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尚可喜?”

    “为何是他?”

    “臣渗透到平南王府的复兴会情报人员传回情报,情报中说尚可喜与其子尚之信不和,父子之间经常争吵。”

    “情报人员可知他们父子之间因何事争吵?”

    “尚可喜的书房戒备森严,非嫡系之人根本不敢靠近,情报人员也只能听到只言片语的争吵的声音,并不能听到确切的消息。

    不过据臣所知这尚可喜从永历九年起,已经连续十多年上疏请求回辽东养老,这老东西看样子是想当建奴的忠臣孝子呢。”

    “复莆的意思是说,尚可喜的儿子并不愿意放弃手里军权,所以反对尚可喜上疏返回辽东。”

    “臣觉得有这种可能,听说每年平南王府光是走私就能获得大量的收益,每年至少上百万两银子进账。

    咱们崖州大批发市场的大陆客商,一大半都是为尚可喜家服务的,这么大的利益尚家人怎么可能放弃。

    不过如今军权在老东西的手里,他的儿子估计也不能左右他老子的决定。臣估计若是尚可喜再次上疏请求回辽东养老,满清朝廷会借势将所有藩镇全部撤销。”

    郑经参考后世自己知道的历史,发现陈永华分析的确实非常有道理,这满清估计选择的突破口就是平南王尚可喜。

    “从现在开始要重点监控广州,寡人要第一时间知道广州的消息。”

    “王上放心,臣已经重点监控了三藩驻地,无论是广州,还是福州、昆明都是重点监控的地方。不过王上真的认为满清朝廷撤藩,吴三桂必反吗?”

    “他肯定会反,他不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会推着他反,不然他跑去京城享清福的时候,他手下的将领就会慢慢被拆分,逐渐边缘化,直到被彻底的抛弃。

    这就是人性,这么多年吴军一直都在做战争准备,满清朝廷眼睛不瞎就能看到,如今又把有酷吏称号的朱国治安排到云南当巡抚。

    这就是要一步步地压迫吴三桂的权力,吴三桂只要不傻就能明白满清对他的防备之心,如今已经到了就差撕破脸的地步。

    不是吴三桂想不反就能不反的,不然很有可能吴三桂会被诸将反噬。”

    陈永华虽然并不通军事,不过这政治敏感度却非常高,延平王刚才的分析完全切中要害,箭在弦上不发已经不行了。

    “臣明白了,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扩军备战。如今我们总兵力达到多少了?”

    “经过一年的扩充,已经完成了五十个镇的人马装备,若是明年还能坚持一年不开战,我们的人马能够扩充到六十个镇。

    不过满剌加与吕宋的人马一个士兵都不能调动,对大陆的军事行动只能依靠承天府与琼州府的兵力。

    两地除了留下必要的守备军队之外,最多能够出动三十个镇,所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人口不足,无法大规模爆兵。”

    陈永华也知道郑氏的实际情况,延平王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先天不足,想要一下子装备太多的军队,非得把后勤拖垮了。

    到时候别说反攻了,军队会不会因为后勤不足,全军溃散都完全有可能,王上对于后勤的重视超过了前两任藩主。

    “王上也不必担心,我郑氏的兵马个个都是精兵,对上满清不敢说以一当十,以一敌二敌三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况且我们还有强大的海军,只要我们战略战术运用的准确。利用满清与吴三桂酣战之际,我们若是出奇制胜,还是能够获得一定的战果的。”

    “寡人并不担心战场上的事,寡人担心的是战场之外的事,寡人最担心的是一旦我们插手太狠,满清会与吴三桂媾和,到时候来个划江而治,我们可就被动了。”

    “这怎么可能,一旦满清敢这么做,就等于是自己放弃了他们自称的正统地位,变成一个割地求饶的偏安政权,自古选择偏安的都没有好下场啊!”

    “满清有没有好下场寡人并不关心,寡人担心的是若是让吴三桂站稳了南方半壁江山,那就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局面,到时候我们就算灭了满清再打吴三桂道义上也不占优势了。”

    陈永华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局面,不过他不是穿越者,没有民族包袱,自然不会有打内战的内疚感,当即劝慰道:“王上!这有什么,自古不都是天下有德者居之,我们灭了满清在道义上我们才是华夏的守护者。

    比吴三桂这种贰臣贼子在道义上要高的多,到时候大不了就打一场,谁胜了天下就是谁的。”

    。



    第一百九十五章 光学萌芽

    

郑经知道陈永华说的对,争夺天下的时候,哪有什么道义可言,还不是谁的拳头更硬,谁的后方更坚挺谁能赢。

    不过郑经身为穿越者,他想要让华夏尽量少受一点战争创伤,更何况未来的华夏需要海量的人口支撑; 若是因为天下之争,让天下的户口锐减,这个天下打下来又有什么意义。

    统一天下之后立刻修养生息,再一次进行三百年轮回吗?

    当然这些话郑经无法对任何人说,不过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战争预案,现在还在完善中。

    进入永历二十六年,郑经将政务全部委托给陈永华处置; 而自己每天除了紧盯着来自大陆的各种情报之外; 就是频繁的去各个研究所和各大工厂视察。

    如今的研究所除了研究蒸汽机之外,还有一个研究就是橡胶的硫化应用,这个硫化的概念是郑经提出来的。工匠们按照郑经描述出来的橡胶硫化后的硬度、弹性,按图索骥进行研究。

    蒸汽机的研究并不是从头开始,从约翰牛手里搞到的矿山机械已经有了一点点蒸汽机的影子,工匠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机械不断的改进。

    让郑经感到欣慰的是,玻璃的研发已经进入快车道,在研究所已经能够进行小规模的平板玻璃制造。

    对于附加值更高的玻璃镜子,研究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涂刷镜子背面,不过生产出的透明玻璃用来仿制西夷的望远镜已经没有任何问题。

    就连单筒望远镜倒影的问题也在郑经的干预下解决了,对于理科生来说,倒影的问题本就不是什么高深的问题,有一些基础的光学知识就能知道倒影的问题出在哪里。

    无非是在两个镜片的中间加装一个棱镜,这个棱镜如何加装; 加装到什么位置更加合适,就需要工匠们进行摸索。

    好在这个时代的工匠动手能力要比后世之人强的多,手工做出的东西精密度也足够高,终于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 工匠们找到了正像的方法。

    工匠们把这个能够把望远镜中的景物正像过来的棱镜称作‘正像镜’; 能够看到正像的景物对于军队的指挥作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玻璃的商业应用,郑经并不怎么关心,只要看到利润,工厂自然会大力开发玻璃的衍生产品,这些都不能对国计民生起到重要作用。

    郑经更关注的是玻璃光学仪器的制造,望远镜只是最低端的光学仪器,郑经更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能够放大到十几倍到几十倍的显微镜。

    只有发现了微观世界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药物应用的发展。望远镜已经证明了玻璃只要制作成不同的透镜,就能起到放大图像的作用。

    若是几个不同的透镜组合到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其实有了望远镜之后,显微镜就差临门一脚。

    最关键的是谁是那个捅破窗户纸的人,很显然延平王这回又装到了,工匠们听到延平王的设想,都是眼冒精光。

    这个想法一点儿都不夸张,理论上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无非是穷举试验而已; 研究所的工匠拿着比普通工匠更高的薪水; 最不怕的就是试验。

    显微镜的发明打破了人们对天下的认知; 当工匠们把一滴河水放到刚刚制作好的一台大概倍数是四百倍的物镜下,从目镜里工匠们看到了让他们此生难忘的景象。

    谁都没有想到,看似洁净的河水竟然有这么多的脏东西,甚至还有活着的虫子。

    就连陪同郑经视察的何斌与洪磊也是目瞪口呆,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水里居然有这么多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洪磊有些后怕地问道:“王上!我们若是喝生水,是不是就会把这些虫子喝到肚子里,然后这些虫子就会在我们的肚子里长大?”

    “你说呢?”郑经微微一笑,反问道。

    洪磊忽然想到自己小的时候,偶尔会在大便里看到活着的小白虫,那些小白虫是不是就是这些虫子长大的样子?

    “好多孩子小时候肚子里都会有虫子,以前臣还不明白这虫子是怎么进到肚子里,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就是王上一直强调所有百姓必须要喝烧开的水的原因吧!”

    “就是这个道理,开水能够杀死水里的绝大多数微生物,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这就是寡人一直强制移民必须喝开水的原因。”

    “王上!这个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虫子的装置肯定还有别的用处吧,不知王上打算将这个装置用到什么地方?”何斌了解延平王的性子,一件无关痛痒的物件,根本不值得延平王的关注。

    “何先生问的好!这显微镜的用处多了去了,可以广泛用于各个方面,比如医疗卫生、农业种子培育、工业材料研究等等。

    显微镜在这些行业都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有了它我们原来不知道的秘密就能找到原因,比如为什么我们在热带地区开拓,容易得疟疾,疟疾这种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

    “王上说的是真的吗?这疟疾真的能够通过这个显微镜找到得病的原因吗?”

    郑经点点头道:“确实可以,不过找到原因不等于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只要找到病因,我们就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好防护措施,这疟疾致死率就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这可是移民最大的喜事。

    这些年,我郑氏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向丛林内部开拓,可是进展却并不理想,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这热带瘴疫。

    臣建议立刻给我郑氏的国医们,送几台这个显微镜,让他们赶紧找到这疟疾的发病的原因。”

    郑经摇摇头道:“哪有那么容易,科学研究有时候穷极一生都未必有任何的进展,更何况这种事关生死的病毒研究。

    所以说我们要高度重视每一个研发成果,以及每一个搞研发的科研人员,这些人才是我华夏未来能不能一直站在世界顶端的关键。”

    何斌管着工官衙门,常年跟工匠打交道,自然是非常认同延平王的话,可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声音依然是读书人,这样公然太高工匠地位,会引起读书人的强烈不满。

    因此何斌委婉地劝谏道:“王上!工匠的研发很重要,不过这话还是要少说,不然王上又会受到不必要的责难。”

    郑经知道何斌这话是担心自己,这样的话也就几个自己的近臣才会如此推心置腹地说出来。郑经叹了口气说道:“创业艰难,守业更难!我们的读书人大多数都是鼠目寸光之辈。”

    “王上!有些事是急不得的,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