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这种放松的时间太短暂,这后宅休息了两三天的时间; 郑经就不得不挣扎着从温柔乡中爬起来; 再次投入到新的征程。

    回到王城公事房; 郑经立刻召集在承天府的文武议事; 接下来的郑氏将要北上长江口与满清争夺松江府。

    在离开之前,藩府的工作要整体的安排一下,随着郑氏的地盘的扩张,以前困扰郑氏的人力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尤其是江南富庶地区,在战事开启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的流民涌入,这个时候就是郑氏收割人力的大好时机。

    看到人都到齐了之后,陈永华首先发声:“王上!诸位同僚!眼下我藩府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接下来的松江攻略以此牵制作战为主,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根据大陆传回来的情报,满清朝廷已经做出了积极的调整。

    在湖广前线满清安排宗室伪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主持前线的作战;江南地区安排了宗室伪简亲王爱新觉罗·喇布坐镇金陵,遥控江西战事;在闽浙方向满清安排了宗室伪康亲王·杰书坐镇杭州指挥对耿精忠的作战。

    北方的察哈尔蒙古部族叛乱,满清朝廷启用称病在家的中和殿大学士图海出征察哈尔。情报人员说,满清的京城已经没有精兵。

    图海便拿着满清太皇太后的懿旨在满请各家权贵府中招募家奴,并允诺这些家奴一旦作战德胜回朝,个个都抬旗成为主子。

    这一条情报非常重要,证明满清的北方已经非常的空虚,若是在这个时候直捣京师,必能将满清围在城中,到时候满清除了签下城下之盟别无他法。”

    郑经微微颔首,却没有接着陈永华的话往下说,而是问了一句不相干的话:“西北的马鹞子王辅臣有没有动静?”

    “暂时还没有动静,不过听说王辅臣与张勇有嫌隙,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层关系进行挑拨。”

    郑经摇头道:“西北的问题我们暂时鞭长莫及不要干涉,不过这个马鹞子人称‘活吕布’,这有叫错的名字,可没有起错的外号。

    此人一定不是善类,我们静观其变就好,至于现在进攻京城还不是时候,一来:满清现在还没有感受到更大的压力,随时都有可能从其他地方调兵回援京师;

    二来:图海征伐察哈尔的兵马全部是骑兵,这可不是几千人马,而是几万骑兵,一旦我军逼近京城,这股骑兵必定昼夜兼程回援京城。这一股骑兵若是拼死跟我们一战,我们的损失可小不了。”

    “臣明白了,现在还不是实施第二阶段的时机!”陈永华本就不长于军事,既然提议被延平王否决,便不再提起北攻京城战略。

    郑经笑道:“复莆也别着急,北方人有句俗语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制定出的计划都能顺利完成。”

    “王上说的是!是臣着相了!”

    郑经不再讨论这个话题,而是转移话题问道:“户官!”

    郑省英立刻出班行礼道:“臣在!”

    “藩府的粮食、种子储备可充足?”

    “回王上!我藩府承天府目前存粮五百万石,足够藩府百万人口一年的口粮。而且我郑氏还有海上捕鱼之利,能够省下大笔的粮食。

    琼州府存粮不多,而且琼州府主要耕地都大量的种植棉花,导致粮食产量不但不能自给,还要从北郑进口粮食供应昌化与崖州工业区。

    旧港与满剌加倒是有大量的存粮,不过考虑到那里将来是移民的重点地区,那里的存粮便留作移当地驻军与移民使用。

    吕宋的粮食产量略有盈余,也不是很多,吕宋以种植棉花、金鸡纳树、橡胶树、甘蔗这些经济作物为主,粮食种植主要集中在老的移民聚居区域,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

    不过承天府的农业潜力很大,一旦将内陆地区的森林砍伐掉,我们还能至少多开发出四五百万亩的土地。

    臣等估算过,整个承天府开发出来,至少能够拥有千万亩土地。”

    郑经摆摆手道:“凡事过犹不及,我等还是要给后人留下一些待开发的空间,不能把后世子孙的饭都吃了。”

    “王上说的是!不知王上还有何吩咐?”

    “如今我郑氏岁入能够支撑十万人马的大战多长时间?”

    “回王上!我郑氏藩府藩府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贸易收入,包括对倭国、朝鲜的贸易和对西洋的贸易利润总额为两千万两。

    第二块是关税收入,单单一个满剌加海关就已经突破了一千万两岁入大关,再加上,琼州府崖州海关,承天府安平海关,岁入将近两千万两。

    第三块是工业利润收入,包括兵工厂、钢铁厂、精盐厂、棉纺厂,这四大厂为我郑氏创造的利润超过了一千万两。”

    “怎么没有我们内部的农业税收与商业税收呢?”郑经奇怪地问道,要知道在大陆的满清农税与商税可是重要的税收。

    “王上!首先说农业,这几年由于每年都在进行移民投入,单是开荒这一项就已经将农业税收耗尽,毕竟官府不能让百姓白白地给给后来的移民开荒。

    虽然说这笔钱最后都会算在移民的头上,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开荒的成本还是要官府提前垫付。

    而说到商税就更是收不上多少税,我郑氏麾下最繁荣的两府就是承天府与琼州府,偏偏这两府的百姓,要么是工业就业人口,吃住都是工厂管,这些工人手里有钱都存了起来,最大消费就是改善住房。

    而改善住房的消费利润又流到了国有企业手中,私营经济只有一些酒楼茶肆,以及一些小百货商铺,根本形不成规模。

    至于农村的消费欲望更低,他们宁愿自己纺纱织布,也不愿意花钱消费,因此我郑氏看似繁华,实际上百姓经济并没有发展起来。”



    第二百二十八章 畸形的经济(下)

    

郑经一听就明白了,这郑氏发展的毛病在于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以及依赖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再加上百姓都是穷怕了,手里刚有点儿钱根本不敢放开手脚花钱。

    套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郑氏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强大的消费市场,郑氏充其量还只是活命经济,这离着郑经期望建设成一个发达富裕国家的梦想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如此低迷的消费就如同一潭死水; 根本不可能推动社会财富的流动。想要让社会财富动起来,就必须要想办法刺激消费,想让老百姓把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钱花出去,那就要让老百姓对未来有所预期。

    国家要清楚地让百姓知道,他们未来的收入可以预料,即使是现在花光了手中的积蓄,依然不用担心突然有一天会过不下去。

    郑经知道这扩大内需市场是一件非常重要之事; 首先要保证内部循环; 然后才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可是如今的郑氏正好是反过来的; 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对外贸易,内部的市场消费低迷,根本不能作为市场的一极,撑起内需市场。

    然而这并不能怪华夏百姓吝啬,不愿意花掉手中的钱,只是因为华夏老百姓都穷怕了,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话真的是华夏百姓的真实写照。

    “省英叔!户官衙门要对内推进消费市场的升级,官府要负起责任,让百姓明白只要勤劳肯干,他们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官府不能让每一个埋头苦干的人失望。”

    “王上说的是!户官衙门一直在努力推动税务的精简化,明确化,让百姓在交税之前就知道一年下来要缴纳多少赋税。

    彻底断绝贪官污吏层层加码,肆意盘剥的机会,努力保证每一文赋税都用到实处; 御史台的监督作用也要发挥出来,要保证每一笔拨款都没有挪作他用。”

    御史台如今的都御史是唐显悦的次子唐兴武; 老爷子退到幕后之后,郑经便将婉儿的叔叔安置到这个位置上。

    这其实也是郑氏人才匮乏的一个缩影,大量的二代充斥在官场上,没有办法,十年时间的培养,郑氏新政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还在基层打磨。

    这些新的人才能够大量进入中枢,至少还得十年时间,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刻。这也是郑经不愿意现在平推大陆的原因,打下来也没有人去治理,白白便宜那些蛀虫,还不如先留着。

    到时候打过去,那叫清理敌产,若是自己的地盘那就叫阶级矛盾了。

    听郑省英点名御史台,唐兴武赶紧出班道:“王上!御史台的各个地方反贪机构都在有效运行,每年都会揪出大量的贪腐官员,为藩府至少挽回几百万两的经济损失。”

    郑经点点头道:“监督工作很重要,不过却不能学大明那种风闻言事,一切弹劾都要有切实的证据; 任何不实的弹劾都会受到相应的惩处。”

    整个御史台上下对于延平王规定的以事实为依据的弹劾其实是非常不满的,若是什么弹劾都要御史台据实而弹劾,那御史台要付出多少精力才能对各个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而且一旦监督不力; 官员出事负责监督的御史台官员也要受到惩处,这就是给御史台套上了枷锁,等于是带着镣铐起舞。

    然而前车之鉴不能不加以防范,风闻言事的结果就是言官成为了党争的马前卒,仗着自己可以胡乱说话的权力,肆无忌惮地攻击政敌。

    不过唐氏如今已经与郑氏深度捆绑,不管郑经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唐氏就算感觉不合适都必须要全力支持,两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唐兴武立刻承诺道:“臣会对属下各地的监督机构进行定期巡查,任何不实的弹劾都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不过要想维系御史台的监督作用,对人力的使用也要加大,因此臣希望能够适当增加御史台的工作预算。”

    “预算的问题留到年底预算会议上说,你们要做好预算准备,想要预算就要拿出充足的理由。”

    “臣明白!”

    唐兴武退回位置不再出言,郑经又把目光看向何斌,郑氏各个职能部门要说权力最大的,除了吏官衙门,就属工官衙门。

    与其他部门相比,工官衙门是个特殊的部门,别的部门争取预算,都是花钱的部门,而工官衙门麾下的轻重工业、建筑、采矿各个下属部门很少是赔钱的产业。

    每年不但不用跟藩府伸手要钱,还能向藩府上缴大量的利润结余,何斌如今是郑氏炙手可热的权力人物,一个条子就能调动上百万资金的大佬。

    “何先生!工官各个部门的发展如何,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推出?”

    “王上!臣等按照王上提出的石灰石煅烧方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之后,今年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为了验证产品的质量,臣做主将码头到安平主城区的道路用新式建筑材料进行修筑。

    现在已经完全铺设完成,至于效果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若是经过验证达到事先预想的要求,那可以说是建筑材料上的一大发明,从此建筑、修路等行业的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郑经回王城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已经敷设了水泥的路面,当时急着回家便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原来这条路是郑氏治下的第一条水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