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寒士-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五万户百姓,十多万的税银肯定能收到。
往年这笔钱,应该分成三份。
交给真定府,也算是上交国库三分之一。
分给澶州军三分之一。
最后几万两自留。
不过今年朝廷不要了。
好像安定府的日子会好过不少。
其实不然。
除夕一战,抚恤银,以及购买装备的钱就超过四十万了。
当时留存的商税就几万两。
沈忠信垫了钱,官府是要还的。
这就够安定府还账七八年了。
所以,魏无忌对那笔钱一点兴趣都没有。
他现在关心的是商税。
只有恢复“安定”二字,才能能发大财啊!
“各位,如果让李广利不再骚扰辽国。”
“你们说,辽人会不会把人马撤回去?”
“合则两利嘛!”
“大家一起做走私,各取所需多好?”
“打打杀杀,是不是都亏大发了?”
这话倒是中肯。
李广利上北岸去抢,辽人就得调兵四处救火。
无论如何,也挽救不了大批财产的损失。
人家水军就往那些靠河的村镇打一波火油弹。
损失就大了去了。
辽人跑过来袭扰呢?
安定府种庄稼都不得安宁,更别说发展商贸了。
双方僵持下去,走私生意也做不了。
每年得亏多少钱?
抢到手的,还不如暗中亏的多呢!
李乘风表示怀疑。
“咱们把水军撤了,辽人就会偃旗息鼓?”
沈忠信眼神闪烁,思量着道。
“应州王耶律大越,应该被打疼了。”
“他才是辽国最大的走私商。”
“如果这般僵持下去,他每年的损失超过百万。”
“他比咱们更着急。”
北岸足足是十五万辽国铁骑。
可比大周养步兵的花费高出几倍。
偏偏辽国朝廷,不但不会给地方拨付军备粮饷。
还得每年朝地方索取呢。
大周这十来年奉行的北方政策,就是跟辽国学的。
画虎不成反类犬。
实际上,没有南方富裕地区的支持。
北方边军的军备和战斗力正在急剧下滑,一年不如一年。
周元有些意动了。
“要不?”
“先试一试?”
魏无忌一拍枕头,却牵动了屁股上的箭伤。
他忍不住嘶嘶地抽着冷气。
不过,这家伙心里还是蛮自豪的。
点子是他想出来的!
“试试呗!”
“咱家付出的代价可够惨重的!。”
“咱们得提前说好了啊!”
“一旦辽人不再骚扰安定府。”
“出兵剿匪,你们不得使袢子拖后腿。”
几位本地大佬面面相觑。
驴球子的。
这个死太监,心里挺明白啊!
沈忠信咬咬牙道。
“魏监军,看你说的,咱们咋会拖后腿呢?”
“沈毅把五千骑兵都准备好了。”
“唯一的麻烦就是。”
“辽人游骑未必那么快就走。”
“剿匪规定了时限,这……”
魏无涯哈哈大笑道。
“简单!”
“你们去通知沈麟!”
“他不用出兵了。”
“不过,他必须派出骑兵,保证安定县内的商路。”
“大不了,咱家继续给他发饷银。”
“一旦商税富裕,每年多给他两三万也成嘛!”
“老沈你垫付的银子,也能尽快收回去哦!”
第三百零二章 水路漫漫
沈麟经常站在公房里,盯着地图发呆。
这个时代的大周,像一个不完整版宋朝。
同样被欺负得很惨。
同样是大头巾说了算。
偏偏,还没有大宋的文采风流。
也没有大宋那把富庶。
如果没有周太宗横插一杠子,把国号改了。
沈麟甚至怀疑自己都穿越到了宋朝。
不过,望着地图,他有时候也很迷茫。
著名的太行山脉没有了。
好像被神之捣蛋手,一东一西,撕扯成小小的落阳山。
以及大得有点离谱的北邙山脉。
黄龙江自西向东凭空出现,流量还不小。
它就像是历史上的黄河,却在太原府一分为二。
主流继续往南,称之为黄江。
支流径直向东,就是黄龙江了。
黄龙江沿着北邙山脉、落阳山婉转曲折,其实不短。
单单太原府到安定江河段,就有近千里。
安定到澶州,八百里。
澶州到雄州,六七百里。
奇怪的是。
在南方绕了个大圈子的黄江,流经大名府东南之后。
又任性地往北流淌,一路跟大运河永济渠段时分,时合。
经过德州、沧州之地,直到雄州东面。
于是,黄龙江和黄江再次汇合,浩浩荡荡入海了。
雄州河口到海口,仅仅二百多里水路。
而黄江之东,统称山东路。
要比后世的山东省大得多。
其实,白娘子和陈梁率领的水军船队。
完全可以逆行至太原府,再顺着黄江一路到封丘。
入运河通济渠至山东段,北行一二百里,就能到达泰山脚下。
这一路最是安全,几乎没有辽人骚扰。
因为,安定到太原府的江段,被李广利的水军给牢牢掌控了。
沈麟不知道京城有一支船队,正沿着黄江逆流而上。
当然,陈梁的水军,可不怕小股的辽军船只骚扰。
他们大摇大摆的沿着黄龙江东下。
主要是为了熟悉沿途的水文地理。
一千四五百里的水路,六天就看到雄州高大的城墙了。
白天满帆急进。
到了晚上,为了安全起见,降半帆,速度也不慢。
中途停船,上了两次岸。
倒不是为了袭击北岸的辽人。
船上的五百匹重骑战马,需要出来松松筋骨。
免得良马呆烦了,脾气变坏,影响骑乘作战。
按照陈梁的想法,都到了两江交汇处了。
再走二百里就是出海口,往返还要不了一天。
怎么的,都该去看看。
一帮生活在内陆的人,这辈子都没见过大海呢。
偏偏,黄江河口修建了连片的水寨,直接堵死了去路。
雄州水师常年跟辽人作战。
他们主要应对泛海而来的辽国水师。
不说入海口防线,河口水寨都被攻破过好几回了。
所以,防御格外严格。
任凭陈梁拿出所有关牒文书。
人家就是不同意。
雄州水师见惯了万担巨舰。
怎把泸水铁军这十艘“乌篷船”放在眼里?
陈无暇苦笑着道:“算了!”
“人家没有做错,也是为了咱们好。”
“入海口两百里,都是战场。”
“真要碰上辽人海船,咱们还硬要打一架不成?”
众人这才作罢。
顺着黄江往南走,就是逆流了。
好在此时算冬季,北风正当时。
逆流顺风,也用不上划桨。
大家一直决定走完黄江段再说。
而不是拐入沿途的运河去。
因为运河过窄,避让不易。
山东路的海岸线太长了。
辽人水师哪里不能登陆?
大周的黄江水军被堵着,出不了海。
诺大的渤海湾,登州水师独木难支,根本防守不过来。
江南水师的防御海域更大。
光是剿灭海盗,就够他们一年忙到头了。
所以,这几年,辽军登陆的轻骑。
可把山东路祸害的不轻。
就连深处内陆的泰山地区,都不得安宁了。
霸刀门祖祖辈辈都居住在泰山,如今却被迫迁移。
不是他们不能打。
而是辽人远拦子来去如风,不好打。
庄稼也不好种,生意做不成。
局势一天天崩坏,还不如趁早搬走。
去了北邙山,有亲戚陈家照顾。
当马匪其实也不错。
紧赶慢赶,五天后,船队不得不离开黄江。
此地叫临清县,归属于大名府。
接下里,就只能走大运河山东段了。
铁军官兵很失望。
不是说,黄江山东段,到处都是辽人轻骑肆虐么?
大伙儿居然没碰上一股。
想上岸去活动活动,就没机会。
陈无暇不敢耽搁行程,生怕跟舅舅的迁移队伍错过了。
掐着日子,希望能在二十日左右赶到兖州府。
大周地图上,没有泰安这个地名。
只有兖州奉符县。
人工挖掘的运河,最宽不过八十步。
也就是说,岸边随便射一支火箭,运河里的船只都得遭殃。
大运河全长五千多里。
最繁华的地段,是开封段的通济渠。
山东段算是一条地区性支流,往来商旅相对较少。
可让大家不得不警惕的是。
走了三十多里,居然没碰到一艘大一点的商船或者货船。
小渔船和舢板见了乌篷船队,都吓得四散躲开。
陈风站在旗舰甲板上哈哈笑道。
“这下子,应该能碰到辽军游骑了。”
“加强戒备吧!”
陈无暇神色镇定。
“别老想着打仗。”
“咱们的任务是啥?你可别忘了!”
“信号兵,通知各船,二级防御。”
河面上,既冷清又诡异。
每条上船上的铁甲窗帘,都放下来了。
所有破空弩装上磷火弹,蓄势待发。
当然,只有三分之一的官兵参与。
二级防御,还不需要全员参战。
连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
打谁呢?
陈无暇的船队,倒是不惧怕偶尔的火箭偷袭。
就连两艘五千担运输船,都安装了铁棚子。
船体刷了防火漆。
更别说另外八艘铁甲战船了。
大家担心的是沿途的树林或者山丘背后。
隐藏着投石机之内的。
河道如此狭窄,隔岸百十步。
万一面临重型石弹的袭击呢?
再是铁甲铁皮船,大如车轮的石头砸下来。
也很危险的。
更别说,几十枚火油弹突袭。
足以让一艘船被火焰包裹起来,怪吓人的。
第三百零三章 恰逢其会
一天后,船队越过关山镇,临近烟波浩渺的东平湖。
运河里的小船陡然变多了。
不少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坐船往南跑。
陈梁转动着望远镜,嘴角瞅瞅。
“没看到辽军轻骑啊?”
“老百姓在慌什么?”
陈风斩钉截铁地道。
“不对!”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谁没事儿瞎折腾?”
“他们多半是……收到了撤离消息!”
“大鱼快到了,哈哈!”
白娘子瞪了自家堂弟一眼。
真拿他没办法。
重骑五百,还是单马。
没有合适的时机,哪敢随便登陆作战?
陈无暇不担心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