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商议。

    吴氏将三省之地整体打包送给郑氏,郑氏允许吴氏带走麾下全部军队以及军人家属,不允许裹挟不愿跟随吴氏离开的百姓。

    华夏为吴氏提供海船将所有人员物资转运到拉包尔大岛,海运的费用由郑氏全部承担,同时郑氏还要负担吴氏接下来一年之内的生活必需品提供,一年之后郑氏需要提供吴氏八成的生活物资,两年后提供一半的生活物资。

    三年之后,吴氏自负盈亏,政权自主运转,自动归入华夏藩属,成为华夏联邦的一部分,除了外交之外,其他方面吴氏完全自主。

    华夏宗主并不干涉国内行政,只负责监督藩属国的政权交接是否符合继承规则,废长立幼、弑君自立都将受到宗主国的讨伐。

    吴周与爪哇的郑聪以及封藩到婆罗洲上的郑氏诸兄弟与朝鲜等外藩不同,是属于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华夏允许其高度自治,但是绝不允许其脱离华夏完全独立。

    华夏的战争准备早已完成,在得到吴氏许可之后,华夏方面从广东与北郑分别出兵,广东方面军快速接管了广西、贵州与湖广对峙的前线,北郑方面军一路北上穿过云南进入巴蜀,将在巴蜀驻扎的胡国柱部替换下来。

    ——————————————

    华夏兴武七年,满清康熙二十一年秋!

    华夏正式发布《讨清檄文》,“自古汉贼不两立,满清窃取中华国政近四十年,内不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外不能低于外辱,导致西夷、罗刹频频犯边。

    满清如中原,跑马圈地,致使流民遍地,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易子相食!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之屠、恶行昭彰天理不容!

    剃发易服坏我华夏衣冠,‘明史案’肆意株连,天下早已苦清久矣。

    满清不修德政,致使三藩起兵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我华夏秉承民本,收容难民,迁徙安置,活命无数。

    我华夏为保战乱不殃及百姓,特与满清立约不得屠戮平民,然满清背信弃义,再次向百姓举起屠刀,巴蜀百姓尽数成为满清刀下冤魂。

    满清之恶,罄竹难书,今华夏其仁义之师,讨伐暴乱之国,大兵到处,天下百姓景从,试看今日中原,是谁人之天下。

    传檄天下,咸使闻之!”

    檄文最先传到了已经在承天府滞留了将近一年时间的陈廷敬与张英的耳朵里,二人商议一番,决定再次求见郑经。

    二人来了这么长时间,郑经一次都没有接见过二人,这让二人心中有些打鼓,甚至怀疑郑氏上下对二人并没有多少好感。

    不然来到郑氏这么长时间,二人请求很多次都没有了下文,不过郑氏在待遇上却没有亏待两人,张英的儿子也已经被安置进馆驿附近的小学读书。

    至于郑经为何不见他们二人,其实两人也能猜出个一二,无非就是表达出一个与满清势不两立的态度,毕竟两人现在还代表着满清朝廷。

    这一次郑经很痛快地召见了两人,将近一年的时间,二人终于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主,两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任谁在承天府待上一年,心态都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就像一九零零年满清的使者到了美国一样,巨大的视觉冲击会让人产生无边的绝望。

    这个时代的承天府与大陆相比虽然没有一九零零年的纽约与满清相比差距巨大,但是两者之间已经有了难以追赶的鸿沟。

    两边之间的差距,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深刻的明白,这也是国家越是落后就越是盛产公知的原因。

    二人规规矩矩地给郑经行了君臣大礼,这在一年前二人行礼的动作绝对不会如此顺畅,郑经看着两人如此恭敬地给自己行礼,要说心里没有一点儿虚荣那是假的。

    想一想这两人可是青史留名的名臣,尤其是陈廷敬更是被康麻子评价为近乎完人,这样的一代人杰如今就匍匐在自己的脚下。

    “两位先生!快请起!诸事缠身一直都没有时间见二位,怠慢两位先生了!”

    “大王日理万机岂是臣等能比,如今大王能够拨冗相见,臣等已是感激不尽!”陈廷敬连忙躬身应对。

    “两位先生见寡人可有什么事吗?”

    “臣二人已经看到了华夏的《讨清檄文》,战争真的不可避免了吗?”

    “两位先生!明人不说暗话,我华夏自古都有‘天无二日、人无二主’的说法,这天下终归要争出一个正统来,满清不修德政,近四十的统治不但没有让百姓休养生息,相反还让承担了更大的痛苦。

    可见满清的统治有多么的不得人心,我华夏顺天应命,理应驱逐鞑虏恢复华夏,让天下重回大汉声威。”

    陈廷敬与张英沉默了一会儿,就在郑经的耐心将要耗尽的时候,张英率先开口道:“既然华夏执意开战,臣等出使的使命已经无法完成,还请大王安排船只送臣等返回大清。”

    陈廷敬没想到张英这样说,可是又不想在郑经的面前落了面子,只能附和道:“臣与敦复想法一样,这次求见大王,也是存着与大王告别之意。

    感谢大王这么长时间的盛情款待,臣等不胜感激,还请大王放我等返回大清。”

    郑经意味深长地看了两人一眼说道:“真是可惜,寡人还想挽留两位在承天府多住些日子,也好见证一下我华夏是如何摧枯拉朽一般统一天下的。

    既然两位坚持回去,寡人也不能强留两位,毁了两位的名节,两位确定好离开的时间就去联系海军的林公台,他会安排船只送两位在福州登陆。

    不过寡人要提醒两位一句,想要回到满清就要走的快一些,不然还没等你们回到长安,满清说不定就已经没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 入京师

    

陈廷敬与张英没想到郑经对二人没有丝毫的挽留,这让两人无比的失落,两人对于自己在郑氏的分量有了清晰的认识,郑氏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

    临告退之前,张英再次行礼道:“大王!犬子很愿意在承天府读书,臣离开之后,劳烦大王能够对犬子照拂一二。”

    “张先生放心,华夏的学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绝对不会让令公子受到一点儿委屈,这个孩子很有灵性,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不错的人才,说不定你张氏会因为此子名垂青史。”

    “多谢大王赞誉!若是这孩子能够有所增益,也是大王的栽培!”

    二人离开王城,陈廷敬抱怨道:“敦复!你也太冒失了,竟然提出要返回大陆,现在回去准备让人家抓俘虏吗?”

    “子端!某也没想到华夏王竟然对你我毫无挽留之意,事到如今你我是不得不走了。”

    “走是肯定要走的,怎么走就要从长计议了,在王城的时候,华夏王的话你已经听到了,想必这一次郑氏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应该是摧枯拉朽一般的速度。

    只要你我走的够慢,就不会赶在华夏军队进入长安之前回到长安!只要你我后于华夏军队进入长安,你我就不算失节!

    届时你我二人回乡等候新朝的召见,只要你我足够支持新朝推行的新政,一定能够引起新朝的注意,到时候你我重回朝堂绝不会是奢望。”

    二人对视一眼,便已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又经过几日的准备,二人登上海军的运输舰,前往福州。就在两人前往福州的海路上,福建的华夏陆军在陈莽的率领下,闪电出击,已经拿下了福建全境,正在向江西境内推进。

    多年的充足准备,让华夏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形成了雷霆之势,无论满清上下如何拼死抵挡,都无法阻挡形成代差的华夏军队。

    从兴武七年秋战争开始,到年底的时候,华夏在东部已经拿下了整个福建和浙江、南直隶与江西也有半数的土地被华夏控制。

    西南方向华夏已经将战线再次推到岳州,随时都能北上拿下武昌与襄阳全取湖广。

    西部华夏军队正在巴蜀与满清争夺,巴蜀最大的问题不是战争,而是地形的限制,无法发挥华夏军队的全部战力。

    长江以北华夏军队在周全斌的率领下从海州登陆直取徐州、迅速占据黄淮之地,进而兵临开封城下,随时都能席卷中原。

    而北方的华夏军队在何义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开始进占山东、北直隶,沿海地区的州府已经被华夏渗透的跟筛子差不多,华夏军队一到,满清军队都是望风而逃,根本不敢与华夏军队一战。

    关外的华夏军队则在一点点挤压满清的老巢,谢永常的大军已经兵临沈阳城下,满清没有明朝的迂腐,在华夏军队抵达沈阳之前,满清的主要人员已经后撤到了抚顺关。

    只要华夏军队再进行追击,满清会毫不犹豫地扎进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里。对于这一点,谢永常心知肚明,也得到了华夏王的秘密指示。

    华夏并不以彻底歼灭满清为目标,最理想的办法是将满清的主力驱赶到西北,为王先驱。让满清在中亚地区与准噶尔抢地盘,甚至与罗刹国争夺黑海周边肥沃的黑土地。

    甚至有的将领已经喊出兴武八年一统天下,华夏王登基称帝的口号。整个华夏上下都充满了乐观的心态,这种现象让郑经非常担忧。

    根据前线的汇报,郑经敏锐地发现满清根本就没有进行坚决的抵抗,大多数时候都是主动将城池让给华夏。

    郑经不用想也明白满清的用意是什么,无非就是拉长华夏的补给线,分散华夏的兵力。对于这一点,华夏陆军在推演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首先想到的应对办法就是海军沿着长江上溯,为陆军提供补给,只要拿下整个江西,南直隶与湖广就只能各自为战。

    身在金陵的喇布与从福建退到江西的杰书,要么选择退到武昌与图海的湖广大军合兵一处,要么就只能死守金陵,利用金陵的坚城消耗华夏军队。

    而满清方面的应对非常的彻底,那就是搜刮中原所有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关中,其他地区全部放弃,康熙的使者开始派向准噶尔,甚至派向了遥远的莫斯科。

    当满清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回承天府,郑经思考多日之后,终于下定决心给康熙与噶尔丹和彼得一个合流的机会。

    若是一战能够将这三股势力全部打残,未来华夏西北至少能够保证上百年的安全,有这上百年的时间,华夏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积累。

    那个时候华夏早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整个世界都会在华夏的兵锋下瑟瑟发抖。

    整个兴武八年,华夏都在忙着巩固新占之地,湖广只给满清留下一座襄阳城,河南只留下一座洛阳城,其余黄河以东的土地全部落入了华夏手中。

    在金陵与京师光复之后,华夏内部立刻开始了迁都的议论,做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都城肯定不能建在海岛之上,如今两座华夏旧都光复,如何选择就成了华夏君臣的头等大事。

    金陵与京师各有优势,金陵的优势是地靠江南是天下膏腴之地,在此建都不必担心粮食供应问题,缺点是自古金陵建都者都不能长久,这座虎踞龙盘的雄城似乎受到了诅咒一般,不管是谁在金陵建都都不能熬过百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