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航空-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慕不已的了。
米格29,就停放在停机坪上,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望着那里。
以前的时候,秦风已经在杂志上见过很多次了,甚至有的也是彩色图像的,但是现在,当第一次看到这款战机的时候,依旧被它惊艳到了。
幻影2000,f16,从本身上看,依旧都算是一款普通的战机,机身,机翼和尾翼,区分很清楚,而现在的米格29,简直是太漂亮了,整个战机,几乎是融为一体的了,分不清机头和机身的分界线,也分不清机身和机翼的分界线。
这次,苏联人是很真诚的,虽然灌了他们酒,但是,依旧让他们看到了米格29战斗机,这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终于,汽车停下来了,秦风已经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拔腿就向着飞机跑过去,反正他是个年轻人,毛毛草草的也不怕。
后面的林将军,也是心中激动,他们现在是在机群的后面的,从他们这个位置,正好可以看到战机的尾部。
双发双垂尾,是首先从米格25开创起来的,双垂尾,是为了战机的航向更加稳定,转变方向的时候更加的容易,对米格25来说,由于要在空气稀薄的高度上飞行,就采用了这样的保险措施。
这一下子,就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后来的很多战机,都采用了这种布局,f14,f15,f18,从这点上看,美国人还是偷师苏联人呢。
这种布局当然是有前提的,它必须是两台发动机的才可以,否则的话,看起来绝对的不伦不类,双垂尾和发动机正好对应。
如果是像f14战斗机这样的,两台发动机间隔了一米宽,那垂尾直接蹲在发动机的正上方就可以了,而像现在的米格29,两台发动机就是挨着的,所以,双垂尾分别位于发动机的两侧,间隔开足够大的空间,否则就会产生气动干扰。
现在,从后面可以看到中部的两个圆形的发动机喷管,侧上方是垂尾,横着的是水平尾翼,整个战机看起来,非常的宽大。这和以前的战斗机,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更加富有冲击力。
机身是灰色的涂装,就像是灰蒙蒙的天空一般,秦风已经跑过去了,当站在侧面的话,就可以看到更加壮观的一幕了。
垂尾连接着主翼和尾翼,看起来就像是插在上面的一样,下面的进气道线条流畅,撑着整个战机,而上面的机身,就仿佛是蹲坐在机翼拉出来的边条翼上一样的。漂亮,真漂亮啊!
秦风站在那里,先从远处欣赏了它优美的姿态,然后慢慢地走近,走近,秦风感觉到自己的心在噗通噗通直跳,就仿佛是见到自己的爱人一般,这飞机,就像是自己的情人,没错,就是情人。
秦风喜爱飞行,喜欢战机,虽然他已经看过很多款战机了,但是,眼前的战机,是他最中意的一款,她的曼妙的身姿,透出钢铁一般的力量来,这种美感和力量感组合在一起,又丝毫不显得突兀。
“怎么样,我们的米格29不错吧?这可是我们中央流体院的最新的科研成果。”马罗科夫看着这些中国人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对这款飞机动心了。
其实,就在另一边的停机坪上,有米格23d的,但是很明显,中国人对那种飞机已经不感兴趣了,没关系的,他们不买米格23,买米格29也可以,反正这款飞机已经有出口的许可了。
马罗科夫很骄傲。
此时,翻译还没有跟上来呢,秦风并不知道马罗科夫在说什么,他只是附和一般地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从秦风的角度来看,这架飞机也是一架漂亮的飞机,是他最喜欢的了!
他继续靠近了,从这个角度上,就可以看到飞机那些外露的铆钉了,整个飞机的蒙皮,都是被铆钉铆到框架上去的,毕竟飞机的主体都是铝合金,而铝合金的焊接是相当的不容易的,也只有米格25那样的不锈钢战机才容易电焊操作,所以,飞机的蒙皮都是铆接的,这也方便不同的材料组合到一起。
西方的战机,是看不到这种外露的铆钉的,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用铆钉,而是因为他们的铆钉都是沉头铆钉,当铆接之后,和表面都是平的,刷上油漆,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但是苏联不是这样的,他们继续使用这种露头的铆钉,看起来,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粗犷来,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特色吧。
后面是主起落架,单胎,前面的起落架,是双小胎的结构,秦风靠近之后,就可以看到并没有采用西方那样的无内胎轮胎,和以前的战机相比,没什么区别,现在没有起降,但是可以想象,刹车片也可能是最普通的材料,和西方的相比,苏联人并不在乎这些细节的,对他们来说,结实简单就够了。
“我可以看看座舱吗?”秦风问道。
座舱是关键的,一款战机的座舱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所以,看看后世的航展,很多参加展览的战机,都会用苫布把座舱给蒙起来,就是害怕泄密。
对方已经让己方参观这款战机了,是仅仅能看外表,还是可以看看座舱?
如果能够看到座舱的话,就能知道这款飞机的先进性如何了。
此时,翻译还在后面,但是林将军已经到了,听到了秦风的问话,林将军立刻帮助秦风翻译过去。
“当然可以,来人,给搬个舷梯过来!”马罗科夫很大度地喊道。
第四百六十七章 首创
秦风几乎是迫不及待,当舷梯刚刚搬上来之后,他就立刻顺着舷梯,爬了上去。
他爬过很多战机的舷梯,最有意思的是雄猫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的舷梯根本就不需要外接,只要将战机侧面的几个装置掰下来,就成为一个可以让人爬上去的舷梯了,相当的有趣。
同时,雄猫战机的机舱宽大,爬上去的时候,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的。
他经常爬的还是歼七的舷梯,歼七是一架比较小巧的飞机,所以歼七的舷梯也很矮小,当他爬上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相当的拘束,就像是坐在了一个狭窄逼仄的小厨房里面一般,随便一伸手都能碰下什么东西来。
他从来还没有坐过米格…29呢。
现在,他顺着舷梯,爬了上去,当他和舷梯平行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座舱里面的一切了,顿时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里面的设备,几乎和米格…21战斗机的没有什么区别,具体来说,是米格…21f,有一个小小的雷达显示屏的那个,几乎就是一样的,他相信,即使是不经过任何的训练,他也可以完成仪表的换装飞行。
这就是苏联的一个特色了,他们的座舱,一脉相承,这样的好处是很多的,对飞行员来说,只用眼角的余光扫一眼,就要能扫到所有的仪表才行,同时,还要能够知道哪个仪表正确,哪个仪表有问题,这完全依赖于对座舱仪表的熟悉,他们必须要扫一眼就能说出所有仪表的数据来。
现在的座舱,和以前是一模一样的。
不过,和以前的座舱相比,还是多了一些东西,比如说,座舱的仪表上方,多了平视显示器。
平显是秦风已经比较熟悉的了,毕竟在改进歼七战机的时候,他们就从马可尼公司引进了平显,主要的数据,都是可以从平显上读出来的,不过,长久以来,苏联的战机并没有平显。
米格…21,米格…23肯定是没有的,米格…25和米格…27也没有,现在的米格…29,是苏联第一种采用了平显的战斗机了,这也是苏联航空技术的一次进步了,这种折射的平显,可以看到下面的绿油油的发射光线的那些透镜组合了。
等等,这个座舱的外面,也有一些不同,具体来说,就是在座舱的前面,风挡的前面,多了一个半圆球一样的东西!
“这个装置,是干什么用的?”秦风指着那里问到,其实,在一些杂志里面,秦风已经看过对这种装置的猜测了,不过,既然来了,那当然就要装作不知道一样,听听人家是怎么介绍的啊。
这叫做不耻下问啊。
这个成语没问题,现在秦风是在上面,马罗科夫以及其他的人都在下面,绝对是向下问的。
“这是我们独特的光电瞄准系统。”马罗科夫说道:“靠着这套系统,我们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敌人的后方逼近敌人,不用开启雷达,就可以锁定目标了。”
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雷达不一定好用,当雷达屏幕上全部都是雪花的时候,用什么来锁定目标呢?
这种光电瞄准装置,就能派上用场了,在后世,说起这种系统来,就能让人联想到米格…29和苏…27,其实,雄猫战斗机上早就有这种系统的存在了,是装备在机腹上的,只不过雄猫战机的awg…9雷达和不死鸟的组合太强大了,让人忽略了这种系统的存在,而且它的位置不引人注意。
但是现在的米格…29,不能不让人注意。
这套系统,提供了雷达之外的搜索手段,其实,就在几年前,对大多数的国内飞行员来说,仅仅使用雷达攻击,都是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
如果不用瞄准具来跟踪,包好,居然就能开火?这绝对是不行的,大家从未想过仅仅靠雷达,就能完成所有的准备,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啊。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雷达还真的能这么干,而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除了雷达之外,别的手段也都开始有了,比如现在的这种oeps29光电系统。(也有说法叫做kols…29。)
这种装置就装在风挡前方,偏向飞行员右侧。
它的内部有红外和可见光的探测设备,其实作用距离并不远,和雄猫上的相比还是很差的,它对典型战斗机目标尾追搜索距离15千米,跟踪距离12千米。搜索范围正负方向不小,可以达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
同时,它还拥有激光测距器,毕竟想要攻击敌人,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以前的机炮时代,就已经开始有激光测距仪来测距了。
马罗科夫很骄傲,但是他并没有把这套系统的详细数据说出来,接着,他又说起来了米格…29的新技术。
“除了雷达,光电系统之外,我们的锁定目标的手段,还有一种,就是头盔瞄准具。”
因为仅仅是静态展示,所以大家并没有看到飞行头盔,这就给了马罗科夫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的头盔瞄准具,可以做到和飞行员的头同步运动,具体来说,飞行员的眼看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的导弹的导引头就能跟踪到什么地方了,随时都能够发起攻击,以后我们的近距格斗,飞行员只要抬抬头,就能发射导弹。”
头盔瞄准具,的确是他们的创新,苏联人第一次想到了在飞行员的脑袋上增加点东西,但是呢,由于苏联的电子技术的差距,导致了这种装置的实际效能,根本就发挥不出来。
头盔瞄准具是装在头盔上的,关键是头部位置测量器,它用来测量飞行员头部转动的角度,这样就可以获得目标相对载机的角位置,它还需要计算机将目标位置信息转变为瞄准指令,控制导弹的导引头对准目标。
可以说,这是一个创新,它使用简便、瞄准迅速、便于目视搜索、跟踪范围大,但是,苏联的电子系统薄弱,整合能力不够,和后世的那种直接带着头盔显示器之类的相比,根本就是太简陋原始了。
后世的国内引进之后,大部分的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根本就不带这种东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