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姑爷请留情-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眼下的情形,亦如当年……天子病重,太子年幼不堪大用。
    一切仿佛那么的合情合理。
    ……
    与此同时,泰王已经走出了宫殿,他的亲信和幕僚正站在皇宫的大门前等着他。
    见泰王走了出来,一名瘦高的幕僚急忙走上前替他披上了一件皮袄。
    “王爷,天气凉了,切要小心保暖。”
    泰王裹了裹身上的衣服,道:“回去吧。”
    两个人上了马车,一同打道回府。
    车上,泰王突然问那幕僚道:“荀正,你今日让我在朝中,将肖彬的奏折拿出来,请陛下不要敕封那沈白,是何缘由?不过区区一介竖子而已,如此针对于他,岂不是显得本王太小家子气,没有容人之量?”
    那名叫荀正的幕僚道:“姓沈的书生不过是沧海一粟的小人物而已,不过把他当殿抛出,也不过是想试试陛下的态度。”
    泰王忙道:“什么意思?”
    “王爷掌握兵部,且旧部遍天下,且兼皇室之尊,陛下对王爷可谓是又爱又恨,但毕竟是同袍兄弟,又有高祖临终遗言嘱托,想来陛下就是对王爷有什么不满,也不会过于苛责,但万事无绝对……陛下要动王爷,也不过只会因为一个理由。”
    泰王向前俯身,低声道:“什么理由?”
    “皇权。”那名叫荀正的幕僚低声道:“只有当皇权被威胁的时候,陛下才会对王爷动手。”
    泰王恍然的点了点头,道:“那依照先生的意思,眼下就是皇权被威胁的时候了?”
    荀正点头道:“陛下的身体日渐虚弱,太子还年轻不甚长进,平日里也无大恩泽于百官,反倒是王爷,这些年结交百官,施恩于旧部,威望日隆……”
    泰王呵呵一笑,道:“本王虽有恩于旧部,但他们平日里在民间为非作歹,弄的那些破事全都被百姓算在了本王的头上,如今本王在朝野虽有威名,但在民间却是名声狼藉,那姓沈书生指责本王的策略,便是民意之向……”
    “哎,王爷不必担忧,区区小民之心,如何能抵得上百官与士子之心?王爷日后若果真能得登高位,届时在施恩于民,不出半载,则小民之心皆归附尔,何需挂心?”
    泰王摇头道:“只是我那皇兄,未必肯吧。”
    “所以今天,属下才要王爷当朝抛出肖彬的奏折,试探陛下的态度,这样的小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王爷是在报复那舞弊书生!依照在下所料,陛下若是驳斥了王爷,那便是对王爷不满至甚,且有意警告,只怕天威发作在即……”
    泰王眯起眼道:“但皇兄却准了我的奏请,不用那舞弊的小贼……”
    荀正笑道:“那就说明陛下忌惮王爷,不愿与王爷正面冲突。”
    泰王捋顺着自己的胡须,转头看向马车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少时,方听他说道:“荀先生,本王今日在皇宫的后花园,观察皇兄气色……我看他面色蜡黄且略有惨白,印堂之间隐隐发暗,双眸深陷,颧骨高突,面无四两肉,已经是脱了相了……”
    荀彧眼睛一眯,道:“王爷的意思,是陛下大限将至?”
    泰王点头道:“只怕是挺不过半年了。”
    荀正闻言,略作沉思,问道:“敢问王爷之志?”
    泰王一摆手,道:“别跟本王耍那些嘴皮子,你我相交多年,本王是怎么想的,你还不知道吗?”
    荀正忙道:“是属下失言了。”
    泰王冷冷一笑,道:“当年张之渊从我大哥手里接过了大楚,按道理来说,这大楚本当是我大哥那笨儿子的!结果那小子被他送到姑苏做了个什么吴王!如今张之渊又要不行了,我看现如今的太子还比不上张桓呢!他张之渊能从张之飞手中接过这天下,本王如何便接不得?”
    荀正笑了笑,道:“王爷此言甚是,属下倒是有一计,可令陛下进退两难,不得不倚重于王爷!”
    “何计?”
    “其实说来也简单,王爷这些年,为那些旧部兵将抗了不少的祸事,惹得民怨沸腾,如今正是该让这些人回报王爷了。”
    泰王奇道:“你的意思是?”
    “让他们联名上奏,保王爷继承大统!”
    泰王闻言一惊,道:“如此,岂非大逆不道?”
    荀正摇头道:“一个人上书,那是大逆不道,一百个人上书,那便是大势所趋,五百个人上书,那便是人心所向!我朝本来就有这个先例,陛下的皇位也是从兄长手中得来的,他若是敢因为这些人的谏言而杀人,岂不是成了心胸狭窄的昏聩之君?嘿嘿,陛下他不敢的!他只能是安抚,因为在这件事上,陛下不占大义,纵然最后他力排众议,但为了安抚人心,日后也不得不托孤于王爷……”
    说到这,荀正伸出了两根手指,道:“届时,陛下只有两条路,要么仿效高祖传位之举,传位给王爷,要么托孤于王爷,则届时王爷权倾朝野,摄政天下,执掌幼年天子,亦如皇帝一般,王爷,无论陛下怎么选,您都不吃亏的。”
    泰王恍然的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喜之色:“先生真乃吾之子房也。”
    ……
    而皇宫内的花园内。
    楚皇也在一个人苦思良计。
    他杵着下巴,自言自语地道:“动兵除了他……但他总领兵部,旧部极多,且京城的禁军之中,也多有其党羽,若是走漏了风声,怕是胜负难料……”
    慢悠悠地起身,楚皇又自言自语道:“但若不动手,他下一步必然纠结党羽,联名上书,朕是驳也不是,不驳也不是……万一再弄成个朕死后,必须依仗他协助皇儿处理朝政的结局,吾儿岂有翻身之日?”
    想到这,楚皇痛苦的揉了揉太阳穴,叹气道:“可惜朝武不是实力不济,便是身份不行,纵然是有几个忠臣,却也无一个人可与他相抗衡,若是在这种时刻,他有一个对手,那就好了………”
    想到这的时候,楚皇不由一愣。
    “对手?”
    楚皇猛然站起身来,在花亭中来回的转悠。
    “他想仿效朕,弟承兄业……但实际上,有一个人却比他更名正言顺……”
    突然间,却见楚皇猛然一拍手,露出了欣喜的表情:“二虎相斗,吾儿得利……哈哈,朕有主意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还皇位
    数日之后,各地的军营和衙门,包括朝中的官员,开始纷纷上书,言如今大楚虽然日益富强,但北方和西方仍有强敌环伺,危机四伏,为安定社稷,请求楚皇易储。
    太子年纪尚幼,面对如此纷乱的国势,恐难以应付,唯有泰王正值盛年,老成持重,深得人心,又有军旅经验,又有治政经验等等。
    为大楚社稷计,陛下应仿效先帝,易泰王为储,方可保大楚千秋万世。
    楚皇虽然心怀杀机,但却也偏偏不能有动作。
    一则众臣上表,确实是从好的角度出发的……楚国太子确实太年轻羸弱了,扛不住外敌滋扰。
    二是上表的人太多,杀不完的。
    三是他的皇位也是从大哥手里得来的……这事儿楚皇占着理亏,他不能杀人,只能好说好商量。
    于是乎,在深思熟虑之下,楚皇召开了一次朝会,商议储君之事。
    朝会上,以兵部侍郎等为首的泰王集团,纷纷上奏:只有让泰王为储,大楚方能千秋万世,毕竟眼下国内虽然天平,但江南草寇尚未完全平定,且北方和西方尚有蛮夷虎视眈眈,若无强君,则必被欺凌,甚至有亡国之祸。
    但是以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为首的保守派,则是强调太子乃是楚皇之子,且在数年前就被立为储君,如今没有过错,却要无端被废,有失偏颇等等。
    群臣唇枪舌剑的争执了好久,僵持不下,几乎都要动起手来。
    若非是当着楚皇的面,估计大殿之上,已经有人要见血了。
    最终,两派臣子争执不出结果,只能向楚皇请谏,请陛下给出公断。
    毕竟无论他们怎么吵,这件事的最终决定权,至少是表面上的决定权,都在楚皇手上。
    楚皇来回看着群臣,突然道:“诸位爱卿的忠君爱国之心,朕已知晓,唉……此事确实是难啊,朕的身体如今日渐衰弱,说是朝不保夕也不为过,太子年幼且性格懦弱,这一点朕亦是知晓,若是太平盛世,以太子之纯良秉性,倒也不失为一位明君,只是如今强敌环顾,以太子的性子,确实……”
    说到这,楚皇又看了看泰王,道:“说起来,三皇弟倒也不失为一位好的储君人选,毕竟朕当年也是如此承大楚基业的……但三皇弟年纪也不小了,膝下爱子亦是年幼,只怕……”
    泰王听到这,心中有些憋闷。
    二哥这话说的,怎么听着有点想咒自己早死呢?
    却见皇帝向着后方一仰头,叹道:“若说年富力强,又名正言顺的储君人选,朕倒是还有一个人选。”
    众臣中,吏部尚书魏大勋迈步出班,道:“还请陛下明示!”
    楚皇幽幽一笑,道:“君子深知之以道,欲其自得知也……朕的道,乃是皇兄所赐,若无皇兄当年力排众议,传位于朕,何来今日之大楚盛世?时至今日,朕亦该完璧归赵了。”
    一番话说出来之后,满殿哗然。
    泰王似乎没想到楚皇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惊讶的看向楚皇。
    “当年皇兄传位于我,乃是因为侄儿尚且年幼,为保江山社稷故而如此,如今当年的稚子,已经成长为了英雄俊才,而朕则是垂垂老矣,当此时节,朕决定将皇位归还于侄儿,也算是全了皇兄当年传位之恩,日后九泉之下面对皇兄,朕亦能坦然面对矣。”
    泰王藏在袖中的双拳不由微微打颤,他惊诧的看着坐在天子位上的张之渊,心中升起了一种莫名的焦虑。
    千算万算,居然没有想到他居然动了还皇位的念头?
    若是他执意立太子继位,他尚能鼓动党属,以年幼羸弱之言逼迫张之渊立自己为储。
    但若是张之渊真有意让位于吴王……这理便不在自己这边了。
    首先吴王张桓已经双十年华,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年幼的理由跟他完全扯不上边。
    而且在道义和义理上,张桓完全比所有的人其实都名正言顺,毕竟大楚本来就应该是他的!只不过当年为了顾全大局,先皇兄才不得已传位于张之渊。
    泰王若是跟张桓比,在顺序上就得往后排了。
    但在这个时候,却见吏部尚书魏大勋站了出来。
    魏大勋原先曾是吏部侍郎,前吏部尚书陈之善因恩科舞弊之案被判死之后,魏大勋便升任吏部尚书。
    魏大勋今日在朝堂上,一直保着太子跟泰王一党对着干,众人的争吵中,十句得有七句是他喊的,这人嗓门奇大,且性格暴躁,谁也不惯着,从无党派纠纷,只是一心为国。
    楚皇曾赞魏大勋乃是当朝之表率,即使他经常出言顶撞自己,但楚皇依旧重用于他。
    毕竟这年头,直臣是越来越少了。
    而眼下,针对还皇位这个事,魏大勋也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的。
    魏大勋扯着大嗓门道:“陛下!此事不可为!”
    楚皇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神色,但面上却表现的很不高兴,道:“如何便不可为了?”
    魏大勋仿佛没有看见楚皇的表情一样,道:“吴王张桓虽是先帝遗子,且已正冠,但听闻此子平日里不务正业,每日闲逛于市集,沉溺于游戏之乐,似此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