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荣只得跪地行礼,说道:“徐荣拜见鹰扬将军,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

    张瑞笑着将徐荣扶起,说道:“迁为昭义中郎将,以待重用!”

 第六十九章聚众成势(为我煌哥的万赏加更)

    九月初,张瑞终于返回安邑,还未洗净一身戎马疲惫,来自四面八方的使者就挤满了安邑郡府。

    本月大雨停歇,黄河水位平复,来自洛阳的消息终于顺畅传到大河以北。

    董卓已于九月首日,废立皇帝!九月三日,鸩杀太后!

    在大汉崇德前殿,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改年号昭宁为永汉。

    事实上在,在昭宁之前,还有个年号为光熹。

    本年度既为大汉中平六年,也可以称为光熹元年、昭宁元年、永汉元年。

    天下豪杰、世家豪强,无需远行郡县、无需看烽火狼烟,仅通过变换频繁的年号,便可知晓大汉气运将尽。

    州郡高官又怎会对朝堂保留敬畏之心?

    待十二月,董卓再将永汉元年改回中平六年,意图恢复天下对汉室的尊崇,却再也无法挽回局势,关东诸侯纷纷起兵,讨伐朝堂上的权臣。

    挤满郡府的使者有的来自太原,有的来自西河,还有人来自洛阳、上党、黑山,难以胜数。

    张瑞首先接见了来自西河的使者,即护匈奴中郎将王柔的使者。

    来人是王氏族人,是王昶、王机叔父一辈。张瑞很郑重的请其入座,随后率先说道:“董卓霍乱朝政,宿醉龙床,无德无才,却妄行废立之事,鸩杀太后,暴逆不臣,贪残酷烈。”

    “余尝闻逆贼起而贤人生。昔诸吕为乱,平勃奋起;莽逆篡朝,窦融忧心。盖因其忠臣不发,则社稷难安!”

    使者立即起身,恭敬的向张瑞行礼,问道“鹰扬将军义气振奋,志节高远。如今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吾等当为之奈何?”

    张瑞以拳锤案,语气肃杀,似金戈铁马,坚定不移的说道:“某意联合义兵,讨伐国贼!陈兵待发,以挽将倾,并匡社稷,以立贤名!”

    使者惊呆原地!

    讨伐国贼!共兴义兵!

    听起来大义凛然,然事实上却是以下叛上,与朝廷为敌!

    此乃大汉四百年未有之事!

    张瑞图谋西河这支平叛大军许久,此刻终于露出隐藏已久的獠牙。

    不容反驳的说道:“护匈奴中郎将王公,深受天恩多年。值此国难之时,需中流击水,以报国恩,出兵五千,并河东、太原、雁门三郡军兵共赴国难!”

    护匈奴中郎将大军满编约有万余人,但在西河平叛经年,多有死伤。五千人差不多就是这支部队的中军砥柱了。

    群雄讨董并非一朝一夕便能结束,而这五千人被张瑞派往前线,余下的护匈奴中郎将所部会立即变得势单力薄。

    等讨董结束,天下已经是强者为王。没有粮草供给王柔除了劫掠,就只剩下投靠鹰扬将军府一条路可走了。

    可是大军主力都被张瑞征调,王柔又能去劫掠谁?

    使者面露难色,这种大事委实不是他一人能够决断。

    “请君为某带言给护匈奴中郎将,鹰扬将军府将首倡义兵,三郡皆爰举义旗。黄河以北,非友即敌!将军不兴义兵,难道欲助董贼?若阵容两立,三郡皆不再供粮与贵部!”

    使者彻底大惊失色。诚如鹰扬将军所言,护匈奴中郎将大军已再无回转余地。

    若是不肯兴兵讨贼,供给都将自此断绝。

    非友即敌!

    鹰扬将军言出必信之名晓喻并州,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了。

    使者已然感受到张瑞决心,不敢再多言,拱手拜别,说道:“鹰扬将军义举,某将详述于中郎将。无论如何,吾等都感激太原数月来的粮草资助,必不侵犯将军辖境。”

    张瑞一笑,起身送别。

    相信王柔必然会派出步骑前来助阵。

    非但为了朝廷大义,也为了世家豪族的利益。

    王柔出身于太原王氏,正是既行官僚体制的受益者。

    董卓以下叛上,越过故主袁隗把持朝堂,这种背主弃义的行为,彻底得罪了所有士人阶层。

    士人阶层必然与其不死不休。

    其实韩馥是个老实人,他说的一句话,点明了群雄讨董的真相。

    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是帮董氏呢,还是帮袁氏呢?”

    结果被他的部下治中从事刘子惠大义凛然的骂了一顿:“兴兵为国,谈何董氏、袁氏?”

    但张瑞觉得刘子惠就是想用家国大义掩盖肮脏的政治真相。

    就联军那些逡巡不前的诸侯哪有一丝兴兵为国的模样。

    天天在大营里不是聚会就是喝酒,这也能算为了家国大义?

    归根到底还是董卓得罪了士人阶层,哪怕他后来为党人正名,大举任用士人,还是被士人所恶。

    联军中的诸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全是名动一时的士人。

    这些人全是董卓提拔的封疆大吏。

    而这些人到任后就开始阴谋叛乱。

    包括后来的刘表,被董卓任命为荆州牧,到任以后也立即跟董卓划清界限,然后做起了土皇帝。

    就这些人反对董卓的一切理由都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站在士人一方而已。

    兴兵为国?

    可能也就曹操心中还有这么一丝念想。

    其他人不过是想通过兴义兵为自己赚取声名而已。

    甚至讨董联军中的很多诸侯都没做好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准备。只想博名,未想搏命!

    诸如张邈、桥瑁、袁遗皆是如此。

    张瑞着眼一隅,从比较现实、功利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就是董卓出身粗鄙,没有威加四海的名望,却掌控了朝堂,触犯了士人阶层的利益。

    又背叛故主,以下叛上,犯了士人的忌讳。

    所以为天下士人所不容,群雄讨董不过是士人阶层与董卓个人的战争,只不过被冠上了家国大义。

    基于这种判断,张瑞相信王柔乃至王家,不会自绝于并州士族。

    至于猜错了?

    猜错就猜错呗。护匈奴中郎将又不会调转矛头帮董卓来打太原。

    西河使者离去后,张瑞紧接着便接见了太原使者。来人是太原太守盖勋的幕僚傅巽。

    傅巽在历史上出了名的知人善鉴,曾经品评裴潜、庞统,又与蒯越一同劝刘琮投降曹操。

    这是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人。

    张瑞便问道:“鹰扬将军府欲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盖府君可愿共襄义举?”

    盖勋历史上敢直接写信骂董卓不得好死,董卓却忌惮他声名,不敢加害。

    这种英豪是不会畏惧董卓的,傅巽当即回道:“若鹰扬将军高举义旗,盖府君愿助将军一臂之力。”

    张瑞目光坚定,望向山河远方。

    不知道在其他州郡,是否也有豪杰在做同样的事情。

    幽闭的密室,摇曳的烛光,密谋的双方,与重重握在一起的手掌。

    最终勾连成一方共同举兵的联盟!

    随后张瑞又接见了雁门和上党的使者,郭縕、杨凤都表示愿助张瑞一臂之力。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势力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不值一提。

    但在造势方便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若张瑞一人起兵,那天下都会觉得这是一支势单力孤的叛军。

    但若是鹰扬将军、护匈奴中郎将、黑山校尉、河东太守、太原太守、雁门太守同时起兵。

    那对天下的震动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种名为势的东西将立即形成。即所谓的聚众成势,天下大势。

    首当其冲的,董卓就会惊惧。怀疑叛乱风起云涌,河北大势已去。

    所谓的华夏是震,由此产生!

    若张瑞孤身一人,哪怕再将兵力翻一倍,兴兵六万,也造不成这种局面。

 第七十章图谋关羽

    秘密拉拢了一群盟友后,张瑞便再次将目光转回内政。

    谈汉末、谈三国,一定有几个人是绕不过去的。

    张瑞个人愚见,分别是曹操、周瑜、刘备、关羽、诸葛亮、司马懿。

    如果跟女孩子谈,可能还要加上赵云、貂蝉、洛神。

    这些人中,赵云已经在鹰扬将军府效力,司马懿在河东郡东边的河内郡,还未成年。

    诸葛亮如今是个熊孩子,曹操、周瑜、刘备离河东太远。

    至于貂蝉、洛神……有点虚幻。

    对鹰扬将军府而言,唯一靠谱的就只剩下了关羽。

    这位诸夏赫赫有名的武圣、义圣,兼职财神爷,便是出生于河东解县。

    虽说张瑞没恶趣味,来一出“关二爷在上,我张瑞、我关羽、我赵云,今日结拜为异性兄弟”的恶搞。

    但对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还是非常希望纳入麾下的。

    以实力计,招纳关羽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

    因为此刻张瑞无论实力、威名还是官位都远非刘备能比的。

    张瑞为鹰扬将军领河东太守,可以封关羽为中郎将或者郡府高官,让他衣锦还乡。

    历史上关羽蹉跎半生也没达到这个高度,直到投降曹操,万军中刺颜良于马下,才被封为偏将军。

    与张瑞相比,刘备此刻却连个正常官职都没有,鞭打督邮后一直官运不顺,数次起伏,现在正在洛阳当“洛漂”。

    据史书《英雄记》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如今已是九月,董卓已经废立皇帝。

    曹操不肯受董卓举荐骁骑校尉,逃出洛阳,身无官职,就更别提刘备了。

    俩有志青年,现在正是帝国不稳定要素,在召集义兵,准备讨伐董卓。要好好思虑怎么躲过豫州主官黄琬的各种压迫,熬到年底有诸侯首倡义兵。

    因为跟随曹操起兵,曹真他亲爹秦邵都替曹操抵罪身死了。(初平中,太祖兴义兵,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

    也就是说关羽此刻同刘备、曹操一路,再次成为朝廷通缉犯。

    按理来说,只要张瑞愿意庇护,下令河东解除一切对关羽的通缉令,河东就是对关羽而言最安全的郡国。就算黄琬亲自过来要人,张瑞也有资格冷眼无视。

    对普通人,这几乎是十拿九稳的招徕。

    但对关羽就不那么保证了。

    关二爷的义气那真的是享誉史书千古。

    对普通人天经地义的选择,他却未必随波逐流,有极大的可能会对刘备生死相随。

    哪怕跟着刘备东躲西藏,也不回河东享受荣华富贵。

    遇到这种情况,张瑞真的只能束手无策。

    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为此解县的县长、主簿、户曹掾史、贼曹掾史、关羽出生的常平里的里正、三老以及关羽的所有族人都被召集到了安邑。

    如果最具权势的上司想查一个人的底细,官府往往能爆发惊人的战斗力、组织力。

    随着张瑞命令下达,解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