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雄-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大唐时代,诸如工兵、地雷和炸弹等军事名词,肯定尚未出现,所以周承业便将其更换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理解接受的名词。其他的诸如司令、军师旅团营连排七级部队长官职务,周二按照这个时代的军事编制,也全都做了改动。

    “司令”用“大帅”代替;“军长”用“上将”代替;“师长”用“正将”代替;“旅长”用“偏将”代替;“团长”用“都尉”代替;“营长”用“校尉”代替;“连长”用“旅帅”代替;“排长”用“队正”代替。

    周二可不是随便乱改的,他上一世就专门对于中国各朝军队的编制进行过研究,这一世更是让郭元忠给自己搜集了很多关于大唐军队编制的资料,所以在军棋的改动上那是非常贴近于这个时代的实际的。

    大唐主要采取府兵制,其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800到1200人,设折冲都尉一名,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一个满编的折冲府,相当于后世一个正规团的一半人数,所以用都尉来代替军棋中的团长就十分合适。

    一个折冲府下辖4到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需要注意的是,大唐朝时候的一个团,可不是后世的一个团,其人数也就相当于后世一个营的一半,但用校尉来代替军棋中的营长也很合适。后世军中一名营长,其对等军衔恰恰就是少校,可不就是校尉么?

    而在大唐营级编制的团单位下面,还下辖2个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由此可以看出,大唐朝的旅帅可无法跟后世相当于副师级别的旅长相提并论。大唐朝的旅帅,就是一个加强连的连长,所以用旅帅来代替军棋中的连长也很准确。

    在折冲府的旅级单位一下,还辖有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战国以来传统的“伍”被取消。

    这时候的队正管着50个兵,跟后世陆军加强排的排长管的人数差不多,所以军棋里的排长就被队正替代。处于折冲府最底层的火长这一级别,不用多说,跟后世的班长几乎一模一样。

    实际上,从上面的罗列出来的这些大唐军队基层编制单位不难看出来,后世军队的职务和军衔多少还是受到历朝历代的影响,尤其是唐朝军队编制的影响。

    大唐兵力强盛,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十分庞大。据统计,在贞观年间就达到了643个之多,大概是75万兵源,分别由朝廷的12卫大将军统帅。

    现在距离贞观年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百年,大唐朝正处于最强盛的时期,全国的军队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万之巨。

    只是,令人觉得叹息和不解的是,二十年后的一场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大唐百万大军竟然搞不定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沙陀胡儿,硬生生地让安禄山率军打到了帝都长安,年迈的李隆基也亲自品尝了由他自酿的苦酒,栖栖遑遑地逃往蜀中,失了贵妃和皇帝的宝座。

    周承业在军棋上如此用心,除了跟他出身军旅有关,也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如何提高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可以有效对付安禄山和史思明这种沙陀反贼,还能对抗吐蕃、突厥军队,能够掌控陇右的大片疆域,能够平定大西南的六诏叛乱。

    李隆基和武惠儿争得不亦乐乎,进了暖殿的周二不敢弄出动静,只好蹑手蹑脚地来到高力士的身边,轻轻拽了拽老高的袖子。

    老高超周承业轻轻颔首,眼中传出来的意思是:你小子,这次我又替你在陛下面前说了不少好话,你可得给我好好长脸!

    周承业一脸笃定地冲高力士点头,眼神中透出的意思是:咱俩谁跟谁,有我周二出马,保证不让你失望!

    见两位主子争执不下,高力士开口说道:“启禀圣上,周家二郎已经带来,不如听一听他设定的游戏规则,也省得两位主子一个时辰过去还不能分出个胜负。”

    李隆基闻言,转头对正在装老实孩子的周承业说道:“周二来的正好!你且说说这陆战棋究竟怎么玩才符合游戏规则!”

    对面的武惠儿没有说话,却是抬头仔细端详了周承业几眼,然后复又低头看着棋盘。

    早已经对军棋游戏规则烂熟于胸的周二,于是大大方方地来到棋盘一侧,亲自示范了一下如何摆放棋子,在摆放棋子的过程中,还将一些关键的游戏规则仔细说明。

    比如:陆战棋可以有明棋、暗棋、混棋三种玩法;下棋的时候,既可以不需要裁判玩翻翻棋,也可以请裁判居中负责比较;一切棋子踩到陷坑都死,火弹炸一切棋子都同归于尽,火弹落进陷坑,则陷坑消失,火弹废弃。

    经过周承业一番解释之后,技痒难忍的李隆基于是让周承业亲自陪自己下棋,而武惠妃则自动坐到皇帝一边充当军师,高力士则成了裁判。

    虽说周二上一世是所在司令部里面的军棋大王,不论是三国鼎立还是四国大战,总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他就是只用半边脑子也能下赢了李隆基,可这份有些冒险的荣耀他还是规规矩矩地双手交了出去。

    连续三盘,每一次,周承业都是在最后时分让李隆基获得了险胜。

    过于明显的放水就不能叫做放水,那是在打李隆基和高力士的脸。就周二这种看似绞尽脑汁最后棋差一招的放水法,才能让李隆基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对应的也能让李三郎对周承业的好感度再度上升。

    皇帝在连赢三场之后,已到了夜里掌灯时分。李隆基此时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戏规则,于是意犹未尽地放下棋子,让薛琇出去置办晚膳。

    看着意思,皇帝是要留周二在宫中陪自己一起共进晚餐呢!

    大唐时代,宫中繁文缛节一般的规矩远没有后世明清那么多。臣子在见到皇帝时,根本不用行跪礼,也不用自称是奴才,而是以“臣下”作为自称。皇帝偶尔请人到宫里陪自己吃饭也不是什么惊人的事情,而皇帝也会应大臣的邀请,去大臣的府上赴宴。

    不过,以周承业现在尚为白身的身份,能够得到皇帝如此的青睐,那就需要另当别论。

    趁着吃饭之前的空档时间,武惠妃离开去换夜间的所穿的衣服,暖殿里面便只剩下李隆基、高力士和周承业三人。

    “周家二郎,汝父周子谅乃士子出身,周家祖上也未曾出过带兵打仗的将领,朕十分好奇你是如何想到制作这种包含了行军打仗之理的棋戏的?”

    对于皇帝的这个提问,周承业丝毫不觉得奇怪,他规规矩矩地回答说:“小子虽然出身书香门第,身无缚鸡之力,却自幼爱好读一些兵法战策之类的书籍,时常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策马奔腾纵横沙场,为我大唐开疆拓土,杀敌驱贼!因为痴迷于行军打仗之事,却又不能真的去军中体会,所以在日夜琢磨之中便想出了这个陆战棋的游戏。”

    周承业这段话说的发自肺腑,加之以他现在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所以让李隆基听了之后神情为之一震。

    大唐朝的皇帝可不像宋朝那些软蛋皇帝,成天防备着武将掌权,在大唐朝,军方大佬的地位始终与文官集团是并驾齐驱的,皇帝们对于有能力的武将都是非常器重和信任的。

    周承业在大唐明皇的面前毫不掩饰了自己对于军队的向往,非但没有让李隆基觉得忌惮,反而是让皇帝看出了周家二郎的本领可不仅仅是在市井之中挣几个小钱耍耍,周家二郎的心中可是藏着丘壑和锦绣的。

    皇帝赞许地看着周承业说道:“嗯,小小年纪便有从军报国的志气,很不错!虽然你是书生出身,身子骨弱了一些,可行军打仗靠的是谋略,不是一味的猛冲猛打。就凭你制出了和马蹄铁和陆战棋这两样,足以看出你是适合做智将和高参的,今后如果有机会,朕一定安排你去军中历练,说不定能成为我大唐之栋梁!”

    周承业知道此时不是充大尾巴狼的时候,于是急忙向皇帝表态说道:“圣人如此勉励,小子铭记于内,今后一定努力进取,不让圣人失望!”

    李隆基忽然想起了高力士说的一句话,于是似笑非笑地看着周承业说道:“这次虽然向朕献棋的人是高将军,可主要功劳还是少不了你的那份,不知道你想让朕赏你些什么才好?”

………………………………

第一八五章 拍马的巨大意义

    

    第一八五章拍马的巨大意义

    说来也是巧了,李隆基见到周承业一次,就会赏赐一次。如今两人第三次见面时,似乎已经做好了被周二勒索一副“墨宝”的准备。

    见皇帝一副龙颜大悦的表情询问自己,早有心理准备的周承业一脸诚恳地回答说道:“启禀圣人,小子想来想去,觉得实在没有什么让圣上赏赐的!”

    “如今四海承平,国泰民安,小子一家人深受盛世福泽,不仅父子皆是事业有成,而且家境殷实,生活安乐。前些时日,延祚承恩楼在朱雀大街上热闹开业,因受圣人庇佑,现在生意十分兴隆,又成了一处赚钱的营生,小子尚未向圣人表达谢意,哪里还能再开口问圣人索要新的恩赐!”

    周承业这番话显然是堂而皇之的拍马屁,但却是拍到了李隆基的心窝上,让他听起来非常受用。

    就好像一个后背上感觉有些痒痒的人,用手却够不着,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有另外一个人非常准确地帮他挠到了最痒处一样。

    周承业降临大唐以来,一直就在琢磨李三郎这个时期的心态。

    李隆基被后人称呼为明皇而不是僖宗、哀宗这样明显带着贬义的帝号,充分说明了他即使最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但终其一生依然是大唐朝排在仅次于唐高宗李世民之后的第二位有作为的皇帝。

    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这样一位缔造了开元盛世并且统治了大唐帝国将近半个世纪的牛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前期励精图治而后期却昏聩荒废的呢?

    周二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终于得出了他认为比较正确的答案。

    首先,必须要承认李隆基是一个同时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坚毅冷酷双重气质的帝王,这也是分析前期李隆基与后期李隆基截然不同的基础。

    其次,正因为开元盛世持续的时间较长,当时大唐国力趋于巅峰,所以从五十多岁开始,李隆基那种自骄自满的情绪渐渐膨胀,他总觉得大唐现在的盛世是因为他的圣明,所以便开始重用那些只会顺着他意思乱来的奸臣,而不再喜欢那些具有君子之风,说话有些逆耳难听的能臣。

    李林甫就是典型的皇帝说什么都绝对正确的家伙,而张九龄便是因为没有摸清楚李隆基这个心态变化而最终黯然离场的。

    如果单论君臣之间的深厚交情,李林甫与讲究风度的张九龄相比,在李隆基心里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为何李林甫后来可以大权在握十几年,而张九龄才干了一轮的宰相?

    关键问题就是张九龄始终以为李隆基还是当初年轻时那个听得进去逆耳之言,准备大干一场的创业皇帝!

    最后,也是一个比较隐晦但却不得不说的问题。凡是身上具备了浪漫色彩的皇帝,都喜欢女人,而且是无女不欢的那种。以李隆基养了三十多个儿子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