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因为工人多了,就恶意的降工钱,短期来看是煤矿受益,长期来看反而是煤矿吃亏,若是煤矿的口碑臭了,以后再涨工钱也不会有人愿意来煤矿工作。

    这一条,郑经在煤矿走访工人的时候也得到了证实,所有能够进入煤矿工作的工作对这份工作都倍感珍惜。

    有了这份工作,走在大街上都能让人高看一眼,原本无人问津的小伙子,进入煤矿之后就会有媒婆上门提亲。



    第一百七十章 巡视(六)

    

郑经在煤矿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一些非常不规范的采矿作业,虽然说是露天煤矿,采矿的危险性没有矿洞大,但是也不能轻视潜在的危险。

    一旦出现塌方,就会出现人命伤亡,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工人根本不注重自身的健康安全; 煤矿给发放的口罩却因为戴上之后捂着不舒服而不愿意佩戴。

    郑经严厉的批评了煤矿的负责人,一定要强化安全教育,尤其是人命关天的事,对于佩戴口罩这样的硬性要求,必须强制要求,发现谁在工作的时候不佩戴口罩; 罚款!

    对于这个要求煤矿矿长是不太理解的,若是说不按规范作业会出现人命还可以理解,那么工人不戴口罩这种事完全是个人的自由,煤矿何必因为这事得罪人。

    郑经知道这个人命贱如狗的时代,大家对生命普遍都是蔑视的,生死之事看的很淡,因此矿长对于郑经如此重视健康这种明显出力不讨好的事非常的不理解。

    郑经耐心地给矿山讲解道:“我们不是来这里捞一笔快钱就走的势力,这里的百姓好坏跟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们是打算在这里常驻,甚至是几十上百年,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这些工人都是壮劳力,每天吸入一点儿脏东西并不觉得有什么异常。

    可是聚少成多,一二十年后,这一批工人老去,他们发现他们得的病都一样,就算是再傻也会知道肯定跟在煤矿工作有关。

    那个时候,他们现在有多拥护我们,那会儿就有多恨我们; 当然我们并不是害怕他们,觉得他们能对我们有什么威胁。

    可是我们明知道只要带好口罩就能有效避免这些煤灰、粉尘的吸入,这样预防也并不难做,我们为何不做呢!”

    煤矿矿长没有想到还有这么深层次的原因,他不过是一个工官衙门的小吏,因为得到何斌的赏识被安排到鸿基做矿长,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的存在。

    小吏出身的矿长,哪里有什么战略眼光,被郑经如此一说顿时窘迫地满脸通红,连声请罪道:“臣有罪!没有想到臣的管理疏忽,会引起如此大的后果。

    臣保证一定将这些不规范的操作改正过来,若是工人屡教不改,臣就将其开除,以儆效尤!”

    “开除确实是震慑人心的一种手段,不过却不能当做常规的手段,不然失去的肯定比得到多。一个工厂若是频繁地开除员工,不管对错风评一定不好。

    能用行政的手段就尽量不要用这种激烈的手段,在目前我们跟工人如此融洽的当下,还是不要用这种过激的方法进行处罚。

    一旦工人被开除,他很有可能这辈子都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毁了工人的一辈子,上位者一句轻飘飘的决定很有可能毁掉一个家庭。”

    矿长无比羞愧,又对延平王身居如此高位还能如此善待底层百姓的思想无比的佩服,就这么短短一天的视察时间,就能矿长成了郑经的死忠。

    此后一生的时间,矿长都在践行郑经这种爱民的主张,套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成了郑经的铁粉儿(连猪脚都有铁粉,作者君的铁粉儿在哪里?)。

    煤矿与炼焦厂用一条木轨包铁的轨道连接,这边采掘的煤炭经过筛选之后就在轨道车的运输下进入炼焦厂炼焦。

    这条轨道是在为以后的轨道交通做技术验证,是郑氏的核心技术之一,同样的轨道昌化钢铁厂,以及石碌铁矿都有。

    轨道利用坡度有一定的倾斜,保证重载的时候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同时矿车上还有刹车系统一旦速度太快的时候,矿车上的工人就会启动刹车系统进行制动。

    轨道交通还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如何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率地利用轨道交通进行运输是工官衙门给研究人员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

    进入炼焦厂,引入眼帘的到处都是黑色的灰尘,似乎是来自地狱的颜色,看着这样的情景,郑经皱着眉头问道:“如此大的污染你们难道就没有想想办法,最起码也要抑制一下灰尘的散落吧。”

    炼焦厂的厂长苦着脸过来请罪道:“回王上!臣等也是知道这炼焦确实脏污,可是无论烧炭还是炼焦都是如此,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放到深山里烧制。”

    听到炼焦厂厂长推卸责任的话,郑经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冷哼一声道:“烟囱修高一些,出烟口用细铁丝网阻挡一下,灰尘的散落就会减少大半。

    这么容易的办法都想不出来,寡人看你就是尸位素餐。就是想着懒政,若是什么事都不管,工官还用得着在炼焦厂放一个厂长吗?”

    炼焦厂厂长没有想到自己一句推卸责任的话,竟然引起延平王如此大的不满,谁又不是傻子,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给自己招不自在。

    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延平王竟然会大发雷霆,吓得这厂长扑通一下就跪倒在地,磕头求饶。

    郑经对厂长的求饶没有理睬,他生气的不是这个厂长的能力,而是这个厂长的责任心,就冲着这个厂长推卸责任的话,就知道这位根本没把污染的问题当回事。

    就算是郑经已经表示出了不满,他还是毫不在意,甚至还用历来都是如此操作来搪塞,这就不是能力问题了,而是态度问题。

    厂长不可避免的被罢免了,取而代之的是原来厂长的副手。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看到厂长倒霉马上就有人出来举报厂长的各种问题,经过查证之后,发现举报竟然大部分都是事实。

    厂长毫不意外地被送进了劳改所,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劳改生涯。厂长是延平王府体制内之人,自然是知道劳改的恐怖,目前的劳改营除了犯罪分子之外,其余的人员都是历次战争俘虏的人员,从事的是最艰难的开拓工作。

    离开炼焦厂,在鸿基的视察也宣告结束,在陈泽为首的文武官员送行下,郑经登上战舰前往下一站视察。



    第一百七十一章 巡视(七)

    

舰队抵达莺歌海,郑经在船头上就看到了一片片整齐的盐田和随处可见的风车。在盐港码头上,杨富率领着一个镇的士兵为郑经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杨富不但负责着莺歌海盐场的安全,还负责着整个南半部琼州府的陆上安全,尤其是相距不远的崖州纺织厂,更是陆军严防死守之地。

    郑经登上陆地首先检阅了驻防莺歌的陆军部队,琼州府的陆军大多数都是新组建的新兵; 比起承天府的军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就算是杨富拿出琼州府最好的军队,还是少了承天府军队的那股子杀气。郑经知道这是因为琼州府的军队这几年一直都是驻防军队,根本就没有捞到仗打。

    没有仗打的军队,哪里有什么杀气,只要训练过硬,在战场上锤炼几次,杀气自然就出来了。

    勉励了杨富一番; 郑经在杨富和盐场厂长的陪同下视察了莺歌海盐场的运行情况。

    盐场厂长认真地给郑经边走边介绍盐场的运行,首先介绍的是盐场的提水池; 提水池的作用是沉淀泥沙,通过风车动力带动的抽水设备将海水提到提水池中沉淀。

    在沉淀的过程中用抄网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杂质,这一步并不能完全去除海水中的轻质杂质,下一步就是将提水池中的海水放进各个蒸发池中。

    海水从提水池中进入蒸发池中的过程中要经过三道过滤程序,才能流入蒸发池。进入蒸发池中的海水基本上就是盐水混合物,当然用现代化工还能继续分离出更多的杂质。

    进入蒸发池中的海水通过日晒蒸发之后,就会变成饱和盐水溶液,这些饱和盐水溶液会顺着导流槽流入结晶池中进行结晶。

    当海盐结晶完成之后,最上面的一层卤水就只能当做废液再次排入大海,通过海水的稀释之后,并不会对生态有什么影响。

    看着这些宝贵的卤水溶液就这么白白地排到海里,郑经心疼得要命,别看他是农学生,可是也经常做化学实验; 自然知道卤水巨大的经济价值。

    然而知道又有什么用,以现在郑氏的化学水平; 还只停留在制造火药的层面,想要提炼分离卤水中物质,估计再过百年都没戏。

    厂长介绍完流程之后,带着崇敬的心情向郑经说道:“这盐场的设计以及生产方式都是王上一手操办,臣从开始建设盐场就一直跟在王上身边看着盐场一天天的建设起来。

    这么天才的想法,也只有王上这样的圣明君主才能想得出来,臣就是再活一百年都想不到如此先进的生产方式。

    单单我们这一家盐场就已经足够满足整个郑氏的优质食盐供应,同时还能大量向各地倾销,这些生产步骤看似简单,若是无人指点,就算是想破头都想不到。”

    郑经微笑道:“这不算什么,盐本来就应该是最便宜的物资,历代朝廷将盐铁官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敛财。

    通过强加在食盐上的赋税掠夺民财,这样的垄断使得本来没有多少成本的食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百姓从事体力劳动,又离不开食盐,这就让官府通过食盐对百姓进行二次盘剥。

    我郑氏虽然也是官营食盐,但是我们并不指望盐税来进行财政开支,因此我们的食盐价格可以压的很低。

    百姓在市场上买盐; 琼州府与承天府的价格都差不多,一斤不会超过五文钱。”

    “王上说的是; 如今我莺歌海盐场一年能够生产精盐两万万斤; 其中大半都是销往北郑、吴军,以及南洋各地,我们对外销售的精盐,出厂价就是至少十文钱,比我们在自家地盘上的零售价格还低五文钱。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外地的私盐根本就不可能在我郑氏的地盘上存活,我们的零售成本比他们的生产成本还高,他们还怎么能竞争的过我们。

    反倒是不少私盐贩子从我们的市场上购买精盐,向大陆秘密倾销,不过这种小打小闹的销售成本高昂,并不占什么优势。

    要说还是吴军这样的大户,每年的采购都在千万斤以上,盐场发给鸿基基地的精盐一斤按照四文发售,鸿基基地发给吴军按照十文发售。

    同样我们发给崖州批发基地的精盐也是四文一斤,崖州批发基地发给南洋各个客商的价格一般定在十文到十五之间,最低不会低于十文。

    而我们对郑氏辖地的精盐销售都是采用直销模式,也就是各地拿到食盐销售许可的商人,凭借食盐销售许可在我盐场缴纳押金提货在各自的销售范围内销售。

    每销售一斤盐可以提一文钱的毛利,盐商的售价必须统一按照五文钱进行销售,一旦发现有人加价销售,立即取消食盐专卖资格。”

    郑经略一盘算,便算出来,单是莺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