眉,断然否决,说道:“太原太守乃是陛下钦点的海内贤臣。某亦无能为力。尔等且留待洛阳,等候吾与大将军商议一番。”
王羽心中惊疑。
这新任太原太守究竟何人?
竟得河南尹王允,后将军袁隗一致推崇。
海内贤臣?
还是皇帝钦点的太原太守?
自己需详细打探一番,及时回报主公。
否则太原疏于防备,恐有不虞。
然而还未等王羽书信寄出洛阳。
来自太原阳曲的使节已星夜兼程,冲进高都。
使者正是郭淮本人。
其纵马疾驰一天一夜,从太原最北境,贯穿两郡之地,来到上党最南端。
不待侍卫通报,郭淮便直接冲入府中,气喘吁吁的停在张瑞面前说道:“将军,昨日家父来信,言太原太守已至雁门。明言其人乃海内名士,令郭氏恭迎新任太守入境,不得与之冲撞。”
原话虽然如此。
但张瑞知道这是郭縕一番好意。其书信给阳曲郭氏,便是有意令郭氏提醒张瑞。否则只需保持沉默,太原便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说是令郭氏不得与新任太守冲撞。其实是为了提醒张瑞,新任太守乃是海内名士。不宜与其交战。
第三章太守之名
只是这位新任太守来得为何如此之快?
即便一路顺畅,从洛阳绕路冀州、幽州再南下并州亦需数月。
太守履任,麾下幕僚、功曹、护卫、妻女、仆从等浩浩荡荡数百人,行路必不能疾。
不要被刘表单骑入荆州所迷惑,以为如今官员赴任都是独身一人。
那完全是迫不得已。
刘表是董卓任命的荆州刺史。而袁术是讨董联军一部诸侯。
刘表不能光明正大的通过南阳,无奈之下才丢下幕僚、军队,只身骑马进入宜城。这种无奈也导致了刘表治下世家大族尾大不掉,长沙张羡振臂一呼,叛者景从。
这也是为何新任太原太守不能通过河东、上党进入太原,而要绕行冀州、幽州的原因。
但太原这位新任太守,来速还是显得极为异常。
张瑞皱眉,问道:“可知新任太守是何人?”
郭淮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平复一下剧烈跳动的心脏,说道:“家父信中有言,其人乃是故京兆尹盖勋,盖元固。”
盖勋?
张瑞痛苦的呻吟一声。
以手扶额,只感觉头痛不已。
是谁不行,偏偏是这个汉末第一喷子。
张瑞读史书的时候,就对此人叹服不已,只感觉不可思议。
他与傅燮齐名,皆是汉末有名的正直官员,浩然正气,令人不敢侧目。
以至于他们的对手都对其敬佩不已。
在战场上抓到盖勋都不敢加害。
言“盖勋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叛军觉得杀了盖勋有负苍天,会遭天谴。这位盖勋却回骂对方一群乱臣贼子,赶紧来杀我!
结果叛军跪下向他敬拜,随后礼送回洛阳。
只看盖勋对叛军的态度就足够让张瑞头痛不已了。
此人更令人头痛的还在后面。
汉灵帝对其敬重无比。终其一朝,史书记载之下,只与盖勋君臣相知。
去年灵帝在西苑阅兵,问盖勋如何。
盖勋立即当着皇帝刘宏的面,回复:“臣听说‘以前的皇帝只夸耀德政而不看兵力多少’,如今叛军在远处,陛下却在眼前阅兵,不能显示陛下果断刚毅,而有穷兵黩武之嫌。”
灵帝居然没有生气,感叹与盖勋相见恨晚。问他天下叛贼为何如此之多。
盖勋直言还不是陛下您身边那些亲人。
吓得在座的宦官蹇硕恐惧不已。
当然盖勋最出名的还是他那封《与董卓书》。
董卓掌控朝堂,废立新帝后,权势如日中天。
盖勋写信给董卓:“从前伊尹和霍光有那么大的功劳,结局仍然令人寒心,你只是个小丑,凭什么下场会比他们好?祝贺的人在你门外,吊丧的人就在你坟前!你还不敢小心一点!”
董卓看罢,非常忌惮。
张瑞当初看书看到这里都蒙了。
这真的是直接写信骂董卓小丑,诅咒他不得好死,恨不得立即给他吊丧。
都已经到这种地步了。
董卓还是忌惮盖勋名气不敢杀他。
最终盖勋郁郁而亡,临终前遗言,不接受董卓的任何馈赠!
而董卓非但没杀他全族,反倒上书请朝廷赠送丧礼用品,陪葬于安陵。
他不是刚刚履任京兆尹在长安扩招兵力,对付西凉叛军吗?
灵帝可真是看得起自己,居然把这位海内名士调任太原太守,来对付自己。
又恰好赶上太原上表请降的时间。
杀是必然不能杀的。否则天下震动。
海内豪杰无不侧目太原。
怕是灵帝亦能从从病床上回光返照,一跃而起,亲自下令禁军尽数北上,杀光太原贼寇。
可任由他在雁门谋划不轨,张瑞亦担心他会引起太原动荡。
毕竟对方可不是什么籍籍无名之辈。
盖元固,文可抚境治郡,惠以康民。
武则能聚众组成鱼鳞阵,任羌族铁骑冲击,而巍然不动。
这样一名人杰在一侧虎视眈眈,图谋太原,实在让人心中难安。
被动等待不是张瑞风格。
张瑞更喜欢主动出击,将一切掌控手中。
于是便问道:“可知盖勋部众人数?”
郭淮点头,说道:“盖勋麾下骁骑四百余人。分为两部由鹰鹞都尉士孙瑞与清寇都尉第五儁统之。”
骁骑四百!
难怪盖勋来得如此之快。
灵帝对盖勋可是真够大方。
这些人可都是盖勋在出任京兆尹时招募的。
他盖勋觉得长安有兵五千,不足以对付西凉叛军,上表扩充至一万。
随后上表奏请朝堂,从大汉各个郡县选拔良将,征辟士孙瑞为鹰鹞都尉,魏杰为破敌都尉,杜楷为威虏都尉,杨儒为鸟击都尉,第五儁为清寇都尉。
结果没来得及对付西凉叛军,却先带领其中精锐来太原对付自己了。
尤其那位士孙瑞,为人博学多才,前后履任鹰鹞都尉、执金吾、光禄大夫、尚书仆射、卫尉等职,朝中三公每有空缺,杨彪、皇甫嵩等人就会推举他任职。
第五儁能与其一同被盖勋所看中,带至太原,亦必然才能不凡。
万幸盖勋远道而来,麾下部众不多,只有铁骑四百。
张瑞在原地沉吟许久,转而对郭淮说道:“吾与令尊曾相约谨守郡境,互不侵犯。然太原太守身在雁门,令吾等如同芒刺在背。为两郡之谊计,还请令尊礼送盖勋出境。不使雁门百姓妄遭刀兵。”
雁门本是并州第一大郡。
但自从熹平六年(公元177年)护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匈奴兵出雁门与其他两路汉室大军北伐鲜卑大败而归,雁门军民便死伤惨重。
生民十不存一,境内胡族流窜。几乎不为汉土。
至今刚过十二年。
郭縕出任太守以来,一直致力于休养生息,鼓励生育。
但雁门人口仍不及十万。其中青壮更是在当年灾祸中几近死绝。
全郡官兵不及三千人。
这也是为何当初郭縕会积极主动与张瑞盟誓,相约互不侵犯的根本原因。
如今时过境迁,太原不但雄兵过万,更是甲具精良,冠绝并州。
一旦张瑞决议大军北上。
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