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煜本纪-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乱而无常,纲法崩坏;其中却隐有合一之势。”李煜直接回道。
    这也幸是他曾刻意留心过那一番古代皇朝史,不然在经过现代那段同样热闹纷呈的历史之后,他能知道多少这个并不起眼的五代史事情还就真的不知道了。
    毕竟于时间长河无数年而言,五代十国那短短三十几年的乱世史,实在是不值得世人留意。
    毕竟那段历史不仅繁乱,更是记载稀少,史书上也多是一笔带过。
    让人时常想探寻而不得其真面目,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史之禁区。
    “合一之势何来?”李景简洁而又单刀直入的问道。
    “这。”李煜的手握成拳头重重的砸在了陈桥之上。
    “他赵匡胤不过周一大将尔,虽骁勇,但应无虑才是。”李景似乎没想到李煜会将赵匡胤放到这般高度,质疑道。
    “父皇,古之汉祖刘邦可是天生之皇否?我大唐之祖可为天生皇否?”李煜开口说道,一句话就问住了李景。
    “这……那你觉得我们现在到底该怎么办才好?”李景开始考究李煜道。
    “爹爹,不知如今那赵匡胤已经到哪一步了?”李煜问道。
    “嗯,这个还未动手,只是大势几近成熟。此次他只是借口辽军入境,于陈桥领命聚拢兵众,但是根据内探消息,辽人此刻并无意南下。”李景思虑了一会,这才说道。
    “是吗?不知父亲还探测到了什么?”李煜听后,有些意动,但还是隐有迟疑之色。
    “你是想做什么手脚?”李景似乎也明白了什么。
    “对,儿有三策,但须确认赵匡胤已反,没有退路的时候来使用,不然很容易失败。”李煜小心翼翼的说道。
    “说来听听。”李景一边看着眼前的地图,一边问道。
    “第一策:诱辽兵真正南下,在赵匡胤起兵气势极盛之时,两者争斗起来。”李煜说完顿了顿,这第一策是一险策,如果稍有失误,引火烧身虽不至于,但一定会成为两者的首要敌人,今后除非发生大的变动,否则两者一定会形成先消灭南唐的默契。
    “你可知我们李唐如今是大周柴氏的属国,此举下去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李景摇了摇头,似乎是有些不想采用这个方法。
    李煜看着眼前今世的父亲,看着他那有些颓势的模样,似乎明白了什么,点点头,没有反驳。
    “说说其他吧,有想法终究还是说出来的好,以后总归还是归你管理的。”李景看着眼前的儿子,心里有些感慨,年轻就是气盛啊,可惜,他老了,也被赵匡胤和周世宗打怕了。
    现在的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将唐国带之巅峰的大唐帝王了,而是一个去了帝号被打垮了的江南国主而已。
    “第二策,就是两不相帮,引柴氏幼子悄入我大唐,待时机成熟,借其逐鹿天下。”李煜说道。
    “那第三策呢”,显然李景也认为此举可行。
    “第三策,取了赵匡胤及其兄弟之命,让后周那些已成叛将的将士们继续反叛,不断消耗后周国力。”李煜很是认真的说道。
    “这第三策,于大局而言似乎毫无作用,你是不是将赵匡胤看的太过重要了。”李景不明白为何自己的儿子会这么将一个叛将放在心里,还非得举国之力取其性命不可。
    “这……还请父皇决断,此三策齐用者,必灭后周,当立不败之地,可图天下。”李煜极为认真的说道。
    “这,容朕考虑一二吧!此事太过凶险。”李景迟疑了,虽然他在朝堂之上,答应了诸将请战之愿,但彻底与周柴氏以及赵匡胤撕破面皮,他却是没有做好那个准备。
    至少打仗,他还能撑住,大不了退守一方,不再图争霸之机,但如果依据了李煜三策,败了可就真的会受到猛攻。
    一国之命聚于一朝之功,这已经不符合李景的期愿了。
    “三策取二三,此事就交给你办吧,至于柴氏幼子日后来了我大唐该如何处理,你自己想法子吧!”李景最终拿了主意,决定就只用李煜之第二三策。
    既拿柴氏幼子占据周之名分,好在日后进取北方;又杀赵匡胤之命,使其叛将无首,令北方之地乱做一团,战火不断。
    “儿遵命!!!”李煜再次行礼,看着苍白了发须的李景,郑重的说道。
    此次,柴氏幼子以及赵匡胤的命他必得之。
    至于,以后那就待自己称帝之时再说吧。
    既然李景不愿背那违约之名,他李煜也懒得去趟那个浑水。
    这次,就让这五代十国的乱世,见识见识我的智谋吧,这个糟透的乱世,我李煜来了。
    最后,李煜在李景的热情下,与这位和蔼的父亲一同用了膳。
    在用膳期间,李景竟也在兴致之际,吟诗作赋,做出了《三策论》。
    两龙争衔吐龙珠,一饮一啄传承道。
    三策论出谋天下,使得上二稳大唐。
    ()

第15章 十五:龙才殿与户部尚书冯延鲁
    “父皇,儿臣该告退了。”李煜敬称道。
    因为此刻用膳之时,已是有外人在矣,这互相认可的两父子帝王已不能再如平常父子般,毫不在意等级之别了。
    “嗯,你去吧,如有需要去龙缘楼,找那里掌柜的,此次你之所谋需要他的帮助。”李景在李煜即将离开前细心叮嘱道。
    “是,儿臣谢过父皇。”李煜在得了李景的提示后,立马就告退退出了大殿,向着宫外走去。
    走在路上,李煜看到了有趣十足的一幕。
    那位户部尚书冯延鲁正在与一位宫廷宦官在宫门前进行交谈,似乎在商量着什么事。
    “冯大人安好。”李煜过去问候了一下。
    “殿下安好。”冯延鲁整了整自己的官袍,行礼道。
    “冯大人,这是?”李煜故作惊讶的说道。
    外臣接触内宦,这是每一位皇帝的忌讳,不过眼下看来似乎古代的这些文人雅士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遵守规矩啊!!!
    “启禀殿下,老臣在给张公公交代一些政务。”冯延鲁很是直白的说道。
    这种直接使得李煜一时间都有些不习惯,但是想到最近东宫教礼仪的府臣给他特意点出的当朝他不可轻易撕破面皮的臣子之中就有这位户部尚书大人,他也就释然了,同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这位大人的政治履历。
    冯延鲁,一名谧,字叔文,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前吏部尚书冯令额之子,前相冯延巳异母弟。
    父令额迁居寿春。幼居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吴让帝末为江都判官。
    南唐元宗保大初,为中书舍人。出师攻建州时,为监军使。兵败后流放舒州,后赦免。
    累官工部侍郎,出为东都副留守。保大十四年(956),被后周所俘,留居汴京三年。显德五年(958)再次归唐,为户部尚书。
    这份政治履历也值得他如此姿态了,名门出仕,功劳不小。此刻还有大事要做,为了避免人心浮动,还是不计较他这次了,反正估计他这个老臣也没多久好活了。
    后现代之时有关南唐的历史虽然混乱不堪,但是基本信息他还是知道的,这也多亏了自现代之时就流传下来的古建筑图书馆的存在了,不然他可是没法得知的。
    想到这,李煜就更加庆幸自己当初有研究古代史的兴趣爱好了,不然现在可就真的抓瞎了,为一个积重难返的王朝续命远远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改变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嗯,好,不知冯师近日可好?”李煜忽然想到了这位户部尚书冯延鲁的异母兄长前相冯延巳,那位党争之下,宋党一派唯一还存活着的宋党领袖之一。
    之所以李煜如此称呼冯延巳,是因为其曾在保大五年(947年),陈觉、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失利,死伤数万,损失惨重,李景当时大怒,准备将陈觉、冯延鲁军法处死之际。
    为救两人性命,冯延巳引咎辞职,改任了太子太傅这一尊而无权的空衔。
    虽然后来其又出山任相但在显德五年(958年),冯延巳因党争被迫再次罢相。
    但是其太子太傅之职一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李景也似乎忘记了此事一般,从未提过罢免他的太子太傅一事。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冯延巳也是他的老师。
    “托国主的福,家兄在野,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乐得其所。只是经常也会提起与陛下征战天下时的日子,说自己悔不当初,说自己要是原则性强一些,不太那么在乎地域之别,也就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了!!”冯延鲁觉得李煜提起自家那位异母兄长一定是国主李煜起了重新启用的心思,便将兄长的境遇说得是极为的感人。
    这也不怪冯延鲁如此吹捧那位自己打心底就一直不喜的哥哥,实在是如果冯延巳还在相位的话,他们原宋党剩下的官员就能重新有上升的希望了。
    哪里还需要像现在这么被动,太子的一句话差点就让他们文官哑口无言,要不是他们之中有人与朝中武将交好,还不得被原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结成的孙党给抓住机会给攻讦一番,丢了官位。
    于他们这些臣子而言,所谓的宗周如何,赵匡胤如何,那又能怎样,他冯延鲁可不在乎,他们只要打不入这金陵府,他冯延鲁就不会收到什么影响。
    更何况,就是攻入金陵府又如何,他冯延鲁在汴京可不是白待的,想到这,冯延鲁立马收了自己那大胆的想法,不到最后一步,他不会选择做那件事的,可要是他大唐李氏对不起他,那可就别怪他冯延鲁行那不义之事了。
    “既然如此,那从嘉有时间会去拜访太傅的,还请大人告诉太傅一声,免得扰了太傅的清净。“李煜彬彬有礼的说道。
    李煜这副恭顺的态度使得原本因义侄之事而对李煜起了不满之心的冯延鲁在短时间就低看了李煜一眼,心底不屑地想到:“哼,别看你吴王殿下太子在朝堂上威风凛凛的,现在还不是要求我等文臣,以维持平衡君王道。”
    心里虽然这么想着,但是现实之中冯延鲁还是表现出一副和蔼的态度,以一副长辈的态度笑着拍了拍李煜的肩膀,:“好的,殿下放下!!!”这般姿态就好似他是太子太傅一般,正在提点未来的主君。
    李煜被冯延鲁这一拍愣了一下,而后立马笑道:“是,那冯大人忙着公务,从嘉就先退下了。”说完,还向其行了礼。
    面对李煜的礼仪,冯延鲁欣然接受,而后离开,大笑着出了宫门。
    只留下了原本与他交谈的宦官和李煜,两人大眼瞪着小眼。
    待到冯延鲁走远之后,李煜这才转过身向那宦官问话:“哪个殿的?”
    “启禀殿下,老奴是龙才殿的,老奴罪该万死。”没了冯延鲁,刚刚那位久没行礼的老宦官立马趴了下来,请罪道。
    “你个老东西,何罪之有?刚刚不是挺开心的吗?”龙才殿李煜还真不知道是干嘛的,因为南唐内廷各司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据说这是由于南唐文风极盛的缘故,就连身为国主的李景也没能免俗。
    对于内廷各司各部的命名一直以来都是完全是取决于延的兴趣爱好和一时兴致。
    这点是一位叫做南里的东宫府臣在李煜离开东宫前刻意叮嘱的,他告诉李煜要是在宫内遇到不熟悉的内廷殿司,直接询问其职能就好,怕的就是李煜在宫廷内硬撑着不懂装懂,在外臣面前丢了皇家面皮。
    ()

第16章 十六:龙才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