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党军荣誉-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青海省政府方面,则是按照沈楠的设定好的名单,安排了大量甘肃和国民政府方面的人员,至于青海方面的驻军,除了马步青的新编骑兵第二师,胡宗南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外,孙兴华将党军第二师的第四旅,炮兵第三团派遣到了青海,算是约束他们之间的力量,等于青海也有孙兴华的力量。

    对于青海的投资,孙兴华是异常小心谨慎的,他可不想为别人做嫁衣,胡宗南第一师长期驻守在青海,已经让孙兴华有些不悦了。

    宁夏方面的战斗,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

    在得知阎锡山和杨虎城部队失败之后,孙马联军紧紧联系到了一起,他们也知道党军部队的厉害。所以他们不敢在起什么内哄了。

    原本孙兴华是要直接下达命令,让党军第一师解决在宁夏的孙马联军,但是在张子芳的意见下,孙兴华改变了作战计划。

    按照张子芳的意见,孙兴华让装甲第一团撤回了甘肃。让党军第一师进入到了绥远,对于这一点,绥远的傅作义有些不高兴,但是面对党军的强大压力,他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宁夏没有了党军部队。孙马联军之间的争斗,就会出现了。张子芳的计划,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宁夏的孙殿英马宏逵互相去打,孙兴华这个渔人等待着最终的结果,然后在去夺取宁夏。

    孙殿英和马宏逵都清楚孙兴华的用意,但是两个人却不得不做出一些部署。孙殿英的反应,就是利用自己手上的兵力,迅速抢占党军撤退后留下的空白城镇,孙殿英想要依靠这些城镇,来成为自己的后方基地。

    而马宏逵自然不愿意孙殿英这样做。也派遣了自己的手上的八个警备大队,去争夺那些空白城镇,孙马双方部队小摩擦不断,但是双方始终都在克制。

    十二月十五日,甘肃兰州。

    孙殿英和马宏逵任何的一点争端,都会呈报在孙卫华这里。

    实际上面。孙马部队的一些争端,完全是孙卫华策划的。他在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引爆孙马双方火拼的最佳时机。

    “我要回南洋了。”在党军第一军军部。孙兴华的办公室里面,宋玲儿替孙兴华整理好了房间的物品,一脸失落的说着。

    在孙兴华和沈楠结婚之后,宋嘉仁已经三番五次要求宋玲儿回到南洋了,只是宋玲儿有些不肯,她似乎很希望陪伴在孙兴华的身旁。

    只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宋嘉仁已经说了狠话,宋玲儿不得不回去了。

    孙兴华沉默不语。他站在宋玲儿的面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和沈楠成婚,孙兴华很是快乐,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无意之中伤害了宋玲儿,只是有些事情,他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我们还会在相见吗?”宋玲儿坐在椅子上面,一脸期待的询问道。

    如果有选择的话,在民国十三年的时候,她会死死的缠着孙兴华,哪怕是他逃婚,自己也要和他结合到了一起。

    只是,现在没有了任何的选择。错过了一次,就等于错过了一生。

    宋玲儿不知道该怎么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或许那是无法说出来的痛,又或者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会的。”孙兴华脸上露出了笑容,如同大哥哥一样,轻轻抚摸着宋玲儿的秀发。

    宋玲儿点了点头,朝着外面走了出去。

    刚刚走出去的时候,却恰好遇到了沈楠。

    沈楠看了看宋玲儿,又看了看孙兴华,却没有说什么。

    “她要回南洋了。”孙兴华轻声解释了一句。

    沈楠一声叹息,却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宋玲儿离开的时候,是在清冷的早上。

    孙兴华和沈楠两个人把宋玲儿送上了飞机,看着宋玲儿单薄的身体孤独的走在机场上面,孙兴华心里有些难过。

    他紧紧的拉着沈楠的手,脸色有了变化。

    沈楠默默的看着宋玲儿的离去,又默默的看着一旁孙兴华。

    在宋玲儿离去十数日后,宁夏方面的大战,已经是一触即发了。

    孙殿英和马宏逵的部队,已经是剑拔弩张了,双方都派遣了代表,想要得到孙兴华的支持,孙兴华则是两面应付,互打太极。

    1934年一月一日,在元旦到来的时候,国民政府的各路大路,正式踏上平叛的道路,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也被抽调离开青海,参加对福建事变的清楚。

    福建的作战异常激烈,除了一部分十九路军将领投靠蒋校长外,其余部队则是坚决抵抗,但是无法阻拦精锐的中央军进驻福建。

    在福建展开大战的同时,在宁夏的马宏逵和孙殿英也拉开了大战的幕布。

    在国民政府的授意下,任命孙殿英为宁夏屯垦督办,孙殿英有了国民政府的命令,于是在也不愿意离开宁夏了,而马宏逵虽然对孙殿英有怨言,却是始终克制自己。

    在孙卫华的授意下,一部分马鸿宾的部队,装扮成马宏逵的部队,对孙殿英部队展开了袭击,歼灭了孙殿英的一个步兵连。

    随后孙殿英部队出动了一个团,对马宏逵的一个营实施伏击,歼灭了马宏逵的一个步兵营,至此,双方的大战彻底拉下了幕布。

    1934年一月十五日,孙殿英和马宏逵彻底撕破了脸皮,双方在宁夏展开了一次次的战斗,损失的人员在上万人。

    他们似乎忘记了孙兴华的存在,他们都认为只要除掉了对方,就可以控制了宁夏,双方打的不分上下,甚至还出动了不为人知的隐藏实力。

    孙殿英的部队之中有侦察机,马宏逵的部队之中有先进的高射炮。

    几门重型火炮,更是让所有人惊讶万分。

    孙兴华对于双方的作战,始终保持看热闹的心里。

    在甘肃和宁夏的分界线上,孙兴华准备了一个师的兵力,在宁夏和绥远的分界线上,也有一个步兵师的兵力。

    然而在这个时候,青海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青海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国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政体后,在对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的称谓。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个民族的统称,说明中华民国代表当时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的统一体向自觉的民族统一体过渡的完成。

    马步青的存在,就是为了不引起青海少数民族的疑心。

    但是孙兴华实施的政策,却在青海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反对。

    分田种地,是孙兴华最基本的政策。

    农业,粮食为立国之本。任何时候,粮食都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中国人多地广,为农业大国,更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

    所以孙兴华在来到甘肃之后,是以农业为重,积极发展农业,争取做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耕者有其田。

    在胡宗南第一师调离青海之后,孙兴华就把马步青叫到了甘肃,让他宣传了一份政令,就是耕地三七五减租。责令青海全省,土地一定要种粮食,不要种植罂粟。

    在孙兴华初来甘肃的时候,甘肃的土地上面,都是种植罂粟。政府方面不但不制止,反而鼓励农民去种植罂粟。

    农民们种植罂粟,是因为可以给他们带来比种粮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但是却减少了粮食的储存量。

    孙兴华到甘肃后,对待这个问题,可是十分的重视,使用了重典,才让百姓们开始种植粮食。

    但是在青海方面,孙兴华的重典,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没有人愿意去种植粮食,多数的人都坚持种植罂粟。

    鸦片是各地军阀主要的经济收入,虽然国民政府一再的实施禁烟法,防止鸦片对市场的流入,但是实际上面,国民政府的一部分税收,就是来源于鸦片。

    “青海农民联合到一起,说是种罂粟,他们还可以活下来,种粮食连佃租都交不起。如果政府强令他们种植粮食,不如去要了他们的性命。”兰州省党部里面,沈楠一脸忧愁的说着。

    甘肃是孙兴华的地盘,所有的政令都可以畅通无阻的执行,但是青海却不是,政令在各县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

第332章:民心

    

    甘肃兰州,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更新快//

    沈楠忧虑的站在窗户面前,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

    在马步青控制青海以后,国民政府派遣了相关人员,入驻青海省,协同省主席马步青处理青海的大小事物。

    不管别人是否承认,国民政府都是此刻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各省派遣人员,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即便是处于半**的云南,广西等省份,也有国民政府的人员。

    各省军阀剥削人民,国民政府派遣的人员,却也是很少会站在人民这一边,这就造成了民众对国民政府的不满。

    “名义上的统一,真正能够实行政令的,不过是几个省份而已。这样的国家,哪里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孙卫华坐在椅子上面,不满的嘟囔了一句。

    沈楠轻笑了一下,却没有说什么,而孙兴华却是狠狠的瞪了一眼孙卫华,这些话可是不能乱说的。

    “国民政府的成立,不过是接过北洋政府的乱摊子。蒋先生不容易,国民政府更加的艰难。各省的军阀,还有一些野心很大的国家,都是国民政府的对手。而行政人员,不是北洋政府的遗臣,就是各个军阀的嫡系。国民党取得了成功,但是一些人随着权力的膨胀,就忘记了革命的要领。”沈楠无奈的说着,目光注意在孙兴华的身上,这些话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才能说。

    孙兴华并没有打断沈楠的话,因为沈楠说的很有道理。此刻的中国是内忧外患,即便是把孙兴华放在蒋校长的位置上面,他也没有任何把握处理好现在中国的事情。

    中国地域广阔。各省军阀林立,各地行政官员不是以前北洋政府的遗臣,就是各省军阀的人员,国民党能够说话算数的地方很少。

    即便是有那么几个地方,是国民党员在做主。但是这些变质的国民党员,早就不是十几年前可以为主义,为国家,为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了。

    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受到了物质的腐化。

    “青海的事情。不光是民众的抵抗,也是马家的抵抗,更是那些利益团体的抵抗。”孙兴华平静的看着沈楠,这一句话,就把问题所在说了出来。

    鸦片是暴利,而粮食远远没有鸦片来钱快,很多军阀都喜欢让百姓种植罂粟。一些在各省的国民政府人员,收了军阀的钱,自然不愿意多事。

    对于他们来说,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前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口袋里面的大洋多不多,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钱过上更舒服的日子。

    “这是中国各省都有的弊端,即便是蒋先生,恐怕也没有任何办法改变。”沈楠叹息的说着,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

    沈楠说的是事实,对于蒋校长来说。他需要忠实自己的部下,需要巩固国民政府的力量。整顿内部,是需要内耗的。而此刻的国民政府,却经不起这样的消耗,因为日本人的刺刀,已经悬在中国的头上了。

    “二哥,二嫂,我看根本就没有必要这样慎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