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一品寒士-第5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来的路上,老鲁也透露了,说辽军开始装备青铜火炮了。”

    “如果走私个几十门过去呢?”

    “海岸线那么长,你的海军未必就堵得住。”

    这一点,沈麟早就想过了。

    辽皇精于算计,明知山东不可守,依然为了一条陆路交通线命令耶律宏睿坚持。

    那位睿王爷手里肯定有底牌。

    除了火炮,辽军还能拿得出什么上台面的好东西?

    不过,即便有。

    也不会太多。

    耶律宏志需要装备的部队太多了。

    他首先该考虑的,是一江之隔的本土安全。

    以这个时代的落后生产力,即便造青铜炮,合格率也很低的。

    辽国可没有铁城这般先进的工业基础。



    第八百二十九章 提前布置

    

就沈麟看来,沈毅、李广利几人的部队有些鸡肋。

    一来,即便收编,一时间也轮不上他们换装。

    二来,这几位仁兄心高气傲的,多碰碰壁,磨一磨没啥不好。

    “伯父,我会让陈风加大德州边境的兵力部署。”

    “一旦形势不对,我保证铁锋军能及时出动。”

    “给耶律宏睿足够的压力!”

    以沈忠孝的睿智,他哪里听不出来沈麟的话中之意?

    提前打棣州,彬州完全没必要。

    铁城系也不差那两府几个县。

    沈麟即便出兵,也没有横扫山东路的意思。

    说白了,他现在吃下的地盘儿太多,太撑了。

    需要消化不短的时间。

    沈毅、李广利他们要折腾,随便吧!

    唉!

    这次中风,看来真的该好好疗养了。

    半年就半年吧!

    这臭小子折腾出那么多好东西。

    老夫还没看够呢!

    可不能眼一闭,腿一蹬,啥也不管。

    沈麟有些小看古代人了。

    可能是特种旅选拔的飞行员,实在太优秀的缘故。

    当然,也可能跟螺旋桨飞机足够简单有关。

    理论学习才一个月,这些人就差不多达到了上机的要求。

    几次跳伞训练,大家也完成的很好。

    八月底,教练机增加到四

    架。

    沈麟跟了几天,就放心地让陈长林指挥着大家放单飞了。

    同时,铁锋军多了一个师级的航空队编制。

    下辖飞机制造厂,露水谷训练总部,银州、酒泉,怀州、太原、平城、雄州、德州等十个小机场。

    未来,每个机场都会有一个六机编队的飞行中队。

    他们的任务是协助各集团军,完成空中侦察的任务。

    当然,如果新的大飞机出来,还多一项运输、对地攻击的任务。

    不过,要把发动机从二百马力提升到五六百,的确不容易。

    另外,下单翼全金属飞机涉及到好些全新领域。

    一时半会儿,那批航空新嫩也吃不透,达不到沈麟的要求。

    九月初,铁城派出了两支分舰队。

    一支按照惯例去了美洲橡胶湾。

    另一支下南洋,却在琼州某个天然海港靠了岸。

    随船下来上千的官兵,带着几台工程器械和大批建筑材料。

    没错,他们要在后世的榆林修建港口和驻地。

    南洋贸易需要个中转站。

    海军一手包办。

    自然是建设军港最划算了。

    指挥建设任务的,是第二舰队的团长陈建明。

    到了十月份中旬,去南洋兜了一圈的分舰队拉着慢慢的土特产和金银回

    来。

    榆林港已经修得像模像样了。

    就连所有官兵都能下船,住进宿舍里。

    围墙都快完工了。

    副团长吴志林惊奇地指着一队队晒得黝黑,光着上身、赤着脚,汗流浃背的“野人”。

    “团长,这些土著桀骜不逊,你居然敢用?”

    陈建明自得地笑了。

    “老吴,很简单,利益交还而已。”

    “美洲的土著是不是更难打交道?”

    “那什么莨原部呢?现在都快归化了。”

    “这些土著中,祖辈就有流放的汉人。”

    “官话交流,他们也听得懂!”

    “为何彪悍,桀骜?穷啊!”

    “我们公平交易,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他们还是很淳朴的。”

    远处一个干巴巴地老头笑眯眯地跑过来,他居然穿着部队才有的黄胶鞋。

    “哎哎,陈团长,你们种的那个橡胶树,出苗了。”

    陈建林介绍道。

    “老吴,这就是榆林一带的黎族头领农养大叔。”

    “大叔,他是副团长吴志林,后半年,这边就交给他了。”

    “你们打交道的时候,多着呢!”

    吴志林赶紧伸出手去。

    农养带着他的上千族人从一开始的防范,畏惧到现在的合作,甚至跑基地来打短工。

    他也知道,握手

    是这帮汉人的新礼节。

    寒暄几句,几人到了营外新开垦的百多亩田地里。

    军港常驻五百官兵,不图种粮食,一些蔬菜总得自备,方便来往舰船的补给。

    黎族倒是种水稻,一年三季,产量还不低。

    农养之所以很快跟陈建明打成一片,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大米可以卖出去了。

    琼州过去是流放之地,附近没有港口,过往商船谁敢轻易靠岸?

    南方温度高,一个来月,橡胶苗就破土两寸了,分出了三片碧绿的叶子。

    农养自顾自地点上竹筒旱烟,蹲在田埂上吧嗒吧嗒的抽。

    “陈团长,这个橡胶苗子,只能咱们这边种?”

    陈建明笑道。

    “大都督说了,广南也可以。”

    “但那边,不是跟辽鞑子干仗么?”

    “只有你们琼州,孤悬海外,没太多的干扰。”

    “种这玩意,至少要六七年才能割胶,普通农家可等不起。”

    “只能让我们先在基地,和附近几个无人的小岛上试一试。”

    农养咂咂嘴。

    “好几亩地的苗子呢!”

    “哪有那么多岛子种的下?”

    “老头我就是想问,这玩意,将来赚钱不?”

    “如果可以,咱们黎人可以帮你们种啊,这琼州多少山林闲

    着呢!”

    其实,铁锋海军每年去美洲两趟,拉回来的橡胶足够使用。

    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光是采割野生橡胶,将来很麻烦。

    还是搞自己的种植园划算。

    谁知道六七年之后,铁城系的需求量有多大?

    橡胶湾未必供应得起。

    大面积在琼州种植,驻军和自己派人都是不合适的。

    沈麟用的是钓鱼之法,先勾起当地几十万黎族人的兴趣再说。

    一旦见到效益,他们肯定愿意搞橡胶种植。

    毕竟这玩意,说不上费事。

    陈建明诚恳地笑道。

    “这种橡胶树,六到八年就可以割胶,将来,一百棵树一年的产量,我们会以二两银子的价格回收。”

    “割胶很简单,一家四五口人,就足以照料千多棵橡胶树了。”

    啥玩意?

    这么值钱?

    岂不是,以后每家年收入都在二十两银子以上?

    族里的稻米卖不上太高的价钱,一年的收成十两银子都没有呢!

    农养很是心动,但他也不笨,赶紧问道。

    “可前面几年咋整?”

    “总不能眼巴巴等着吧?”

    陈长林笑道。

    “如果有人愿意种,每一千棵成活的橡胶树,我们每年给十两银子的种植费,直到树木产胶为止。”



    第八百三十章 李广利的机会

    

总不能你都能割胶了,有了收益,咱们还给补贴吧?

    那时候,其他部族见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给补助,愿意种的也大有人在。

    农养一磕旱烟袋,起身道。

    “我们部族的山林不少,种了。”

    “先种五十万棵试试!”

    我擦?

    陈建明和吴志林面面相觑。

    要不要这么积极?

    五十万棵?

    得种一两万亩山林吧?

    他俩不知道的是。

    农养已经盘算好了,即便以后割胶了不咋赚钱。

    前期的补助也不少了。

    农闲时节照料一下,不比打猎划算?

    当然,现在还不到移栽的时候。

    怎么的都要等到明年去了。

    最少要让苗子长到二尺高,才有足够的成活率和抵抗力。

    从那以后,农养专门找了几个老头照顾这片苗圃,生怕谈好的财源断了一般。

    铁锋军每到一处,各种民用商品也会跟着送过去。

    即便当地人没有钱,用皮毛,粮食或者药材、土特产也可以交易。

    雪花盐,铁制农具,棉布、一些缴获自辽人的骑弓,弯刀都深受黎族人欢迎。

    以往的汉人朝廷,是绝对不愿意让铁器流入土著部族手里。

    可铁锋军却不一样。

    他们敢卖,敢在

    榆林修建港口常驻,就说明他们对当地人是友好的,不设防的。

    山里汉子朴实,你对我好,我就十倍报答你。

    渐渐地,农养跟驻军商谈种橡胶树的事儿流传出去了。

    当地人不傻。

    这么大一个港口,得投入多少银子?

    当兵的,肯定是长期呆这里了。

    六七年算什么呢?

    眨眼就过去了。

    有补助赚,又不影响耕田狩猎,赚一份安全妥帖的意外之财不好么?

    不久后,居然有十一个部落先后跑来跟吴志林签订了种植合同。

    认种的数量高得吓人。

    六百万棵。

    要是将来都可以割胶,这得多大的产量啊?

    最后,吴志林不得不扩大育苗基地。

    要不然,来年都不够分的。

    消息送到沈麟手里,他很高兴。

    加上基地的花销。

    每年投入一两万两银子在榆林,提前几百上千年让三叶橡胶在琼州落户。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看来,还得送给当地人一些福利才行。

    沈麟在地图上圈了两个地点,让舰队下次去勘察,鼓励当地人开采。

    反正舰船回来有时都装不满。

    田独和石碌铁矿,可是中原地区最上等的。

    希望这个世界,依然能找到。

    铁

    城如今的钢产量,打着滚儿望上翻。

    邙山村的铁山可挖不了几年。

    泽州和黄家堡的铁矿只能算中等。

    而从琼州运输铁矿,一艘跟运输船差不多的万吨巡洋舰,一趟就能拉回来六千吨。

    不说铁矿石品位高达百分之七十,那些伴生的金银铜,就足够赚了。

    要是石碌铁矿真有前世三亿吨的储量,全部开采出来炼成钢铁。

    他真不敢想象,能把中原建设成什么样子?

    这个时代,辽国和大周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一亿出头。

    即便几十年翻两番又如何?

    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铁城历十月初,沈毅找到驻扎莱州的台湾军,请其配合作战。

    谁知,率领五千铁骑的团长赵泉却一口拒绝了。

    称他们已经接到铁锋海军的雇佣,打算守护莱州军用码头半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