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赣江以西的吉安府、袁州府、瑞州府、临江府被吴军占据,南部的南安府、赣州府由尚之信占据,其余地区掌握在满清手中。

    赣州方向的尚之信态度暧昧,在吴三桂与满清之间来回摇摆,满清方面对尚之信也是采取绥靖的政策,只能尚之信不主动挑衅,满清方面就不对尚之信发动进攻。

    而吴军更是不敢随意激怒尚之信,生怕尚之信倒向满清,两军之间隔着赣江对峙,谁也无法奈何的了对方。

    能够腾出手来的清军,开始将压力全部用在了福建方向,西部从建昌府方向进攻邵武府。北方有衢州方向的爱新觉罗·杰书正在攻打仙霞关,受到两面夹击的耿精忠心中慌乱,已经有了投降的想法。

    耿精忠跟他的父祖相比相差甚远,出生时祖父已经封王,可以说是这辈子就没遇到过任何的挫折,不过是个典型的二世祖,纨绔子弟。

    在没有遇到挫折之前,总觉得整个天下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可是一旦遇到了挫折,又会第一时间怂下来。

    原来的时空耿精忠便是如此,在还能坚持下去的情况选择了投降,结果还是难逃一死。以满清睚眦必报的尿性,只要是反叛过满清的人哪里会有好下场。

    看看三藩之乱选择投降的人,耿精忠、尚之信处死,王辅臣被逼自杀。

    这个时空,耿精忠的性格也一样不会改变,满清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一边紧锣密鼓地指挥着军队夹攻福建,一边与耿精忠进行接触,实施诱降。

    要说耿军守着仙霞关天险,清军想要攻下仙霞关,不付出个几万伤亡休想拿下,杰书也知道强攻就算能够拿下仙霞关,也会让清军元气大伤。

    所以清军压根儿就没打算强攻仙霞关,而是通过这种军事讹诈,慢慢地击破耿精忠的心理防线。

    毕竟满清的金戈铁马所向睥睨的形象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散,在耿军的心里他们根本就打不过清军。

    这就是汉奸军的心理,对付自己人的时候,无比的凶残狠辣,可是在面对主子的时候,立刻就变成了摇尾乞怜的狗。

    哪怕在主人不留神的时候,会对主人龇牙,随着主人的皮鞭高高举起,狗依然就是狗,变不成狼。

    在这种犬牙交错的战场形势下,满清朝廷也非常的不好受,尤其是一直忽略不计的郑军突然露出了獠牙,一举拿下了广东,还顺带着开始进攻江南。

    满清朝廷内部有了李定国两厥名王时的压迫感,一些主和派甚至提出了退出长江以南,全力固守长江以北的建议。

    当然这种建议肯定通不过,别的不说,没有江南的赋税,清军拿什么支撑百万军队的开销。

    好在进入康熙十四年,战场的形势稳定下来,安亲王岳乐在武昌、襄阳一线挡住了吴三桂的进攻,喇布也在松江府隔着黄浦江与郑军对峙。

    康亲王杰书更是对福建步步紧逼,耿精忠的态度已经松动,只要在加把劲儿,就能将耿精忠逼降。

    拿下福建之后,尚之信也就没有了讨价还价的余地,到时候他愿不愿意都得为朝廷卖命,他已经别无选择。

    拿下两藩之后,就能集中精力对付湖广的吴三桂,至于广东的海寇,在康熙眼里依然没有觉得郑军是大的威胁。

    甚至康熙认为,只要拿下福建之后,清军能够一路平推着拿下广东,海寇能够拿下广东不过是尚家左右逢源的结果,一旦朝廷认真起来,还有海寇什么事!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甚至喊出了三年之内平定天下的豪言壮语,这句话随着在京城的发酵,渐渐地传遍了整个天下。

    各个势力都听到了一个帝王的自信,吴三桂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认为是康熙故意放大话,鼓舞清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又感慨自己老了,已经没有了当年那股子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郑经听到这样的大言,并未多做评价,因为他知道,没有自己这个穿越者,三年内除了吴军还在负隅顽抗,整个华夏大地已经没有人敢与满清争锋,就连吴军也因为吴三桂死,失去了斗志,渐渐地被清军一路赶到了昆明。

    单从康麻子这份眼光来看,这个人被称为一代英主并不为过,可惜的是蛮人之主再好,依然是蛮人之主,即使学贯中西,明明知道西方的学识对天下有大用,却依然将其束之高阁,只为能够让蛮夷能够更加容易地统治天下。



    第二百三十五章 明宗室安排

    

经过了将近半年的筹备,郑氏的立国大典在永历二十九年秋九月初十举行,重阳刚过,整个安平城已经被秋菊包围。

    经过各方之间的角逐,最后还是选择了郑经提出的‘华夏’做为国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郑经称华夏王,正式建制称王,这个王与原本的延平王完全是两回事,延平王是臣,而华夏王是君。

    尽管郑经称孤道寡很多年,那不过是在僭越,只是如今礼崩乐坏,没有人敢于指责他。如今称王之后便不同了,从此便算是单独立国,再与大明没有任何关系。

    这里边就有一个急需处理的关系,那就是寓居在承天府的大明宗室怎么办?如今在承天府的大明宗室地位最高的是宁靖王朱术桂,没有称王之前,大家都明臣,都是郡王爵位,理论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郑氏也是隆武帝亲赐的朱姓,也算是国姓宗室,大家还能相安无事,可是这一称王性质就变了,朱术桂一下子就变成了前朝宗室,地位异常尴尬。

    其实郑经一早就有了解决大明宗室的办法,不管怎样也不能让这些宗室没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那就是在南洋找一个大小适中的岛屿安置大明宗室,让大明在南洋复国。

    郑经拿着放大镜将南洋的岛屿都捋了一遍,发现适合大明宗室立国的岛屿真的不多,首先靠近澳洲的新几内亚岛就被郑经排除掉。

    无他,岛上的人种与华夏百姓根本就是两个人种; 大明代表的儒家文明若是在这个岛上生根,将来那些皮肤黝黑的家伙,一张嘴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想想就画风诡异。

    对于这样的岛屿,郑经的做法就是扶持当地的部落,让他们自成一国,成为华夏外围的卫星国,接受华夏的政治指导,包括外交、军事。

    还有吕宋群岛已经归入华夏版图,肯定不能再拨给大明宗室,那样是对郑氏浴血奋战的不公。

    正好夹在婆罗洲与吕宋之间有一个大岛,当地人称之为望加锡(苏拉威西岛),这个在红毛夷统治的时代已经被红毛夷逐渐控制。

    在红毛夷被赶出南洋之后,岛上因为失去了红毛夷这一个主导力量之后,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岛屿的主导权,开始互相征伐,谁也奈何不了谁。

    只要大明宗室能够在这个岛上站住脚,完全可以在这个岛上立国,重新竖起大明的王旗。

    为此郑经专门约见了在承天府的所有大明宗室; 将自己的想法述说给这些宗室; 在承天府的宗室; 宁靖王朱术桂的地位最高; 他代表宗室问道:“延平王!我等一无兵,二无钱,如何能够在那个岛上立足?”

    “这个问题寡人已经替你们想好了,你们可以将愿意跟你们一起走的人带走,只要愿意跟着走的,无论是谁,寡人绝不阻拦。

    没有兵的问题也好解决,如今我郑氏正在攻略江南,只要诸位愿意招兵买马,大可以到江南活动,我军绝对会密切配合你们的活动。

    钱的问题,就需要你们跟我郑氏的华夏银行签订一份借款协议,当你们立国之后,以什么方式还掉银行的欠款。”

    朱术桂眼前一亮,随即又提出了光是有人还不行,这兵需要训练,还需要武器,这些问题郑氏也要帮忙解决。

    郑经非常爽快地答应道:“武器的问题你们可以向我郑氏兵工厂采购,训练上寡人会命令吕宋的刘俊帮助你们训练军队。

    你们招募好的人力,运输船队会帮着你们运送到三宝颜进行集训,等到部队成军之后,再由驻守吕宋的海军第一舰队第二分舰队谢凤山部帮助你们登陆望加锡。

    至于你们如何攻略整个岛屿,我们并不干涉,完全占领了岛屿如何施政我们也不干涉,完全由你们自己自主。

    另外寡人可以告诉你们这个岛子很大,加起来比闽浙还要大,只要你们努力建设,足够你们把大明再次撑起来。”

    朱术桂没有想到,大明竟然还有复国的机会,虽然不是在中原复国,但是好歹还能延续祖宗的社稷,这已经是意外之喜。

    所有宗室都是喜出望外,原本非常低调不敢有任何出格活动的大明宗室们,开始在承天府、琼州府、广东等地宣传。

    让郑经和整个郑氏没有想到的是,为大明再立社稷的做法获得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在郑氏麾下的那些对郑氏新政不满的士绅大户,纷纷选择了申请跟随大明宗室前去南洋建国。

    原本广东举步维艰的新政推行,压力一下子减轻下来,这些越是反对的激烈的士绅大户越有离开的想法。

    郑氏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想走的,郑氏欢送,只要士绅大户们不制造对立情绪,甚至允许他们带走桑蚕与茶叶的种植技术。

    在一个孤岛上,就算这些技术到了望加锡能够推广开,在转圈儿都是华夏的地盘的时候,即使是丝绸茶叶生产出来,也一样需要华夏的商船帮助他们卖出去。

    至于这些士绅大户所代表的知识界,郑经是嗤之以鼻的,四书五经钻研的再透彻,也脱离不了道德的范畴,吃不饱饭的时候道德就是狗屁。

    不过工匠的输出,郑氏却是严格盘查,郑经允许将来的大明发展成一个钻研农业的农业大国,绝不允许自己的核心圈子里再出现一个工业强国。

    有了士绅的出钱出力,大明宗室的建国启动资金一下子就充裕起来,甚至都不再需要华夏银行的贷款。

    由此可见,这些士绅的底蕴,广东的士绅还不是华夏大地上底蕴最深厚的,若是江南的士绅估计其财力会是广东士绅的几倍。

    这些士绅离开不是什么坏事,用教员的话说,那就是屋子打扫干净再迎客。

    大明宗室们有了奋斗目标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郑氏上下也不管这些宗室任何折腾,开始按部就班地推进着自己的立国大典。

    终于在进入秋九月的初一切筹备完成,将立国大典定在了九月初十。

    尽管在郑经的要求下,一切从简,整个大典还是从黎明折腾到黄昏,当郑经戴上平天冠站在刚刚建设成的社稷坛上,所有观礼的臣明纷纷跪地膜拜,高呼‘大王万岁!’

    高台上的郑经这一刻终于体会到了权力的快感,正是这些仪式感衬托出了权势的威严,站在高台上俯视着台下的臣民,他们是那么的渺小,似乎只要一个手指便能将其碾死。

    “众卿平身!寡人宣布华夏帝国立国大典现在开始!”

    随着郑经套路化的语言,礼官冯澄世献上华丽的祝词,吏官陈永华献上所有官员的效忠名单,户官郑省英献上整个郑氏的户口黄册,兵官张煌言献上所有军队的名册,刑官蔡政献上代表刑律的刑法,工官何斌献上各个工厂的资产名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